神女祠前落日低,祝融峰外乱云迷。那堪重作高堂梦,万树清猿岳顶啼。
神女祠前落日低,祝融峰外乱云迷。那堪重作高堂梦,万树清猿岳顶啼。
胡应麟

胡应麟

(1551—1602)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31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水净偏明眼,城荒可当山。
水净¹偏明眼²,城荒(huāng可当山。
译文:湖水明净只觉眼前湖面一片明澈,视觉阔原远,可以把荒芜的徐州城当作山林隐居。
注释:后湖:在诗人老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瀛奎律髓》题作“后湖晚出”。¹净:指湖水清。²明眼:因湖水明净而觉眼前湖面一片明澈。³城荒:指徐州城荒芜。此句言权且把徐州荒城当山林隐居。
青林无限意,白鸟有余闲。
青林¹无限意,白鸟有余闲²
译文:青翠的树林仿佛与含着无限深意,悠然自得的白鸟安享几多悠闲。
注释:¹青林:青翠的树林。²余闲:闲情逸致。
身致江湖上,名成伯季间。
身致¹江湖²上,名成伯季间。
译文:我这老病之身已在家赋闲,一生诗名成于苏门诸士之间。
注释:¹身致:致身于。²江湖:指隐士居住之处。³伯季:古人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排行的顺序。该句言文名成于苏门诸士之间。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故言伯季间,喻相差很小,难分优劣。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鸦还。
目随归雁尽,坐待暮(mù)鸦还。
译文:此时,我的目光随归雁而消尽才收回,还仍痴痴地坐等暮鸦飞还。

  这首诗写诗人后湖晚坐时所见景致,及其悠闲情怀,大约作于诗人自颍州教授任上罢归后的几年家居赋闲之时。首联是写近景,通过浅水和荒城,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环境。颔联是写远景,写青林和白鸟,充满自由和生机,成为名句。颈联是抒发诗人的感慨,远离官场,隐居山林,名列苏门,颇感欣慰。尾联写归雁和暮鸦,寄托了诗人耿介自守的志气。

  全诗淡墨写景,诱人想象,情寓景中,耐人寻味。语言风格似陶渊明,淡而实绮,癯而实腴。

  前面两联写景不涉及人,但字里行间却隐然有一诗人在。晚坐后湖,首先扑入诗人眼帘的是后湖,故首句即写“水净”,也是因水之明净而觉眼前一片明澈,极写水之清亮。用“偏”字反映出乎寻常或意料的意思,具有强烈的感受语气:“那湖水竟是非同寻常的清澈啊。”

  次句写荒城。“城荒”,写诗人当时看见自己所居之城很荒僻。因城市荒僻而以为“可当山”,联系颈联的“身致江湖上”一句是说:尽管由于某种原因,不能隐于山林,只能隐于朝市,那么就把这座荒城权且当山吧。在意念之中,他便也就隐于山了。“偏”、“可当”,是诗人的感受、感觉,显示了在首联的带有主观感受色彩的景致外,还有诗人的存在。颔联写青林、写白鸟。暮色笼罩下,诗人看见远处青林中,不断地升腾起迷漫的雾气,蓊蓊郁郁,如同那青林怀着无限情意;又见白鸟时而停在湖边,时而集于树上,显得从容、悠然,仿佛极有余闲似的。其实,从这两句带拟人化色彩的景物描写中,读者又能够看到诗人自己:因为他遥望青林,其意无限,故觉青林似亦有无限之意;恰是他长时间(极有余闲地)瞩目白鸟,才以为白鸟也很有余闲。于写林、写鸟中,含蓄地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悠闲情怀。

  颈联便明写诗人自己“身致江湖”,说明他此时正过着隐居生活,是一个无所羁绊的隐士(因而才能如此悠闲地长坐后湖,观赏着水、城与林、鸟)。“伯季间”,语本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又《晋书·王湛传》:“王济对武帝曰:‘臣叔殊不痴,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湛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此处当指苏轼、苏辙门下诸君。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说:“子瞻、子由门下客最知名者,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世谓之‘四学士’。至若陈无己(无己,陈师道的字),文行虽高,以晚出东坡门,故不若四人之著。故陈无已作《佛指记》曰:‘余以辞义,名次四君。’”后来陈师道、李廌与“苏门四学士”并称“苏门六君子”。

  尾联写景亦写诗人自己。天色已晚,暮空中,雁儿急急归去。诗人纵目追随着它们的归踪,直至在视野中完全消失。雁已归尽,人却不能兴尽而归,诗人还在饶有兴致地坐等着暮鸦归来。人的闲散,情的闲适,于此又体现出来了。

  此诗重复运用“白鸟”、“归雁”、“暮鸦”三种禽鸟意象,应是白璧微瑕。

  陈师道的诗在艺术上的最突出之处,便是表面淡而实际丰腴,此诗亦然。虽出以淡淡的笔墨,诗味却是极其丰腴醇厚的。诗人将自已那种无案牍劳形、无尔虞我诈伤神的无拘无束的悠闲之态、自得之情,蕴于淡墨描绘的景物之中,清神幽韵,而又苍劲雅健。

参考资料:
1、 宋耐苦主编.配画宋诗一百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133-134
2、 陶文鹏编著.新编千家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39-40
3、 张海明著.林下风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228-230
4、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58-659页
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
远梦归华顶,扁(piān)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寒蔬¹修净食,夜浪动禅床²
注释:¹寒蔬:寒天生长的蔬菜;冬天食用的蔬菜。²禅床:坐禅之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
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诗人贾岛早年曾经为僧,后虽还俗,但过去的蒲团生涯对他不能没有影响,他的诗中常出现的孤寒清寂,恬淡超然,也与此有密切的关系。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早年记忆中‘坐学白骨塔’、‘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的禅味,不但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一类诗境的蓝本,而且是‘瀑布五尺仞,草堂瀑布边’,‘孤鸿来夜半,积雪在诸峰’,甚至‘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渊源。”所以,同样是禅诗,贾岛与王维就往往不一样。如果说王维是幽静空明的话,贾岛就是枯寒苦瘦,这首诗的境界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就告诉读者,研究作家,不能脱离他的个性、经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

  全诗前三联皆是诗人想象的这位天台僧人远去的情景。首联“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中的“扁舟”直接地将天台僧一路孤寂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背岳阳”点明了天台僧人的离去,即乘坐扁舟朝着背离岳阳的方向驶去,此处即交代出了诗人与天台僧送别的地点,又饱含了诗人对天台僧浓浓的赠别之情。颔联“寒蔬修静食,夜浪动禅床”是进一步想象天台僧在途中的情景,通过僧人的饮食与坐禅两个方面来表现出了僧人清心寡欲与孤寒清寂。颈联“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僧人这一路之中大雁相伴,孤峰相随,更有猿啼之声在耳畔萦绕。这句中,一个“孤”字,一个“霜”进一步升华了僧人孤寒清寂的形象。尾联“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即说明了僧人的“心中无一物”,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比。

sòngtiāntáisēng--jiǎdǎo

yuǎnmèngguīhuádǐngbiǎnzhōubèiyuèyánghánshūxiūjìngshílàngdòngchánchuáng

yànguòfēngxiǎoyuánshùshuāngshēnxīnbiéniànzàishīzhāng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
疏星耿(gěng)¹逼人寒,清漏²(zhēng)(zhēng)³画角残
译文:逼人的寒气耿耿的星光,漏声丁丁角声悠悠夜正长。
注释:¹耿耿:明亮的样子。²漏:见黄景仁七绝《癸巳除夕偶成》注。³丁丁:滴漏声。⁴画角残:军中画角声音凄惨。
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客泪久从悉外尽¹,月明犹许醉中看²
译文:他乡为客愁多泪已流尽,醉眼朦胧只见窗外月光。
注释:¹客泪句:意为自己老泪纵横,随着无边无际的寒夜和悲苦已经流尽了。²醉中看:看见月亮朦朦胧胧,如同醉后看月。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qī)乌绕树¹冰霜苦,哀雁²横天关塞难。
译文:绕树乌鸦风霜凄苦无栖处,横空哀雁关塞艰难向何方。
注释:¹栖乌绕树:意为自己有家难回。²哀雁:以哀雁比喻人民流离失所。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料得故园今夜梦¹,随风应已到长安²
译文:遥想故园亲人今夜之梦,定然是随风来到我身旁。
注释:¹故园今夜梦:指故乡妻子的梦境。²长安:代指当时京城北京。此二句系运用杜甫《月夜》纯从对面写去的手法。

  此诗抒发了作者蒙冤受屈后的孤栖之苦、愤懑之情和对妻子的深沉怀念。

  首联写夜深难眠,以景写情。“疏星耿耿”,明写星光幽冷,暗写狱中对月。月明星稀疏星耿耿,只有几颗晶亮的星星发着清光,只有对月时才可见。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月,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逼人寒”。寒气逼人,说明季节已是深秋,时间已是深夜,内心的凄苦和气温的寒冷互为作用,一个“逼”字尽传精神。“清漏丁丁”,丁丁之声清晰可辨,夜静无哗,愁人失眠;这漏声敲击着诗人的心扉。“画角残”,画角声残,其声如呜咽哀鸣,且暗寓夜深之意。这一联取星、漏、角等物,从空中写到地上,从远方写到近处,以形象、声音气温诸方面来渲染狱中凄冷的气氛。

  颔联写冤苦不尽,以态写情。一写“泪”,久系狱中,辛酸的眼泪已同那无边无际的愁苦流尽了。说“尽”,意为不尽的泪水已完了,显示了愁苦之深,实为说愁不尽泪不止。一写“醉”,以酒浇愁愁更愁,醉中看月,一片漾胧,是醉眼惺松,也是泪眼模糊,身陷囹满腹愁怨,无处申说,无法辩白,只有将无尽哀苦倾向天边月亮。因“泪”而要以酒解愁因“醉”使泪更无法遏止。诗人没有写呼天地的呼叫,也没有写滔滔不尽的诉说,只有流泪、酒醉之态,充分流露出苦情深衷。同时,醉中看月,拓展了诗人思想翱翔的空间,引出了下文的两层具体的叙写。

  颈联写处境艰难,以喻写情。一是借栖乌绕树喻被囚之苦。曹操《短歌行》诗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说栖鸟无枝可栖是讲自己无所依托,诗人于此则进一层说在冰霜苦寒的环境中,乌鹊无处可栖,自己只有蹲在这冰冷的监狱中。一以哀雁喻自己有家难归。雁南来北往,有一定规律,哀雁为失群的雁,要想南归可是关塞阻断,十分艰难。诗人以哀雁横天的景象,喻指自己流落他乡,有家归不得。“栖乌”、“哀雁形象本身就传达出令人心悸的情味。“冰霜苦”言狱中苦况,“关塞难”言途中险阻,既反映了诗人囚居的艰苦生活,也表现了对蒙冤的怨愤之情。

  尾联写想念家人,以思写情。诗人狱中望月,举头见雁,其思想飞越关山,回到自己的家园。“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故园”指作者家乡山东莱阳,“长安”借指北京,诗人不直说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子儿女,而说家人梦中应到自己这里,这就如杜甫《月夜》中所写“今夜州月,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餐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晃,双照泪痕干。”从对面写来曲折宛达。由此适见其思念之深,且楚楚动人,别有韵味。这首诗以明月作为情感的触媒,通过狱中“对月”,极写被囚之人心中的无限悲愁,以及对故园、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又由明月引出栖乌、哀雁,抒写人生道路的曲折、艰难,通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此诗通过狱中“对月”,极写被囚之人心中的无限悲愁,以及对故园、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又由明月引出栖乌、哀雁,抒写人生道路的曲折、艰难。围绕着《狱中对月》的诗题,多侧面、多层次地展开叙写,又处处紧扣着怨愤之情,由于取景典型,用喻贴切,刻画入微,想象合理,通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感人至深,余味不匮。

参考资料:
1、 魏清荣编著. 中国百家文学名著鉴赏 诗歌 2[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第14
2、 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08.第632-633页

zhōngduìyuè--sòngwǎn

shūxīnggěnggěngrénhánqīnglòudīngdīnghuàjiǎocán

lèijiǔcóngwàijǐnyuèmíngyóuzuìzhōngkàn

ràoshùbīngshuāngāiyànhéngtiānguānsāinán

liàoyuánjīnmèngsuífēngyīngdàozhǎngān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yú)¹动地鼙(pí)²。截江组练³驱山去,鏖(áo)未收貔(pí)。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pèi)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译文:望向天边,潮水好似覆盖半个天空的白色鸥鹭一样铺天盖地而来。片刻之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地动山摇的波涛声,之间横截江面的波峰如千军万马驱赶着白色的山峰而来。江潮汹涌翻滚,如勇士激战不休。吴地青年朝朝暮暮与水为戏,对此简直就像是平常一样,吴儿又怎么会害怕着蛟龙一样翻滚的波涛。弄潮儿在波涛中如履平地,看那红旗翻飞,他们如同锦鳞出水,鱼跃水面,踏着浪花起舞。
注释:¹须臾:片刻。²鼙鼓:古代的一种战鼓。³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分别指军士所服的两种衣甲。⁴鏖战:激烈的战斗。⁵貔虎:传说中一种凶猛的野兽,这里喻指勇猛的军队。⁶诮惯得:犹言“习以为常”。诮:简直,完全。⁷吴儿:泛指钱塘江畔的青年渔民。⁸红旆:红旗。旆,旗帜。⁹蹙:通“蹴”,踩,踏。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¹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zhǔ)(lòu)怨愤终千古²。功名自误。谩教得³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译文:任凭何人,面对怒潮汹涌如巨鲸吐水一般的潮水,吴越王用箭矢射向潮水不过是人间的一场儿戏。连天的怒潮最终也力倦难治,缓缓东归。常言道,伍子胥用属镂自刎化为潮神遗恨千古自是因为功名误了千古英雄。这警示白白便宜了范蠡与西施漫游五湖,一叶小舟悠然自得地欣赏云蒸霞蔚的湖上景色。
注释:¹白马素车:是说白浪滔天的样子。素车:不加修饰的马车。²“属镂”句:意谓伍子胥忠而遭祸,千古为之怨愤。³谩教得:空使得,有“白白便宜了”的意思。⁴陶朱:即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⁵五湖:或指太湖,或指太湖附近的湖泊。⁶西子:即春秋时期美女西施。范蠡曾以其献吴。成功后,传说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⁷舸:大船。⁸弄烟雨:指在烟雨蒙蒙的五湖上泛舟自适。

  上片着力描绘钱塘江秋潮雄伟壮观的景象,从侧面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首四句写潮来时惊天动地的气势,先写天空飞鸟,继写江面波涛。开头四句大意说,他正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这四句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潮水上涨,如此骇人,似乎无人可以驾驭。然而,对江上的渔民来说,却又因为司空见惯,不把它当回事儿。“朝又暮”以下便写这些“弄潮儿”嬉戏于潮水中的动人情景。这种场面旁观者惊心动魄,这些勇士们却自由自在,在潮水中踏着浪花欢腾舞蹈,红旗飞扬,人像鱼儿在波涛中跳跃出没,极为精彩壮观。上片写闻名遐迩的钱塘江上潮的情景,曲尽其妙,充分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和“力”,同时又讴歌了与大自然搏斗的人,表现了对勇敢的蔑视狂风巨浪的“人”的赞赏,既赋物以言情。

  上片词的意境已经够开阔了,但稼轩不仅是伟大的词人,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因此,此词的艺术境界也远不止此,面对“万里长鲸吞吐”般浩大的潮水,词人思绪万千,他想起后梁钱武肃王命令数百名弓弩手用箭射潮头,企图阻止潮水前进,情同玩笑,所以说“人间儿戏千弩”,其结果便是“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这两句说,那滔滔的潮水尽力流泻并不懂得什么事,它依旧像白马驾着素车向东方奔去。“堪恨处”以下叙述传说中白马素车在潮头之上的伍子胥的遭遇。“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吴王不但不采纳伍子胥的意见,而且赐他“属镂”剑自杀,当然是遗恨千古。辛弃疾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伍子胥自喻,他想到自己光复中原的建议不被朝廷采纳,而且由此引来了恶意的攻击,受到贬谪,无法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下句说“功名自误”。

  “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说的是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建议亡国以后的事。陶朱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便携带西施乘小舟隐遁于“五湖”之中。辛弃疾忆起历史上吴、越之争,联想到眼前国家前途命运不堪设想,所以结尾意境极沉郁,与此词开头的雄大气魄对应来看,就可以看他无时无地不在惦念国事,观潮,看“吴儿”戏水,本来兴高采烈,但触景伤情,他仍然无法摆脱惆怅、郁闷。

  此词或写景,或用典,无不生动自然。由观潮想到令人痛心的历史往事,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命运,词人时时刻刻想着国家,他的爱国思想也就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表达出来。

ér··guāncháoshàngchéngxiāng--xīn

wàngfēiláibànkōngōudòngjiéjiāngliànshānáozhànwèishōucháoyòuqiàoguànérjiāolóngfēngpíngkànhóngpèijīngfēitiàozhíshànglànghuā

píngshuíwènwànzhǎngjīngtūnrénjiānérqiāntāotiānjuànzhīshìbáichēdōngkānhènchùréndàoshìshǔlòuyuànfènzhōngqiāngōngmíngmánjiàotáozhū西zinòngyān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秦王¹骑虎游八极²,剑光照空天自碧。
译文:秦王骑着猛虎般的骏马,巡游八方,武士们的宝剑照射得天空一片碧光。
注释:¹秦王:一说指唐德宗李适(kuò),他做太子时被封为雍王,雍州属秦地,故又称秦王,曾以天下兵马元帅的身份平定史朝义,又以关内元帅之职出镇咸阳,防御吐蕃。一说指秦始皇,但篇中并未涉及秦代故事。一说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做皇帝前是秦王。²八极:八方极远之地。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向。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xī)¹敲日²玻璃声,劫灰³飞尽古今平。
译文:命令羲和敲着太阳开道,发出玻璃声响,劫火的余灰已经散尽,国家太平呈祥。
注释:¹羲和: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神。²敲日:说他敲打着太阳,命令太阳快走。因太阳明亮,所以诗人想象中的敲日之声就如敲玻璃的声音。³劫灰:劫是佛经中的历时性概念,指宇宙间包括毁灭和再生的漫长的周期。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龙头¹泻酒邀(yāo)酒星²,金槽(cáo)³琵琶夜枨(chéng)
译文:大壶的龙头倾泻着美酒,请来了酒星,弦架镶金的琵琶夜间弹得枨枨响。
注释:¹龙头:铜铸的龙形酒器。²酒星:一名酒旗星。《晋书·天文志》说天上下班酒旗星,主管宴饮。³金槽:镶金的琵琶弦码。⁴枨枨:琵琶声。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洞庭雨脚¹来吹笙,酒酣(hān)喝月使倒行。
译文:像落在洞庭湖上的雨点,那是乐人吹笙,秦王酒兴正浓,喝令月亮退行。
注释:¹雨脚:密集的雨点。这句说笙的乐音像密雨落在洞庭湖上的声音一样。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银云¹(zhì)²瑶殿³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译文:银白色的浮云辉映得整齐的宫殿亮晶晶,宫门上报时的人已经报了一更。
注释:¹银云:月光照耀下的薄薄的白云朵。²栉栉:云朵层层排列的样子。³瑶殿:瑶是玉石。这里称宫殿为瑶殿,是夸张它的美丽豪华。⁴宫门掌事:看守宫门的官员。⁵一更:一作“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花楼玉凤¹声娇狞²,海绡(xiāo)³红文香浅清
译文:灯火辉煌的楼上,歌女们的声音娇弱乏困,绡纱红衣轻轻飘动,散发出淡淡的清芬。
注释:¹花楼玉凤:指歌女。²娇狞:形容歌声娇柔而有穿透力。狞字大约是当时的一种赞语,含有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³海绡:鲛绡纱。《述异记》云出于南海,是海中鲛人所织。⁴红文:海绡上绣的红色花纹。⁵香浅清:清香幽淡的气息。
黄鹅跌舞千年觥。
黄鹅跌舞¹千年觥(gōng)²
译文:一群黄衣女郎舞蹈着,高举酒杯祝寿歌颂。
注释:¹黄娥跌舞:可能是一种舞蹈。²千年觥:举杯祝寿千岁。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仙人烛树¹蜡烟轻,清琴²醉眼泪泓(hóng)³
译文:仙人形的烛树光芒四射,轻烟濛濛,嫔妃们心满意足,一双双醉眼清泪盈盈。
注释:¹仙人烛树:雕刻着神仙的烛台上插有多枝蜡烛,形状似树。²清琴:即青琴,传说中的神女。这里指宫女。³泪泓泓:眼泪汪汪,泪眼盈盈。 

  李贺写诗,题旨多在“笔墨蹊径”之外。他写古人古事,大多用以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或借以表达他的郁闷的情怀和隐微的意绪。没有现实意义的咏古之作,在他的集子里是很难找到的。这首诗题为“秦王饮酒”,却“无一语用秦国故事”(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因而可以判定它写的不是秦始皇。诗共十五句,分成两个部分,前面四句写武功,后面十一句写饮酒,重点放在饮酒上。诗人笔下的饮酒场面是“恣饮沉湎,歌舞杂沓,不卜昼夜”(姚文燮《昌谷集注》)。诗中的秦王既勇武豪雄,战功显赫,又沉湎于歌舞宴乐,过着腐朽的生活,是一位功与过都比较突出的君主。唐德宗李适正是这样的人。这首诗是借写秦王的恣饮沉湎,隐含对德宗的讽喻之意。

  前四句写秦王的威仪和他的武功,笔墨经济,形象鲜明生动。首句的“骑虎”二字极富表现力。虎为百兽之王,生性凶猛,体态威严,秦王骑着它周游各地,人人望而生畏。这样的词语把抽象的、难于捉摸的“威”变成具体的浮雕般的形象,使之更具有直观性。次句借用“剑光”显示秦王勇武威严的身姿,十分传神,却又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无形迹可求。“剑光照天天自碧”,运用夸张手法,开拓了境界,使之与首句中的“游八极”相称。第三句“羲和敲日玻璃声”,注家有的解释为“日月顺行,天下安平之意”;有的说是形容秦王威力大,“直如羲和之可以驱策白日”。因为秦王剑光照天,天都为之改容,羲和畏惧秦王的剑光,惊惶地“敲日”逃跑了。第四句正面写秦王的武功。由于秦王勇武绝伦,威力无比,战火扑灭了,劫灰荡尽了,四海之内呈现出一片升平的景象。

  天下太平,秦王洋洋得意,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湎于声歌宴乐之中,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从第五句起都是描写秦王寻欢作乐的笔墨。“龙头泻酒邀酒星”极言酒喝得多。一个“泻”字,写出了酒流如注的样子;一个“邀”字,写出了主人的殷勤。“金槽琵琶夜枨枨”形容乐器精良,声音优美。“洞庭雨脚来吹笙”描述笙的吹奏声飘忽幽冷,绵延不绝。“酒酣喝月使倒行”是神来之笔,有情有景,醉态可掬,气势凌人。这位秦王饮酒作乐,闹了一夜,还不满足。他试图喝月倒行,阻止白昼的到来,以便让他尽情享乐,作无休无止的长夜之饮。这既是显示他的威力,又是揭示他的暴戾恣睢。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五更已过,空中的云彩变白了,天已经亮了,大殿里外通明。掌管内外宫门的人深知秦王的心意,出于讨好,也是出于畏惧,谎报才至一更。过去的本子都作“一更”,清代吕种玉《言鲭》引作“六更”,“六更”似太直,不如“一更”含义丰富深刻,具有讽刺意味。尽管天已大亮,饮宴并未停止,衣香清浅,烛树烟轻,场面仍是那样的豪华绮丽,然而歌女歌声娇弱,舞伎舞步踉跄,妃嫔泪眼泓泓,都早已不堪驱使了。在秦王的威严之下,她们只得强打着精神奉觞上寿。“青琴醉眼泪泓泓”,诗歌以冷语作结,气氛为之一变,显得跌宕生姿,含蓄地表达了惋惜、哀怨、讥诮等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余意无穷。

参考资料:
1、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06-100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