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客无黄金,岂思主人怜。客言胜黄金,主人然不然。
下客无黄金,岂思主人怜。客言胜黄金,主人然不然。
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终恐见斯好,有时去君前。
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终恐见斯好,有时去君前。
岂知保忠信,长使令德全。风声与时茂,歌颂万千年。
岂知保忠信,长使令德全。风声与时茂,歌颂万千年。

shíèrshǒuxiàyáo--yuánjié

xiàhuángjīnzhǔrénliányánshènghuángjīnzhǔrénránránzhūchéngcǎicuìluóchánjuānzhōngkǒngjiànhǎoyǒushíjūnqiánzhībǎozhōngxìnzhǎng使shǐlìngquánfēngshēngshímàosòngwànqiānnián

元结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10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今年粳(jīng)¹稻熟苦迟,庶²见霜风来几时。
译文:才在苦恼今年稻谷熟得这样迟,还指望不久就有秋风起。
注释:吴中:指江浙一带。贾收:字耘老,乌程人,苏轼的朋友,著有诗集《怀苏集》。¹粳:俗称“大米”,亦名“秔”,稻谷的总称。²庶:差不多。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霜风来时雨如泻¹,杷(pá)²头出菌³(lián)生衣
译文:谁知秋风起来时,还夹着劈头瓢泼的大雨。风雨不歇地下潮湿,耙头镰刀都长出霉衣。
注释:¹泻:倾泻。²杷:同“耙”,翻土的农具。³出菌:发霉。⁴镰: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⁵衣:这里指铁锈。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眼枯¹泪尽雨不尽,忍²见黄穗(suì)³卧青泥!
译文:眼睛哭干泪哭尽,老天爷还是下雨不肯停。哪里忍心看着黄金金稻穗泡在泥地里。
注释:¹眼枯:谓泪水流尽。²忍:这里指不忍。³黄穗:成熟的稻穗。
茅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茅苫(shān)¹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译文:个把月来搭个茅棚棚田埂上睡,天转晴赶紧收谷用车儿运回。
注释:¹茅苫:茅棚。苫,草帘子。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
汗流肩赪(chēng)¹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kāng)(xī)²
译文:满身汗肩头压得通通红,买谷人还价就和买糠碎米一个样!
注释:¹赪:红色。²粞:碎米。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译文:没办法只好卖牛去交税,没烧的只有拆屋来煮吃的。目光短救眼前急还不知行不行,哪里想得到明年还会不会有饥荒。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译文:官家眼下要的是钱不要米,说是要用钱亲近那西北边的羌人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gōng)¹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²妇!
译文:都说满朝里都是好官吏,到头来我们百姓反倒更遭罪。无路可走活不下去受不了这个苦,想去想来不如跳河一死做个河神妇。
注释:¹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汉代宽政恤民的清官。这里借指推行新法的官员,是反语。²河伯:指河神。

  这首诗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创作而成,诗中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苛税弊政的揭露抨击。全诗分为二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这首诗叙事抒情,间用议论,写得真实动人,含蓄而情深。

  诗的开头二句写今年粳稻的成熟期甚晚,幸亏没有多时秋天就来到了。点明了秋收的季节。紧接着诗人运转笔锋,直写雨灾。“霜风”二句写滂沱大雨使快成熟的粳稻无法开镰收割。爬梳的农具因长期大雨潮湿而发了霉,镰刀也生了锈。这里用农具“出菌”、“生衣”来表现灾情之严重,使常景变成了奇句,显示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

  “眼枯泪尽雨不尽”,这是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的诗意。在即将收割的秋季遇上连续如注的大雨,农民必定忧心如焚,伤心得落尽眼泪。必不忍心看着金黄色的稻穗倒伏在泥田里。“茅苫”二句由内心的伤痛转写抢收的行动。为了抢救粳稻,农民在田头边搭起了茅草棚,住宿在里面看管了一个月。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赶紧抢收运载而归。然而他们却不能享受这辛勤劳动得来的果实。

  “汗流”以下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了造成钱荒的新法流弊。诗人先叙述农民担粮入市,汗流浃背,磨肿肩膀;后写米价低贱就同糠和碎米一样。经过多么艰苦的劳动,换来的却是那么微薄的收入。“卖牛”二句承上揭示了赋税的繁重。农民无奈只有卖牛凑钱纳税,为了烧饭,只得拆下屋里的木头,以解救燃眉之急,而顾不上明年的饥荒。这种夸张的笔墨,与司马光在熙宁七年(1074年)《应诏言朝政阙失状》中所写农民“若值凶年,无谷可粜,吏责其钱不已,故卖田,则家家卖田;欲卖屋,则家家卖屋;欲卖牛,则家家卖牛”一样,都是片面的夸大言辞。不过,在新法条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当时百姓有米而官府不要米,百姓无钱而必要钱。这就造成一时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诗中“官今要钱不要米”,触及时政流弊的实质。“西北”句是指当时为了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的建议,对西北沿边羌人蕃部进行招抚,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也花费了不少钱。这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而官吏催逼,唯钱是求,使农民走投无路,难以为生。最后二句借用典故收结,把全诗的气氛推到了高潮。龚遂任勃海太守,黄霸任颍川太守,他们都是以恤民宽政著名的官吏。这里的“龚黄满朝”是带着明显嘲讽意味的。“河伯妇”,是用《史记》中西门豹传的故事。在战国时邺县豪绅与女巫假托“河伯娶妇”,敲诈勒索,残害百姓。西门豹任邺县令时,为民除害,施计把巫婆投入河中。作者借用来表明百姓被逼得无路可走,不如投河自尽。这种用意苏轼后来在元祐元年(1086年)写的《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中说得很明确:“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子、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朝廷忍复行之欤?”

  苏轼这首讥讪新法的诗篇,它的特点并不是用政治图解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倾向,而是选取典型的生活情景和人物的行动,通过叙事抒情,间用议论的方式,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动人。全诗的结构布局紧紧扣住诗题的“叹”字,写得层次分明而又步步深入。首先叹息稻熟苦迟,其次哀叹秋雨成灾,复次喟叹谷贱伤农,末以嘲讽官吏,逼民投河作结,更令人怵目惊心。整个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尽管这是与反对新法的偏见交织在一起,也是不能轻易抹煞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1-343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峭壁连崆(kōng)(tóng)¹,攒(cuán)²叠翠微³
译文:悬崖峭壁连接着的是崆峒,簇聚的山峰上堆着翠微。
注释:彭州:属剑南道,故治在今四川彭州市。¹崆峒:大山名,在四川平武西,山谷深险,与甘肃平凉的崆峒山相似,故名。²攒峰:密集、簇拥的山峰。³翠微:山气呈青绿色,故日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¹
译文:鸟声婉转值得驻马,树色悦目可以忘机。
注释:¹忘机:指去除得失功利之心。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怪石时侵径,轻萝¹乍拂(fú)²衣。
译文:怪石嶙峋声声侵占道路,女萝飘荡恰好拂拭襟衣。
注释:¹轻萝:一名松萝,地衣类植物,生深山中,呈丝状,常自树梢悬垂。²拂:拭,轻轻擦过。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路长¹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译文:道路漫长愁于作客,上了年纪更是思归。
注释:¹长:指离家远。作客:客居他乡。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且悦岩峦(luán)¹,宁(nìng)²(jiē)³意绪违
译文:幸喜能看到岩峦胜景,还叹息什么意绪相违。
注释:¹岩峦胜:山景美好。岩,高峻的山。峦,小而锐的山。²宁:岂可,岂能。³嗟:叹息。⁴意绪违:指年老而仕宦边远地区,不合自己的意愿。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山行应未尽,谁与¹玩芳菲²
译文:山路是那么无穷无尽,谁与我一同赏玩芳菲。
注释:¹谁与:与谁。²芳菲:本谓花草的芳香,后亦指称花草。

  一至四句紧扣“山行”而展开:写彭州界山脉连亘起伏,群峰如聚,层峦叠翠,勾画出西南山景雄奇秀丽之特点,诗人茕茕独行,一路山川美景美不胜收,驰荡着诗人的心魄。峭壁峻岩,峥嵘森布,其上苍松翠柏,盘根错节,如山鬼魑魈,张牙舞爪;千峰攒聚,万壑深幽,山岚轻袅,风烟恬淡。天空中飞鸟百啭千回放着歌喉,其声若仙乐,嘹亮清越,响遏行云,唱破了山林的幽寂,也唱醉了诗人。原始物态的狰狞粗朴、幽森浑莽,又和谐浑圆、劲美清丽的绝胜风光,直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诗人不禁驻足停马,留连赏玩,赞叹不绝。

  五至八句则是在前面整体描绘之基础上,攫取两幅近景写“山行”之难:怪石嶙峋,壁立于旁,偶有突兀之角伸出路旁。轻萝蔓生,缠绕于山岩峭壁间,还时不时撩人衣裳。诗笔生动如在目前。但因面临“年老”“路长”之困难又不免顿生悲愁。然诗人“思归”之愁瞬间即逝,代之以对“岩峦”胜境之欣赏。故虽与“意绪”有违,又有何值得嗟叹。自勉之意甚浓。但因“山行”未尽,愁绪终难完全排除,思乡情愁也难以遏止。

  九至十二句写忧事萦怀,心绪怏怏,但置于一边,且去饱览山川锦绣,绝胜烟景,何必郁郁寡欢,使山川之玲珑秀色无人赏玩。山行逶迤,长路漫漫,无限芳菲争相逞妍供媚,吟赏不尽,无人能怀清赏之雅兴,忘机之真心,与我同游共赏,言无人共“玩芳菲”,话虽委婉,而失意甚明。

  全诗以白描手法描摹了入蜀途中的见闻,继而抒发跋涉旅途之上的羁旅之思与怀乡之情,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多所转折起伏,以凸显诗人内心情感之曲折变化,表现了诗人独自赶路时寂寞凄凉的游子心境。

参考资料:
1、 阮堂明,李新解.高适集·岑参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17

péngzhōushānxíngzhīzuò--gāoshì

qiàoliánkōngdòngzǎnfēngdiécuìwēi

niǎoshēngkānzhùlínwàng

guàishíshíqīnjìngqīngluózhà

zhǎngchóuzuòniánlǎogèngguī

qiěyuèyánluánshèngníngjiēwéi

shānxíngyīngwèijǐnshuíwánfāngfēi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左思一生,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污淖之中,却是断然割断俗念,“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以终。而写于早年的《咏史八首》,成了左思平生思想、节操的写照,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

  《咏史八首》的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公元二七三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公元二七三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公元二八〇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咏史八首》写在公元二八〇年以前,则是肯定的。

  左思借咏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一)左思的动机,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信美,是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然而统一中国,安定局势,是当时提出的历史任务。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三国后期,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公元二六五年,晋政权正式成立后,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夺取东吴,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大概不是一天产生的。只是到了洛阳,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爆发了,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过去的一些论者谈及左思的思想时,指出左思有很强的“功业心”,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还必须把左思的这种“功业心”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确定哪些是时代所赋予的内容,哪些是阶级的立场所决定的内容,这样才能更明晰、更准确地评价左思的思想。

  有着致力于全国统一抱负的左思,并非徒作大言,纸上谈兵,而是做了许多切实的准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的:“畴昔览穰苴”(其一),即读军书兵法。在封建社会中,习文秉武,虽然并非什么罕事,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魏晋期间,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贵,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士族之家,不能不受到这种腐朽观念的影响。但他能够打破世系门第观念的束缚,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这是可贵的。而且,随之左思居住洛阳,见闻到“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其一)的情况,更是急不可捺,跃跃欲试。尽管左思自知自己的军事才能象铅刀一样的钝,然而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即使有一割之用,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

  但是,左思美好的愿望遭到了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晋实行“门选”制以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门第观念很强的士族,对于文章的品评也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决定弃取的态度。《晋书·左思传》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陆机听说左思构思《三都赋》,抚掌大笑,在与他的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后来由于司空张华的推崇,他的赋才得以大出其名。左思的门第寒下,虽然才高志清,却很难能冲破士族制度的坚硬厚壳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冷酷的现实,使左思献身无门,报国无期,怀着无限的愤慨。《咏史》其二,正是他这种愤慨的写照。诗中,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其原因为“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非一朝”。汉张汤、金日磾的子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在此,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

  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在《咏史八首》诗中读者可以寻找到理解其原因的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就是这样,左思的《咏史八首》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八首》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八首》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八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八首》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八首》“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八首》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读者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八首》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yǒngshǐshǒu

zuǒ wèijìn 

ruòguànnòngróuhàn zhuóluòguānqúnshū 
zhùlùnzhǔnguòqín zuò 
biānchéngmíng fēijīng 
suīfēijiǎzhòushì chóulǎnráng 
chángxiàoqīngfēng zhìruòdōng 
qiāndāoguì mèngxiǎngchěngliáng 
zuǒmiǎnchéngjiāngxiāng yòupàndìngqiāng 
gōngchéngshòujué chángguītián 

jiànsōng shānshàngmiáo 
jìngcùnjīng yìnbǎichǐtiáo 
shìzhòuniègāowèi yīngjùnchénxiàliáo 
shìshǐ使zhīrán yóuláifēizhāo 
jīnzhāngjiù ěrhàndiāo 
fénggōngwěi báishǒujiànzhāo 

duàngān yǎnfānwèijūn 
zhònglián tánxiàoquèqínjūn 
dāngshìguì zāonànnéngjiěfēn 
gōngchéngchǐshòushǎng gāojiézhuóqún 
línkěnxiè duìguīnìngkěnfēn 
liányàoqiántíng zhīyóuyún 

jīngchéngnèi wánghóu 
guàngàiyìnshù zhūlúnjìngcháng 
zhāojīnzhāngguǎn 宿shǐ 
nánlínzhōngqìng běichuīshēng 
yángzhái ménqīngxiàng 
liáoliáokōngzhōng suǒjiǎngzàixuán 
yánlùnzhǔnxuān xiàng 
yōuyōubǎishìhòu yīngmíngshàn 

hàotiānshūbái língjǐngyào耀shénzhōu 
lièzháigōng fēiruòyún 
éégāoménnèi ǎiǎijiēwánghóu 
fēipānlóng wèiláiyóu 
chūchāng gāozhuīyóu 
zhènqiānrèngāng zhuówànliú 

jīngyǐnyànshì jiǔhānzhèn 
āijiàn wèiruòbàngrén 
suīzhuàngshìjié shìshūlún 
gāomiǎnmiǎohǎi háoyòuchén 
guìzhěsuīguì shìzhīruòāichén 
jiànzhěsuījiàn zhòngzhīruòqiānjūn 

zhǔhuàn ròuháixiàng 
mǎichénkùnqiáocǎi kàngānzhái 
chénpíngchǎn guīláiguō 
chángqīngháichéng liáokuò 
xiánwěi lièguāngpiān 
dāngwèishí yōuzàitiángōu 
yīngxióngyǒuzhūnzhān yóulái 
shìcái zhīzàicǎo 

lóngzhōngniǎo chù 
luòluòqióngxiàngshì bàoyǐngshǒukōng 
chūméntōng zhǐzhōng 
shōu kuàiruòchí 
wàiwàngcùn nèidǒuchǔ 
qīnháixiàngmiè péngyǒushū 
qínběiyóushuì 西shàngshū 
yǎngshēngrónghuá duōjiēdiāo 
yǐnmǎn guìyuàn 
cháolínzhī wèishì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张僧繇(yóu)¹于金陵²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³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因点其一。须臾(yú),雷电破¹⁰,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¹¹在。
译文: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画上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于是(张僧繇)为其中一条龙点上了眼睛。一会儿,雷电交加,那条龙破壁而出,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仍然留在璧上。
注释:¹张僧繇: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²金陵:今江苏南京市。³每:常常,每每。⁴去:离开。⁵以为:认为。⁶诞:虚妄,荒唐。⁷因:就,于是。⁸须臾:一会儿。⁹破:击破。¹⁰壁:墙壁。¹¹皆:都,全都。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满园花菊郁(yù)金黄¹,中有孤丛²色似霜。
译文: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注释:¹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²孤丛:孤独的一丛。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还似今朝(zhāo)歌酒席,白头翁(wēng)¹入少年场。
译文: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注释:¹白头翁:诗人自谓。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这是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

  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由于诗人随时留心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现实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8
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2-193

chóngyángshàngbái

bái tángdài 

mǎnyuánhuājīnhuáng zhōngyǒucóngshuāng 
háijīnzhāojiǔ báitóuwēngshàoniánch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