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傍行采药,石底卧题名。
野老相迎拜,溪童乍见惊。
道傍行采药,石底卧题名。
野老相迎拜,溪童乍见惊。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1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上马击狂胡¹,下马草军书。
译文:飞身上马前去奋击猖狂的胡虏,下得马来又忙草拟军中的文书。
注释:¹狂胡:指金人。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qú)¹
译文:二十岁时就有这样的雄心大志,五十岁了不料还是个瘦弱穷儒!
注释:¹癯儒:瘦弱书生。癯,瘦。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
大散陈仓¹间,山川郁(yù)²盘纡(yū)³
译文:大散关和陈仓间有壮丽的山川,河流弯曲盘旋呵山上草木扶疏。
注释:¹陈仓:古地名,在今陕西宝鸡。²郁:树木茂密。³盘纡:盘曲迂回。
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
劲气钟¹义士,可与共壮图²
译文:义士身上凝聚一股刚劲的气概,可同他们一起去实现伟业宏图。
注释:¹钟:专注;凝聚。²图:谋划。
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
坡陁(tuó)¹咸阳城,秦汉之故都。
译文:咸阳古城周围的地势高低起伏,这一带曾经是秦汉两汉的故都。
注释:¹坡陁:险阻不平的样子。
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王气¹浮夕霭(ǎi)²,宫室生春芜(wú)³
译文:如今帝王气象混杂在雾霭之中,从前的宫室满是一片春草荒芜。
注释:¹王气:王者之气,即王朝的气运。²夕霭:黄昏的烟雾。³春芜:春天的杂草。
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
安得从王师¹,汛扫²迎皇舆³
译文:怎样才能跟随着王师出征北伐,扫清道路好迎接君王回到故土?
注释:¹王师:指南宋军队。²汛扫:清除。³皇舆:皇帝的车驾。舆,车。
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
黄河与函(hán)¹,四海通舟车。
译文:函谷关和黄河一带成了太平地,四面八方车船往来畅通无拦阻。
注释:¹函谷:关名,在今河南灵宝。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
士马发燕赵¹,布帛(bó)来青徐²
译文:士兵良马从燕赵地区挑选而来,布绸是打青州徐州运来的货物。
注释:¹燕赵:战国时国名,均在黄河以北,故可代指北方。²青徐:古州名,青州和徐州均以产绫绢著称。
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
先当营¹七庙²,次第画九衢(qú)³
译文:重建京城先要营造君王的祖庙,再依次来修筑四面八方的街路。
注释:¹营:建造。²七庙:古代礼制,天子有七个祖庙。³九衢:泛指四通八达的道路。
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
偏师¹(fù)可汗²,倾都³观受俘。
译文:派遣的一支队伍捉住了金国国主,观看受降仪式京里人倾城而出。
注释:¹偏师:指全军的一部分,以别于主力。²可汗:这里指金主。³倾都:城中所有居民。
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
上寿¹大安宫²,复如正观³初。
译文:宫廷里举杯进酒庆贺北伐胜利,要把贞观间繁盛景象重新恢复。
注释:¹上寿:献酒祝寿。²大安宫:唐代宫殿名,此处借指宋宫。³正观:即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为唐朝的强盛时期。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
丈夫毕¹此愿,死与蝼蚁殊(shū)²
译文:大丈夫哪天能够实现这个心愿,便是死了一生也就没白白虚度。
注释:¹毕:完成。²殊:不同。
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志大浩无期¹,醉胆空满躯。
译文:志向远大要实现却是渺茫无期,醉酒后一身是胆也是空无用处!
注释:¹期:限度。

  开头四句申述壮志难酬的历落遭遇。“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化用《魏书》卷七十《傅永传》中事:“傅永,字脩期......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高祖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惟傅脩期耳。’”古代诗人言从戎、歌《出塞》,鄙文崇武,一般与谋求自身的前途有关。这一点高适说得最为明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上》)陆游以文武双全的傅脩期自况,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由于金朝屡次以大兵压境,南宋处于危难之际。陆游为了御侮救国,才不甘心仅仅当一名文士。“击狂胡”是一个战士的本分,“草军书”是一个从戎的文士力所能及的工作。诗人没有把文与武对立起来,也不用“投笔从戎”一类的成语,说明他想得很实际。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际却十分不幸:“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人生最宝贵的光阴是在20岁至50岁之间。诗人希望在这30年间为恢复祖国河山发挥自己的才干,并积极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奔走四方,但结果实在令人失望;虽行年五十,却依然是一介瘦儒。诗人内心满是愤懑之气。他想尽情地喷发出来,但官场的险恶处境又不允许他这样做,因此只好用一个“犹”字略事点染。这在艺术上恰如蚌病成珠似的,成全了作者。对于五七言古诗来说,“气”是十分重要的。气盛而敛,风骨自振,字字句句都富于感人的力量。反之则必然格卑句弱,缺乏动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二十句就观大散关图之所见生发感想。这种感想,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借观图一事表述自己的战略意图。大散关一带,山川有险阻之势可凭,人民有忠勇之气可用,加上关中为秦汉故都,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可资借鉴。如若先据有关中,再东向而出,便势如破竹,可以把女真贵族军事集团一举赶出中原。这一层次,作者把议论与抒情结合起来,并从地理、人事、历史三个方面着笔,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大散陈仓间”,不是单指大散关与陈仓县之间的一小段地区,而是泛指关中广大地区。“劲气钟义士”是说关中人民气劲志刚,是绝不肯长期屈从于金人的统治,必然会奋起反抗的。这在忠义之士身上体现得最为集中。人民渴望收复失地,复兴宋室,这对南宋朝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与共壮图”一句,正是提醒南宋朝廷不要辜负关中人民的爱国心愿。“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两句,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申述先取关中地区对于建立帝王之业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南宋最高统治者已经没有秦、汉两朝开国皇帝的气魄。他们偏安江左,歌舞升平,完全无意于恢复中原,所以诗人不得不沉痛地发出了悲凉的哀吟:“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第二层次主要是想象自己擘画的战略意图实现后的胜利景象。“安得从王师,泛扫迎皇舆?”这两句是说,诗人十分希望随从王师攻入关中,进而收复中原,迎接銮舆回到汴京。从此以后,南北限隔的现象不复存在了,交通也由此而通畅:“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沦陷区光复后,各地的货物源源不绝地运到了汴京:“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遭受严重破坏的汴京开始重建了:“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被击败的金朝军队衰弱不堪,朝廷只需派出一支偏师便可把金朝最高统治者俘虏过来:“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于是一切都恢复了太平盛世的景象:“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唐太宗李世民校猎有获,每亲献禽于大安宫(参阅《旧唐书·太宗纪》)。诗人用此故实,表明他不仅想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且还希望政治清明、天下大治。

  这两个层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借观图所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是一;诗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借观图所思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是二;诗中崇高的爱国激情和强烈的报国宏愿与诗人穷愁潦倒的“癯儒”形象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油然而生对软弱无能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这是三。从感情结构上说,由于这两个层次着笔的角度各不相同,表达的感情也就有所区别。第一层次着眼于现实,感情比较冷静,略带悲慨;第二层次偏重于幻想,感情比较奔放,显得乐观自信。用幻想中的成功和欢乐来填补现实中的不足,以乐语写哀,可以在艺术上收到最佳的美学效果。本诗读来倍觉悲壮动人,实有得于此。

  最后四句倾诉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悲楚情怀。“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话虽是从正面说的,但反面的意思却十分明白:那些醉生梦死、不图恢复的昏庸之辈虽然还活着,但与 蝼蚁没什么两样。用冲和的语气来表达愤激的感情,这比之横眉怒斥更为深沉有力。但南宋统治集团既定的国策是不会改变的,因此诗人终于不能有所作为。“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两句,可以说是诗人在百般寻求解脱而又实在无法解脱的情况下的自嘲与自慰。恢复国土,人人有责,这样的“志”,本无可嘲而自嘲,愈显出诗人受压抑之深和无可奈何之叹。临了,只能借酒浇愁。无奈诗人燃烧的爱国热情不是几杯浊酒所能浇下去的,酒入愁肠,醉胆开张。诗人的满腔怨愤已不能自己,但诗中仍不敢显言,只用一个“空”字微微逗出。全诗到此打住,但感情的波涛仍在激荡。陆游此诗写于嘉州。他在《读岑嘉州诗集》中赞扬岑诗道:“笔力追李杜”明代诗人边贡云:“称其近于李杜,斯可谓知言矣。”(《岑嘉州诗集》明正德十五年济南刻本《刻岑诗成题其后》)陆游此诗不仅爱国激情浩乎沛然与岑诗一脉相承,而且在“笔力追李杜”这一点上,亦与岑诗相仿佛。诗人由观大散关图而想到如何对中原用兵,又从用兵成功的幻想而回归到冰冷的现实;诗人最不愿意纸上谈兵,而最后又不免纸上谈兵。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与冲突,给全诗灌注了一股郁勃不平之气。这与杜诗沉郁的风格十分相近。全篇兴会飙举、骨力豪健、词气发扬踔厉、流吐似不费力,这又酷肖李白的诗风。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65-69

guānsǎnguānyǒugǎn

yóu sòngdài 

shàngkuáng xiàcǎojūnshū 
èrshíbàozhì shíyóu 
sǎnchéncāngjiān shānchuānpán 
jìnzhōngshì gòngzhuàng 
tuóxiányángchéng qínhànzhī 
wángǎi gōngshìshēngchūn 
āncóngwángshī xùnsǎoyínghuáng 
huánghán hǎitōngzhōuchē 
shìyānzhào láiqīng 
xiāndāngyíngmiào huàjiǔ 
piānshīhàn qīngguānshòu 
shàngshòu寿āngōng zhèngguānchū 
zhàngyuàn lóushū 
zhìhào zuìdǎnkōngmǎn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芳树千株(zhū)发,摇荡¹三阳²时。
译文:春来时,千株树木都竞相发出新芽,在夏日照耀下随风摇荡。
注释:¹摇荡:这里形容风中起舞的美妙姿态。²三阳:太阳高照的日子,这里指炎炎夏日。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译文:夏日易多风,枝叶繁茂常易阻隔鸟儿远飞的脚步。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春至花如来,夏近叶成帷(wéi)¹
译文:春来花似来,夏日即将来临,叶子繁茂如同帷幕低垂。
注释:¹帷:帷帐,帷幕。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译文:远在他乡的游子想寄平安到家中,只是路途如此遥远,怕无法到达。
这首诗是借季节的变迁而抒发自己久居在外、无法归乡的苦闷之情。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万帐穹(qióng)¹人醉,星影摇摇欲坠(zhuì),归梦隔狼河²,又被河声搅(jiǎo)碎。还睡、还睡,解道³醒来无味。
译文:寂寞独处,不停地饮酒,竟至沉醉。颓卧帐中,抬头仰望,只见满天繁星摇曳,仿佛就要从天空飞坠而下。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注释:¹穹庐:圆形的毡帐。²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³解道:知道。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离别因此是重大的。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这种惶恐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满世界溜达的人可以想象的。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一日穿行几个国家的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
2、 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mènglìng ·wànzhàngqióngrénzuì

lánxìng qīngdài 

wànzhàngqióngrénzuì xīngyǐngyáoyáozhuì guīmèngláng yòubèishēngjiǎosuì háishuì háishuì jiědàoxǐngláiwèi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此地¹别燕(yān)²,壮士³发冲冠
译文: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注释:¹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²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³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⁴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昔时¹²已没(mò)³,今日水寒。
译文: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¹昔时:往日;从前。²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³没:死,即“殁”字。⁴水:指易水之水。⁵犹:仍然。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shuǐsòngrén

luòbīnwáng tángdài 

biéyāndān zhuàngshìchōngguān 
shírén jīnshuǐyóuhán 
西陆动凉气,惊乌号北林。
西陆¹动凉气,惊乌号北林。
译文:秋天刮起了凉风,受惊的乌鸦在北面的树林里叫个不停。
注释:¹西陆:秋天。西陆本为星宿名,指昴宿。
栖息岂殊性,集枯安可任。
栖息岂¹²³,集枯安可任
译文:难道是乌鸦栖息的习性与众不同,它们停集在枯枝上又怎能靠它安身?
注释:¹岂:难道,怎么。²殊:不同的,特别的。³性:习性。⁴集:群鸟停聚在树上。⁵安:何,怎么。⁶任:凭靠,依托。
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
鸿鹄(hú)¹去不返,勾吴²³且深。
译文:天鹅一息再也不能回返,息勾吴的道路山险水又深。
注释:¹鸿鹄:天鹅。²勾吴:古国名,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勾,发音词头,无义。³阻:险。
徒嗟日沈湎,丸鼓骛奇音。
¹嗟日²(chén)(miǎn)³,丸鼓(wù)奇音。
译文:人们只能嗟叹汉元帝一天天沉溺享乐,他竟然用铜丸击鼓来追求奇特的声音。
注释:¹徒:白白地,仅仅。²日:一天天地。³沈湎:沉溺,迷恋。⁴丸鼓:用铜丸击鼓。⁵骛:追求。
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骎骎。
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骎(qīn)¹
译文:东海早就波涛汹涌,南风也已劲猛急紧。
注释:¹骎骎:疾速,急迫。
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
¹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²
译文:致使青天白日变成了黑夜昏暮,三五颗小星使得月亮忧愁而隐。
注释:¹坐:因而,导致。²太阴:月亮。
众情嗜奸利,居货捐千金。
¹²嗜奸利,居³货捐千金。
译文:世俗内心最喜好的是奸诈谋利,他们困积奇货,一掷千金。
注释:¹众:世俗者。²情:内心。³居:囤积,储存。⁴捐:舍弃,献出,此处为“花费”。
危根一以振,齐斧来相寻。
¹²³以振,齐(zhāi)来相寻
译文:高大的树木一旦挺立起来,锋利的刀斧就把它们追寻。
注释:¹危:高。²根:树根,这儿借代为树木。³一:一旦。⁴振:直挺。⁵齐斧:用于征伐之斧。齐,通斋。⁶寻:追逐,跟踪而至。
揽衣中夜起,感物涕盈襟。
揽衣¹中夜起,感物²³盈襟。
译文:我半夜披衣起来徘徊,感伤时事,不禁热泪满襟。
注释:¹揽衣:披衣。²物:景物、时事、世事。³涕:眼泪。
微霜众所践,谁念岁寒心。
微霜众所践,谁念岁寒心¹
译文:尽管人们都能踏着薄薄的寒霜行走,可谁又想到那不畏严寒的松柏的坚贞?
注释:¹岁寒心:年终严寒时松柏挺立不屈的精神。
旭日照寒野,鸒斯起蒿莱。
旭日照寒野,鸒(yù)¹起蒿莱²
译文:早晨的太阳照耀着寒冷的原野,一群乌鸦从草丛飞了出来。
注释:¹鸒斯:乌鸦。²蒿莱:草丛。
啁啾有馀乐,飞舞西陵隈。
(zhōu)(jiū)¹有馀²乐,飞舞西陵³(wēi)
译文:它们哑哑欢叫,非常快活,飞舞到西边的山弯一带。
注释:¹啁啾:鸟叫声。²馀:多余的,十二分的。³陵:山丘。⁴隈:山势弯曲的地方。
回风旦夕至,零叶委陈荄。
回风¹旦夕²至,零叶委³陈荄(gāi)
译文:无情的旋风迟早就要来到,把枯枝败叶吹落在腐草陈荄。
注释:¹回风:旋风。²旦夕:早晚间,迟早。³委:堆落。⁴陈荄:腐烂的草根。陈,腐烂的。荄,草根。
所栖不足恃,鹰隼纵横来。
所栖不足恃¹,鹰隼²纵横³来。
译文:栖居的草丛决不能够安身,鹰隼猛扑下来,无可逃灾。
注释:¹恃:依靠。²隼:鹗,鹞鹰。³纵横:迅猛恣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