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却山山水水,不知暮暮朝朝。笑我塞中看月,忆君江上闻潮。
过却山山水水,不知暮暮朝朝。笑我塞中看月,忆君江上闻潮。
唐之淳

唐之淳

(1350—1401)明浙江山阴人,名愚士,以字行。唐肃子。建文二年,以方孝孺荐,为翰林侍读,与孝孺俱领修书事。旋卒。有《唐愚士诗》。 ▶ 3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江浦风 一作:浦浦风)
白头波¹上白头翁(wēng)²,家逐³船移江浦(pǔ)风。(江浦风 一作:浦浦风)
译文: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
注释:¹白头波:江上的白浪。²白头翁:鸟类的一种,文中指白头发的老渔翁。³逐:跟随,随着。⁴浦:水边,岸边,或为风的“呼呼”声。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一尺鲈(lú)鱼新钓得,儿孙吹火¹(dí)²花中。
译文:老渔夫刚刚钓得的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在荻花从中忙着吹火饮食。
注释:¹吹火:生火。²荻:生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花呈紫色。

  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此诗情理兼备,意境高雅,一幅自然和谐、闲适安逸的垂钓图表现了渔者生活的乐趣。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描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渔父,以船为屋,以水为家,终日逐水而居,整年出没于江河水面,飘泊不定,饱受江风吹袭,为衣食而奔波劳苦。其中“白头波上白头翁”连用两个“白头”,是为了强调老渔父如此年纪尚飘泊打鱼,透露出作者的哀叹之意。写渔人之“渔”,表现了渔者搏击风浪的雄姿,洒脱、利落。“家逐船移江浦风”写渔人之“归”,对于渔人而言,家就是船,船就是家,故注一“逐”字,有一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意味。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这两句生活气息浓郁,但于其中也隐隐透出一缕清苦的况味,渔人终日以渔为业,吃到鱼也并非易事。其中“一尺鲈鱼新钓得”写渔人之“获”,“新钓得”三字完全是一种乐而悠哉的口吻,其洋洋自得的神情漾然纸上。“儿孙吹火荻花中。”写渔者的天伦之“乐”,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了人物怡然的心情。尤其是一个“吹”字,富有野趣,开人心怀,那袅袅升腾的青白色炊烟,那瑟瑟曳动的紫色获花,再加上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的稚言稚语,和着直往鼻孔里钻的鱼香,较为安定的王朝周边地区构成了一个醉煞人心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乔继堂.国人必读唐诗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3:第366页

huáishàngzhě

zhèng tángdài 

báitóushàngbáitóuwēng jiāzhúchuánjiāngfēng  (jiāngfēngzuò fēng )
chǐxīndiào érsūnchuīhuǒhuāzhōng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夙龄¹爱远壑(hè),晚莅(lì)²见奇山。
译文:早年爱去远方的深谷漫游,老来见到这奇山多么快乐。
注释:定山:一名狮子山,在浙江余杭东南。¹夙龄:少年,早年。²晚莅:即莅晚。到了晚年时。
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
¹峰彩虹外,置²岭白云间。
译文:山颠耸立在彩虹之上,白云在它的腰际飞飘。
注释:¹标:树立。²置:放置。
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
倾壁¹峰斜竖,绝顶复孤圆。
译文:斜倾的崖壁像要忽然跌倒,绝顶伸出浑圆的帽峰一座。
注释:¹倾壁:顷危的峭壁。
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
归海流¹漫漫²,出浦(pǔ)³水溅溅
译文:宽阔的江流奔入大海,经过急滩有万颗浪珠溅落。
注释:¹归海流:流向大海。²漫漫:水无涯际的样子。³浦:河流向江海的入口。⁴溅溅:水流急速的样子。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
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¹
译文:野海棠花开得正繁,山樱花怒放丹红如火。
注释:¹然:通“燃”。
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
忘归属兰杜¹,怀禄(lù)²寄芳荃³
译文:幽兰和杜若诱人忘了回归,官禄未辞心总为芳荃恋慕。
注释:¹兰杜:兰草和杜若。²怀禄:怀恋禄位。³芳荃:香草。
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眷言¹采三秀²,徘徊望九仙³
译文:一心想去采一年开花三次的灵芝,向往九仙徘徊不忍离去。
注释:¹眷言:眷恋。²三秀:灵芝,一年开三次花,传说服之可以成仙。³九仙:九类仙人。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诗人开头说他年轻时候就雅爱高山远壑,晚年又见到了这座奇秀的定山。实际上,沈约此时才五十余岁,这里说“晚莅”,是有意拉长从年轻到老年的时间跨度,以极言自己爱山爱水的至深至切。既是如此,而今又得新睹一座奇秀之山,诗人且惊且喜的兴奋之情,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所以,首联虽平言浅语,涵意颇丰。诗人对定山的总体印象是“奇”,因而称为“奇山”。

  以下八句,就是围绕这一“奇”字而展开的。首状山之高绝:“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奇峰峻岭,高耸于云水之间,直刺出依天长虹之外。仅此一联,便将定山雄姿写神写活。次写山之险峻:“倾壁峰斜竖,绝顶复孤圆”,悬崖峭壁,或矗起直指长空,或斜立俯视大地,睹之令人目迷神炫;直到极顶绝处,山势才稍展平缓。“孤圆”二字传神,状写出险峻中有平缓、坦畅处见奇兀的绝顶之势。再次则写山下水势:“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此时,诗人视线已转移到山底。只见钱塘江水浩浩荡荡,直赴大海,那奔腾激溅而起的朵朵浪花,欢快跳跃,煞是壮观。山蓄水势,水壮山威,这与绝顶之孤圆一起,都足证定山确实是无处不奇。接下来,诗人把视线从渺远的海口收转回来,静心观赏起了盛开的山花。紫的海棠,红得如火欲燃的山樱,绚丽多彩的颜色,绘写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远壑”、“奇山”的神奇诱惑,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陶醉了诗人,使他留连忘返,飘飘欲仙。

  所以,最后四句,诗人便由衷地抒发了返归自然的理想。兰草、杜若、荃草,是《楚辞》以来诗文中经常引用的物象,用以比喻修诚立行、洁身自好,诗人这里也因承此意。“忘归属兰杜”与“怀禄寄芳荃”虽为工整对句,却暗寓前因后果关系。惟因意属兰杜,憺而忘归,故虽为怀禄做官之人,亦情寄芳草。此联总束写景,并由景中具象征意义的兰杜芳荃,转入抒怀,在章法上显得老到圆熟。最后一联,诗人复由山间芳草,联想到可以服之成仙的三秀灵芝。意欲采而餐之,像何氏九兄弟那样,飘飖远逝,羽化而登仙。三秀由兰杜引出,盖二者都是《楚辞》中常用之芳草名,故生此联想,全不显牵强。全诗在企羡仙境的遐想中结束。

  此诗写景,全是视觉形象,诗人特别注意写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山间形势的“势差”。高至九层云霄,低迄溅溅流水,惊心有倾壁绝顶,悦目有野棠山樱,客观形势的“势差”之大,正与主观感受的“势差”相互映衬,有强烈的对比感。因而,诗篇虽然层层敷衍,步步刻画,但并不生涩呆板,而是气脉贯注,意象万千,有清新、洒脱之感。二是注重色彩描绘。诗虽不长,却五色斑斓,异彩纷陈,彩虹、白云、青山、红樱等,络绎缤纷,恍如欣赏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图画,赏心悦目,意绪留连。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古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495-496页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sāo)¹。记玉勒(lè)青丝²,落花时节,曾逢拾翠³,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diāo)。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zào)(diāo)飞处,天惨(cǎn)云高。
译文:重阳节过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黄叶在疾风中凋落。记得春日骑马来此踏青时,多么的意气风发。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萧瑟肃杀,空旷凋零。秋水映破长空,寒烟弥漫,苍穹飞雕,一片苍茫。
注释:¹骚骚:秋日风吹草木声。²玉勒青丝:玉饰之马衔及马缰绳。此代指骑马游春。³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作首饰。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⁴寒烟如织:清寒浓郁的烟雾弥漫在四处。⁵皂雕:一种黑色的大型猛禽。⁶天惨:天色昏暗不明。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bìn)萧萧。自与东君¹作别,刬(chàn)²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³,沽(gū)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译文:人生在世,年华易逝,须及时行乐。春天过后,依旧心绪绪无聊。想想功名利禄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猎,英姿勃发,在夕阳下挥毫泼墨那是何等畅快。
注释:¹东君:司春之神。²刬地:只是、依旧、照旧。³短衣射虎:短衣,打猎的装束。射虎,用汉李广故事。在诗词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气概、英勇豪迈。

  上片布景,展现行猎的场景。谓平原革枯,黄叶骚骚。这是重阳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时节,郊外平原,行猎的时间、地点,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现场,却引起对于另一场景的思忆。接着,“今来是”,现场的场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残”、“惨”,显示今日郊原的萧瑟情状,并以记忆中的“玉勒青丝”加以映衬,令今日郊原,更显萧瑟,为布景。

  下片说情,谓人生在世,应当及时行乐。此生若能够穿着短衣,在原野打猎,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着黄昏,靠着马背,在夕阳影里,任意挥毫。下片就眼前事叙说观感,即就“短衣射虎”,表达词人的人生观感。

  全词情调悲壮,意境沉雄,艺术上似已达化境。词人使用了黄、青、翠、碧、红、皂、惨、白等多种反差比较大的颜色,使词境绚丽,色感丰富。于秋景、猎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谓神来之笔,犹如东坡笔下有小乔,稼轩词中有红襟翠袖,而又比这二者更富活力与诗意美,故她又是一种象征,以下阕中的“东君”称之,并不为过。这样写,使全词刚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词的一格。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慷慨激烈的壮怀和伤春悲秋、忆昔怀旧的情绪,并抒发了岁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叹。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著.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7年2月:第444页
2、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29页
3、 彭国忠,刘锋杰编注.豪放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第538页

fēngliúzi··qiūjiāoshì--lánxìng

píngyuáncǎozhòngyánghòuhuángshùsāosāolēiqīngluòhuāshíjiécéngféngshícuìtīngchuīxiāojīnláishìshāohéncánjǐnshuāngyǐngluànhóngdiāoqiūshuǐyìngkōnghányānzhīzàodiāofēichùtiāncǎnyúngāo

rénshēngxíngjūnzhīfǒuróngliǎngbìnxiāoxiāodōngjūnzuòbiéchǎnliáosuàngōngmíngshēnduǎnshèjiǔ西jiāo便biànxiàngyángyǐnghuīháo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孤舟转山¹²,豁(huò)³见平川
译文:小船转过山势弯曲之处,一片开阔的平川便出现在眼前。
注释:¹山:山麓、山脚。²曲:弯曲,转弯。山中弯曲的路。³豁尔:豁然,开阔的样子,形容开阔和通达。⁴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平原。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树杪(miǎo)¹帆初落²,峰头月正圆。
译文:抬头看见船帆好似落于树巅,山峰上圆月当空。
注释:¹树杪:即树梢。是说水位高,帆如落于树巅。²帆初落:船上的帆布刚刚从桅杆之上降落下来,所以言“树杪”。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荒烟杪家聚¹,瘦野²一刀田³
译文:几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贫瘠的山田,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
注释:¹荒烟杪家聚:指长江三峡西陵峡口高山上杪户相聚居的人家。此句意为:杪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烟。荒烟:即荒野而无人烟之地。²瘦野:贫瘠的山野。³一刀田:田形如刀,极言田面之小。像刀刃一样窄小,挂在高高的山野上的山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行客愁明发,惊滩¹鸟道²前。
译文:在这弯曲的险滩、狭窄的水道前,我这个漂泊之人正在发愁明早要如何渡过这险阻小道。
注释:¹惊滩:险滩。²鸟道:小道。言山高而险,只有山鸟才能飞过的山口小道。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用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然而“树梢帆初落,峰头月正圆”,却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区农村的苦瘠贫寒,表达了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láotíng驿

ōuyángxiū sòngdài 

zhōuzhuǎnshān huòěrjiànpíngchuān 
shùmiǎofānchūluò fēngtóuyuèzhèngyuán 
huāngyānjiā shòudāotián 
xíngchóumíng jīngtānniǎodàoqián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
一树浓姿¹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²
译文:一树孤独的紫薇,千娇百媚怒放开来,秋天深深庭院的暮雨,细蒙蒙好似尘埃。
注释:发:出发。祟让宅:王茂元所居之宅,在洛阳。紫薇:落叶小乔木,夏秋之何开花,花是紫红色或白色,又称“百日红”。¹浓姿:花树盛开的姿态。轻²埃:细小的灰尘,比喻蒙蒙细雨。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不先摇落¹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译文:紫薇花不太早凋谢是在等待欣赏的人来,现在赏花人就要离去,花也不必再开。
注释:¹摇落:零落、凋谢。
桃绥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桃绥(suí)¹含情依露井²,柳绵³相忆隔章台
译文:对紫薇一往深情的桃花紧紧依傍露井,轻柔芜媚的柳条对紫薇互相间的思念竟隔着幸台。
注释:¹桃绥:桃花,绥是丝带,形容桃花的光泽。²露井:没有益的井。³柳绵:柳条,棉即丝棉,形容柳条的柔软。⁴章台:战国秦宫名,在陕西长安县故城西南隅,台下有章台街。唐韩翃有姬柳氏,安史乱中奔散,出家为尼,韩使人寄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yuàn)¹栽。
译文:就算花开在天涯地角,同样有荣有谢,又何必定要移植到上林苑中去?
注释:¹上苑:上林苑。在长安之西,本为秦时旧苑,汉武帝重新扩建,周围广三百里。

  诗篇从秋庭幕雨的背景衬托下,勾画出一树浓花鲜艳触目的图象,明暗对比强烈,正象征诗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尖锐冲突,次联刚提出“有待”,“紧接着”“别离”,希望转为失望,感情抑扬起伏。颔联联承接别离写家室之思,结尾故作宽解,却仍无法掩饰去国离京时失意感伤的情怀。这首诗写得含蓄蕴藉,情意深沉。

  首联写崇让宅的庭院之中,一树紫薇花事繁茂。诗人独自一人,在傍晚时分欣赏,此时,正秋雨绵绵,如尘埃般又轻又细,漫天飘洒。“独看”二字,既写出作者的孤独无人相伴,也写出紫薇的寂寥无人欣赏。

  颔联“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意谓紫薇于秋天而未摇落,应是为我而开,然而我现在即将离此地而他住,花开再无人赏,也不要再开了吧。在这四句之中,作为欣赏客体的紫薇与作为欣赏主体的诗人之间似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情,紫薇与诗人实已合二为一。

  颈联引入两种花与紫薇形成对比,生于露井之上的桃树和长于章台街旁的柳树,与空庭暮雨中的紫薇相比,是逢时而得意者。“桃缓”佩于贵官之身,此处隐以拟人,也许指与诗人同年登第而仕途得意者;“柳绵”飘于繁华街市,也许是比喻在京城为官的同年。露井之桃,章台之柳,皆逢时得地,更反衬出紫薇的落寞无主之状。

  尾联写种植于帝京上苑的桃柳与沦落“天涯地角”的紫薇既然同一荣谢,又何必非要以“移根上苑”为幸运。“天涯地角”比喻自己将要离开东都洛阳崇让宅而远适他方;“移根上苑”则是比喻担任京城中的清要美职。此处作者明显以紫薇自喻,“岂要”之语,是无奈之中的自我解嘲,而解嘲之中也隐约有愤激不平之气。从另一方面说,推想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仍然忘不了置身朝廷的“梦”。这个梦,折磨了他一辈子,几乎令他在不同的时地,不论接触到任何外物,都会有意无意地要拉扯到这个梦境中去。可惜,梦境永难化为现实,李商隐也就成为一个标准的追梦者。

  就此诗的艺术而言,末句如不用“移根上苑”之语,似乎更好。首联在秋亭暮雨中独赏紫薇,三四句,别出奇想,认为紫薇之不先摇落,应是为了有我之前来欣赏,然后在临发之际,吩咐它不要再开。“花”与“人”之间,简直到了物我相通的境界。前四句,完全以“我”为主,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极少有此心态。五六句,一笔推开,为紫薇找来两个同伴,一个是“桃”,一个是“柳”,此种作法,乃是李商隐的惯用伎俩。事实上,对“紫薇”所要说的话,到第四句,已到了尽头,再说便不免重复。在此种情况之下,一笔推开,另觅同伴,再结合主题,以引伸出某一种足以说明生死荣谢的道理,自然是最好不过的笔调。所以,第七句紧接着提出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天涯地角同荣谢”,这句话用在这里,也实在足以撼人心弦。可惜,最末一句的“移根上苑”,破坏了全诗的情调,从而令前后失去了和谐,无端减低了欣赏价值。

参考资料:
1、 杨春俏.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257-258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939-94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