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菊照深居,芳香春不如。闻寻周处士,知伴庾尚书。
繁菊照深居,芳香春不如。闻寻周处士,知伴庾尚书。
日晚汀洲旷,天晴草木疏。闲言挥麈柄,清步掩蜗庐。
日晚汀洲旷,天晴草木疏。闲言挥麈柄,清步掩蜗庐。
野老能亲牧,高人念远渔。幽丛临古岸,轻叶度寒渠。
野老能亲牧,高人念远渔。幽丛临古岸,轻叶度寒渠。
暮色无狂蝶,秋华有嫩蔬。若为酬郢曲,从此愧璠玙.
暮色无狂蝶,秋华有嫩蔬。若为酬郢曲,从此愧璠玙.

jiāoqiūchóuzànjiàn--yángyuán

fánzhàoshēnfāngxiāngchūnwénxúnzhōuchùshìzhībànshàngshūwǎntīngzhōukuàngtiānqíngcǎoshūxiányánhuīzhǔbǐngqīngyǎnlǎonéngqīngāorénniànyuǎnyōucónglínànqīnghánkuángdiéqiūhuáyǒunènshūruòwèichóuyǐngcóngkuìfán..

杨巨源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 1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俗说¹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tuán)²黄土做人。剧务³,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gēng)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可事务太过繁巨大,她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注释:¹俗说:民间流传的说法。²抟:把东西揉弄成球形。³剧务:繁剧的事务。⁴縆:粗绳子。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金带¹连环²³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táo)
译文:扎紧战袍,系上红缨大刀,打马前行,雪夜渡过洮水河。
注释:¹金带:大刀柄上系的红绸子。²连环:一种刀。³束:捆。⁴临洮:古县名,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juǎn)¹夜劫²单于帐,乱斫(zhuó)³胡兵缺宝刀。
译文:旗子高扬,连夜冲入单于帐内,砍杀胡兵,宝刀都残缺破损了。
注释:¹卷旗:指急行军,军旗高高飘扬。²劫:劫持,冲杀。³斫:读,砍。⁴缺:破损。

  这首诗犹如一幅出征图,给人以强烈的感召力。

  “金带连环柬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这两句写全副武装的将士们出征杀敌。上句写军中将领的装束。诗人不说其头盔铠甲,也不说其长短兵器,只言其腰带,色为金色,质为金属,紧束腰间,提携战袍,仅此一句,就写出一个英武将军的雄姿。下句写骑兵部队出征突出的场景。从“马头冲雪”四字看出,大雪纷飞,唐军赴战之艰辛,骑兵队列,奔腾如潮,直赴敌阵,透出此战必胜的勃勃雄心。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这两句写夜袭敌军营的情景。上句的一“劫”字,写出唐军将士在军旗率领下,直捣敌军最高统帅的营帐,大有出其不意,石破天惊之感,表现了唐军作战的机智和勇敢。“卷旗”,表明将军旗卷在旗杆上,悄然指向敌军兵帐;“夜袭”,是说这次战斗是实行的夜间突袭,看出这场战斗是出其不意,奔袭敌营。下句写唐军闯进匈奴兵营,挥刀舞剑,东杀西砍,敌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这句把诗的激情推向高潮。一“乱”字写出唐军与敌作战的情景,见敌就杀,将宝刀左右挥舞,写出将士饱满的战斗精神。一“缺”字非常传神,写出唐军因砍杀敌兵过多,刀剑竟然为之缺豁卷刃,表明与敌人战斗的激烈和惨重。

  这首诗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重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此全诗神定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编.边塞军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2、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

chūsài

dài tángdài 

jīndàiliánhuánshùzhànpáo tóuchōngxuělíntáo 
juǎnjiéchánzhàng luànzhuóbīngquēbǎodāo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吉日¹兮辰良²,穆³将愉兮上皇
译文:吉祥日子好时辰,恭敬肃穆娱上皇。
注释:九歌:《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天神名,具体是何种神祇,历代学者说法不一。¹吉日:吉祥的日子。²辰良:即良辰。³穆:恭敬肃穆。⁴愉:同“娱”,此处指娱神,使神灵愉快、欢乐。⁵上皇:即东皇太一。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抚长剑兮玉珥(ěr)¹,璆(qiú)²(qiāng)³鸣兮琳抚。
译文:手抚长剑玉为环,佩玉铿锵声清亮。
注释:¹珥:指剑柄上端像两耳突出的饰品。²璆:形容玉石相悬击的样子。³锵:象声词,此处指佩玉相碰撞而发出的声响。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瑶席¹兮玉瑱(zhèn)²,盍(hé)³将把兮琼芳
译文:华贵坐席玉镇边,满把香花吐芬芳。
注释:¹瑶席:珍贵华美的席垫。瑶,美玉。²玉瑱:同“镇”,用玉做的压席器物。³盍:同“合”,聚集在一起。⁴琼芳:指赤玉般美丽的花朵。琼,赤色玉。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huì)¹肴蒸²兮兰藉(jiè)³,奠桂酒兮椒浆
译文:蕙草裹肉兰为垫,祭奠美酒飘桂香。
注释:¹蕙:香草名,兰科植物。²肴蒸:大块的肉。³藉:垫底用的东西。⁴椒浆: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
扬枹兮拊鼓,
扬枹(fú)¹兮拊(fǔ)²鼓,疏缓节兮安歌³
译文:高举鼓槌把鼓敲,节拍疏缓歌声响,
注释:¹枹:鼓槌。²拊:敲击。³安歌:歌声徐缓安详。
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¹竽瑟兮浩倡²
译文:吹竽鼓瑟声悠扬。
注释:¹陈:此处指乐器声大作。²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声唱,气势浩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¹(yǎn)(jiǎn)²兮姣服³,芳菲菲兮满堂;
译文:群巫娇舞服饰美,香气四溢香满堂。
注释:¹灵:楚人称神、巫为灵,这里指以歌舞娱神的群巫。²偃蹇:指舞姿优美的样子。³姣服:美丽的服饰。⁴芳菲菲:香气浓郁的样子。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五音¹纷兮繁会²,君³欣欣兮乐康。
译文:众音齐会响四方,上皇欢欣乐安康。
注释:¹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²繁会:众音汇成一片,指齐奏。³君:此处指东皇太一。

  《九歌·东皇太一》作为《九歌》的开首篇,在全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太一”在屈原时代并不是神,它在“东皇太一”中不可能充当神的称谓;而“东皇”,由于先秦时代的东——春对应等关系,表明了它乃是春神的指称。在没有更确凿材料发现之前,“东皇太一”应是春神的说法可以成立。至于“太一”,在这里的含义是始而又始,象征起始与开端。

  诗一开首,先交待祭祀的时日——因是祭春神,故时日当在春天。选择春日的吉良时辰,人们准备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东皇太一,让其愉悦地降临人世,给人间带来万物复苏、生命繁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抚摸长剑上的玉珥,整饬好服饰,恭候春神降临。开头四句,简洁而又明了地写出了祭祀的时间与祭祀者们对春神的恭敬与虔诚。

  继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备的祭品:瑶席,玉瑱,欢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肴美酒。这一切,配合着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诉人们,春神将要降临了。整个祭祀气氛开始进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诗的尾声,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于此时降临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动人的舞姿与外表,“芳菲菲兮满堂”——是春神带来的春的气息与氛围。欢迎祈盼的人们于是钟鼓齐奏、笙箫齐鸣,使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乐康”,既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态的直接描绘,也是祭祀的人们对春神降临所表露的欣喜心态。

  全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气氛热烈,给人一种既庄重又欢快的感觉,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56-758
城中担上买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城中担上买莲房¹,未抵西湖泛野航。
译文: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街上卖莲蓬,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注释:大司成:国子祭酒别称。裴园:裴禧园。¹莲房:莲蓬。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译文: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买莲房”一事强烈地吸引了诗人,诗人连泛舟游西湖的打算都放弃了。在这平实的叙事中,透露出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

  “旋折荷花剥莲子”既写出了卖莲子者动作的迅速敏捷,也写出了诗人莲子的心情急切。“露为风味月为香”一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用“露”和“月”来形容莲子的风味和香气,似乎不合情理,但这种形容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大司成颜几圣率同舍招游裴园·其七

chéngyánshèngtóngshězhāoyóupéiyuánfànzhōuràoshānshǎng--yángwàn

chéngzhōngdānshàngmǎiliánfángwèi西fànháng

xuánzhéhuāliánziwèifēngwèiyuèwèixiāng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三首诗是苏轼在1062年(嘉祐七年)冬末写的组诗。组诗的原题邀:“岁晚相与馈问,邀‘馈岁’;酒食相邀,呼邀‘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邀‘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邀此三诗以寄子由。”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月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知府宋选对苏轼十分关心爱护。苏轼公事之暇,纵观附近的名胜古迹,留下了有名的《凤翔八观》诗。这年苏辙授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县)军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苏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苏轼一人在凤翔,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就写了这三首诗寄给弟弟苏辙(字子由),以抒发思念之情。

  《馈岁》全诗十六句,可以分邀三节。前四句邀第一节,交代馈岁风俗的依据。一年的农事中,大家互相帮助,大功已成,终年劳苦,岁暮的余暇稍纵即逝,所以不计较物品,以物相赠,以免造成“邀欢无及”的遗憾。这几句交代背景,点明题目。“邀欢恐无及”五字,直贯三首。“假物不论货”紧起下文八句。第二节八句,举出馈岁之礼,人们各随各自的财力。两句总领下六句,下六句分说,“置盘”二句承接上文,“富人”四句是就贫富而言。盘鲤、笼兔,富家的彩绣耀眼,贫家的“微挚”(“挚”同“赞”,礼品)是“舂磨”(指粮食加工的粉糕之类),使人如同置身于络绎往来的岁暮馈送队伍中,这是一幅精彩的风俗画。作者未着议论,自有赞美故乡风俗醇厚的意味。最后四句邀一节,将内容引到写诗的当前。乡风(对照“官居”)二字总束前文,又联系下面两首。“独唱”句又呼应“官居”二句。不言思家,而在佳节期间,歌颂故乡习俗,叹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法遏止的思念家乡、思念亲戚之情流于言外。

  这首诗着重对比以见意抒情。前面十二句乡风之淳美,和后四句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对比,中间山川、鲤兔、彩绣、舂磨是贫富的对比。语句既形象又凝炼,除给尾两句外,全邀对偶句,在苏轼早期的五古中,这是精心刻画之作。

  《别岁》从“别”字着眼,十六句,四句一节。第一节用故人之别引出别岁来。故人离别,即使远去千里,还有再见的机会,但临别时总还有迟迟不忍别的情意。而“岁”却一去不可复追,临别更应郑重对待,这就说明“别岁”的风俗非常必要。既已点明“别岁”,本来可似接着写风俗,但那样就太平直了,作者却针对“岁行那可追”一句逼出下面四句,章法上作一顿挫,把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第二节多化用古诗乐府的成句,如《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叹息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要爱惜时光,自强不息。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感慨。如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诗:“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苏轼也是受到这些诗句的影响,而他却用极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第二节既是承上节末句,把与岁月之别写得如此感慨深沉,又邀下节正面写“别岁”时的欢饮蓄势。

  第三节正面写别岁欢饮的场面。东邻、西舍、酒熟、豕(猪)肥是互文见义,遥应首篇“农功各已收”句。而写欢饮一点即收,和前首“邀欢恐无及”呼应。第三句写热闹欢饮,末句却一落千丈,回到上两节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如果是一般文人,这一节多半要着力铺写,而作者却只用两组对句带过。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这是苏轼诗后来的一大特色。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些评论都较中肯。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也有他本身的风格,不像在七言古诗里那样笔锋犀利,才气逼人,常常一泻无余,说得太透太尽,而是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最后一首《守岁》也是十六句,可以分邀三节。前六句联系上一首《别岁》,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与前二首又别。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以蛇来比“岁”,又是泛泛设喻。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尽,和《别岁》紧密呼应,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虽然字面上用的是《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邀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尾巴梢,不可能系得住。诗人以这样六句开头,表面是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先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中间六句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格外亲切。最后四句邀一节,与篇首第一节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十字,字面上虽然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但意在勉励弟弟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言外有互勉之意。赵克宜评此十字说:“一结‘守’字,精神迸出,非徒作无聊自慰语也。”意思就是说,这个结尾,有积极奋发的意味在内,使全诗精神斗然振起,不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这个评语是有见地的。

  三首诗是一组,每首也都是十六句。古人讲究章法,写组诗既要注意各首间的有机联系,又要注意几首的写法不可雷同,要各有不同的入题、展开、收束的方式。杜甫的《羌村三首》就是范例。这三首诗虽然都是八韵,都写岁暮乡俗,但虚实开合,变化各异。第一首全用赋体,对比见意。语句凝炼,多用偶句,实写多,虚写少。第二首先用故人之别衬出别岁之情,一变《馈岁》中的对偶,而多化用成句,散行见意。从题前写到题后,由旧岁引到新岁,正面占的比例少,是虚多实少。第三首先用六句以比喻反面入题,和前两首都不相同。中段用六句正面实写守岁情景,虚实相间。末四句大起大落,收束全诗。

  苏轼的七言古诗才气横溢,早年的五言古诗也法度谨严,语言洗炼,不枝不蔓。这三首诗可以作邀苏轼早年短篇古体诗的代表。

kuìsuì

shì sòngdài 

suìwǎnxiāngkuìwènwéikuìsuìjiǔshíxiāngyāowéibiésuìzhìchúdànmiánwéishǒusuìshǔzhīfēngshìguānxiàsuìguīérwéisānshīyóu

kuìsuì
nónggōngshōu suìshìxiāngzuǒ 
wéihuānkǒng jiǎlùnhuò 
shānchuānsuíchūchǎn pínchēngxiǎo 
zhìpánhéng lóngshuāng 
rénshìhuá cǎixiùguāngfānzuò 
pínzhěkuìnéng wēizhìchūchōng 
guānrénshǎo xiàngjiājiéguò 
xiāngfēng chàngrén 

biésuì
rénshìqiān línbiéshàngchíchí 
rénxíngyóu suìxíngzhuī 
wènsuìānsuǒzhī yuǎnzàitiān 
zhúdōngliúshuǐ hǎiguīshí 
dōnglínjiǔchūshú 西shèshǐféi 
qiěwéihuān wèiqióngniánbēi 
jiējiùsuìbié xíngxīnsuì 
huí huánjūnlǎoshuāi 

shǒusuì
zhīchuíjìnsuì yǒushé 
xiūlínbàn shuínéngzhē 
kuàngwěi suīqínzhīnài 
értóngqiǎngshuì xiāngshǒuhuānhuá 
chénqiěchàng gēngwèitiānzhuā 
zuòjiǔdēngjìnluò kànběidǒuxié 
míngniánnián xīnshìkǒngcuōtuó 
jìnjīn shǎoniányóuk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