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江清浅见游鳞,百尺飞桥跨碧津。行过水南看更好,风光骀荡百花春。
盱江清浅见游鳞,百尺飞桥跨碧津。行过水南看更好,风光骀荡百花春。

jiā驿--jiǎngzhī

jiāngqīngqiǎnjiànyóulínbǎichǐfēiqiáokuàjīnxíngguòshuǐnánkàngènghǎofēngguāngdàidàngbǎihuāchūn

蒋之奇

蒋之奇

(1031—1104)常州宜兴人,字颖叔。蒋堂从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复举贤良方正,擢监察御史。神宗立,转殿中侍御史。因诬劾欧阳修,贬监道州酒税。熙宁中行新法,为福建转运判官,迁淮东转运副使,募流民修水利。累擢江淮荆浙发运副使,长于理财,治漕运,以干练称,升发运使。哲宗时历知潭州、广州、开封府,进龙图阁直学士。元符末,坐事责守汝州。徽宗立,除知枢密院事。崇宁初出知杭州,因议弃河、湟事夺职。卒谥文穆。有《三经集》等。 ▶ 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论者以窃符¹为信陵(líng)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以之暴亟(jí)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jí)²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译文: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强劲的秦国 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 ,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注释:¹符:兵符,其形如虎,故又称“虎符”。古代将帅出征时,由国君和将帅各执兵符一半,以后国君想调动军队时,须将国君所执的一半送至将帅处,与将帅所执的一半吻合后方能接受命令。²岌岌:极端危险。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译文: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zhūn)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¹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yān)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chè)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jì)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yīn)(qī)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lǔ)于以,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xùn)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²魏王也。
译文: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 ,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救他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救他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比得上一个平原公子;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
注释:¹平原君:战国时赵惠文王之弟,名赵胜,曾任赵相,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其夫人为信陵君之姐。当以兵围赵时,平原君曾多次派使者向信陵君求救,并以姻亲关系来打动其心。²谢:在这里是“请罪”之意,与现代用法不同。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¹,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²以唇齿之势激谏(jiàn)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以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³,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jī),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译文: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在魏王卧室里替魏公子盗窃兵符,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上谏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乡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注释:¹侯生:侯赢,原为魏国国都夷门的守门人,后为信陵君家中门客。当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时,他向信陵君提出窃符之计。²曷若:何如,倘若。³“如姬”句:如姬之父被人杀害,信陵君曾为之复仇,故如姬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以人知有穰(ránɡ)¹,不知有以王,虞(yú)(qīng)²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zhuì)(liú)³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qī)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译文:啊!自从世运衰败以来,人们都习惯于违背公益而甘心死于私党的行为,却忘掉了守节义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没有具有权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没有义愤的局面。例如秦国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贫贱时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赵王。这乃是君王好像旗子一样地被人把持着已经很久很久了。由此说来,信陵君的罪过,原不在于兵符的盗窃与否,若是为了魏国,为了六国,纵然是盗窃兵符,还是可以的;若是为了赵国,为了一个亲戚,纵然请求魏王,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过的。
注释:¹穰侯:魏冉,以昭襄王之舅父,曾任以将军、相国,握有以国军政大权。“穰侯”为其封号。²虞卿:赵孝成王时相国。他和魏国的魏齐曾为早年间的好友,其后魏齐遇难出奔,他为了帮助魏齐,竟弃官与之一起出走。³赘旒:旒,同“瘤”,多余的东西。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jìng)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shì)魏王之宠也。木朽(xiǔ)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xián)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¹,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zhuì)(liú)也。
译文: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然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君王手握重权,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坚固的冰块将要出现了)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的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注释:¹履霜之渐:《易经·坤》:“履霜坚冰至。”说明行路时如踏到霜,则冰天雪地即将到来。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¹、翚(huī)帅师²。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译文:因此,信陵君可以做为人臣结党营私的鉴戒,魏王可以做为人君失权的鉴戒。从《春秋》的书写“葬原仲”和“翚帅师”的笔法来看,哦,圣人考虑得是多么深远啊!
注释:¹葬原仲:原仲为陈国大夫,死后,其旧友季友(鲁国的公子)私自去陈国将其埋葬。孔子认为这是非礼的行动。²翚帅师:鲁隐公时,宋、陈等国进攻郑国,宋国也要鲁国出兵,鲁隐公不同意,鲁大夫翚(即羽父)未得允许便帅师而去。孔子认为这是目无君主。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中,我们不仅赞叹古汉语用辞之精妙、简练,并且透过华丽的词藻,也可领略作者的文风文采,然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重视的就是作者通过文章体现出来的立场或论点。

  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一文,以大家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事件为题材,对已有的评论予以反驳,并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简练,没有过多赘述即阐明自己观点,指出赵国在军事上乃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则魏国亦凶多吉少,由此得出“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的论断,因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并无不可。

  然而,紧接的第二段笔锋一转,切入作者本人观点:“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作者认为,信陵君之所以救赵,并非为保魏国或其他几国,而只因其姻亲平原君在赵。并由此引出,其实信陵君不仅不为就魏国,甚至他心目中根本没有魏王。接下来,作者又将矛头指向魏王,说明信陵君窃符救赵之计所以能成功,魏王本身也有一定疏漏。文章末尾对全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指出为人臣的信陵君之罪在于结党营私,目无君主;为人君的魏王之罪在于君权不明,君威不振,才使得臣子有犯罪的余地。运用辩证法对论点详加阐明,使全文无懈可击。

  整篇文章构思严谨,逻辑特征鲜明,以驳斥原有论点开篇,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陈述出自己的论调。不仅如此,更难能可贵的是,全文虽为古文,但词句深入浅出,即使不加注释,也可通篇阅读并把握文章主旨。

xìnlíngjūnjiùzhàolùn

tángshùnzhī míngdài 

    lùnzhěqièwéixìnlíngjūnzhīzuì wéiwèizuìxìnlíng qiǎngqínzhībào jīnbīnglínzhào zhàowáng zhào wèizhīzhàng zhàowáng wèiqiěwéizhīhòu zhào wèi yòuchǔ yān zhūguózhīzhàng zhào wèiwáng chǔ yān zhūguówéizhīhòu tiānxiàzhīshì wèiyǒuzhě jiùzhàozhě jiùwèi jiùguózhě jiùliùguó qièwèizhīshūwèizhīhuàn jièguózhīshīfēnliùguózhīzāi zhě 

    ránxìnlíngguǒzuì yuē yòurán suǒzhūzhě xìnlíngjūnzhīxīn 

    xìnlínggōngěr wèiyǒuwáng zhàoqǐngjiùwáng érzhūnzhūnyānqǐngjiùxìnlíng shìzhàozhīyǒuxìnlíng zhīyǒuwáng píngyuánjūnhūnyīnxìnlíng érxìnlínghūnyīnzhī jiùzhào shìxìnlíngzhīyǒuhūnyīn zhīyǒuwáng qiè fēiwéiwèi fēiwéiliùguó wéizhàoyāněr fēiwéizhào wéipíngyuánjūněr shǐ使huòzàizhào érzàiguó suīchèwèizhǐzhàng chèliùguózhīzhàng xìnlíngjiù shǐ使zhàopíngyuán érpíngyuánfēixìnlíngzhīyīn suīzhàowáng xìnlíngjiù shìzhàowángshèzhīqīngzhòng néngdāngpíngyuángōng érwèizhībīngjiǎsuǒshìshèzhě zhǐgòngxìnlíngjūnyīnzhīyòng xìngérzhànshèng  xìngzhànshèng wéiqín shìqīngwèiguóshùbǎiniánshèxùnyīn zhīxìnlíngxièwèiwáng 

    qièzhī gàichūhóushēng érchéngzhī hóushēngjiāogōngqiè wéigōngqièwángzhīnèi shìèrrénzhīyǒuxìnlíng zhīyǒuwáng wéixìnlíngzhīwéi ruòchúnchǐ齿zhīshìjiànwáng tīng qínshīzhěérwèiwángzhīqián wáng hóushēngwéixìnlíng ruòjiànwèiwángérshuìzhījiùzhào tīng xìnlíngjūnzhěérwèiwángzhīqián wáng yǒubàoxìnlíng ruòchéngwángzhīérquànzhījiù tīng wéigōngzhěérwèiwángzhīqián wáng  xìnlíngjūnwèi zhào èrrénwáng xìnlíngjūn wéichū xìnlíngzhīyǒuhūnyīnzhīzhào zhīyǒuwáng nèixìng wàilínguó jiànménrén yòujiēzhīyǒugōng zhīyǒuwáng shìwèijǐnyǒuwángěr 

     shìzhīshuāi rénjiēbèigōngdǎngzhīxíngérwàngshǒujiéfènggōngzhīdào yǒuzhòngxiàngérwēijūn yǒuchóuérfèn qínrénzhīyǒuránghóu zhīyǒuqínwáng qīngzhīyǒuzhījiāo zhīyǒuzhàowáng gàijūnruòzhuìliújiǔ yóuyánzhī xìnlíngzhīzuì zhuānzhīqièqiè wéiwèi wéiliùguó zòngqièyóu wéizhào wéiqīn zòngqiúwáng érgōngránzhī zuì 

    suīrán wèiwángzuì bīngcángnèi xìnlíngānqièzhī xìnlíngwèiwáng érjìngqǐngzhī kuīwèiwángzhīshū wèiwáng érgǎnqiè shìwèiwángzhīchǒng xiǔérzhùshēngzhī zhěrénjūnchíquánshàng érnèiwàigǎn xìnlíngānshùjiāozhào zhàoānqǐngjiùxìnlíng ānxiánxìnlíngzhīēn xìnlíngānmàiēn shuāngzhījiàn zhāozāi yóuyánzhī zhòngrénzhīyǒuwáng wángwéizhuìliú 

    xìnlíngjūnwéirénchénzhídǎngzhījiè wèiwángwéirénjūnshīquánzhījiè  chūnqiū shūzàngyuánzhòng huīshuàishī jiē shèngrénzhīwéishēn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¹微开²
译文:春的气息年年自东南方向传来,盛产好茶的武夷山与北苑均处在建州的建溪之滨,而建州又位于祖国的东南,因而每年都是最先沐浴到春的暖意。
注释:章岷:宋浦城人,字伯镇,天圣进士,两浙转运使,后知苏州,官终光禄卿。从事:官名,州郡长官的僚属。斗茶:评比茶叶品质优劣,盛行于北宋。¹冰:一作“水”。²开:指水流动。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译文:这不,溪中寒冰微开,溪边“嘉茗”抽芽,这茶好得那可是名冠天下,历史久远得无法考证,传说是武夷山的仙人自古而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新雷¹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²去。
译文:每当新雷初发,家家户户便嬉笑着登上云雾缭绕的茶山。
注释:¹新雷:春天第一次打雷。²穿云:伴着云雾上山采茶。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露芽¹错落²一番荣,缀(zhuì)玉含珠散嘉树³
译文:那满树错落有致的茶芽,沾着晶莹如玉的露珠,显得是那么的葱茏繁茂。
注释:¹露芽:带露茶芽。²错落:交错缤纷。³嘉树:《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指茶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终朝采掇(duō)未盈襜(chān)¹,唯求精粹不敢贪。
译文:整整一个上午的采摘,还未能装满衣服前襟提起的那一小兜,为了确保茶芽采摘的精致,而不敢有些许的贪心。
注释:¹盈襜:采得不多,还没有装满。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研膏焙乳¹有雅制,方中²圭兮³圆中蟾
译文:制茶的每一道工序,如研膏、烘焙等等,均精工细作,力求完美。制成的茶饼,方如圭,圆似月,精美绝伦。
注释:¹研膏焙乳:这里是说,怎样把茶叶研磨成粉状,怎样调制成茶汤,都有一定的制式。²方中:方形茶则量取茶粉。³圭分:茶匙。⁴园中蟾:茶匙在碗中搅动茶面如蟾状。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北苑¹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²先斗美。
译文:北苑的官员,为了给朝廷与皇帝献上最好的贡茶。茶官、茶人等一干群雄,在产地建州先展开了斗茶比赛。
注释:¹北苑:在福建建安,是龙凤贡茶的产地。²雄豪:茶农或地方官。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鼎磨云外¹首山²铜,瓶携江上中泠(líng)³
译文:斗茶用的茶碾,那可是用轩辕黄帝曾经采铜制鼎的首山所产之铜铸成。瓶中盛满用于斗茶的山泉水,堪比天下第一的长江中泠泉水。
注释:¹云外:山极高。²首山:在中。³泠水:即中泠泉,天下第一泉。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黄金碾畔绿尘¹飞,碧玉瓯(ōu)中翠涛²起。
译文:在闪着黄金般光芒的茶碾里,细细地研磨如此的好茶,轻轻扬起的茶尘。似乎还带着茶芽那鲜艳的绿色。如紫玉一般的瓷茶盏中,随着点茶的击拂而升起的茶沫,如雪一样的洁白,像波涛一般的涌起。
注释:¹绿尘:绿色粉末状茶叶。²翠涛:绿色茶汤。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斗茶味兮轻醍(tí)()¹,斗茶香兮薄兰芷²
译文:斗茶就是斗味,看谁的茶味赛过醍醐;斗茶就是斗香,看谁的茶香超过兰芷。
注释:¹醍醐:牛奶提炼出的一种极好的酥酪。意为茶味胜过醍醐。²兰芷:兰、芷以香著称。意为茶香胜过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其间品第¹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²
译文:这期间的现场比拼,茶的色、香、味品质的高低,那可是众目睽睽,众人指点,来不得半点的欺瞒。
注释:¹品第:名次、等级。²十目视而十手指:指斗茶时大家都在手指、目盯着。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胜若登仙¹不可攀,输同降将²无穷耻。
译文:斗茶获胜者,高兴得犹如登仙一般的得意忘形。而斗茶失败者,就如同战场上投降的败将一般,垂头丧气异常羞耻。
注释:¹胜若登仙:斗茶胜则如同成仙。²输同降将:斗茶输则如同投降的将军。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冥。
(xū)(jiē)天产石上英¹,论功不愧阶前冥²
译文:哎呀,这茶好得就像是天上仙界的石上精英,优秀的品质无愧于台阶前有灵性的蓂草。
注释:¹石上英:产于山石之上的好茶。²冥:一种瑞草。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译文:任何人的昏浊状态,喝了这茶都可以澄清,哪怕是迷糊了千日的深醉,品了这茶后,也能清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líng)¹却得闻雷霆。
译文:屈原用这茶作为祭品,来招楚怀王的魂魄回归故里。被杜康灌醉而毫无知觉的刘伶,就是饮了这茶,才得以醒来而听到了雷霆之声。
注释:¹刘伶:西晋人,嗜酒。此句谓刘伶对茶则发雷霆之怒。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卢仝(tóng)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译文:茶的功效如此了得,卢仝能不为茶而创作《七碗茶歌》吗?陆羽为茶而写“经”,那也是必须的。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¹
译文:在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中,哪会没有饮茶的茶界名人?
注释:¹茶星:茶界名人。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商山丈人¹休茹²芝,首阳先生³休采薇。
译文:如果能有这样的好茶,商山四皓何必苦苦寻找灵芝食用;如果能有这样的好茶,首阳山上的伯夷、叔齐,又何至于采摘野菜充饥。
注释:¹商山丈人:秦末,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岁,号称商山四皓。²茹:吃。此句谓商山丈人不要吃芝应该吃茶。³首阳先生: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反对周武王伐,不食周粟而死。此句谓伯夷、叔齐不要采薇而食应吃茶。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译文:长安酒价因茶减价,成都的药市因茶凋敝。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
不如仙山一啜好, 泠然便欲乘风飞。
译文:人生在世,不如寻一出风景如画之地,静静地品一盏好茶,安享卢仝一般两腋生风、飘飘欲飞的惬意与美妙。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译文:茶事高尚,你不要羡慕花间女郎斗草以赢得珠玑。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青青河畔(pàn)草,绵绵¹思远道。
译文:看着河边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让人想起那远行在外的征人。
注释:¹绵绵:这里义含双关,由看到连绵不断的青青春草,而引起对征人的缠绵不断的情思。
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夙昔 一作:宿昔)
远道¹不可思²,夙昔³梦见之。(夙昔 一作:宿昔)
译文: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
注释:¹远道:远行。²不可思:是无可奈何的反语。这句是说征人辗转远方,想也是白想。³夙昔:指昨夜。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梦见在我傍,忽觉(jué)¹在他乡。
译文: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
注释:¹觉:睡醒。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他乡各异县,辗(zhǎn)¹不相见。
译文:其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注释:¹辗转:亦作“展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枯桑¹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译文: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天风的拂吹,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也可知道天气的变冷。
注释:¹枯桑:落了叶的桑树。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入门¹各自媚(mèi)²,谁肯相为言³
译文: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到家门与家人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注释:¹入门,指各回自己家里。²媚:爱。³言:问讯。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客从远方来,遗(wèi)我双鲤(lǐ)¹
译文: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来,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注释:¹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呼儿烹(pēng)¹鲤鱼,中有尺素书²
译文: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注释:¹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²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素,生绢。书,信。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长跪¹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译文: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
注释:¹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餐食 一作:餐饭)
上言加餐食,下¹言长相忆。(餐食 一作:餐饭)
译文: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诉说思念。
注释:¹下:末二句“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饮马长城窟行》这首诗是思妇怀念在远方行役的丈夫的。《盐铁论》中说:“今天下一统,而方内不安。徭役远,内外烦。古者,过年无徭,逾时无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而长不还,父子忧愁,妻子咏叹,愤懑之情发于心,慕思之积痛骨髓。”这首诗就是汉代这类社会现实的反映。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绵绵:连绵。思远道:指思念远方的亲人。这两句是说,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不可思:无可奈何之反语,意谓相思徒然无益。宿昔:昨夜。之:指代思念之人。这两句是说,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昨夜在梦中却见到了他。

  诗的开头作者借着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青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由于路途的遥远,思念也是徒然的,只好在梦中求得相会。

  “梦见在我不,忽觉在他乡。”忽觉:忽然醒来。这两句是说,梦里见到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他仍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各异县:各在异地。展转:同“辗转”,飘泊不定。这两句是说,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飘泊不能见到。然而在梦中实现的愿望,醒过来后又是遥远的空间隔绝,依旧是“他乡各异县”,彼此无法相见。

  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前提。在修辞技巧上,“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这样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这两句是说,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枯桑无叶可落,但知天风之大小;海水经冬不冻,仍知天气之温寒。以此比喻夫妇久别,心知其苦。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媚:爱,悦,亲热。这两句是说,同乡的游子们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这是第二段,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而邻居却只顾沉浸在家庭的欢乐中,不肯为她捎个信。在这一段中,运用了起兴和对比的手法,写女子独守家门,表现其孤独凄凉的感情。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这两句是说,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状木盒。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儿:指童仆。尺素书:即书信。古人写信用绢帛或木板,其长度不过一尺,故称“尺素”或“尺牍”。这两句是说,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有尺把长用素帛写的信。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长跪:直起腰来跪着。何如:怎么样。这两句是说,直起腰来跪着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写来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经常想念。最后一段,情节发生了转折,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拆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

  这首诗以思妇第一人称自叙的口吻写出,多处采用比兴手法,语言清新,语句上递下接,气势连贯,很有特色。全诗语言简短质朴,通俗易懂,但感情浓郁,流宕曲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从思念写到收到书信,从痛苦绝望写到惊喜激动再写到失望平静,情绪没有产生剧烈的波动,却显得自然而不突兀,显然作者在构思和剪裁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尤其以梦境为中心内容的前八句,形式结构相当有特色:每句协韵,两句一转,前一韵的末句与后一韵的首句,词语相同重叠,环环相扣,逐层推进。这种联绵顶真的用法,在后世发展成为独特的“辘轳体”。表达上的精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这种相思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便是那个被相思的对象也是不能完全的感同身受的。

  但在那个时代,战乱与动荡造成的家人离散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天灾与人祸的两相作用让底层的民众不得不面对分离。在这样的不得已下,即便思念是让人绝望难以承受的,但日子总要过下去。“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样简单的几句真切的关怀也就足够感动了。情感的交流。并不只是靠甜言蜜语海誓山盟,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分享才更加真挚温暖。所以,即便这封盼了很久才盼到的书信真的只有这两行字,也足够给予女主人公坚持的希望了。诗歌停顿到这里,留下空白,给读者以填补、想象的空间,恰到好处又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韩萌编著.《乐府诗集》里的故事:黄山书社,2015.10:第16-19页

yìnchángchéngxíng

míng liǎnghàn 

qīngqīngpàncǎo miánmiányuǎndào 
yuǎndào mèngjiànzhī  (zuò 宿 )
mèngjiànzàipáng juézàixiāng 
xiāngxiàn zhǎnzhuǎnxiāngjiàn 
sāngzhītiānfēng hǎishuǐzhītiānhán 
ménmèi shuíkěnxiāngwèiyán 
cóngyuǎnfānglái wèishuāng 
érpēng zhōngyǒuchǐshū 
chángguìshū shūzhōngjìng 
shàngyánjiācānshí xiàyánchángxiāng  (cānshízuò cānfàn )
昔有田夫耕地,值见伤蛇在焉。顷之,有一蛇衔草着伤口上,经日创蛇走。田夫取其余叶治伤,皆验。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昔有田夫耕(gēng)地,值见伤蛇在焉。顷之,有一蛇衔草着(zhuó)¹伤口上,经日创蛇走。田夫²取其余叶治伤,皆验³。本不知草名,乡人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xián)草能续已断之指如故,非妄言也。
译文: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恰好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过了一会儿,另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第二天,受伤的蛇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给人治伤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乡里人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古代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并不是乱说的。
注释:¹着:放。《抱朴子》:晋人葛洪著。²田夫:种田老人。³验:验证。⁴妄:胡乱。
却足甘为笑,闲居梦杜陵。
却足甘为笑,闲居梦杜陵¹
注释:¹杜陵: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汉宣帝刘询的陵墓所在。
残莺知夏浅,社雨报年登。
残莺¹知夏浅,社雨²报年登。
注释:¹残莺:指晚春时的黄莺。²社雨:社日时的雨。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流麦非关忘,收书独不能。
流麦¹莺关忘,收书独不能。
注释:¹流麦:典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妻在庭中晒麦,令他持竿护鸡,天时暴雨,凤专注读书,麦随水而去。后以此为专心读书的典实。
自然忧旷职,缄此谢良朋。
自然忧旷职,缄此谢良朋。

jiǎzhōngduìchéngxiànzhōngliáoyǒu--wéiyīng

quègānwèixiàoxiánmènglíngcányīngzhīxiàqiǎnshèbàoniándēng

liúmàifēiguānwàngshōushūnéngrányōukuàngzhíjiānxièliángp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