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寺题名一半空,衰荣三十六人中。在生本要求知己,
竹寺题名一半空,衰荣三十六人中。在生本要求知己,
垂老应怜值相公。敢望燮和回旧律,任应时节到春风。
垂老应怜值相公。敢望燮和回旧律,任应时节到春风。
若为问得苍苍意,造化无言自是功。
若为问得苍苍意,造化无言自是功。

fèngpéixiānggōng--yángyuán

zhúmíngbànkōngshuāiróngsānshíliùrénzhōngzàishēngběnyàoqiúzhīchuílǎoyīngliánzhíxiānggōnggǎnwàngxièhuíjiùrènyīngshíjiédàochūnfēngruòwèiwèncāngcāngzàohuàyánshìgōng

杨巨源

杨巨源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 1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重把杯。
忆随书剑此徘(pái)(huái),投老¹双旌重把杯。
译文:想起年轻时常常携着书和剑在此地徘徊,到老重新拿起离别的酒杯在仪仗下出使金国。
注释:¹投老:垂老;临老。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绿鬓¹风前无几在,黄花²雨后不多开。
译文:年轻时迎着风扬起的乌黑鬓发,现在已经所剩无几,菊花在雨后大多不盛开。
注释:¹绿鬓:乌黑而有光泽的鬓发。²黄花:菊花。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丰年¹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译文:丰收之年江边的田垄青苗与成熟的谷物遍地都是。落日照射下,淮山浮起的紫色烟雾、翠色植被尽收眼底。
注释:¹丰年:农作物丰产的年头。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译文:喝了这杯酒,自己仍然是一个羁旅异地的孤独之客,思乡之心却随着晚潮回到了故里。

zhòngjiǔshǎngxīntíngdēnggāo--fànchéng

suíshūjiànpáihuáitóulǎoshuāngjīngzhòngbēi

绿bìnfēngqiánzàihuánghuāhòuduōkāi

fēngniánjiānglǒngqīnghuángbiànluòhuáishāncuìlái

yǐnshēnyóushìxiāngxīnquèwǎncháohuí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去年长至¹在长安,策杖²曾簪獬(xiè)(zhì)³
译文:去年夏至日来之时我人在长安,手柱拐杖的我也曾身居高位,头顶高帽。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译文:今年长安又到冬至日,我走下台阶遥想当年寒冷的霜雪。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梦随行(háng)¹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译文:夜里梦见我跟随军队在苍天下前进,然而身在穷乡僻壤的我却难以完成报国之志。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译文:身处南方断绝了来自北方的消息,我站在黄河边上涕泗横流。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¹中。
译文:和谁一起漂泊,向来都是在古树中。
注释:¹古木:古树。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长江人钓月,旷(kuàng)¹火烧风。
译文: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
注释:¹旷野:空旷的原野。
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丛。
梦泽¹江楚大,闽(mǐn)山厄海丛。
译文:江南一带江掉了楚国的一大片,闽山在大海从中。
注释:¹梦泽:楚地有云、梦二泽,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今洞庭湖一带。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此时樯(qiáng)¹底水,涛起屈原通。
译文:这时的帆船已经在水底了,波涛传达了屈原的意思。
注释:¹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帆船或帆。

  《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文中“钓”、“烧”、“吞”、“厄”等字足以看出其字句上下工夫。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常从体认中来,所写之景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zhūguī--jiǎdǎo

yuǎnshuítóngláicóngzhōng

zhǎngjiāngréndiàoyuèkuànghuǒshāofēng

mèngtūnchǔmǐnshānèhǎicóng

shíqiángshuǐtāoyuántōng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竹坞(wù)¹无尘水槛(jiàn)²清,相思迢(tiáo)(dì)³隔重城
译文: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注释:¹竹坞:丛竹掩映的池边高地。²水槛:指临水有栏杆的亭榭。此指骆氏亭。³迢递:遥远的样子。⁴重城:一道道城关。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译文: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隔着重重的高城飞向远方。

  首句写骆氏亭。“竹坞”是竹林怀抱隐蔽的船坞;“水槛”,指傍水的有栏杆的亭轩,也就是题中的“骆氏亭”。清澄的湖水,翠绿的修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无尘”和“清”,正突出了骆氏亭的这个特点,可以想见诗人置身其间时的那种远离尘嚣之感。幽静清寥的境界,每每使人恬然自适;但对于有所思念、怀想的人来说,又往往是牵引思绪的一种触媒:或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或因没有好朋友共赏幽胜而感到惆怅。这两句由清幽的景色到别后的相思,其间虽有跳跃,但并不突兀,原因就在于景与情之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内在联系。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居的长安,中间隔着高峻的城墙。“迢递”一词有“高”、“远”二义,这里用“高”义。“重城”即高城。由于“迢递隔重城”,所以深深怀念对方;而思念之深,又似乎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越过高高的城墙,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隔”字在这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的显示了“情通”。这正是诗歌语言在具体条件下常常具有的一种妙用。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第三句又回到眼前景物上来:“秋阴不散霜飞晚”。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自然是出自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一句一方面为末句伏根,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阴霾欲雨的天气,四望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增加相思的浓度。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但要领略诗句所蕴含的情趣,却须注意从“秋阴不散”到盼“雨”的整个过程。秋叶听雨打枯荷的况味,诗人想已不止一次的领略过。淅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片错落有致的声响,别具一种美的情趣。看来倒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的天气特意作美了。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秋雨的到来就不同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永夜不寐的人,因为能聆听到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庆幸枯荷之“留”了。“留”、“听”二字写情入微,其中就有着不期而遇的喜悦。“听雨声”自然是夜宿的缘故,但主要还是由于“听雨声”蕴含有一种特有的意境和神韵。这“听雨”竟有一种特别的美感,久听之后,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此诗之结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正是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声、景、情谐和合一而收余音缭绕之致,使诗歌境象迷茫,旨义含隐深曲。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3-1144
2、 黄世中.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文学评议,2003(05):75

宿luòshìtínghuái怀cuīyōngcuīgǔn

shāngyǐn tángdài 

zhúchénshuǐjiànqīng xiāngtiáochóngchéng 
qiūyīnsànshuāngfēiwǎn liútīngshēng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逐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康熙¹十五年,余姚(yáo)²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³人言,乞食,神以邓樵(qiáo)夫许之。明晨,客伺(sì)于神祠(cí)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¹⁰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¹¹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chān)¹²之。樵甫(fǔ)¹³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¹⁴,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¹⁵去,樵逐¹⁶而杀之。客逆劳¹⁷之。樵曰:“感君高义¹⁸,盍(hé)¹⁹导我至庙中。”既²⁰至,大诟(gòu)²¹死虎斥神曰:“今竟²²如何?”遂碎其土偶。
译文:康熙十五年,余姚县有个外地人在山中赶路,夜里住在山神寺。半夜,有只老虎来向山神跪拜,说着像人一样的话语,乞求山神赐给它食物。山神答应把邓樵夫给他。第二天早上,客人等待在庙外,果然看见一个樵夫经过,迎上去问:“您姓邓吗?”樵夫回答说:“是的。”客人就告诉他晚上听到的事情,告诫他不要前往。邓樵夫说:“我有母亲,靠砍柴为生,一天不打柴,母亲就会饿肚子。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有什么可害怕的!”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客人尾随他偷偷地看。邓樵夫刚刚打上柴,老虎突然从竹林间窜出,邓樵夫徒手与它搏斗了几个回合,抓住老虎的尾巴转了很久。老虎很愤怒,于是咆哮着高高跳起,忍痛逃跑。邓樵夫追上去将它杀了。客人上前慰劳他,邓樵夫说:“感谢你深厚的情义,何不带我到庙中去?”到了庙里,邓樵夫大骂死虎并斥责山神说:“现在怎么样呢?”于是就将泥塑的山神砸碎了。
注释:¹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²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³作:说着。⁴伺:等候。⁵祠:庙。⁶逆:迎(上去)。谓:说。⁷然:是的。⁸因:于是。⁹以:代樵夫。¹⁰戒:告诫。¹¹且:将。¹²觇:悄悄地看。¹³甫:刚。¹⁴合:回合。¹⁵遁:逃走。¹⁶逐:追上去。¹⁷劳:安慰。¹⁸高义:深厚的情义。¹⁹盍:何不。²⁰既:已经。²¹诟:辱骂。²²竟:最终。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