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阳山水郭西雄,华构萧条一半空。野藓春沿香案绿,岩花晴照衮衣红。
池阳山水郭西雄,华构萧条一半空。野藓春沿香案绿,岩花晴照衮衣红。
千年此地留遗迹,六代何人有故宫。玄圃已荒文选在,令人终古仰高风。
千年此地留遗迹,六代何人有故宫。玄圃已荒文选在,令人终古仰高风。
李昌祺

李昌祺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 ▶ 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屋下半流水,屋上几青山。当心千顷明镜,入座玉光寒。云起南峰未雨,云敛北峰初霁,健笔写青天。俯瞰古城堞,不碍小阑干。
屋下半流水,屋上几青山。当心千顷明镜,入座玉光寒。云起南峰未雨,云敛北峰初霁,健笔写青天。俯瞰古城堞,不碍小阑干。
绣鞍马,软红路,乍回班。层梯影转亭午,信手展缃编。残照游船收尽,新月画帘才卷,人在翠壶间。天际笛声起,尘世夜漫漫。
绣鞍马,软红路,乍回班。层梯影转亭午,信手展缃编。残照游船收尽,新月画帘才卷,人在翠壶间。天际笛声起,尘世夜漫漫。

  “屋下”两句,点明“望湖楼”是座傍山依水的建筑物。楼宇挑出水面,所以“屋下半”有“流水”淙淙;隔着楼顶望去,可以看到青山蜿蜓。“当心”两句,“当心”应作“赏心”。此言是楼面湖而筑,门窗开处,千顷平静似镜的湖水皆入眼中,水光掩映之下,使楼内满室生寒,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使人见后赏心悦目。“云起”三句,写远眺。此言如果湖对面的南高峰上罩上了黑云,那末这儿一时半刻还不致会有雨;又如果是楼后面的北高峰上云雾收敛的话,那末这里也就会马上会转晴了。据此,望湖楼应在北高峰前的西湖北面。又看那云来云去,以天作纸,以云作画,像是有一个大手笔在用一支“健笔”着意地挥洒。“俯瞰”两句,形容楼之高。此言从望湖楼上可以低首远望远处古老的城墙,那窗外的栏干,挡不住词人的视线。

  “绣鞍马”五句,写游湖之人中午都来楼中休息。此言那些骑在铺着绣鞍的俊马上的游客们,从绿水青山中尽兴返回,到“望湖楼”时刚好日至正午。在等候午餐之间,有人信手翻阅起随身所带的书本。“缃编”,即缃帙,系浅黄色的书套,这里借代为书本。欧阳修《进唐书表》有:“久披缃帙,粗定铅黄”可证之。“残照”三句,写黄昏景。言游客们在楼中酒醉饭饱之后,不知不觉中已临近黄昏。他们还可以从楼上观赏到落日余晖。那时候湖面上已经没有了游船。当蛾眉月升起之时,它似乎是挂在楼门帘边的银钩一般,更显得湖山如画般清新可爱。从“新月”句中可知,“望湖楼” 确在北高峰前的西湖边上,因此游客可从楼中如平湖秋月那样的欣赏月色了。再是“新月”,也点明时在月初。词人从翠绿色的壶形窗中望了出去,岸边游人似乎是行走在镶嵌的画框里一样。“天际”两句。言当远处隐隐约约地响起牧童晚归时的牧笛声时,很快这花花世界又将融入进漫漫长夜之中。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481页

shuǐdiàotóu··wèifāngquánwànglóu--wényīng

xiàbànliúshuǐshàngqīngshāndāngxīnqiānqǐngmíngjìngzuòguānghányúnnánfēngwèiyúnliǎnběifēngchūjiànxiěqīngtiānkànchéngdiéàixiǎolángàn

xiùānruǎnhóngzhàhuíbāncéngyǐngzhuǎntíngxìnshǒuzhǎnxiāngbiāncánzhàoyóuchuánshōujǐnxīnyuèhuàliáncáijuǎnrénzàicuìjiāntiānshēngchénshìmànmàn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¹
译文:士大夫的功业德行已经衰落,文风也日益败坏。
注释:立碑:一作“古碑”。¹陵夷:山陵变为平地,喻文风衰颓。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译文:只见山中的石头,被立在路旁成了石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
¹(xūn)悉太公²,叙德皆仲尼³
译文:碑文里记起功勋来一概像姜太公,写到品德时全都如孔夫子。
注释:¹铭:记。²太公:指姜太公吕尚。³仲尼:孔子的字。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zī)¹
译文:并且以字多为贵,千百个字就价值万贯钱。
注释:¹赀:通“资”,钱财。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辈时。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辈时。
译文:写文章时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反正想见到的话也要等到下辈子了。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译文:只想哄愚蠢的人开心,也不理会贤明的人嘲笑。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译文:这难道仅仅是让贤明的人嘲笑吗,传到后世还会引起后代人的怀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¹
译文:古石上生着苍苔的刻字,哪里知道原来是令人羞愧的吹捧之辞!
注释:¹愧词:在碑文中替人家乱吹捧而感到内心有愧。蔡邕为郭泰作碑,谓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见《后汉书·郭泰传》。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惸嫠。
我闻望江县¹,麹令抚惸(qióng)(lí)
译文:我听说望江县的县令,叫麹信陵,能安抚鳏夫寡妇。
注释:¹望江县:麹信陵曾任望江县令,为政清廉有政声。曾作《投石祝江祈雨文》,云:“必也私欲之求,行于邑里,添黩之政,施于黎元,令长之罪也,神得而诛之。岂可移于人以害其岁?”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译文:在任时有仁政,但名声并没有传到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歧。
身殁(mò)欲归葬,百姓遮路歧。
译文:他身死之后遗体要归葬故乡时,当地老百姓纷纷在路口拦住不放。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¹
译文:拉住灵车的辕子不让归葬,最后只能留葬在江边。
注释:¹江湄:江边。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译文:到现在说起他的名字,男女老少都感激涕零。
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无人立碑碣(jié)¹,唯有邑(yì)人知。
译文:没有人为他立碑碣,只有当地人知道他的事迹。
注释:¹碑碣:长方形的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拍阑干。雾花吹鬓海风寒。浩歌惊得浮云散。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间。纱巾岸,鹤背骑来惯。举头长啸,直上天坛。
拍阑(lán)干。雾花吹鬓(bìn)海风寒。浩歌惊得浮云散。细数青山,指蓬莱(lái)¹惊望间。纱巾岸²,鹤背骑³来惯。举头长啸,直上天坛
译文:拍着栏杆,强劲而湿润的海风带着如雾的水气迎面扑来,吹得鬓发飘展。放声歌唱,歌声冲天,惊得浮云四散。细细查数重重青山,蓬莱仙境在一指相望间。带着纱巾像古人王乔那般遨游云空,抬头仰天长啸,直上那高高天坛。
注释:殿前欢: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小妇孩儿”、“凤将雏”、“凤引雏”、“燕引雏”。江山第惊楼:指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的多景楼,有“江山第惊楼”之称。¹蓬莱:是传说中海上的仙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²纱巾岸:纱巾,即头巾。岸,此指露额。把纱巾掀起露出前额,表示态度洒脱。³鹤背骑:骑鹤背,此指骑鹤升仙,是化用“王乔骑鹤”的典故。⁴天坛:王屋山主峰不天坛,相传为黄帝祈天求雨处,唐代司马祯在此修行得道。

  这首曲开头三句写出一种旷远的境界,进入全曲主题。“拍阑干。雾花吹鬓海风寒。”作者站在多景楼上手扶着阑干,顿时诗兴大发。这两句直接切人了“登楼咏叹”的主题,且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气势十分恢弘,开篇立意不凡,故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乔吉称:“乔梦符之词,如神鳌鼓浪,若天号跨神鳌,噗沫于大洋,波涛汹涌,截断众流之势。”其言不谬。宋代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言:“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乔吉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论语·述而》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之中,“浮云”多指那些功名利禄、不足挂心的俗事。乔吉性格骄傲不逊,不肯入俗流,“浩歌惊得浮云散”便充分展现了其藐视现实、孤傲自诩的性格特点。从此处开始,作者的思绪便发生了转折,开始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也暗含着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接四句写作者对神仙般生活的无限向往。“细数青山,指蓬莱一望问。纱巾岸,鹤背骑来惯。”“细数青山”,暗用“买山”之典,本意指归隐,作者在这里则借纠表达超脱情怀。“一望问”谓作者之心境实与仙境一脉相通。求超脱是元代文人一种普遍的心境,乔吉《满庭芳·渔父词》有“回首是蓬莱”之句,乃是此心境更明确的表露,可作此句的注脚。而“鹤背骑来惯”则是诗人正以王乔自喻。一“惯”字,下得极洒脱,表现了超脱尘俗之念,遨游于无羁无绊的天地问乃是作者一贯追求的人生至境。表达作者对那种如同神仙般自由生活的钦羡。

  末二句写作者感觉自己直上天坛,得道成仙。作者以“举头长啸,直上天坛”把这种仙境推向全曲的归结,收束了全篇。它与“浩歌惊得浮云散”在意脉上相呼应:摆脱了人间“寒”气,摆脱了“浮云”的缠绕,诗人的身心便似乎进了“天坛”。从“举头长啸”四字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心中无法释怀的愤懑之情,正因为如此,他才想要摆脱世俗的烦心之事,到达自由之境。

  全曲充满了一种与前代“登楼”之作所不同的意趣,正是这个总格调的典型体现。所以曲子深沉,但不悲切;慷慨,但不凄凉。从此曲的酣畅豪爽中,体验到一种渴望自由的生命之力。然而,乔吉的这种豪放之情,也让人感到一丝“雾花吹鬓海风寒”的冷气。

参考资料:
1、 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500
2、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25
3、 傅德岷、余曲等.元曲名篇赏析.四川:巴蜀书社,2012:155

殿diànqiánhuān··pāilángān--qiáo

pāilángànhuāchuībìnhǎifēnghánhàojīngyúnsànshùqīngshānzhǐpéngláiwàngjiānshājīnànbèiláiguàntóuzhǎngxiàozhíshàngtiāntán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¹(lù)²于飞,于彼西雍(yōng)³。我客(lì),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斁(yì)。庶几¹⁰(sù)¹¹,以永¹²终誉¹³
译文:一群白鹭冲天起,西边泽畔任意翔。我有嘉宾来助祭,也穿高洁白衣裳。他在封国没人厌,在此也受人赞扬。谨慎勤勉日复夜,美名荣誉永辉煌。
注释:¹振:鸟群飞之状。²鹭:白鹭,水鸟,白色,故又谓之白鸟。³雝:水泽。一说为辟雍。⁴客:指夏、商之后。周王以客待之,而不敢以为臣,故称“客”。⁵戾:到。⁶止:语助词。⁷斯容:此容,指白鹭高洁的仪容。⁸恶:恶感,怨恨。⁹无斁:不厌弃。斁,厌倦,厌弃。¹⁰庶几:差不多,此表希望。¹¹夙夜:指早起晚睡,勤于政事。¹²永:长。¹³终誉:即盛誉,恒久的荣誉。终,与“众”通,盛也。

  这是一首记述前朝之后来大周王室助祭之行的乐诗。全诗共八句,不分章,按诗意来分有四个层次。首二句“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是以飞翔在天空的白鹭起兴,引出下文“亦有斯容”的描写。商人尚白,且是鸟图腾民族,通体羽色纯白的鹭鸟当被商人视为高洁神圣之物,它飞翔时优美的动势,栖止时从容的神态,今人且不免赞赏备至,何况是刚从原始自然神崇拜时代发展过来不久的商周人,它正是外在的美好仪表与内在的高尚精神完美统一的象征。

  于是,三、四两句“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周人将朝周助祭的微子与被商人珍视的白鹭相比,对他大加赞美。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昕,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因此孔子称赞他是殷“三仁”之一。在他被周王朝封到宋国后,对外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对内广施仁德,得到殷商遗民的拥戴,他的德行堪受称扬,自属当然。至于微子的风度仪容,虽说史无明文说他怎样潇洒俊美,但肯定是十分出色的,否则“亦有斯容”之句便有落空之嫌。

  下面五、六两句“在彼无恶,在此无斁”,是夸誉微子在宋国内外都有较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彼无恶”,是指微子在宋国之内受到殷民的拥护:“在此无斁”,是指微子朝周时受到热烈欢迎。这两句实际说明两个问题:微子作为被周所灭的殷商之后,在胜利者周天子面前,能够表现出不卑不馁的气度确实难能可贵;而作为胜利者的周王朝君臣,在微子面前,能够表现出不亢不骄的气度,对昔日的敌国之后以礼相待,善加照顾,也体现出一种恢宏博大的泱泱大国之风。

  七、八两句“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许多解家都理解为对微子一人而言。就文本的深层语义来说,这两句应是对双方而言的。即作为失败者的后裔要坚持这种不卑不馁的精神,使亡国之族得到新生;而作为胜利者的周室君臣,也要永远保持这种不亢不骄的气度,团结各邦各族,消释历史积怨,彼此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以永终誉”。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6-668

zhèn

míng xiānqín 

zhènfēi 西yōng zhǐ yǒuróng zài zài shù yǒngzhōng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问荆(jīng)¹溪上人家,为甚人家²,不种梅花?老树支门³,荒蒲(pú)绕岸,苦竹圈笆(bā)。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yá)。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译文:我问荆溪岸边的人家,你们是什么人家,怎么不种植梅花呢?他们用老树支撑着大门,荒芜的蒲草长满了水岸。他们用细瘦的竹棍圈出篱笆。小庙的神明不灵验,狐狸在瓦上跳腾;当官的不管事,让乌鸦和老鼠满衙门跑。溪水白茫茫的,岸上满是黄沙。我倚遍一处处栏杆,一只只数尽了那乱叫的乌鸦。
注释:折桂令:曲牌名,又名《蟾宫曲》、《天香引》。¹荆溪:水名,在江苏省宜兴县,因靠近荆南山而得名。²为甚人家:是什么样的人家。³老树支门:用枯树支撑门。⁴圈笆:圈起的篱笆。⁵样瓦:戏耍瓦块。⁶乌鼠当衙:乌鸦和老鼠坐了衙门。
这是一首表现当时南方农村贫穷景况的小令。荆溪是江苏南部流经宜兴通往太湖的一条河,“即事”是作者途经荆溪即目所见有感而作。荆溪自古便有种梅花的习俗,作者慕名而来,却连梅花的影子都没看到,用失望的心情写下这首曲子。
参考资料:
1、 方青羽.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78
2、 师满元.古诗词鉴赏300首.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256

zhéguìlìng··jīngshì--qiáo

wènjīngshàngrénjiāwèishénrénjiāzhǒngméihuālǎoshùzhīménhuāngràoànzhúquānsēngyàngguānshìshǔdāngbáishuǐhuángshābiànlángànshùjǐ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