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借朋友游丛台之事,将朋友眼中见到的丛台景象加上自己的感慨,描绘出丛台一片荒凉萧索情景,抒写了自己吊古伤今之情。首联交待作诗缘由,次联写远望之景。颈联以对比手法,衬托丛台之荒凉,有声有色。尾联以往日赵武灵王之豪侈繁华与眼前台上长满绿苔的荒芜景象再作对比,更见出今日丛台之落寞凄凉。诗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诗人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所写景物也不是一般的景象,而是诗的意象,即这些景物包蕴诗人及客人吊古伤今的情思。为了表达这种情怀,诗人除了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还采用了对比联想的手法来涤化。诗中所写的白云、树木、野去、绿苔、山鸟等,无不与昔日丛台的人、事、物相关联,这是对比的关联;从昔日丛台之盛对比今日丛台之荒,从而表达出富贵不存、时光难再、人世沧桑的感叹。如诗的颈联和尾联,写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各式早已风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去怒开,年武灵王与惠妃金舆玉辇的车辙都附满青苔了。这种对比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这两句挈领全篇,其大意是多景楼周围的美景实在是太迷人了,傍晚时分登上楼头纵览周围的美景,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一个“信”字和一个“快”字,将词人白朴无比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江山信美”典出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物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这五句描写所见到的景象,放眼望去,金山和焦山上雄伟壮观的庙宇建筑群,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金黄色,显得更加的庄严肃穆。当年北固山冈前的铁瓮物,历尽沧桑,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看上去一派荒凉。远处长江水连接着天际,潮水涌来时犹如浮云涌动,看上去极为壮观。当潮水退去的时候,犹如奔向了遥远的天际。当风平浪静的时候,点点雪白的沙鸥就会在江面上寻觅食物。
“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这两句说的是历史在镇江留下了痕迹,周围的景色还在,长江依然滚滚向东流去,但这里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出现过许多英雄豪杰。词的下片是对兴亡相替的慨叹,远远望去,金山下的山岩坚硬,埋葬着此处的郭璞墓,至今没有遭到劫难,依然保存完好。见此情景,词人白朴忍不住感叹在南北朝时期,每当朝代更替的时候,遍地烽火,老百姓也几经离乱之苦。写到这里,词人白朴忍不住悲痛万分。于是有了“往事休论”,不要在谈论人世沧桑了,再谈论下去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还是喝酒吧!但刚刚端起酒杯,就照见了自己的满头银丝,这怎能不让词人白朴感叹时间易逝呢?于是他只能仰天长啸,以此发泄胸中的的感慨。此时,一轮明月飞上了海门,似乎只有天上的这轮明月能读懂词人白朴的心,所以它在浩瀚的宇宙中静静地聆听他的长啸之音。最后一句呼应“落日金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此词以景结情,别具一种剪雪裁冰的胸襟。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叙,头两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见所感。“淡荡”犹荡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满。寒食节当夏历三月初,正是春光极盛之时。熏炉中燃点着沉水香,轻烟袅绕,暗写闺室的幽静温馨。这两句先写出春光的宜人,春闺的美好。
第三句写闺中之人,词中没有去写她的容貌、言语、动作,只从花钿写她睡醒时的姿态。“山枕”谓枕形如山。“梦回山枕隐花钿”是少女自己察觉到的,不是别人看出来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卧,不觉沉沉入睡,一觉醒来,才觉察自己凝妆睡去,自己也觉诧异。熏香已残,说明入睡时间已久,见出她睡得那样沉酣香甜。她梦回犹倚山枕,出神地望着室外的荡漾春光,室内的沉香烟袅,一种潜藏的春思隐约如见。这几句不事修饰,淡淡道来,却别有一番情致。
下片写少女的心曲。“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古人以为燕子产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飞来,故称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赌赛胜负的一种游戏。时节已到寒食,为什么不见燕子飞来呢?女伴们斗草嬉戏,情怀是多么欢畅。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飞花。这里写的是少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种种景致说明春事已经过半,当此时少女的春闺寂寞、情怀缭乱,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这两句对仗工整,既有动态,更有细微的心理活动,极尽工巧之妙。
“黄昏疏雨湿秋千”,写的是另一种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欢的游戏,尤其是当寒食时节更是无此不欢。这一句写的是黄昏时忽然飘起细雨,把秋千洒湿了,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的外现,同上两句所写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写照。此句写春愁却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却道出愁绪万缕。
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内心世界写得活灵活现,有“无我之境”的妙趣。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