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风飒飒,群胡马行疾。严城昼不开,伏兵暗相失。
秋天风飒飒,群胡马行疾。严城昼不开,伏兵暗相失。
天子庙堂拜,将军凶门出。纷纷伊洛道,戎马几万匹。
天子庙堂拜,将军凶门出。纷纷伊洛道,戎马几万匹。
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
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
南登汉月孤,北走代云密。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
南登汉月孤,北走代云密。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
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cóngjūnxíng--liú

qiūtiānfēngqúnxíngyánchéngzhòukāibīngànxiāngshītiānzimiàotángbàijiāngjūnxiōngménchūfēnfēnluòdàoróngwànjūnménhuángbīngchōngbáipíngshēng怀huáizhàngjiànkāngkǎitóunándēnghànyuèběizǒudàiyúnjìnhánpéngzǎozhīsūnshùzhàngqīngwànshuínéngsǎoshì

刘希夷

刘希夷

刘希夷 (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 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 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关山¹三五月²,客子³忆秦川
译文: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
注释:¹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²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³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⁴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¹²高楼上,当³窗应未眠。
译文: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难以入眠。
注释:¹思:想到。²妇:指客子的妻子。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³当:对着。未眠:没有睡觉。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星旗¹²疏勒(lè)³,云阵上祁(qí)
译文:旗星照耀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着祁连山。
注释:¹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旗:星名。²映:照耀,映照。³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⁴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⁵祁连:山名,祁连山。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战气¹今如此,从军²³几年。
译文: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
注释:¹战气:战争气氛。²从军:在军队中服役。³复:又,再。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其次,诗作构思设计的艺术性。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而后四句则又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这样一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

  再次,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更突出归期遥遥。这也显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陆坚主编.《千里共婵娟 中华中秋月亮诗词品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08:第184-185页

guānshānyuè

líng nánběicháo 

guānshānsānyuè qínchuān 
gāolóushàng dāngchuāngyīngwèimián 
xīngyìngshū yúnzhènshànglián 
zhànjīn cóngjūnnián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¹²烟渚(zhǔ)³,日暮客新。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注释:¹移舟:划动小船。²泊:停船靠岸。³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⁴客:指作者自己。⁵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¹²天低树³,江清月近人
译文: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¹野:原野。²旷:空阔远大。³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⁴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宿jiànjiā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zhōuyānzhǔ chóuxīn 
kuàngtiānshù jiāngqīngyuèjìnrén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
译文:平坦空旷的原野上,春天的芳草满是绿意,早晨的莺鸟在远方的树林间啼鸣。
日晴潇湘渚,云断岣嵝岑。
日晴潇湘¹(zhǔ)²,云断岣嵝(lǒu)³(cén)
译文:阳光晴和,洒落在潇水与湘水的岸边沙洲,云朵断续晴接,飘扬在岣嵝山的小峰上。
注释:¹潇湘:湖南潇水和湘江的合称。²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³岣嵝:衡山的主峰。⁴岑:岑崟(yín),山高峻貌。此为岣嵝山之高峻。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仙驾¹不可望,世途非所任。
译文:得道成仙是无从盼望的,世间也非我所能承受的居处。
注释:¹仙驾:驾,特指大禹的车。
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
凝情¹空景慕²,万里苍梧³阴。
译文:沉思凝神也只能空自仰慕,那万里之外,卒于苍梧之野的舜帝英灵。
注释:¹凝情:凝,凝聚,集中,这里指怀着深情。²景慕:崇敬景仰。³苍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阴:通荫。

  唐代后期由于人烟稀少,蔡家机场一带的湘江东岸尚未开垦耕种,为一片平野。“晓莺啼远林”,进一步说明此片平野面积广阔,一片葱绿的草地。地势低平的湿地土壤中含氧低,不适林木生长,林木多分布平野边缘丘陵上,故曰“远林”。

  “潇湘渚”即巴洲滩,诗人清晨泛舟而下,首先到达巴洲滩。此时已早晨七八点钟,一个大好晴天,适宜诗人深入民间访问,考察风土民情。“云断岣嵝岑”,岣嵝岑,乃指“衡山”,它的最高峰为祝融峰。此句意含诗人北望长安,视线被“衡山”所挡。这是诗人曲折表达受迫害的贬谪心情。古史相传,大禹曾驱车到洞庭以南考察水情,禹是传说中的上古圣人之一。此句暗指唐宪宗效法先圣尧舜治理天下。“世途非所任” ,应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反映诗人一心报国无门,被贬南荒之地,时刻思念重返朝廷,效忠君皇,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历史责任而不可能,诗人多么盼望皇帝召其北归。诗的最后两句切题,舜帝南巡野死九嶷。诗人一向以邀尧舜为师,表明自己的历史责任感。中国历史上不少志士仁人都具备此种历史责任感,所以他们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脊梁。这两句诗实写苍梧,即九嶷山,暗指舜帝的英明,借喻唐宪宗以兴尧舜之风为己任,能召回永贞革新志士重返朝廷,效忠皇帝,实现政治革新。这仅仅是诗人的主观愿望,此句蕴含诗人多少相思泪!

  柳宗元26岁中博学鸿词科,步入仕途,“超取显美”,任礼部员外郎,虽是六品京官,却有资格参加早朝议事。现在身处逆境,成了被禁锢的囚徒,他在零陵深入民间访贫问苦,这是一般被贬斥的朝官不可能自觉做到的。所以只有把握柳宗元政治革新的进步思想本质,才能理解诗人在元和四年春深入民间之举的缘由。“凝情空景慕,万里苍梧阴”,诗的落脚点在一个“阴”字上,其实还是空望一场,但又表现诗人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激情,这是历史上进步文人的共同心态。

  这是首次发现柳宗元贬永十年,第一次写于今冷水滩区管辖地域的诗,为研究柳宗元政治革新思想的人民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初步认定《零陵春望》写于元和四年春。此时柳的姨父崔敏已任永州刺史,有了保护伞,所以他的行动较前自由一些,因此盼望回长安的心情更急切。这一时期柳宗元写了一些信向长安亲友求助,设法返回朝廷,这是诗人写《零陵春望》的内心企图。由于唐宪宗及保守派对柳的歧视,致使柳宗元贬永十年不得被召回供职,反而贬到岭南柳州而客死任所。柳宗元一生仕途多舛,报国无门,这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进步人士的共同命运!

línglíngchūnwàng--liǔzōngyuán

píngchūncǎo绿xiǎoyīngyuǎnlín

qíngxiāoxiāngzhǔyúnduàngǒulǒucén

xiānjiàwàngshìfēisuǒrèn

níngqíngkōngjǐngwàncāngyīn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湘波如泪色漻(liáo)¹,楚厉²迷魂逐恨遥。
译文:湘江如泪色一般又清又深,屈原的冤魂随浪而去,他的怨恨永无绝期。
注释:¹漻漻:水清澈貌。²楚厉:指屈原,他投沼罗江而死,无后人、无归处,古称“鬼无所归则为厉”(《左传》昭公七年),亦可称“迷魂”,即冤魂。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¹语相邀(yāo)
译文:夜晚的枫树林中猿啼使人愁断肠,唯有穿着萝带的山鬼相邀。
注释:¹女萝山鬼:女萝,菟丝,一种缘物而生之藤蔓;山鬼,山中之神,或言以其非正神,故称“鬼”。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空归腐败犹难复¹,更困腥(xīng)(sāo)²岂易招?
译文:埋在土里,身形腐败,魂魄难以招回,更用说是葬身鱼腹了。
注释:¹犹难复:与“岂易招”均指难以为楚厉招魂,原因是屈子沉江后,身体腐烂了,葬身鱼腹了。²困腥臊:屈原自沉,葬身鱼腹,故日“困腥臊”。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但使故乡三户¹在,彩丝²谁惜惧长蛟。
译文:只要楚地后人还在,谁会可惜那喂食蛟龙彩丝包的食物?
注释:¹三户:指楚人。²彩丝:指五彩丝线扎成的棕子。

  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文,它并未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通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住屈原的“迷魂”来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颈联叹迷魂之不易招;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这样围绕迷魂来构思,内容集中,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复书写,从而使诗具有回环唱叹之致。

  诗的前四句是以景写情。屈原忠而见疑,沉湘殉国,此诗亦即从眼前所见之湘江落笔。“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对着湘江,想起屈原的不幸遭遇,诗人悼念不已。在诗人的眼中,清深的湘波,全都是泪水汇成。这“泪”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泪,有后人悼念屈原之泪,也有诗人此时的伤心之泪。湘江流淌着不尽的泪水,也在哀悼屈原。而在这如泪的湘波之中,诗人仿佛看到了屈原的迷魂。“逐恨遥”写迷魂含着满腔悲愤,随波远去,湘江流水无穷尽之时,屈原迷魂亦终古追逐不已,其恨亦千秋万代永无绝期。“恨”字和“泪”字,融入诗人的强烈感情,既是对屈原的悲痛哀悼,也是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颔联又从湘江岸上的景物再加烘托。这联化用《楚辞·招魂》、屈原《九歌·山鬼》语句。“枫树夜猿”,是说经霜的枫树和哀鸣的愁猿,构成一幅凄楚的秋夜图。“愁”既是猿愁,也是迷魂之愁,而猿愁又更加重迷魂之愁。下句的“女萝山鬼”即以女萝为带的山鬼。“语相邀”既指山鬼间互相呼唤,同时也指山鬼们呼唤屈原的迷魂,境界阴森。长夜漫漫,枫影阴森,迷魂无依,唯夜猿山鬼为伴。此联景象凄迷,悲情如海,读之使人哀怨欲绝。

  下面四句似议似叹,亦议亦叹,抒发诗人内心的慨叹。五、六两句是说:即使屈原死后埋在地下,其尸也会归于腐败,魂也难以招回;何况是沉江而死,葬身于腥臊的鱼虾龟鳖之中,他的迷魂就更难招回了。以上三联,都是感伤悲叹,末联情调一变,由凄楚婉转变为激越高昂,以热情歌颂屈原的忠魂作结。这一联糅合了《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续齐谐记》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意思是说:只要楚人不灭绝,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棕箬包扎食物来祭祀屈原,人民永远怀念这位伟大诗人。

  这首诗化用《楚辞》和屈原作品中的词语和意境入诗,而不着痕迹,读来语如己出,别具风采;全诗以景托情,以感叹为议论,使全诗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内容上反复咏叹使此诗“微婉顿挫,使人荡气回肠”(清翁方纲《石洲诗话》评李商隐诗语),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1-1202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疏慵¹自分²人嫌我,贫病³可怜天养人。
译文:自认为自己太过疏懒而遭人嫌弃,好在老天怜悯,还肯照顾我这贫病之人。
注释:¹疏慵:疏懒,懒散。²自分:指自料,自以为。³贫病:指穷且病;既穷且病的人。⁴可怜:怜悯。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蚕眠已报冬裘具¹,麦熟旋供汤饼新。
译文:桑蚕吐丝作茧,冬裘也已经准备妥当,田里的麦子都慢慢成熟了,很快就能享用新鲜出炉的汤饼了。
注释:¹具:备。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撷桑¹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译文:早上很早就外出采桑,清凉的露水湿了鞋袜;捡拾麦穗,日暮方归,尘土具身。
注释:¹撷桑:采摘;摘取。
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
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
译文:到了收获的时候,村中家家都不辞辛苦筹办秋社祭祀活动,我也会典当物品,借钱买来贡品,并开心地像乡邻们那样,表达自己的一片诚心。

cánmàièrshǒu--zhé

shūyōngfēnrénxiánpínbìngliántiānyǎngrén

cánmiánbàodōngqiúmàishúxuángōngtāngbǐngxīn

xiésāngxiǎochūshísuìguīchénmǎnshēn

jiājiāxīnzuòshèdiǎnqiānqiánzhuīl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