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因长白赋,生得入榆关。都尉频挥涕,丁零亦惨颜。
忽因长白赋,生得入榆关。都尉频挥涕,丁零亦惨颜。
未曾埋雪窖,不必示刀环。三百胡笳弄,都归怨曲间。
未曾埋雪窖,不必示刀环。三百胡笳弄,都归怨曲间。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 23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云接平冈(gāng)¹,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yàn)²,转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³,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yíng)
译文:舒卷秋云远接平冈,一片寒野萧疏,四面群山环绕,峰回路转,只见孤城一座。秋季原野上的鸦啼雁唳声,仓皇一片。经过一天旅途劳累,投宿之时,暮霭中依稀见到星光。当此时入黄昏,人也暂得休闲。身体休息而脑子却忙了起来,长途行旅人往往有这种体验。精疲力竭时,沉沉暮霭中抬头远望,透过薄薄的云雾,看到空中的点点星光。天地间行走,江湖上飘零,作者风尘仆仆,憔瘁不堪,一到黄昏,离愁别恨愈加浓重。
注释:¹平冈:平坦的山脊。²惊风驱雁:指一阵徒起的寒风吹散了雁行。³休驾:听歌下来车马歇息。⁴尘埃憔悴:因旅途辛苦、风尘仆仆显得疲惫消瘦。
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华堂¹旧日逢迎。花艳²参差³,香雾飘零。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shēng)。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xiǎng)¹⁰留情。
译文:在华堂上,缨冠逢迎,美女如云,急管繁弦,燕舞莺嘤,曾歌舞欢宴之地有过一段难忘的艳遇。一班令人眼花心醉的伎乐,美人的香气飘荡弥漫、无所不至。众多吹弹歌舞、为华筵助兴添欢的乐伎中有词人独爱的一位吹笙美人。她演奏出来的那悠扬动人的、如同凤鸣一般的笙乐。宴席到深夜她作笙独奏,惹人注目,也得到词人的特别怜爱。彼此于当时一晌间的眉目传情,美人与我心意相通。
注释:¹华堂:装饰华丽的的厅堂。²花艳:花儿一般娇艳。指美女。³参差:这里只众多美女个子高矮不齐、穿插来往的样子。⁴弦管:泛指乐器。⁵偏怜:最爱,只爱。⁶娇凤:指作者所中意的那个女子。⁷簧暖笙清:故事笙里的簧片用高丽铜制成,冬天吹奏前须先烧炭火,将笙置于锦熏龙上,再加四合香薰烤,簧片烤暖之后,吹起来声音才清脆悦耳。⁸眼波传意:眉目传情。⁹密约:秘密约会。¹⁰一饷:同“一晌”,一会儿,一阵子。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是一对偶句,从云和山着眼,极力描摹开阔广漠景象,“接”和“围”两个转词,也显得有气势。“路回渐转孤城。”道路经过几番回转以后,才逐渐地看到了远处的城郭。“渐”字有韵味,既表示原野广阔、路途遥远曲折,又能透露行人旅客那焦灼期待的心情。

  “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又是一对偶句,这一偶句式把重点描写的鸦和雁放在第四字的位置上,与前一偶句把云、山放在第一字,位置安排不同,形成错落之势。两句通过乌鸦和鸿雁的啼声,极力描摹秋季原野上的肃杀气氛。“惊风驱雁”四字,最精彩。用“惊”字形容秋风,除了说它猛烈之外,还能是人觉得节序变换之迅速,从而产生一种仓皇无措之感;说鸿雁是被秋风驱赶而南飞,还有比喻人生道路上的为世事多驱遣而不由自主的意思。更将这满布秋愁的画面上,点上了鸦啼雁唳、衰柳簌簌、惊风飒飒的有声有色之转景,岂不更加浓了羁愁抑郁之情。在“柳”、“鸦”、“风”、“雁”之前冠以“衰”、“啼”、“惊”、“驱”几个转词,将秋景的情韵也就更加深化了。

  “转人一片秋声。”一句,在前面景物层层铺叙、渲染之后,以直抒胸臆道出,语平易而情深。“转人”二字并不突兀,因为它只不过是把上文写景之中所包括的抒情成分点名罢了。“秋声”,当然是指鸦啼、雁唳和风吹的声音,但与“一片”相连接,则是为了与开头所描写的广漠原野相照应。由于环境寂静,声音便传得远;又由于有一些单调的声音,而周围的环境却会显得更加寂静。

  “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是当日事,“尘埃憔悴”则是边叙写羁旅生涯,边描绘途中景色,写景、论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有力地塑造了天涯游子的形象。“倦途”“憔悴”二词,既是勾勒了游子的憔容倦态,更揭示了其内心的愁苦。多日积累,因分别日久,故引出“离思牵萦”,趁黄昏休歇时遂乘隙而来。“离思牵萦。”一句,正点出了愁苦之因。“淡烟里,微茫见星”二句,展示了一幅黄昏黯淡、烟霭迷蒙、疏星闪烁的朦胧意境,为画面的秋寒、羁愁更抹上几笔冷色。王实甫散曲《十二月带尧民歌》“自别后遥山隐隐”一首说:“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虽说写有离人与思妇之不同,而体会黄昏时刻最易使人感到孤独、引起离愁,则是一致的。

  “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回忆往事,一派花团锦簇,内容突然而变。“华堂”,指歌舞欢宴之地;“逢迎”,指交接过从之事。“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八字,极写众多美女之足以令人眼花心醉;“花艳”,预指女郎的美貌。作者《玉楼春》有“大堤花艳惊郎目”之句,与此同本于南朝乐府诗《襄阳乐》。“香雾”是美人香气,“雾”言其浓若可见,又飘荡弥漫无所不至。写美人,先写其色,复写其香,总写其多(“参差”喻多)。

  “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如此加倍地去写美人,不会没有缘故。那众多美人是什么人?不是主人的宅眷,也不是女宾,此句点明,是“弦管当头”,那是一班吹弹歌舞、为华筵助兴添欢的女乐。唐崔令钦《教坊记》说:“伎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越前头人,常在上(皇帝)前头也。”这也就是“弦管当头”了。前面写华堂之集、美女之美,是为了这班乐伎的出场作先声夺人之势,但目的还在下文说出——“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是众多乐伎中他所独爱的以为吹笙的美人。“娇凤”言其小,又言其美,同时又兼指她演奏出来的那悠扬转人的、如同凤鸣一般的笙乐。“簧暖笙清”周密对此有个很好的解释。《齐东野语》卷十七“笙炭”条说到焙笙:“簧暖则字正而声清越,故必用焙而后可。……乐府亦有‘簧暖笙清’之语。”所谓“乐府之语”,即指美成此句而言,特写“夜深簧暖笙清”一句,当时宴席到深夜时她在作笙独奏,所以惹人注目,也得到他的特别怜爱。

  “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承接上句情境,他在神情举转上有所表现,而为一人所注意,于是她便“眼波传意”,那就是“美目流盼”、“独与予兮目成”,写得活灵活现了。“眼波传意”也就是下文的“一晌留情”。

  “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一晌情”前,应藏有一个“她”字。又应藏有一个“我”字。既称“烦恼”,就有流于皮相之见了,把它理解为作者另一个词中的“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解连环》),恐怕倒还接近些。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 .《周邦彦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第170页
2、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6页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
白华¹(jiān)²兮,白茅³束兮。之子之远,俾(bǐ)我独兮。
译文:芬芳菅草开白花,白茅束好送给他。如今这人去远方,使我孤独守空房。
注释:¹白华:即“白花”。²菅: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芦芒。³白茅:又名丝茅,因叶似矛得名。⁴之远:往远方。⁵俾:使。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英英¹白云,露²彼菅(jiān)茅。天步³艰难,之子不犹
译文:浓浓云雾空中飘,沾湿菅草和丝茅。我的命运多艰难,他还不如云露好。
注释:¹英英:又作“泱泱”,云洁白之貌。²露:指水气下降为露珠,兼有沾濡之意。³天步:天运,命运。⁴不犹:不如。一说不良。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biāo)¹池北流,浸彼稻田。啸歌²伤怀³,念彼硕人
译文:滮水缓缓向北流,浸润稻田绿油油。边号边歌心伤痛,思念那人在心头。
注释:¹滮:水名,在今陕西西安市北。²啸歌:谓号哭而歌。³伤怀:忧伤而思。⁴硕人:高大的人,犹“美人”。此处当指其心中的英俊男子。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qiáo)¹彼桑薪(xīn)²,卬(áng)³烘于煁(chén)。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译文:砍那桑枝作柴薪,烧在灶里暖在身。想起那个健美人,实在让我伤透心。
注释:¹樵:薪柴,此处指采木为樵。²桑薪:桑木柴火。³卬:我。女子自称。⁴煁:越冬烘火之行灶。劳:忧愁。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懆,视我迈迈。
鼓钟¹于宫,声闻于外。念子懆(cǎo)²,视我迈迈³
译文:宫内敲起大乐钟,声音必定外面闻。怀念使我神不宁,你却视我如路人。
注释:¹鼓钟:敲钟。鼓,敲。²懆懆:愁苦不安。³迈迈:不高兴。
有鹙在梁,有鹤在林。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有鹙(qiū)¹在梁²,有鹤在林³。维彼硕人,实劳我心。
译文:丑恶秃骛在鱼梁,高洁白鹤在树林。想起那个健美人,实在煎熬我的心。
注释:¹鹙:水鸟名,头与颈无毛,似鹤,又称秃鹫。²梁:鱼梁,拦鱼的水坝。³鹤在林:鹤为高洁之鸟,反在林,比喻所爱之人已远离去。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鸳鸯在梁,戢(jí)其左翼¹。之子无良,二三其德²
译文:一对鸳鸯在鱼梁,嘴插翅下睡得香。可恨这人没良心,转眼之间把我忘。
注释:¹戢其左翼:鸳鸯把嘴插在左翼休息。²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指感情不专一。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兮。
有扁¹斯石,履²之卑兮。之子之远,俾我疧(qí)³兮。
译文:扁扁平平乘车石,虽然低下有人踩。恨他离我如此远,让我痛苦实难挨。
注释:¹有扁:即“扁扁”,乘石的样子。乘石是乘车时所踩的石头。²履:踩,指乘车时踩在脚下。³疧:因忧愁而得相思病。

  此诗八章,每四句为一章。第一章以菅草和白茅相束起兴,映射夫妇之间相亲相爱正是人间常理。其中的菅草白华和茅草之白有象征纯洁与和谐的爱情意义,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白茅纯束”相参证,可见“白茅”在当时是一个常用的带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本来常理不言自明,可是这里偏偏是“之子之远,俾我独兮”。一正一反,奠定全诗凄婉哀伤的悲剧基调。

  第二章以白云普降甘露滋润那些菅草和茅草,反兴丈夫违背常理,不能与妻子休戚与共。虽然从字面上看是白云甘露对菅草茅草的滋润与命运之神对被弃女主人公的不公平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应和映射关系,但实际上看似怨天实为尤人,矛头所向实际是这不遵天理的负心丈夫。

  诗的第三章以北流的滮池灌溉稻田,反向对应无情丈夫对妻子的薄情寡义。此章虽然在起兴方法上与前两章一样,以物喻人,以天道常理反兴人情乖戾,故郑笺解释曰:“池水之泽,浸润稻田使之生殖,喻王无恩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但是紧接着长歌当哭的女主人公话锋一转,由“之子”转向“硕人”。关于“硕人”,前人如孔颖达疏引王肃、孙毓说,以为硕人指申后,朱熹《诗集传》以为硕人指幽王。揆诸原诗,以下提及硕人的两章都以物不得其所为喻,暗指人所处位置不当。郑玄笺解“硕人”为“妖大之人,谓褒姒”,与诗意合。话锋既转,下一章的感叹就显得自然而贴切了。

  第四章承前三章反兴之意,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是煎熬人心的事情。

  第五章以钟声闻于外,兴申后被废之事必然国人皆知。俗语“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之谓也。自己已经被废,心却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念子懆懆”的弃妇;既已弃之,必先厌之,于是有了“视我迈迈”的无情丈夫。对比中弃妇的善良和顺、丈夫的轻薄无情显得更为鲜明。

  第六章诗意与第四章相近,以鹤鹙失所兴后妾易位。同时鹤的洁白柔顺和鹙的贪婪险恶与申后和褒姒之间存在着隐喻关系。“妖大之人”的媚惑实在是女主人公被弃的一个重要原因,难怪她一次次地“维彼硕人,实劳我心”,想起那个妖冶之人就不能不心情沉痛了。

  第七章以总是偶居不离的鸳鸯相亲相爱,适得其所,反兴无情无德的丈夫不能与自己白头偕老的悖德举动。这一章要与第四、五、六章连起来读才会更深一层地理解弃妇的怨恨。她实际上是在说:虽然那个妖冶的女人很有诱惑力,如果做丈夫的考虑天理人情而不是“二三其德”,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诗最后一章以扁石被踩的低下地位兴申后被黜之后的悲苦命运。被遗弃的妇人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之子之远,俾我疧兮”。面对茫然不知的前途,必然忧思成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的首章以咏叹始,三句以“兮”煞尾,末章以咏叹终,亦以“兮”字结句。中间各章语气急促,大有将心中苦痛一口气宣泄干净的气势。缓急之间,颇有章法,诵读之时有余音绕梁之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04-507

báihuā

míng xiānqín 

báihuājiān báimáoshù zhīzhīyuǎn  
yīngyīngbáiyún jiānmáo tiānjiānnán zhīyóu 
biāochíběiliú jìndàotián xiàoshānghuái怀 niànshuòrén 
qiáosāngxīn ánghōngchén wéishuòrén shíláoxīn 
zhōnggōng shēngwénwài niàncǎocǎo shìmàimài 
yǒuqiūzàiliáng yǒuzàilín wéishuòrén shíláoxīn 
yuānyāngzàiliáng zuǒ zhīliáng èrsān 
yǒubiǎnshí zhībēi zhīzhīyuǎn  
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借问¹(shàn)中道,东南指越乡²
译文: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
注释:¹借问:请问,打听。²越乡:今浙江绍兴周围。春秋时越国统治中心。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舟从广陵¹去,水入会稽(jī)²长。
译文: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注释:¹广陵:今江苏扬州。²会稽:今浙江绍兴。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¹里香。
译文: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注释:¹镜:指水面。一则阳光照射,水面闪闪发光,二则水面清澈见底,所以比喻为镜子。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辞君向天姥(mǔ)¹,拂石卧秋霜。
译文: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注释:¹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传说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为仙山。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尚永亮 .李白诗歌鉴赏 .上海市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 :167-168页 .

biéchǔyōngzhīshànzhōng

bái tángdài 

jièwènshànzhōngdào dōngnánzhǐyuèxiāng 
zhōucóngguǎng广líng shuǐkuàicháng 
zhúxià绿 huājìngxiāng 
jūnxiàngtiān shíqiūshuāng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为爱红芳¹满砌(qì)阶,教(jiào)²人扇上画将来。
译文:因为喜爱开满阶前的红色牡丹花,所以找画师将它们画到扇子上来。
注释:¹红芳:红花。这里指红色牡丹花。²教:使;令;让。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叶随彩笔参(cēn)(cī)长,花逐轻风次第¹开。
译文:随着画笔的移动,参差不齐的叶子展现在了扇子上,一朵朵花儿也都随着清风依次盛开。
注释:¹次第:指依次 ,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闲挂几曾停蛱(jiá)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译文:扇子闲挂着的时候多次引来蝴蝶在上面停留,频频摇动也不怕落了一身的灰尘。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héng)¹月里栽。
译文:画上的牡丹根系生长在地上,好似是嫦娥栽在月亮上一样。
注释:¹姮娥:指嫦娥。
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
黄金殿¹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²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
译文:金銮殿上灯光如昼,在影影绰绰的灯影之中,皇帝正在与一位嫔妃相戏。皇帝被劝酒至醉态已显,进酒的人口中还在高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三平韵。¹黄金殿:指华丽的宫殿,这里指后宫宫殿。²官家:封建时代对皇帝的一种称呼。
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
折旋(xuán)舞彻《伊州》¹。君恩与整搔(sāo)²。一夜御³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
译文:这位嫔妃又跳起了《伊州》旋舞,皇帝看得心花怒放,亲自为她重整头上斜斜欲坠的玉簪。皇帝被这位嫔妃哄得高兴了,宣其前往侍寝,而今夜此妃得幸侍君,六宫之中将有多少嫔妃会因失宠而怆然泪下。
注释:¹《伊州》:乐曲名,载唐崔令钦所著《教坊记》“大曲名”表中。²搔头:首饰,即簪的别名。³御:古代对帝王所作所为及其所用物的敬称,如御旨、御驾等。⁴宣住:即宣诏留宿的意思。⁵六宫:本指古代皇后的寝宫,也指皇后,后来泛指皇后妃嫔或其住处。

  词人通过对帝王欢娱享乐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帝王生活的种种丑态,将笼罩在帝王身上的世之尊崇的光环打翻在地,将其丑恶庸俗的嘴脸暴露无遗。

  上片描写皇帝与嫔妃宴乐的情景。起首的“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两句,写金銮殿上灯光如昼,在影影绰绰的灯影之中,皇帝正在与一位嫔妃相戏。此二句用法巧妙,词人不去正面描写皇帝与嫔妃的狎昵状态,而是通过对宫殿里灯火辉煌的场景的描写,借说烛影下有“双龙”相戏来表现皇帝的淫佚。接下来的“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两句,写这位嫔妃极力地向皇帝劝酒,皇帝醉态已显,进酒的人口中还在高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由此可见,此处的“官家”是对皇帝的俗称。 “真个醉”三字,表明皇帝真的有了醉意,其中也暗示着皇帝对这位风流娇美的嫔妃的痴迷,隐约流露出词人对皇帝沉迷于酒色的嘲讽。

  下片续写宴饮的欢娱。“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两句,写这位嫔妃又跳起了《伊州》旋舞,皇帝看得心花怒放,亲自为她重整头上斜斜欲坠的玉簪,对此妃的怜爱之情可见一斑。这位妃子劝君醉饮之后又献舞,可见其献媚邀宠功力之高深。结拍的“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二句,写皇帝被这位嫔妃哄得高兴了,宣其前往侍寝,而今夜此妃得幸侍君,六宫之中将有多少嫔妃会因失宠而怆然泪下。词人在此处笔锋一转,宕开一笔,开始为数千深锁宫中的女子的不幸命运而哀叹,既哀其羡慕这位嫔妃得幸侍君,又为她们年华虚度而叹惜不已。

  这首词语气诙谐,充满了对封建帝王昏庸淫佚生活的嘲讽。

参考资料:
1、 《经典读库》编委会.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65-67

qīngpíngyuè ·huángjīndiàn殿

wángguān sòngdài 

huángjīndiàn殿 zhúyǐngshuānglóng quànguānjiāzhēnzuì jìnjiǔyóuwànsuì 
zhéxuánchè zhōu  jūnēnzhěngsāotóu qiánxuānzhù liùgōngduōshǎoré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