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学士留都守,中常侍门如役走。玉延厥篚二十五,谨书名衔细看丑。
观文学士留都守,中常侍门如役走。玉延厥篚二十五,谨书名衔细看丑。
推而上之何止此,牢耶石邪犹八九。嗟哉膏血出生灵,割剥乃饷无须口。
推而上之何止此,牢耶石邪犹八九。嗟哉膏血出生灵,割剥乃饷无须口。
仲华拜衮虽有年,宋璟李鄘曾愧否。乐全见事何其微,义勇固应如此厚。
仲华拜衮虽有年,宋璟李鄘曾愧否。乐全见事何其微,义勇固应如此厚。
翰林未用汝脱靴,不知何为勤洗手。
翰林未用汝脱靴,不知何为勤洗手。

yánxíng--jiāngduānyǒu

guānwénxuéshìliúdōushǒuzhōngchángshìménzǒuyánjuéfěièrshíjǐnshūmíngxiánkànchǒu

tuīérshàngzhīzhǐláoshíxiéyóujiǔjiēzāigāoxuèchūshēnglíngnǎixiǎngkǒu

zhònghuábàigǔnsuīyǒuniánsòngjǐngyōngcéngkuìfǒuquánjiànshìwēiyǒngyīnghòu

hànlínwèiyòngtuōxuēzhīwèiqínshǒu

江端友

江端友

(?—1134)宋开封陈留人,字子我,号七里先生。江休复孙。钦宗靖康元年,以荐赐同进士出身。除承务郎、诸王府赞读。上书辨宣仁后诬谤,遭黜,渡江寓居桐庐之鸬鹚源。高宗建炎初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三年,权太常少卿。有《自然庵集》。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漫漫秋夜长,烈烈¹北风凉。
译文:漫漫的秋夜多么深长,烈烈的北风吹来正凉。
注释:¹烈烈:风吹过之声。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展转¹不能寐(mèi)²,披衣起彷(páng)(huáng)³
译文: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注释:¹展转:展同辗,指睡觉时翻来覆去。²寐:入睡。³彷徨:徘徊,犹豫不决,心神不定。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cháng)
译文:徘徊不定时光忽已久,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译文: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天汉¹回西流²,三五³正纵横。
译文:心星噣星排列呈纵横,银河转而流向正西方。
注释:¹天汉:指银河。²西流:指银河由西南转而向正西流转,表示已是夜深时分。³三五:指星。三指心星,五指噣星。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xiáng)
译文:草虫的叫声多么可悲,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yù)¹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译文: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注释:¹郁郁:苦闷忧伤。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愿飞安得翼,欲济¹河无梁²
译文: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面无桥梁。
注释:¹济:渡。²梁:桥。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¹
译文:面对长风而微微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注释:¹中肠:谓腹中之肠,喻愁苦之甚。中:同“衷”。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西北有浮云¹,亭亭²如车盖³
译文: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注释:¹浮云:漂浮的云。²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³车盖:车蓬。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惜哉时不遇¹,适²与飘风会。
译文: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相遇。
注释:¹时不遇:没遇到好时机。²适:正值,恰巧。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¹至吴会²
译文:暴风吹我飘行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注释:¹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²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
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
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zhì)¹
译文:吴会二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久停留。
注释:¹滞:停留。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弃置勿复陈¹,客子常畏人²
译文:抛开忧愁不必说其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注释:¹弃置勿复陈:此为乐府诗套语。弃置:放在一边。陈:叙说。²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用“杂诗”做题名,开始于建安时期。《文选》李善注解释这一题名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也就是说,触物兴感,随兴寓言,总杂不类。所以,题为“杂诗",等于是无题,赋物言情,都是比较自由的。曹丕这两首杂诗则是抒写他乡游子的情怀。

  建安时期风气之一,是诗人喜作代言体诗。即揣摩客观人物的情怀代其抒情。曹丕是其中突出一个,如他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是代新婚者抒情,《寡妇诗》是代阮璃的遗孀抒情,《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是代弃妇抒情。《杂诗二首》也属于这一类,不过是代游子抒怀而已。它的高妙在于能真切地抒写出他乡游子的情怀与心境,其中自不妨有作者自身的感受,却并不限于作者一身,这是与自抒己情的抒情诗不尽相同的。

  第一首的主要特色在善用赋笔,也就是善用白描的手法写情。诗人先不点明主题,开篇用了整整十二句诗,即占全诗三分之二的篇幅,着意描写主人公夜不安席、徒倚彷徨的情态。诗人将主人公置于秋夜的大背景中,用环境的丰富拓开一介广阔的描写空间,得以从容落笔,淋漓写情,整个画面情景相生,气氛浓郁。

  诗从季节、辰侯发端。 “古诗云:“愁多知夜长”。思心愁绪满怀的人最不耐长夜的煎熬,而飒飒秋风自又分外增一层凄凉之感。首二句表面看来纯系景语,实际其中已隐含一愁人在,与三、四二句水乳交融,这是行笔入神的地方。人未见而神已出,全在诗句中酝酿的一种气氛,妙在虽不明言,却真切可感。三、四两句接着写出主人公心神不定,辗转难眠。五、六两句写主人公的思怀太深沉了,太专一了,竟然感觉不出时光的流逝,不知已徘徊了许久时间,露水都把衣衫沾湿了。虽只两何诗,却极传深思痴想之神。他低头游目,只有清澄的池水在月色下滚动鳞鳞的波光;仰头纵观,也无非明月当头,夜色深沉,银河已向西倾颓,寥廓的夜空上镶嵌一天星斗。第七至第十这四句诗笔笔写景,却笔笔无不关情。主人公那一种百无聊赖、寂寞孤独之感,直从字里行间泛溢出来,与开端两句同样具有以景传情之妙。“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恰在此时此境,又是秋虫的阵阵悲鸣送入耳鼓,失群的南飞孤雁闯入眼帘,无不触物伤情,频增思怀愁绪。整个这一大段,以悠然的笔调一笔笔描来,情景如见,气氛愈酿愈浓。

  经过上面这一段高妙笔墨的描述,主人公思深忧重的情态已如在眼前。这时诗人才将笔头轻轻掉入主题:“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二句便有千钧之重。这力量不是来自两句直述语本身,而是来自前面那一大段精采的铺垫描写。那深愁难遣、寝息不安、孤寂无聊的形象,已把乡思推到了极点,因而使这二句平淡的叙语具有了画龙点睛的妙用,与前面的情景相映益彰。由此也可以悟出古诗章法的奥妙。诗人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从欲归不能这个侧面展拓一笔:“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强烈的归乡愿望,更反衬出乡思的深浓。而还乡无望,把主人公推入更深的悲哀,因而只有向风长叹,肝肠断绝了,这个结尾余味悠然,余情袅袅,颇有余音绕梁之妙。

  第二首诗与前一首虽然都是写游子题材,却截然不同。在艺术表现上,前一首多用赋笔,这一首则多用比兴。在思想内容上,前一首着重抒写他乡游子的缠绵深挚的思乡之情,这一首则着重表现游子身处异乡的不安之感。适应这一主题的需要,前六句运用比兴的手法突出揭示了游子身不自主流落他乡的情势。诗人将比兴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贴切传神,韵味浓郁。开端二句便奕奕有神:“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一朵飘摇不定的浮云本就与游子的处境极其切合,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浮云形似车盖,又分外增一层流移飘荡之感。下面每两句一层,层折而下,把游子流落他乡的遭际写得笔酣墨饱。“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浮云本难滞定一方,却又命乖时舛,恰与突起的狂风遭遇。飘风,暴起之风。以浮云遭遇狂风表现游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奔走他乡,可谓形景切合,情理自然。因受飘风鼓荡,一去便千里迢迢,远至东南的极点了:“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句中没有一个感叹字眼,却有千回百转无限伤怀之味,“行行至吴会",无字不含远飓怨尤之意。这六句诗笔在浮云,意在游子,形象鲜明,意蕴沉深,耐人玩味。古人说诗写得好,要“意象俱足”,这几笔足以当之。

  开篇这六句诗中饱含对命运的哀怨。这哀怨固然来自游子飘泊之感,然而在这首诗中尤其是来自他乡难以驻足的怨愤。这就成为下文写游子异乡不安之感的先行之神。诗歌运笔前文能成后文先行之神,便前后关锁紧密,境界浑融,意浓味足。因此下文落笔便较为轻易了:“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吴郡、会稽这两个地方不是我的家乡,怎么能长久呆在这里!虽只是一种态度决绝的声音,这声音的背后却不知含有多少怨苦与愤懑。妙在千言万语已经涌到嘴边,却没有一宗宗倾诉出来,而只化为一句决绝的声音,表现出极其复杂的感情,饶有余味。末二句用了同样的手法:“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丢开不要说了,作客他乡是不能不“常畏人”的。游子驻足他乡,人地两生,孤立无援,落脚与谋生都不能不向人乞求,看人眼色。这极为复杂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现出来,有含蕴无穷之感。

  异乡不安之感,也是游子歌咏的老主题。《诗经·王风·葛藟》说:“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写尽了游子处他乡求告无门的境遇。汉乐府《艳歌行》中所写流宕在他县的兄弟几人要算遭遇较好的了,碰到个热情的女主人还为他们缝补破衣服,但已遭到男主人的猜忌与斜眼,害得他们不得不表白:“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不过曹丕这一首没有像《诗经》、汉乐府那样,做某些细节的具体描绘,而是全用高度概括的笔墨,发挥虚笔的妙用。写得虚了,似乎说得少了,实际上概括得更深广,启人想象更多,包蕴的内容更丰富了。虚、实各有其妙用,艺术的辩证法总是如此。

参考资料:
1、 李景华 .三曹诗文赏析集 :巴蜀书社 ,1988年 :71-76页 .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荒村带返照¹,落叶乱纷纷。
译文: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荒凉的村落,树上的秋叶随着风纷纷坠落。
注释:¹返照:夕阳的余辉。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译文:平日无人影迹的绵远古道上,唯一见到的就是你熟悉的身影。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
译文:一场秋雨之后,山野小桥被大水冲断,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
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
不为怜同病¹,何人到白云。
译文:要不是顾惜深厚的知己情谊,在这种时候,谁还会跑到这白云出没的山野来啊。
注释:¹怜同病:同病相怜,诗中用以表明与友人志同道合的心迹。

  诗中前六句写景,勾画出一幅荒村落叶,山雨断桥的寂寥图景,从而反衬出好友皇甫侍御来访十分难得,表现诗人意外的惊喜。最后两句点题,谓友人和己同病相怜、互为知己。全诗写意外之喜,实含失时之悲,情融景适,余味悠长。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起首二句竭力渲染深秋时节的萧瑟气氛:在荒僻的山村,一抹夕阳斜照着,树上的秋叶纷纷坠落,境界荒凉。诗人此时年逾花甲,也已到了人生的黄昏,生命的秋天。他一生坎坷,因不畏权贵,晚景凄凉,所以面对晚秋夕阳,心头自是感慨万端。秋色衰飒,落叶纷乱,是他心境不能平静的写照。首联描绘荒村返照、落叶纷纷和萧条景象,烘托了颔联友人来访的温暖和可贵。

  “古道无行客,寒山独见君”则是说他望见平日无人影迹的绵远古道上,自己的友人竟然孤身来访。“古道”与“寒山”极力渲染自己居处幽僻,人迹罕至,也言门前冷落,无人造访。诗人相识虽多,如今遭逢不幸,被诬贬谪,又居处山野,古道难行,惟有皇甫侍御却不避秋寒,甘冒风霜,攀山越岭来访,一个“独”字,足显出二个相知相念的深挚情谊,显出诗人内心激荡着喜悦之情。淡笔写来,上下二句对比,更显示人事寂寥中友情的可贵。

  “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句以野桥上承荒村,古道,又点出友人来访时的气候特征:一场秋雨之后,山野小桥被大水冲断,山涧中溪水暴涨,溢向岸边田地。

  而友人却不顾山路泥泞而来,引出下边“不为怜同病,何人到白云”。诗人与皇甫侍御乃是志气相投,同病相怜。尽管诗人幽居白云深处,与世隔绝,友人依然与他心息相通。语感既有欣喜,又有感慨。喜的是友人来访,知己重逢,同时又为二人同病相怜的意遇嘘唏慨叹。

  全诗表现了对友人过访的惊喜。一个“喜”字说明,好友皇甫侍御来访的深情在刘长卿的心头荡漾,涌起了无限的感激之情。诗人精于造境,诗中先写荒寒、凄寂的晚景以此表现来客之希,再写路途之难以见来客之情真。然诗中于衰败落景描写中,也写出了自己的栖隐中失意的心境与避世心态,诗人写友人独能于此中寻找自己。他仿拂已能从中体会主人这一心绪,这则突出了他们之间共同旨趣,诗人以审美的态度将这一同病相怜的心理表现极有诗意。从艺术上说,含蓄蕴藉,不着痕迹,含感激与感慨之情于言外,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诗中所绘景物荒寂凄冷,但情味恬淡,意境幽清。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685页

jiànbiéshùhuángshìxiāng访fǎng--liúzhǎngqīng

huāngcūndàifǎnzhàoluòluànfēnfēn

xínghánshānjiànjūn

qiáojīngduànjiànshuǐxiàngtiánfēn

wèiliántóngbìngréndàobáiyún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谢了荼(tú)(mí)¹春事休²。无多花片子,缀(zhuì)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译文:茶蘼花谢完时,春天就算彻底结束了。可现在犹有茶蘼花将谢未谢,还有些许花瓣挂在枝头。庭院中槐树的影子被风揉碎,黄莺虽然已老,但是声音还带着女子般的娇羞。
注释:¹荼蘼:春季最后盛放的花,当它凋谢的时候就意味着春天的结束。²休:停止。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独自倚(yǐ)¹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译文:一个人独自侧倚在梳妆楼边,看着远处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滚滚浪涛,铺天盖地而来,哪里有归舟可见。倒不如放下帘钩回去。心很小,难以承载太多愁绪。
注释:¹倚:靠着。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收录吴淑姬词三首。这一首《小重山》写的是一个独守闺房的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思念。这类抒发离愁别恨诗词,历代曾有多少词人墨客创作过,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

  例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两首词,题材完全相同。然有温庭筠这样的妙语在前,后人再想起这前人的成就,就非易事。吴淑姬却能别出心裁,翻新花样,谋篇构思,绝无雷同。这两首词的区别主要两点。其一温词着重写此女子倚楼所见,立足点在楼上;吴词却从庭院写起,再登楼远望,立足点是移动的。其二温词单写此女子等候远人不归的惆怅失望的情绪,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怨;而吴词则将此女子青春将逝,与远人归来无望,两相对比,反映了一种深深的愁苦。

  从此词具体描写看,其笔墨也非泛泛。上片写暮暮之景,然却有新意她不写满地落红,而写枝上残花;不写风雨摧花,而写风拂槐影;不写杜鹃啼血,而写子声犹娇。不仅显得清丽新鲜,而且都与此女子的特定身份和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是从她独特的眼中看到独特的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你看,她写茶蘼,“谢了茶蘼春事休”,说的是茶蘼花谢,春天可算彻底结束了。可现在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茶蘼将谢未谢,这里也就蕴含着春事将休未休。“花片子”是词人自铸新词,既通俗,又贴切。“缀枝头”,给人的感觉,虽是残花,但仍有凄清之美。同样,写“子虽老”,但“声尚带娇羞”,也是将老未老。这些不但是时序节物的准确刻画,也正是这位思妇青春将逝未逝,尚有美丽的面容,尚带娇羞的神态的真实写照。“庭槐影碎被风揉”,槐影被风揉碎,春天被风吹走。这不禁使她想自己的青春呢?也将一起消逝。因此,在她看来,这风揉碎了槐影,也揉碎了她的芳心。读者可从这缭绕唇吻的音节中,从这欲吐还吞,委婉曲折的笔法中,体味到词人在这里寄托了一种青春将逝的深沉的感慨。

  下片“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此女子庭院所见之景,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思远人;既思远人,则倚楼凝望。那么,她望到的又是什么呢?在前人词中,温庭筠写道:“过尽千帆皆不是”。柳永写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而在这首词中词人写道女主人公们都看到了舟,但皆不是所思远人的归舟,结果是从希望到失望。而吴淑姬笔下的这位思妇,望到的却不是舟,而是“一川烟草浪,衬云浮”。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哪里有归舟可见,简直丝毫的希望都没有,其愁苦可想而知。用“一川烟草”来形容愁之大,愁之多,这在贺铸的《横塘路》词中已用过。但在烟草后着一“浪”字,实属吴淑姬独创。

  《古今词统》眉批云:“竹浪、柳浪、麦浪与草浪而四”,即指吴淑姬自创新词“草浪”,直可与前人所创“竹浪、柳浪、麦浪”相媲美。“一川烟草”是静景“一川烟草浪”则是动景。这里用来比喻愁思恰如连天草浪,滚滚袭来,极为生动贴切,也为下句“不如归去下帘钩”铺垫。放下帘钩,意欲隔断草浪,挡住愁潮,然而这愁思是隔不断,挡不住的,“不如”两字,写出了主人公明知不能而强为之的痛苦心态。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自是警句。“愁”字最后点出,使通篇皆有精神,有画龙点睛之妙。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不正面写愁,从舟着眼,反衬愁之大;然而吴淑姬这里先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浪”,极言愁之大之多,再将它与“心儿小”作强烈对比,落到容约而下。两人写法不同,而各有千秋。所以南宋黄升评论说:“淑姬女流中黠慧者,有词五卷,佳处不减李易字。”这种评价是很客观的。

参考资料:
1、 诗词名句网.小重山·谢了荼蘼春事休

xiǎozhòngshān··xièlechūnshìxiū--shū

xièlechūnshìxiūduōhuāpiànzizhuìzhītóutínghuáiyǐngsuìbèifēngróuyīngsuīlǎoshēngshàngdàijiāoxiū

zhuānglóuchuānyāncǎolàngchènyúnguīxiàliángōuxīnérxiǎonánzheduōchóu

苎萝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后庭恃宠,尽使绝嫌猜。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
(zhù)¹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²。后庭³(shì),尽使绝嫌猜。正怀(nèn)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
译文:西施妖艳美丽无人能比。她善于娇媚地取悦君心。在后宫依仗着君王的宠爱,使得君王对她毫无猜忌。吴王正过着朝欢暮宴的日子,情意还没表达够呢,早已有敌人从江上打来。
注释:¹苎萝:西施出生地苎萝山。这里代指西施。²君怀:君心。³后庭:后宫。⁴恃宠:依仗宠爱。⁵嫌猜:猜忌。⁶早:早已。
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夜夜姑苏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
捧心¹调态²军前死,罗绮(qǐ)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徊。夜夜姑苏³城外,当时月,但空照荒台
译文:生病捧心的西施被处死在军前,华美的衣衫转眼间变成了尘埃。想来至今,她的冤魂还夜夜徘徊在姑苏城外,明月还是当时的明月,但如今只是空空照在荒凉的姑苏台上。
注释:¹捧心:西施生有心病,痛时捂着心口。²调态:作态。³姑苏:苏州,春秋吴国都城。⁴荒台:吴王夫差和西施曾经游玩过的姑苏台。

西shīsān--liǔyǒng

zhùluóyāoyànshìnánxiéshànmèiyuèjūn怀huáihòutíngshìchǒngjǐn使shǐjuéxiáncāi

zhèngnèncháohuānyànqíngwèizǎojiāngshàngbīngláipěngxīndiàotàijūnqiánluóxuánbiànchénāi

zhìjīnxiǎngyuànhúnzhǔshàngpáihuáichéngwàidāngshíyuèdànkōngzhàohuāngtái

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席帽¹聊萧²,偶经过、信陵祠下。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³客舍。九月满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桕(jiù)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译文:我带着遮阳的帽子,略显萧瑟,偶然从信陵祠堂下面经过。眼中含着泪水,荒凉的台阶上落满枯败的叶子,留宿河南开封。九月的大风把帽子吹得随风飘零,走廊的大部分雨水飘洒屋瓦之上。乌桕树的叶子经秋霜而红,叶子散乱状朝着破烂的墙边伸展。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信陵君祠:故址在河南开封。¹席帽:古代流行的一种遮阳帽,以藤席为骨,敷以面料,周有大缘,如同斗笠。古人常以“席帽随身”指辛勤求取功名。²聊萧:冷落、萧瑟。³东京:指开封。开封战国时为魏国首都,名大梁。自五代至北宋,皆号东京。⁴满风:大风。⁵落帽:晋孟嘉在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而孟嘉竟不知觉,桓温命孙盟作文嘲嘉。⁶飘瓦:飘洒屋瓦之上。⁷桕:即乌桕树,叶经秋霜而红。⁸离披:散乱状。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倘君而仍在,定怜余也。我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¹牵惹。倘君而仍在,定怜余也。我讵(jù)²不如毛薛辈³,君宁甘与原尝。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译文: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十分诧愤,怨恨自己的身世,因此受牵连。假如信陵君仍然在世,一定会给我留下怜爱的余地。难道我还不如毛公、薛公那些人吗?信陵君难道甘愿比平原君、孟尝君低一等吗?感慨侯嬴,泪水尽情流淌也觉得不够悲伤。
注释:¹从:因此。²讵:难道。³毛薛辈:指信陵君门客毛公、薛公。⁴宁:难道。⁵原尝:指与信陵君齐名的平原君、孟尝君。⁶亚:次一等。⁷侯嬴:战国时魏人。此处作者亦以侯嬴自况。⁸如铅泻:泪水尽情流淌。

  “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这里词人以“席帽”特指郁郁不得志的落第身份。“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客”字承上文“偶”字,表明诗人浪迹于此,落拓不遇,目睹信陵君祠,越发感念先贤已往了。遥想当年的信陵君,风姿超妙,声名久远,难怪后代无数失意文人每当追怀这位先贤时,都充满向往之情。而今自己亦落魄江湖,不仅再也遇不到信陵君这样礼贤下士的恩主。信陵君的祠堂业已荒凉萧瑟,尤其叫人感到世事的衰败, 每况愈下,忍不住悲慨。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上句用孟嘉的典故来映衬自己的孤独。下句写凄风苦雨给自己带来的悲怨。落帽用孟嘉典故。作者隐以孟嘉的文采风流、雅量高致自拟,照应前文之“席帽聊萧”,亦为后文伏笔。这本来是一段无关宏旨的遗文佚事,但在孤独的诗人看来,他们终究还有臣僚相得之乐,而自己却只能引古为友,自然伤感。怀此悲戚,再看那斜风细雨,也仿佛染上了悲凉的色彩了。“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歇片二句勾画出断井残垣的颓景,更衬出了落寞幽寂的心绪。

  下片从这满目荒凉的景物中生发感慨,直抒胸臆。“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这里著一“惹”字颇含怨气。正像王维埋怨杨花:“杨花惹暮春。”李贺埋怨竹木:“古竹老梢惹碧云。”温庭筠埋怨细雨:“九重细雨惹春色。”这首词也埋怨这古今憾事,更埋怨这荒漠景致。那个“惹”字给毫无感知的自然物象点染增色,赋以生机。“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假使信陵君在世,假使自己生逢其时,自己一定会为信陵君所荐举,所重用。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设之词,自负之余又不免生出无限悲哀。一则感叹世无知己,天下昏庸之辈把持朝政;二则悲惋生不逢时,没有施展才干的机遇。唯有自庸之辈把持朝政,唯有自信过甚,才会有这样的自悲。面对着严酷的现实,词人只能用一个假设词。“倘’’字来表示自己的美好愿望以及这愿望根本就不能实现的悲哀。“我讵不如毛薜辈,君宁甘与原尝亚?”词人坚信自己的才能绝不会低于毛薜三人,倘能辅佐信陵君,他不甘居平原君和孟尝君之后。可惜的是这种自负与上文一样。亦毫无现实基础,故只能用一个疑问词“讵”字来表示知遇的难得。虽则难得,但毕竟还是有人得到过这种知遇,于是词人以侯赢为例收结全篇。“叹侯赢,老泪苦无多,如铅泻。”“如铅泻”三字形象地状绘了侯赢为这种礼遇而感激涕零的神态。侯赢老泪如铅,是为感激信陵君的知遇之恩,而词人的信陵君不知道在哪里呢,这正是全篇反复咏叹的真实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鼎立,列国纷争。急遽变化的社会现实渐渐深刻地启悟了各国君主:诸侯国之间的抗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于是各诸侯国集思广议,延揽人才, “士”的阶层日益扩大, “士”的地位日益提高,终于形成了“百家争鸣”和“处士横议”的局面。不无遗憾的是,这段充满浪漫色彩的时代早已成为后人企慕怀念的历史而一去不复返了。词人为此深感悲哀,于是用“席帽”“荒台”“细雨”等物象,渲染出一个凄凉荒索的境界,自伤不逢其时,不得其主,从而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情绪。

参考资料:
1、 田军 王洪等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803页

mǎnjiānghóng··qiūjīngxìnlíngjūn--chénwéisōng

màoliáoxiāoǒujīngguòxìnlíngxiàzhèngmǎnhuāngtáibàidōngjīngshějiǔyuèjīngfēngjiāngluòmàobànlángshípiāojiùchūhóngpiānxiànghuàiqiángbiān

jīnshìkānbēichàshēnshìhèncóngqiāntǎngjūnérréngzàidìngliánmáoxuēbèijūnnínggānyuánchángtànhóuyínglǎolèiduōqiānxi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