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飙生早凉,孤馆清兴发。桐阴落前墀,遥空瞰华月。
轻飙生早凉,孤馆清兴发。桐阴落前墀,遥空瞰华月。
方此抱冲素,况值清境豁。浊酒聊自持,瑶琴弄应阕。
方此抱冲素,况值清境豁。浊酒聊自持,瑶琴弄应阕。
知音念乖阻,咫尺不可越。相思良未已,坐见曙河没。
知音念乖阻,咫尺不可越。相思良未已,坐见曙河没。

chūqiūzuòwángwén--wángchēng

qīngbiāoshēngzǎoliángguǎnqīngxìngtóngyīnluòqiánchíyáokōngkànhuáyuè

fāngbàochōngkuàngzhíqīngjìnghuōzhuójiǔliáochíyáoqínnòngyīngquè

zhīyīnniànguāizhǐchǐyuèxiāngliángwèizuòjiànshǔméi

王称

王称

眉州人,字季平。王赏子。累官承议郎知龙州。刻意史学,搜采北宋太祖至钦宗九朝事迹为《东都事略》,孝宗淳熙中洪迈修四朝国史时奏进,特授直秘阁。宁宗庆元间官至吏部郎中。又有《西夏事略》。 ▶ 3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卒岁勿多求,壶餐与褐裘。
卒岁¹勿多求,壶餐²与褐裘(qiú)³
译文:度过岁月不用要求太多,简单的饭食与粗布衣服即可。
注释:¹卒岁:度过岁月。²壶餐:用壶盛的汤饭或其他熟食。³褐裘:粗陋衣服。
心安由自足,身贵为无求。
心安由自足,身贵为无求。
译文:心里安适是由于自己知道满足,自己能自尊自贵是因为没有贪求或无求于人。
易化千年鹤,难驯万里鸥。
易化千年鹤,难驯万里鸥。
译文:千年鹤容易找,那飞行万里的鸥鸟难训。
闭门方学易,未暇揖浮丘。
闭门方学易,未暇¹(yī)²浮丘³
译文:关上门一心学习易经,没有时间顾及向浮丘拱手行礼。
注释:¹未暇:没有时间顾及。揖²:拱手行礼。³浮丘:浮丘公。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相传为周灵王时人士,尝与太子王子晋吹笙,骑鹤游嵩山,修道山中。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杨柳青青著地¹垂,杨花漫漫²³天飞。
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注释:¹著地:碰到地。²漫漫:遍布貌。³搅:《说文》:乱也。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¹行人归不归?
译文: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释:¹借问:敬词,请问。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sòngbiéshī--míng

yángliǔqīngqīngzhechuíyánghuāmànmànjiǎotiānfēi

liǔtiáozhéjǐnhuāfēijǐnjièwènxíngrénguīguī

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馀香在翠炉。
四弦(xián)¹才罢²醉蛮奴³,醽(líng)(lù)(yú)香在翠炉
译文:乐曲刚停就醉倒了我这蛮奴,醽醁的余香飘散在翠色酒炉。
注释:¹四弦:指琵琶,因有四根弦,故称。这里代指音乐。²罢:停止。³蛮奴:诗人自称。宋以前男女皆可称“奴”。皮日休是复州竟陵人,竟陵春秋时楚地,中原地区称楚为“荆蛮”,故诗人自称“蛮奴”。⁴醽醁:又作“醽渌”,古代的一种美酒,也称“醽酒”。醽,地名,在今湖南省;醁,美酒。⁵馀:残留。⁶翠炉:翡翠色的水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夜半醒来红蜡¹短,一枝寒泪²作珊瑚³
译文:半夜醒来照明的红蜡快燃尽,蜡脂融泪变成一枝美丽珊瑚。
注释:¹蜡:蜡烛。²寒泪:春寒中熔化的蜡脂。³珊瑚: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颜色鲜艳美丽。

  此诗从“四弦才罢”、蛮奴醉倒落笔,不正面描写宴会场面,但宴会气氛的热烈,歌伎奏乐的和谐悦耳,朋友们举杯痛饮的欢乐,诗人一醉方休的豪兴,无不透过语言的暗示作用流露出来,给人以想象酒宴盛况的余地。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比正面直述既经济而又含蓄有力。“蛮奴”上着一“醉”字,煞是妙极: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蒙眬的环境、气氛。当诗人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性。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手法可谓极尽含蓄、曲折之能事。

  诗的后两句,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

  明胡震亨谓:皮日休“未第前诗,尚朴涩无采。第后游松陵,如《太湖》诸篇,才笔开横,富有奇艳句矣”(《唐音癸签》卷八)。这首中举后写的《春夕酒醒》与诗人得第前写的另一首诗《闲夜酒醒》相比,风格上有很大不同。两首诗同是写酒后醒来孤独之感,但与“朴涩无采”,语言清新的《闲夜酒醒》相比,《春夕酒醒》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四弦”的乐声,酃醁的“馀香”,“翠炉”“红蜡”的色彩,“珊瑚”的美丽多姿,辞藻华丽,斐然多彩,正表现出“才笔开横”、文辞“奇艳”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97-1098

chūnjiǔxǐng--xiū

xiáncáizuìmánlíngxiāngzàicuì

bànxǐngláihóngduǎnzhīhánlèizuòshān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凝碧¹旧池头²,一听管弦³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kān)华发
译文: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
注释:¹凝碧:王维被安禄山所拘,曾赋《凝碧池》诗。²池头:犹池边。³管弦:指管弦乐。⁴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⁵华发:花白头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bàng)野烟发。惟有御沟¹声断,似知人呜咽。
译文: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只有御沟中的水声,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注释:¹御沟:皇宫水沟。

  这首小词可谓字字哀婉,句句凄切,爱国情思通贯全篇。汴京原是宋朝故都,特别是上源驿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举行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奠定宋朝基业的发祥地。可是经过“靖康之变”,这儿竟成了金人的天下。如今韩元吉来到这宋朝的故都,宋朝的发祥之地,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怎能不凄然饮泣?

  词的上片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91;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

  因为作者是直接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对心灵的震动更甚。“凝碧池”虽是以古喻今,属于虚指,而着一“旧”字,则有深沉的含义。偏偏就在这宋朝旧时“虏使迎饯之所”,听到宋朝旧时的教坊音乐,“汉使作客胡作主”,整个历史来了一个颠倒。这对于一个忠于宋朝的使者来说,该是多么强烈的刺激!上源驿的一草一木,教坊乐中的一字一腔,无不震撼着他的心灵,于是词人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因为这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词人以形象精炼的言语,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词的下片,构思尤为巧妙。开头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以虚带实,兴寄遥深,其中隐有深刻的含义。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金人的万春节在其中都燕山(今北京市)举行庆典,韩元吉此行的目的地为燕山;其到汴京时间,当如前引陆游诗所云在二月中间。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象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此之谓美学上的移情。“野烟”二字,虽从王维诗中来:“杏花”的意念,也可能受到王维诗中的“秋槐”句的启迪,但词人把它紧密地联系实境,加以发展与熔铸,已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这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想要发泄出来,却碍于当时的处境。满腔泪水,让它咽入腹中。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又深刻的。人们读到这里,不禁在感情上也会引起共鸣。

hǎoshìjìn ·biànjīngyànwénjiàofāngyuèyǒugǎn

hányuán sòngdài 

níngjiùchítóu tīngguǎnxiánqiè duōshǎoyuánshēngzài zǒngkānhuá 
xìnghuāchùchūnchóu bàngyān wéiyǒugōushēngduàn zhīrén 
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怯杯勺。
卷珠箔(bó)¹,朝雨轻阴²(zhà)(ɡé)³。阑(lán)外、烟柳弄晴,芳草侵(qīn)映红外。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è)。屏山掩、沉水倦熏(xūn),中酒¹⁰心情怯杯勺。
译文:轻雨绵绵,柳条随风轻拂,仿佛在迎接春天。芳草的碧色映着新开的芍外花,衬托得更加鲜红。可恶的东风嫉妒花朵,一阵无情的风将梢头上娇嫩花叶吹落。我把屏风紧掩,沉水香也懒得再熏。因喝酒会醉,总是怕看见酒盅。
注释:¹箔 :竹帘。²轻阴:天稍微有些阴。³乍阁:初停。阁:同“搁”,停止。⁴阑干:同上文“箔”,竹帘。⁵烟柳:像烟一样的柳树。⁶侵阶:指草长上了台阶。⁷东风妒花恶:东风因为妒忌花而变得坏恶。⁸嫩萼: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⁹沉水倦熏:沉香因为疲倦而懒得再熏。沉香,香料名。¹⁰中酒:醉酒。杯勺:盛酒之器,这里代指酒。
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飘泊。
寻思旧京洛¹,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zhù)²。障泥³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飘泊(bó)
译文:回想从前在汴京,正是少年时代,时常纵情欢乐,也曾迷恋于歌舞表演者。常常准备好华丽的车马,催促美人快些出发游玩。曾经同乘一辆车奔驰在宽广的大街上,也曾携手在上林苑里一起开怀。刚刚玩完热闹的元宵佳节,又早早约定佳期再见。不想会有今日,到处漂泊孤单如浮萍?
注释:¹旧京洛:洛阳,这里指北宋皇城汴京。²迷著:非常迷人。著,非常。³障泥:挂在马腹两边,用来庶挡尘土的马具,这里指代马。⁴油壁:原指车上油饰之壁,这里代指车。⁵催梳掠:催着梳子略过头发。⁶驰道:秦代专供帝王行驶车马的道路。这里指代表京城的大道。⁷上林:秦、汉时苑名,专供帝王行猎的场所,这里泛指京都园林。⁸灯夜:元宵夜。⁹争信飘泊:不想会有今日,到处漂泊孤单。
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寂寞,念¹行乐。甚粉淡衣襟(jīn)²,音断弦索³,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译文:寂寞啊寂寞,更加思念当日相依相伴的情人。恐怕她衣上的香粉已经消淡,琴弦上也久不弹奏。自从和她分别之后,至今没有音信,也不知她的面容,是否还和以前一样冠压群芳。怅恨分别之后,一切都在变化,万事如过眼烟云,不知何时能化作一只仙鹤,飞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我的相思之情无法忘却,只能在酒醉的时候,才能暂时忘却。
注释:¹念:思念。²衣襟:衣服打开的地方。³弦索:泛指弦乐器。⁴琼枝璧月:喻美好生活。⁵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

  上片开头“卷珠箔”二句,点出了雨后阴天的环境,化用了王维《书事》“轻阴阁小雨”诗意。“阑干外”以下写从楼上眺望的种种景象,如烟的柳条在晴光中摇曳,阶下青草映衬着芍外,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春意。刻画了一副诗情画意的“柳弄晴”图景,并非专门咏柳,目的是挑起词人的情思——折柳送别。紧接“东风”二句陡转,出现另一种物景。强劲的东风把刚长出来的花吹落了,烘托出一种凄然伤神的气氛。“屏山掩”三句,与上文的所见相回应,寓情于景,实写词人当时的心境。“怯杯勺”写出词人怕饮酒的心理状态,暗示词人平日借酒缓解悲伤的细节。

  中片追忆过去游乐的情景。开头“寻思旧京洛”,承上启下,从现在的伤春伤别,回想起过去在汴京的游乐情景。由思念故国,表现爱国之情。此词的写法含蓄婉转,一个“旧”字,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念。“正年少疏狂”三句,词人回忆当年在汴京逍遥的生活。“曾驰道同载”三句,专写游赏,但不专注一时一事。同载、携手、共约,情事如见,都是“年少疏狂”的事。至此,一笔写来,都是热闹欢快的气氛。紧接着“又争信飘泊”,突然结束了上面的回忆,似断又续,极尽顿挫之妙。从梦幻回到现实,感情起伏,透露作者的感伤之情。曾经歌舞升平商业繁华的汴京,已落到金兵的手中,而词人又过着逃难的飘泊生活。这种悲哀从上面的欢快和畅的景象中对比显露出来,以欢愉的情调映衬离别后的孤寂,更显凄楚。

  下片从回忆转写别后思念之情,主要抒写离恨之情。“寂寞,念行乐”以下,紧承上文的“疏狂”到“飘泊”而来,注入了对旧人的深切怀念之情。“甚粉淡衣襟”三句,是想像她已摆脱了歌女生涯,而美貌依然。“琼枝璧月春如昨”一句,化用为比喻美好幸福的生活。这三句,怀念旧人,同时也是怀念故都,写得迷离惝恍,爱国之情寓意其中。以下转入别恨与相思。“怅别后华表”二句,采用了用典的手法,抒发人间沦桑之变,好景不长的深慨。此二句用“怅”字领起,寄意深刻,语言明了而又委婉含蓄。结末“相思除是”二句,用口语写情,感情委婉真挚。“向醉里、暂忘却”,犹如众流归海,不仅感情深厚,而且“辞尽意不尽”,言外之意为眷念故国的无穷隐痛。这与李清照《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情意相近,异曲同工。

  这首抒发爱国思想的词作,情韵兼胜,委婉真切。在艺术技巧上显示出结构的严谨。全词上、中、下三片,从眼前伤春到追忆往昔,再转入现实相思,有铺排,有转折,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并用“别恨”一气贯穿。过片处意脉连贯,情致婉转曲折。其次是寓别恨之情于清旷的境界之中,使整首词的词境显得既沉郁又婉丽。

参考资料:
1、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 两宋卷 第2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631

lánlíngwáng ·juǎnzhū

zhāngyuángān sòngdài 

juǎnzhū zhāoqīngyīnzhà lángànwài yānliǔnòngqíng fāngcǎoqīnjiēyìnghóngyào dōngfēnghuāè chuīluòshāotóunènè píngshānyǎn chénshuǐjuànxūn zhōngjiǔxīnqíngqièbēisháo 
xúnjiùjīngluò zhèngniánshàoshūkuáng xiàozhuó zhàngyóucuīshūlüè céngchídàotóngzài shànglínxiéshǒu dēngchūguòzǎogòngyuē yòuzhēngxìnpiāo 
 niànxíng shènfěndànjīn yīnduànxiánsuǒ qióngzhīyuèchūnzuó chàngbiéhòuhuábiǎo huíshuāng xiāngchúshì xiàngzuì zànwàngq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