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裾进作辕门客,拥节终惭使者星。投李报琼何日遂,空馀豪气倚青冥。
曳裾进作辕门客,拥节终惭使者星。投李报琼何日遂,空馀豪气倚青冥。

xièzhǔshuàièr--wángchēng

jìnzuòyuánményōngjiézhōngcán使shǐzhěxīngtóubàoqióngsuìkōngháoqīngmíng

王称

王称

眉州人,字季平。王赏子。累官承议郎知龙州。刻意史学,搜采北宋太祖至钦宗九朝事迹为《东都事略》,孝宗淳熙中洪迈修四朝国史时奏进,特授直秘阁。宁宗庆元间官至吏部郎中。又有《西夏事略》。 ▶ 3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楚富者,牧¹羊九十九,而愿²百。尝访³(yì)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译文:楚国有个富人,养了九十九头羊而希望有一百头羊。他曾经寻求乡里的熟人,他的邻居是个穷人,有一头羊,富人请求那穷人说:“我有九十九头羊,现在您这一头给我,我就增加到一百了,那么我拥有的羊数就足够了。”
注释:¹牧:放养。²愿:希望。³访:寻求。⁴邑里:乡里。⁵故人:熟人。⁶之:这。⁷盈:满足。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tuó)¹。退食(shí)²自公,委(wēi)(yí)³委蛇。
译文:身穿一件羔皮裘,素丝合缝真考究。退朝公餐享佳肴,逍遥踱步慢悠悠。
注释:五紽:指缝制细密。五,通“午”,岐出、交错的意思;紽,丝结、丝钮,毛传释为数(cù促),即细密。²食: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³委蛇:音义并¹同“逶迤”,悠闲自得的样子。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革¹,素丝五緎(yù)²。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译文:身穿一件羔皮袄,素丝密缝做工巧。逍遥踱步慢悠悠,公餐饱腹已退朝。
注释:¹革:裘里。²緎:缝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羔羊之缝¹,素丝五总(zǒng)²。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译文:身穿一件羔皮袍,素丝纳缝质量高。逍遥踱步慢悠悠,退朝公餐享佳肴。
注释:¹缝:皮裘;一说缝合之处。²总:纽结。一说毛诗传释为“数”,与紽同。

  赞美说

  汉儒对《羔羊》篇的解释主要有毛齐鲁韩四家,其中毛诗的解释来自《毛诗正义》,而齐鲁韩三家诗几乎都已亡佚。 现依据王先谦之说,取其书《诗三家义集疏》中认定的齐鲁韩三家诗说观点。在《羔羊》篇中,“羔羊”、“素丝”、“退食”、“委蛇”四词是该诗的关键词,其中“羔羊”是主旨的代表,故理解汉儒对《羔羊》篇的解释,应先从后三词开始,再分析“羔羊”所代表的主旨。

  “素丝”。在《诗三家义集疏》的资料中,齐氏认为“素丝”指“君子朝服”;韩氏则认为素喻絜白,丝喻屈柔;注鲁诗的谷永注“素”为“行絜”,王逸注为“皎洁之行”;毛氏注为“白也”。《诗三家义集疏》总结为:“薛以性言,谓其心之精白,谷王以行言, 美其行之洁清也。‘丝喻屈柔’者,屈柔以行言,立德尚刚而处事贵忍,故屈柔亦为美德。 ”; 可见,齐氏是从“素丝”作为社会服装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确定身份地位为大臣,而其余诸家则抓住其本身“白”与“柔”之特性,认为“素丝”是用来赞美大臣之高洁、谦忍。

  “退食”。 王先谦先生梳理齐鲁韩三家诗注,认为“‘退食自公’者,自公朝退而就食,非谓退归私家。 永疏‘私门不开’,正释‘公’之义。卿大夫入朝治事,公膳于朝,不遑家食,故私门为之不开也。 ”; 而《毛诗正义》中先列郑玄笺,云退食意谓减膳。再引孔颖达正义释“减膳”之意:“减膳食者,大夫常膳日特豚,朔月少牢,今为节俭减之也。 ”后引王肃、孙毓“减膳”论“减膳”为合理合制之举。故从身份属性上来讲,两种解释都将对象定义为朝堂之臣,非宦官等类属。 从特征属性来看,则知此人尊制守法,依朝廷之律,依传统之令,非标新立异或先斩后奏之人,可谓是遵从、执行制度法令的模范,是朝廷形象的代言。

  “委蛇”。 毛氏注曰:“委蛇,行可从迹也。 ”又言:“既外服羔羊之裘,内有羔羊之德,故退朝而食,从公门入私门,布德施行,皆委蛇然,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迹而效之。 言其行服相称,内外得宜。 ”郑玄笺云:“从于公,谓正直顺于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 ”; 韩氏注为:“逶迤,公正貌。 ”; 二者看似不同,实则互补。 恰如陈启源所云:“毛‘委蛇’传以为‘行可迹踪’,韩‘逶迤’训作‘公正貌’,两意义正相成,为其公正无私,故举动光明,始终如一,可从迹仿效,即毛序所谓正直也。 ”; 可知所美大臣之言行,首先是公正无私的,非弄权之人。 其次,该人言行有迹可循,则可使人仿迹模仿,谓其人有影响力,是值得他人对其进行赞美乃至宣扬的。

  “羔羊”为此诗篇之题,也是该诗主旨的代表,因而应以“羔羊”为核心来分析该诗主旨。 《毛诗正义》:“《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后注:“《鹊巢》之君,积行累功,以致此《羔羊》之化,在位卿大夫竞相切化,皆如此《羔羊》之人。 ” 《诗三家义集疏》:齐说曰:“羔羊皮革,君子朝服。辅政扶德,以合万国。 ”韩说曰:“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絜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 据此可知,该诗的主旨是赞美有德行之君子, 不同在与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赞美召南大夫,而当时其他的学者认为是美召公, 毛氏则只说 “在位卿大夫”。实际上,召公于周朝亦是在朝之臣,故综合来看,可将《羔羊》一诗的主旨定为赞美有德之大臣。

  讽刺说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要反美为刺。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有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非常奢侈。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饿殍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

参考资料:
1、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94-98.
2、 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3-89
3、 李知默.诗经《羔羊》篇与东汉的循吏.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8 期

gāoyáng

míng xiānqín 

gāoyángzhī tuó tuì退shígōng wēiwēi 
gāoyángzhī  wēiwēi gōngtuì退shí 
gāoyángzhīféng zōng wēiwēi tuì退shígōng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晚鸦¹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²。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³,空锁芳尘
译文:晚空中寒鸦飞向远方,一枝花影送走黄昏。重重院落难以阻拦归去的新春,辞别这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何处再重温春光如画尽情游赏的美梦?哪堪忍受阶前又长出碧绿的青苔,空自掩盖着芳花香尘。
注释:婆罗门引:词牌名,又名“婆罗门”“望月婆罗门”“望月婆罗门引”“菊潭秋”。双调七十六字,前段七句四平韵,后段七句五平韵。¹晚鸦:傍晚归巢的鸟鸦。²不阻重门:即不为重门所阻。³新绿:嫩绿色。⁴芳尘:芳华尘土,喻黛华之景消歌。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随风摇曳(yè)云,不须兰棹(zhào)¹朱轮²。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³,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译文:春云随风摇曳翻滚,再不能乘坐画船钿车游赏春景。只有梧桐枝上,还有几片枝叶在晃动。害怕那多情的明月啊,依旧照射到闺阁楼中。登楼遥望,夕阳外柳丝缕缕更添愁情。
注释:¹兰棹:兰舟。²朱轮:本高官所乘之车,以朱红漆轮而名。词中代指装饰华丽之车。³皓魄:明月。⁴旧钗痕:此处比喻故国遗迹。⁵“柳外”句:谓看到远处垂柳更添愁情。销魂,形容极度愁苦。

  此篇与其说是思夫词,不如说是思妇词。词上片写春天夜晚的景象;下片写春之归去无留意,过渡处一气流贯,不着痕迹。此词表面全是写景,但联系明朝将亡的形势,细味“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诸句,工丽婉曲,语极含蓄,当是有所寄托。

  上阙写日落黄昏,晚鸦投林,余晖即将收尽,唯有“一枝花影”依稀可见。“送”字含脉脉惜别之情。“春归”三句,情致更深一层。一夕春晖收去,而整个春三月也即消逝,春之去意已决,纵有道道“重门”也难以将其阻拦。宋人诗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之句,说春来关不住,此则云“一枝花影送黄昏。”

  于是“春归不阻重门”,说春去关不住,情致何其哀婉。春归匆匆,要做什么,是寻找好梦,这是女主人的猜测,“何处”是提出疑问,挑明了说,就是并无欢乐之梦可以重温,没有必要辞别江南,仍是留春之语。而“何处”句,又可解为抒情主人公之自问自伤,嗟叹春已归去,而已有鸳梦亦何堪重温。但春执意要走,“阶前新绿”虽有勃勃生机,但也只能“空锁芳尘”,留不住坚决归去的春天,这可苦了闺中人了,她无伴无侣,只得凄然苦对一片伤心碧。至此,文情由惜春转为怨春。

  下阙继续写春之归去无留意,过渡处一气流贯,不着痕迹。“随风曳云”二句,写春之踪迹来去自由,随风带云,轻快之极,却不假不恋人间华美的物事如“兰棹朱轮”等等,总见其无情。但偏偏在梧桐枝上留下三分春色,“碧梧栖老凤凰枝”(唐杜甫《秋兴》其八),这可怜的三分芳意,也将片刻即逝,非但不足以慰藉人情,反而更惹人怅恨。春似有情而实无情。以下文情又作一折,感谢明月“多情”,怜悯愁人,和她为伴,“明宵还照旧钗痕”但又冠一“恐”字,将信将疑,也许“皓魄”和春一样,会将她抛撇。“望”字则点出所思在远方。末二句以写景作结,一片混茫,无限情思。闺中人以春拟人,与春对话,丝丝缕缕,曲曲折折,抽绎出幽思深情。词人体情入微,唯至情之人,有此至情之词。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8:第427-428页

luóményǐn··chūnjǐn--xiàwánchún

wǎnfēizhīhuāyǐngsònghuánghūnchūnguīzhòngménquèjiāngnánsānyuèchùmèngkānwēngèngjiēqiánxīn绿kōngsuǒfāngchén

suífēngyáoyúnlánzhàozhūlúnzhǐyǒutóngzhīshàngliúsānfēnduōqínghàomíngxiāoháizhàojiùchāihéndēnglóuwàngliǔwàixiāohún

湖上清秋夜,扁舟泛碧波。
湖上清秋夜,扁(piān)¹泛碧波。
译文:秋天的夜晚,在湖上泛舟,碧波荡漾,波光潾潾。
注释:¹扁舟:小船。
紫箫吹不断,无奈月明何。
紫箫¹吹不断,无奈月明何。
译文:洞箫声声,如泣如诉,永不断绝;天上的明月依旧照在湖面上不为所动。
注释:¹紫箫:紫色的竹做的箫。古人多截紫竹为箫笛,因称箫笛为紫玉。
名园虽是属侯家,任客闲游到日斜。
名园虽是属侯家,任客闲游到日斜¹
译文:虽然名园属侯家所有,但游人却可以随意游玩到太阳西斜。
注释:¹日斜:太阳西斜。
富贵位高无暇出,主人空看折来花。
富贵位高无暇(xiá)出,主人空看折来花。
译文:贵侯们地位显赫根本难得有闲暇时间来游览,只能看看折下的花。

  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文荟萃,富庶繁华,不仅有喧闹的街市,高耸的楼榭,还有数以百计的名园佳圃。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又载当时的京城市民有探春的风俗,每年正月十五以后“都人争先出城探春”。这时,达官贵人们的私家花园也一齐“放人春赏”。这首《贵侯园》就是写春天游赏名园的,但值得寻味的是,这首小诗的主题并不是赞美,而是讽刺。

  第一句“名园虽自属侯家”,起得很平淡,但含义颇深。“名园”,“属侯家”,顺理成章,无可非议。但诗人却用“虽自”两字把它们组合起来,作一转折,引出下文。诗人进一步写道:“任客闲游到日斜。”虽然名园属侯家所有,但游人却可以随意游玩、规赏。“到日斜”三字,把“任客”和“闲游”的含义表达得十分透彻。诗写到这里,等于说各园虽属侯家,但也属于大家。但诗人的用意并不在此。

  诗人紧接着又写道:“富贵位高无暇出”,这就告诉读者,贵侯徒有名园,他们根本没有闲暇前来观赏。有趣的是诗人对“无暇出”所作的注脚——“富贵位高”,这就是“无暇出”的原因。最后一句“主人空看折来花”,名园的主人也赏花,不过他所观赏的只是失却了生命力的“折来花”。诗人说,这是“空看”,因为这种花决不能使人领略到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意趣。如此观花只能是可悲的。侯门深似海,贵侯们深居简出,纵使坐拥名园,也难得一至,只能看看折下的花。至此,诗中才显出“虽自”二字的份量:名园并不属于那些占有者贵侯们,富贵使他们无从接近大自然,也便失去了造化赐予人类的美的享受。

  这首诗质朴无华,但含意深刻,对于贪婪的占有园林之胜的贵侯们,予以辛辣的讽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