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将孤愤负当时,老判南荒众岂知。王气已随陵谷改,剑歌空对海天悲。
曾将孤愤负当时,老判南荒众岂知。王气已随陵谷改,剑歌空对海天悲。
秋风白发惊残梦,落日穷泉有所思。欲吊玄沙孤鹤远,不堪惆怅泪如丝。
秋风白发惊残梦,落日穷泉有所思。欲吊玄沙孤鹤远,不堪惆怅泪如丝。

wǎnshíquánlángōngqiányuánmǐnshěngzhīshì--wángchēng

céngjiāngfèndāngshílǎopànnánhuāngzhòngzhīwángsuílínggǎijiànkōngduìhǎitiānbēi

qiūfēngbáijīngcánmèngluòqióngquányǒusuǒdiàoxuánshāyuǎnkānchóuchànglèi

王称

王称

眉州人,字季平。王赏子。累官承议郎知龙州。刻意史学,搜采北宋太祖至钦宗九朝事迹为《东都事略》,孝宗淳熙中洪迈修四朝国史时奏进,特授直秘阁。宁宗庆元间官至吏部郎中。又有《西夏事略》。 ▶ 3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千花百草。送得春归了。拾蕊人稀红渐少。叶底杏青梅小。
千花百草。送得春归了。拾蕊人稀红渐少。叶底杏青梅小。人
小琼闲抱琵琶。雪香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占韶华。
小琼闲抱琵琶。雪香¹微透轻纱。正好一枝娇艳,当筵独占韶华。¹雪香:指肌肤如雪,香气溢散。
这是一首赞美歌女小琼的词。上片写花落草长,春天已然归去,“绿肥红瘦”,杏子方青,梅子尚小。这几句是背景,是陪衬,为下片推出的人物形象作一铺垫。小琼这女子果然招人喜爱,“闲抱琵琶”,既点明她的身份,而其神情意态亦约略可见;“雪香微透轻纱”一句,蕴含丰厚,颇能引人联想。最后两句,照应花落春去的时令,把小琼比作“一枝娇艳”的不谢之花,而且在酒席筵前独占韶华,也算得风光一时了。
月华如水笼香砌,金环碎撼门初闭。寒影堕高檐,钩垂一面帘。
月华¹如水笼香砌,金环²碎撼(hàn)³门初闭。寒影堕(duò)高檐,钩垂一面帘。
注释:¹月华:月光。²金环:门环。³碎撼:无节奏地摇动。⁴一面:一幅。
碧烟轻袅袅,红战灯花笑。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
碧烟轻袅(niǎo)袅,红战¹灯花笑。即此是高唐²,掩屏秋梦长。
注释:¹红战:红火闪动。²高唐:梦境,即用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梦中相会的典故,表示男女眷恋的美好境界。

  这首词写良夜的恋情。上片绘出月夜明净清幽的景色,“金环碎撼”,使人如闻其声。下片写室内的情景:“红战灯花笑”一句,境界全出,使人如睹其形。后二句用楚王在高唐与神女相会的故事,来比拟眼前相恋的美好意境。

  此词写男女相聚之情,含而不露,环境与心情,在作者笔下得到了和谐的配合,仿佛灯花也感到愉悦,《雨村词话》评道“‘战’‘笑’字新”。

mán··yuèhuáshuǐlóngxiāng--sūnguāngxiàn

yuèhuáshuǐlóngxiāngjīnhuánsuìhànménchūhányǐngduògāoyángōuchuímiànlián

yānqīngniǎoniǎohóngzhàndēnghuāxiàoshìgāotángyǎnpíngqiūmèngzhǎng

鸣螀颓墄,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
鸣螀(jiāng)¹颓墄(qī)²,吹蝶空枝³,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
译文:寒蝉在残败的台阶间悲鸣,风吹树叶如蝴蝶般翩翩落下,只留下空空的枝条,与如飞蓬般飘零的人同病相怜。那一片离开了身躯的魂魄,在夕阳下摇曳如梦转成烟,愈难追寻。芬芳的御沟是当年红叶题诗流传的地方,那被抛弃的禁宫花朵,年年都憔悴不堪。严寒的征兆已迫近了,再加上宫中皇帝思念爱妃的凄婉乐曲,都寄托给这寒蝉的悲鸣了。
注释:辛丑十一月十九日:辛丑,即光绪二十七年(1901)。味聃,洪汝冲,字味聃,湖南宁乡人,清末词人,有《候蛩词》、《蜕庵词稿》。¹鸣螀:螀,寒蝉,古人认为叫声悲哀。²颓墄:残败的台阶。³吹蝶空枝:像蝴蝶一样飞舞的落叶。⁴飘蓬:飘飞的蓬草,比喻无常的命运。⁵一片离魂二句:用倩娘离魂典故。据陈玄祐《离魂记》记载,张倩娘与表兄王宙本有婚约,在父悔婚后抑郁成疾,以致魂魄离开身体去追随王宙。在此既指离枝飘逝的叶魂,又寓逝去珍妃的芳魂。梦成烟,意为往事都如梦如烟不可追寻。⁶香沟旧题红处二句:用红叶传诗的典故。古代有不少这类典故,大意都是久困深宫的宫女,在落叶上写下寄托怀春意的诗篇,放入御沟随水后为外人拾得,由此引发一系列悲欢离合的事。此处用此典,正契合于落叶、宫禁、帝妃爱情的主题,是珍妃在冷宫中凄苦幽禁生活的写照。禁花,兼指典故中久困的宫女与现实中的珍妃。禁,有宫禁与幽禁双重含义。⁷寒信:严寒将至的征兆。⁸又神宫凄奏二句:用《落叶哀蝉曲》的典故。据王嘉《拾记》载,汉武帝在宠妃李夫人逝世后,思念不已。在泛舟池上时,令女伶唱其自度曲,面对落日、凄奏、凉风,触景伤情,因赋《落叶哀蝉曲》。在此寓光绪对珍妃的思念。哀蝉既呼应上文的因寒冷而悲鸣的“鸣螀”,又能兼指《落叶哀蝉曲》。
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缠棉。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天阴洞庭波阔,夜沈沈、流恨湘弦。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
终古巢鸾(luán)无分¹,正飞霜金井²,抛断缠棉。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³。天阴洞庭波阔,夜沈沈、流恨湘弦。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
译文:昔日同巢鸾偶相依恋的缘分再也没有了,黄叶正面对着严霜、金井的摧折,一切缠绵情丝都被迫斩断、抛弃了。在回旋的风中起舞,才知道此生所经受的种种恩泽与怨恨都是无因而起,不由自主。天色阴郁,洞庭湖上波澜壮阔,沉沉的夜幕下,离情别恨在湘妃的弦音中回荡。这木叶飘逝的悲剧啊,若是飘到了空山中,切莫再去惦念、问讯那啼血的杜鹃了。
注释:¹终古巢鸾无分:意为帝后往昔恩爱的缘分再也没有了。巢鸾,在爱巢中相依的鸾偶。鸾鸟是凤凰的一种,常寓后妃,又常以鸾俦寓爱侣。无分,没有缘分。²飞霜金井:用黄叶被严霜金井吞噬,喻珍妃在慈禧逼迫下堕井而亡。化用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诗意。³起舞回风二句:起舞回风,用李贺《残丝曲》“落花起作回风舞”诗意。用在风中流转不定的无常命运,喻珍妃在宫中宠辱都不由自主的命运。无端,无缘无故,突显她任人摆布的无辜和无奈。⁴天阴洞庭波阔二句:用湘妃典故。相传舜帝晚年在一次南巡中去世,葬于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痛哭,眼泪洒在竹子上形成难以磨灭的斑纹,成为斑竹。最终二妃跃入湘江殉情,葬于洞庭湖中君山,化作湘水之神——湘妃。湘弦,唐代钱起在著名的《湘灵鼓瑟》诗中称世传湘妃善于鼓瑟,弦音凄苦怨慕,寄了对舜的思念。此词用珍妃比湘妃。⁵摇落事:即如宋玉《九辩》所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此用秋叶的飘逝喻珍妃之死。⁶向空山休问杜鹃:珍妃的魂魄不要再去惦念、询问光绪帝,以免得知他不幸的处境,会更为忧愁。空山,幽静少人迹的山林。杜鹃,相杜鹃杜为战国时蜀王杜宇(号望帝)死后所化,啼声凄切,泪尽继之以血。在此用杜鹃寓遭受亡国危机的光绪帝。用皎然《秋晚宿破山寺》“秋风落叶满空山”与何应龙《伤春》“欲向空山问杜鹃”诗意。

  词序中的辛丑,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一年为庚子,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据《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西太后和光绪自西安还京,并以珍妃上年殉节宫中,追晋贵妃”。所谓“殉节”,实是讳饰之词,西太后在逃离北京前,曾下令将珍妃推坠于宫井之中。洪汝冲的原词就作于这年的十一月。洪汝冲,字味聃(dan),湖南宁乡人,有《候蛩词》、《蜕庵词稿》。洪汝冲《声声慢·落叶》:“银瓶坠水,金谷飘烟,西风一叶惊秋。凤宿鸾栖,等闲摇落飕飕。春工剪裁几费,肯随波,流出宫沟。吹梦紧,问人间何世,半晌淹留? 连理桃根犹在,甚花难蠲忿,草不忘忧。浸玉寒泉,昭阳往事今休。哀蝉莫弹幽怨,怕稠桑、无语凝眸。谁认取,满荒郊都是乱愁。”彊村这首词是和作,确如龙榆生铨释:“此为德宗还宫后恤珍妃作”(《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上片开端三句:“鸣螀颓墄,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就给人带来一股悲凉气氛。螀(jiang),寒蝉。墄(ce),台阶。颓墄,毁坏的台阶。蓬,蓬草。秋日枯萎,随风而飞。寒蝉鸣叫于毁坏的宫殿台阶之中,悲声哀景,映衬出劫后宫苑的荒凉景象。树叶纷纷坠飞,有如蝴蝶飞舞,剩下满目空枝。蝴蝶本与春风为伴,而在使生命凋零的秋风中,只有萎落、飘亡! 肃杀的气氛,美丽的形象,既切落叶词题,其中又隐现着珍妃的影子。“飘蓬人意相怜”,指光绪离京出逃如蓬草飘飞,也是指光绪在西太后的威迫下难以自主。相怜,说光绪对推坠井下死去的珍妃蕴含无限的怜爱之情,是深探心曲之辞。“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在光绪眼中,死去的珍妃有如一片离魂似的落叶,当年共处的往事昔情,历历难以忘怀,楼空人去,恍然如梦,在斜阳冉冉之中,如梦的往事旧情摇漾不已,隐约而又迷茫。 “相沟旧题红处,拚禁花、憔悴年年”,回忆当年与珍妃相爱情景。相沟题红,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红叶,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宣宗放出部分宫女,渥得一人即题诗红叶上者。这里用以指光绪与珍妃两情眷好,似由天定。但珍妃不为西太后所喜,这里以“禁花”,即宫禁中的花,代指珍妃,“憔悴年年”,暗示珍妃为西太后所忌,心境极为抑郁。结尾的“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三句,寒信,寒冷的信息,指秋风。神宫,指光绪所居的宫殿。三句写秋风劲急,落叶纷坠,簌簌有声,如同凄凉的音乐。王子年《拾遗记》记载: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赋《落叶哀蝉曲》。词中的“凄奏”、“哀蝉”,暗指此曲,反映光绪思念珍妃的凄凉心情,身分、感情相合,而又时时不忘紧切落叶词题。至此,秋风声,落叶声,哀蝉声,以及心中怀念逝去者的痛苦心声,融化为充塞天地的悲声。

  下片“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缠绵”三句,曲折道出珍妃被推坠宫井事。本想与珍妃相爱终老,却哪知无此缘分,原因在金井飞霜,隐约吐露了西太后的残酷无情,珍妃的逼坠井中的惨痛情事,从此被迫割断了与珍妃的缠绵情缘。“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表面上写落叶在旋风中飘扬如同起舞,实际上则是写光绪回忆与珍妃的歌吟生活,而这一切都成为永难返回的过去,追寻根源,不由感叹无端的恩怨造成了多少人间憾恨。“天阴洞庭波阔,夜沉沉、流恨湘弦”,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诗意,切合秋深落叶题旨,同时更包含着《湘夫人》一诗中所抒写的人天悠隔的痛苦,那如梦、如云、如彩云、如落叶,如昙花的一现,那令人空惘、惆怅的幻灭之感,那浩茫难平的情思,正象那洞庭湖水一样。孟郊《湘弦怨》诗:“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这里作者把广阔的洞庭湖水、人天永隔的幽怨,与繁声促节的湘弦音声组合在一起,融化为一曲绵绵不尽的流恨,阴阴天宇,沉沉夜色,形象地染绘出一幅色彩阴暗的画面,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气氛。最后以“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结尾,“摇落”二字,总结全词,揭破题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其实,摇落又岂止是草木,人生的生死、盛衰,爱情的聚散、悲欢,何尝不是如此! 这样的深悲巨痛,刻骨铭心,时刻难忘,就如空山杜鹃不停止地泣血哀啼,吐诉不尽内心郁结蕴藏的哀伤。

  全词紧扣落叶,但又不拘滞于表面的咏物,而是借落叶咏叹光绪与珍妃的悲剧,就光绪而言,他虽贵为天子,但却保护不了自己宠爱的妃子,在西太后的淫威下,眼睁睁地看着珍妃被活活的逼死井中,这既是帝运的衰落,实际上也是整个封建帝制的衰亡。作者将落叶的形象与珍妃的悲惨遭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落叶的飘零坠落之中,隐藏着珍妃的可怜影子。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魏王¹欲攻邯(hán)(dān),季梁²闻之,中道³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¹⁰,告臣曰:‘我欲之¹¹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¹²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¹³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¹⁴欲成霸王¹⁵,举¹⁶欲信¹⁷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¹⁸,王之动愈数(shuò)¹⁹,而离王(wàng)²⁰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魏王想要攻打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注释:¹魏王:魏惠王。²季梁:魏臣。³中道:半路。⁴反:通返。⁵焦:皱折。⁶申:伸展,拉平。⁷大行:大道。⁸方:正。⁹北面:向北方。¹⁰驾:指马车。 ¹¹之:往。¹²奚为:为什么。¹³用:资金,路费。¹⁴动:行动。¹⁵霸王:指霸主之业。¹⁶举:举动。¹⁷信:取信。¹⁸广地尊名:使土地扩大,使名声抬高。¹⁹数:频繁,次数多。²⁰王:成就王业。
杏花初,梅花过,时节又春半。帘影飞梭,轻阴小庭院。旧时月底秋千,吟香醉玉,曾细听、歌珠一串。
杏花初,梅花过,时节又春半。帘影飞梭(suō)¹,轻阴小庭院。旧时月底影千,吟香醉玉,曾细听、歌珠一串。
译文:杏花刚开,梅花就已凋谢,春天又过去了一半。门帘的影子从西边移到东边,时间流逝像飞梭一般,转眼庭院就有了黄昏的轻暗,一天将过。犹记得过去她在月光下荡秋千,笑容伴随着她醉人的容颜,曾清晰地听到她那珠玉般的歌声一串一串。
注释:祝英台近:词牌名,又名“祝英台”“祝英台令”“怜薄命”“月底修箫谱”等。双调七十七字,上片八句三仄韵,下片八句四仄韵。¹帘影飞梭:时光在帘子上飞快消逝。
忍重见。描金小字题情,生绡合欢扇。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恨杨柳、遮愁不断。
忍重见。描金小字题情,生绡合欢扇¹。老了刘郎²,天远玉箫伴³。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yǐ)遍,恨杨柳、遮愁不断。
译文:怎么忍心再重新看见那把生绢制成的团扇,上面有我用描金小楷题写的情言。我已经老了,她却如仙女弄玉远离我在天边。多少次我在莺啼日斜的暮色中望远,把楼台的栏杆倚遍寻觅思盼。只恨那成林的杨柳,再多、再浓也无法将我的思愁隔断。
注释:¹合欢扇:团扇。²刘郎:汉代的刘晨,因入天台山遇到仙人。这里作者以刘郎自指。³玉箫伴:吹箫的萧史的伴侣即弄玉。这里代指自己所恋的歌女。

  全词分上下两片,四个层次来写:第一层写眼前时节;第二层写旧日相识;第三层写睹物思人;第四层写久别愁思,上下连贯,一气呵成。全词描写人事景物,互融交浑,表达词人深沉的怀念前欢的情感。

  “杏花”三句,点春半时节。红杏初开,梅花落尽,由此而触起岁月如流的感慨。“帘影飞梭,轻阴小庭院”,写索居独处时无聊的心境。微阳照着低垂的帘幕,小庭院里,一片漠漠轻阴。像以上几句写景之语,虽用了“杏花”“帘影”等看来是华美的词语,却构成了幽悄凄寂的氛围,词人那孤独的形象已隐现于中了。

  “旧时”三句,转人追忆。极力刻画,精艳绝伦。想当时她在春月下打罢影千,那如花般美好的容颜,已使人为之倾赏不已,何况还细听她那圆转清脆的歌声呢。“影千”一词,不可滑眼看过。唐宋时期,女子在春日有玩影千的习俗,故当庭院春半时节,便忆起旧时月底影千的情景,上文第三句便有着落。“香”、“玉”,喻女子的体貌芳洁,词人为之而宛转低吟,醉心不已。“吟香醉玉”,真是极痴恋之语。白居易《寄于驸马》诗:“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这里轻轻点出女子的身份。

  过片三句,紧承上片“歌珠”意,进一层写别后的刻骨相思。三句作一句读,意谓不忍重见当日自己曾题上情诗的合欢纨扇。“合欢扇”一语,意更深长。词中用以暗示男女间的欢好。也许这扇是当初女子送给自己的定情之物。扇上题情,已包含许多难忘的事。如今重忆,旧情犹在,可惜的是旧侣已远隔天涯了。

  “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这是词人深悲所在。“刘郎”,词人自喻。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用刘晨重人天台寻觅仙侣不遇的故事,叹息爱情的间阻。这首词词更着“老了”二字,益增苍凉悲慨。

  结处三句,含思绵渺。“遮愁”一语,虽亦见于前人词句,如晏几道《木兰花》:“碧楼帘影不遮愁”,然用在该词中,韵味更厚。杨柳栖莺,而莺啼又令人想起她那珠串般的歌声。杨柳之外是斜阳照着的山川,她已像天般遥远。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习,见了杨柳,也就勾起了离情。此词末三句把这么多意象浑融在一起,于柔婉中寓幽怨之情,深蕴而有余味。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等撰写.宋词鉴赏辞典 珍藏本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2633-2634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