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天南极,扁舟到几时。
山川故国远,猿鸟异乡悲。
书史传家旧,功名及壮期。
相携有佳客,莫负锦囊时。
五岭天南极,扁舟到几时。
山川故国远,猿鸟异乡悲。
书史传家旧,功名及壮期。
相携有佳客,莫负锦囊时。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吴头楚尾¹,一棹(zhào)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²
译文:我坐船顺流而下,转眼便在这吴头楚尾的地方行了千里。不说那些令人忧愁的事情,看长亭边的大树已经长成今天的样子了。
注释:¹吴头楚尾: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吴头楚尾”。²长亭树:今如此:以“树”代“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huàn)游吾倦矣¹,玉人²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³,得且住,为佳耳。
译文:我已经厌倦了宦游生活,幸好有美人留醉。明天就是寒食节了,风雨吹打落花,暂且住留几日,等天气好了再走。
注释:¹宦游吾倦矣:宦场中的生活,我厌倦了。²玉人:容貌美丽的人。后来多以此指美人。这里指高贵的朋友。³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该词从所表现的情调来看,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宦旧的厌倦之情。而对宦旧的厌倦,又是出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颇想在一个地方与美色亲近盘桓而留连不归。此词抒情,有词人一定的真实情感在内,如对情欲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官场往来的厌烦,但从总体上看,似乎带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因为此时的词人,正当意气风发,在朝廷任职,当更激发词人奋身为国的决心。可此词却写得如此颓丧,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词人写这首词的真实思想。

  上片写旅途中所见,舟行千里,看到长亭边的树木已经长大,不由想起了“旧愁新恨”。词人此时已经三十九岁,南归也已经有十六七年了,几十年间作者频繁的调动职务,抗金恢复的壮志一直不能实现。这让词人感到十分的愁苦。

  下片词人直抒胸臆,点出来主旨,这分明是对自己饱受朝廷猜忌,大材小用的抱怨之辞,词人此时又遇到了一位美女,这位美人不仅邀词人共饮,而且还留词人多住几日,要词人等到寒食节的风雨过了再走,顺便解除旅途疲劳,这使词人归隐的想法更加强烈。

  全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宦旧吾倦矣”的感情。这首词所体现的归隐之意,还不同于词人后期词作中的那种归隐的心情,因为这只是一时的牢骚之语,词人仍然对朝廷能够振作精神、北伐复国抱有相当大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shuāngtiānxiǎojiǎo··xìng--xīn

tóuchǔwěizhàorénqiānxiūshuōjiùchóuxīnhènzhǎngtíngshùjīn

huànyóujuànrénliúzuìmíngwànhuāhánshíqiězhùwèijiāěr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郭伋(jí)始至行部¹,到西河美稷(jì)²,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有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有。”伋辞谢之。及³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译文: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外,问道:“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做人就是这样。
注释:¹(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²西河美稷:地名。³及:等到。⁴讫:完毕。⁵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⁶野亭:郊野外的亭子。⁷期:约定的期限。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昔看黄菊与君¹别,今听玄蝉(chán)²³却回。
译文: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注释:¹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²玄蝉:即秋蝉,黑褐色。³我:秋风自称。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五夜¹(sōu)(liú)²枕前觉(jué),一我颜状³镜中来。
译文: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注释:¹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²飕飗:风声。³颜状:容貌。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马思边草拳毛¹动,雕²(miǎn)³青云睡眼开。
译文: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注释:¹拳毛:攀曲的马毛。²雕:猛禽。³眄:斜视,一作“盼”。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天地肃清¹堪四望,为君扶病²上高台。
译文: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注释:¹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²扶病:带病。

  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潜说:“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 

  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22-824页
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日落 一作:日暖)
(tīng)¹采白蘋(píng)²,日落³江南春。(日落 一作:日暖)
译文:一位妇人在水中小洲上采摘白蘋,江南的太阳暖暖的照在水边。
注释:¹汀洲:水中小洲。²白蘋:水草名。谷雨时始生,夏秋间开小白花。³日落:一作”日暖“。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洞庭¹有归客²,潇湘³逢故人。
译文:洞庭湖那边有归客回来,曾与夫君在潇湘之畔遇见,为我捎来他的消息。
注释:¹洞庭:湖名。在长江南岸,湖南省北部。²归客:归乡之人。³潇湘:水名,潇水与湘水在湖南省零陵县以西汇合,称潇湘,后亦可泛指湖南地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故人¹何不返,春花²复应³晚。
译文:思念的人为何至今还不归来呢?春花已经凋落,又一个春天将要过去。
注释:¹故人:指女主人公的丈夫。²春花:此泛指春天里的花;春花一作“春华”。³复应:又将。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不道新知¹乐,只言行路远。
译文:归客不说故人结交新欢之事,只说路途太遥远难以返回。
注释:¹新知:指丈夫结交的新欢。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的前二句描绘江南景致,点明时间,并引起下文,后六句写女主人公偶遇归客,向他询问丈夫的情况。表达了一位江南女子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思念和久不见其归来的忧虑。全诗婉曲喜人,音节雅亮,借作问答,语言朴素。

  诗的开头两句由写汀洲采蘋而带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笔墨寥寥而江南水乡风物宛然可想。诗写汀洲采蘋,大抵只是触物起兴,借以表达折芳寄远、相思怀人之意,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兴象”,而并非实写。这两句借采蘋起兴写相思之情,使读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画的春色无疑也给思妇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风情。接下去两句说有“归客”从洞庭回来,带来了“故人”的消息。

  思妇在刚听到消息的时候,想必也曾感到一点安慰,但对于一个因为爱情而怀抱相思痛苦的人来说,这一点消息是足以激起更加强烈而不安的思念。以下四句便由此生发。这两句写“归客”带回“故人”的消息,只以一个“逢”字点出,写得特别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诗写“洞庭”、“潇湘”,实指同一个地方,却分开来写,给行文增添了一点参差错落;而这样的表达,在字面上使读者觉得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诗意因此仿佛有了一点辗转漂泊的意思。与“逢”字所传达的偶然相遇的意思结合在一起,让读者想起远方游子行踪的不定与音讯的渺茫。

  诗的后半首以一个问句开头,直接表达了相思的迫切之情。 “春花复应晚”,“春花”指的是白蘋,因首句已点明女主人公正在采蘋,故女主人公将手中之物作比喻,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显示出巧妙的构思。其中的“复”字提示其丈夫已多年未归,侧面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焦灼神态。这里也隐喻红颜消损,美人迟暮,在岁月无情的消磨中写出了相思憔悴之意。前面的问句,只因为有这一个句子接住,便具有了触动读者的力量。

  结尾两句说“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实际上说的是“行路远”。“行路远”因而见出相思的渺茫与深长。“不道新知乐”只是设想之辞,不可坐实。只因相思无望,便有了无端的猜想,而正是从虚设之辞中,写出了哀怨帐惘的相思之情。

  从表面的意思上看,“故人何不返”一句下面,应接以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是对“故人何不返”的直接回答。诗却避免了直接的回应,而以“春华复应晚”一句接住,使诗意平添了曲折之意,也与开头写采蘋有照应之妙。

  这首诗写女子相思之情,辞意婉转,又与比兴相结合,更显得含蓄而富于风情。诗借乐府旧题写闺怨,颇有江南民歌清新流丽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大学语文.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24-25页
2、 王运熙 王国安.乐府诗集导读.成都市:巴蜀书社,1999年:183-184页

jiāngnán

liǔyùn nánběicháo 

tīngzhōucǎibáipíng luòjiāngnánchūn  (luòzuò nuǎn )
dòngtíngyǒuguī xiāoxiāngféngrén 
rénfǎn chūnhuāyīngwǎn 
dàoxīnzhī zhǐyánxíngyuǎn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城上胡笳(jiā)奏,山边汉节归¹
译文:秦州城上胡笳奏起乐曲,山脚下归来远行的使节。
注释:¹汉节归:当时战乱未平,需调集西域兵马东征,故常有使节从秦州经过。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¹
译文:奉皇上之命从金微调来士兵,为防御河北的叛军而远赴沧海。
注释:¹金微: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唐时于此置金微都护府。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士苦形骸(hái)黑,旌(jīng)疏鸟兽稀。
译文:士兵辛苦啊形骸黧黑,黎木稀疏啊鸟兽无几。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那闻往来戍(shù),恨解邺(yè)城围。
译文:哪能经受这种往来征戍之苦,所恨的是叛军解除了邺域之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