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荒林问習家,江吞古岸入平沙。
枯池旧岁犹生藕,病柳新年尚著芽。
草上醉人眠未醒,桑间游女笑相遮。
东风倦客生情性,儜立残阳看落花。
步入荒林问習家,江吞古岸入平沙。
枯池旧岁犹生藕,病柳新年尚著芽。
草上醉人眠未醒,桑间游女笑相遮。
东风倦客生情性,儜立残阳看落花。
项安世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 5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十二峰¹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qú)²
注释:¹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²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声亦断肠。
青枫(fēng)江上孤舟客¹,不听猿声亦断肠。
注释:¹孤舟客:作者自指。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zhúzhī

jǐngmíng míngdài 

shíèrfēngtóuqiūcǎohuāng lěngyānhányuèguòtáng 
qīngfēngjiāngshàngzhōu tīngyuánshēngduàncháng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遥夜泛¹清瑟,西风生翠萝。
译文: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凛凛西风,吹拂而过,好像有青萝蔓枝而生。
注释:¹泛:弹,犹流荡。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金河。(委 一作:栖)
残萤(yíng)委玉露,早雁拂(fú)¹金河²。(委 一作:栖)
译文: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朝阳初照下的泛着金光的河面。
注释:¹拂:掠过。²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高树萤还密¹,远山晴更多。
译文: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注释:¹还密:尚未凋零。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洞庭波 一作:老烟波)
(huái)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¹
译文: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注释:¹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朝阳初照下的河面。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zǎoqiūsānshǒu ·

hún tángdài 

yáofànqīng 西fēngshēngcuìluó 
cányíngwěi zǎoyànjīn  (wěizuò  )
gāoshùxiǎohuán yuǎnshānqínggèngduō 
huáinánxià juédòngtíng  (dòngtíngzuò lǎoyān )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扫除茅舍涤(dí)尘嚣(xiāo),一炷清香拜九霄。
译文:(旧岁将尽,新岁伊始)打扫屋舍,洗去往日的尘埃,燃一柱清香,祭拜天地。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万物迎春送残腊¹,一年结局在今宵。
译文:世间万物都在告别残冬,迎接新春的到来。过了今晚,一年就结束了。
注释:¹残腊:残冬。古时农历十二月为腊月。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jiāo)¹
译文:火盆里的火燃得正旺,鞭炮声不绝于耳。年夜饭开席了,听到大家用椒柏酒向长辈们敬酒的声音。
注释:¹颂椒: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用椒柏酒祭祖或献之于家长以示祝寿拜贺,谓之“颂椒”。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译文:农夫已经预先知道明年是个丰收年了,因为冬天的瑞雪还没有融化完。

chú

dài sòngdài 

sǎochúmáoshèchénxiāo zhùqīngxiāngbàijiǔxiāo 
wànyíngchūnsòngcán niánjiézàijīnxiāo 
shēngpénhuǒlièhōngmíngzhú shǒusuìtíngkāitīngsòngjiāo 
zhīnóngshìhǎo sāndōngruìxuěwèiquánxiāo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既治滁(chú)之明年¹,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zhū)滁人²,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³;下则幽谷,窈(yǎo)而深藏;中有清泉,滃(wěng)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水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注释:¹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²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诸,兼词,之于。³耸然而特立:高峻挺拔地矗立着。耸然,高耸的样子。特,突出。⁴窈然:深幽的样子。⁵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⁶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滁于五代¹干戈²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³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qín)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¹⁰。向¹¹之凭恃(shì)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¹²尽矣!
译文: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大概是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水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注释:¹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²干戈:古代兵器,此指战争。³周:指五代时后周。⁴李景:即李璟,南唐的中主。⁵清流山:在今滁州城西南。⁶图记:指地图和文字记载。⁷清流之关:在滁州西北清流山上,是宋太祖大破南唐兵的地方。⁸胜:尽。⁹及:等到。¹⁰圣人出而四海一:指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¹¹向:从前。¹²遗老:指经历战乱的老人。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今滁介江淮(huái)之间,舟车商贾(gǔ)¹、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quǎn)²亩衣食,以乐生送死³。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xù)于百年之深也。
译文: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水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水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水年的长久呢!
注释:¹舟车商贾:坐船乘车的商人。²畎:田地。³乐生送死:使生的快乐,礼葬送死。《孟子·离娄》:“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⁴涵煦:滋润教化。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¹,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duō)幽芳而荫乔木²,风霜冰雪,刻露³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注释:¹事简:公务简单。²掇幽芳而荫乔木:春天采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荫下休息。掇,拾取。荫,荫庇,乘凉。³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⁴岁物:收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¹之事也。遂书以名²其亭焉。
译文: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注释:¹刺史:官名,宋人习惯上作为知州的别称。欧阳修此时为滁州知州,根据习惯自称为刺史。²名:起名,命名。

  全文可分三段。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特意点明时间,即在他到滁的第二年,也就是初具政绩之时,其中已含乐意。滁地“山州穷绝,比乏水泉”。而当炎炎夏日,竟“偶得一泉于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作者喜出望外,亲临考查:“俯仰左右,顾而乐之。”文章至此,正面点明“乐”字。于是喜悦之情,一气流注:“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筑亭的目的,又是欲“与滁人往游其间”。由自我庆幸到与民同乐,在一片欢乐意绪中莫定题旨。

  第二段通过对滁州历史的回顾和地理位置的介绍,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功德。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只写了宋朝以前故乱的历史。并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这一段是写历史。表现了滁州过去的战事和宋太祖赵匡撤的勇武,赞扬了宋朝开国皇帝的武功。“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这一段是写当代。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难于考察其具体地点了。因为“故老”都已不在了,天下太平日子已经很久了,这是第一层对比。

  从“自唐失其政”到“涵煦百年之深也”是第二层对比。这一段通过对人间沧桑的感慨,又一次颂扬了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作者俯仰今昔。反复抒发感叹,使文章充满了感情,这两层对比,也都是与文章题目和主题相照应的。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又写“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都是为了说明当时的百姓不能“丰乐”。而“圣人出而四海一”以后,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段回应开端,具体写出“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乐,归结主题。文中写作者“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的四时之景,凝炼而生动;道滁地风俗之美,淳厚而安闲。段中,交错用了四个“乐”字,琳漓酣畅地抒写了欧公此时的愉悦情怀。首先作者庆幸自己远脱风波而“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一乐也;滁人“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二乐也;作者纵谈古今,意在让人民了解“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李之时也”,三乐也;凡此种种,皆因“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是地方官应做之事,四乐也。这就将首段“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之事,说得端庄入理。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借写景而抒情,情景交融。文章用了大量笔墨写滁州的山水景色,从中流淌出作者丰富的情感。战乱之时,好山好水不过是为了割据称王的“凭侍险阻”;在世事变迁的过程中,也只是“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而在百姓安居乐业的当时,则“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欧阳修写景有很深的功力。文中仅用“掇幽芳而萌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这十五个字就把一年四季四时之景的特点表现出来了。“掇幽芳而荫乔木”是通过人的动作来写春夏之景;“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则是用人的感受来写秋冬之色。文短情深,不仅反映出当时作者的心境。而且反映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确的表达能力。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3-39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575-578
3、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648-652

fēngtí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xiūzhìchúzhīmíngnián xià shǐyǐnchúshuǐérgān wènzhūchúrén zhōunánbǎizhīyuǎn shàngfēngshān sǒngránér xiàyōu yǎoránérshēncáng zhōngyǒuqīngquán wěngránéryǎngchū yǎngzuǒyòu érzhī shìshūquánzáoshí wéitíng érchúrénwǎngyóujiān 

    chúdàigānzhī yòngzhī tàihuáng chángzhōushījǐngbīngshíwànqīngliúshānxià shēngqínjiànghuánghuī yáofèngchúdōngménzhīwài suìpíngchú xiūchángkǎoshānchuān àn shēnggāowàngqīngliúzhīguān qiúhuī fèngjiùqínzhīsuǒ érlǎojiēzài gàitiānxiàzhīpíngjiǔ tángshīzhèng hǎinèifēnliè háojiébìngérzhēng suǒzàiwéiguózhě shèngshǔ sòngshòutiānmìng shèngrénchūérhǎi xiàngzhīpíngshìxiǎn chǎnxuēxiāo bǎiniánzhījiān ránjiànshāngāoérshuǐqīng wènshì érlǎojìn 

    jīnchújièjiānghuáizhījiān zhōuchēshāng fāngbīnzhīsuǒzhì mínshēngjiànwàishì érānquǎnshí shēngsòng érshúzhīshàngzhīgōng xiūyǎngshēng hánbǎiniánzhīshēn 

    xiūzhīlái érshìjiǎn yòuàizhīānxián quánshānzhījiān nǎichúrényǎngérwàngshān értīngquán duōyōufāngéryìnqiáo fēngshuāngbīngxuě qīngxiù shízhījǐng ài yòuxìngmínsuìzhīfēngchéng éryóu yīnwéiběnshānchuān dàofēngzhīměi shǐ使mínzhīsuǒānfēngniánzhīzhě xìngshēngshìzhīshí 

    xuānshàngēn míngòng shǐzhīshì suìshūmíngtíngyān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参天¹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²。故地³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译文:井冈山万木直入青云,山深绵邈,逶迤千百里,山势如飞,奇峭逼人。我旧地重游见到了什么,多了一些楼台岳阁。在五井碑前,在黄洋界上,汽车飞驰盘旋。如画江山,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海。
注释:¹参天:高接云天。²奇岳:雄奇的大山。³故地:旧游之地;曾经生活过的地方。⁴五井碑: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总称五井。明清以来立有五井碑,现已毁。⁵黄洋界:山名,位于江西。⁶古代曾云海绿:古时这里曾是沧海。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弹指¹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²。犹记当时烽(fēng)³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风雷磅(páng)(bó)。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译文:三十八年恰似弹指一挥间,人间已经变了模样,如天翻地覆。犹记得当时战火纷飞,九死一生仿似就在昨天。独有一腔豪情,天边明月高悬,气势如风雷磅礴。雄鸡一声高唱,一切妖魔鬼怪全都烟消云落。
注释:¹弹指:表示情绪激越。²天渊翻覆:天和深潭反过来。极言变化之大。³烽火:指战争、战乱。⁴九死一生: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⁵豪情:豪迈的感情。⁶天际悬明月:天边挂着一轮明月。⁷磅礴:气势盛大貌。⁸万怪:泛指旧中国的各种大小反动势力。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起首落笔写景,颇有气势,于井冈山万千景物中以大视野直选“参天万木”,一则5月底的井冈山景色宜人,高入云霄之木蓊蓊郁郁,年深岁久,山深绵邈,逶迤千百里,二则借参天大树起兴,“俱怀逸兴壮思飞”,“飞”上了这“南天奇岳”井冈山。一“飞”字使得原本平实无奇的开头染上一抹灵动之色,南方山系原本清秀婉润,而山势如飞,则又奇峭逼人。联系下文中“车子飞如跃”,则又可说是白描心情之畅快,当年老杜是乘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如今毛泽东则是乘汽车“即从茅坪抵茨坪”,身未到,心已远,心情的愉快从一“飞”字就初露端倪。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岳阁。”该句一问一答,以白描出之。此处“故地重来”一说,点明题旨,今昔对比,多少感慨隐寓其间,但毕竟是上阕,仅以此等概括句一笔带过,却为下文“忆往昔”张目,笔势如草蛇灰线,使得行文潜气内转。答句“多了楼台岳阁”,表面平淡,却暗含新中国成立后春和景明,百废俱兴之义。若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颠沛流离之际,大多则见草木含悲,山川变色,甚至岳台倾颓,断壁残垣,狐兔出没,又岂能有新建的“楼台岳阁”?但此处不得不指出,“楼台岳阁”四字太过泛泛,作词要有意境,情真景真此处可见,惜乎鲜明动人则未达。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井冈山上有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等地,总称五井,明清以来立有“五井碑”。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桐木岭、朱砂冲、双八石、八面山、黄洋界)中最险要的一个,是从宁冈进入井冈山的必经之路。此处山势嵚崎崔嵬,常年云横雾锁,茫茫云海故又名“汪洋界”。因为地势险要,战争岁月里,黄洋界占据着重要位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三十多年前,井冈山军民曾在此进行过“黄洋界保卫战”,以少胜多,使得井冈山根据地转危为安。“车子飞如跃”,则补写上两句乃是车中所见,与其说车速快,毋宁说词人在感慨路况好。一则彼时山路崎岖,此时车行如飞,与记忆中的井冈山大相径庭,词人心情大好;二则是“高路入云端”,联想词人曾作“天堑变通途”,对于有着乐观精神,相信“人”的力量的伟大来说,这是让他最兴奋的。不过这里依然要指出,这一句作为词来说,太过平直,易流于浅滑,而且“飞”字与前句重复,略有叠床架屋之病。

  “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上阕末句“江山如画”从东坡“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来,未必作者此时想起坡公此词,但江山二字毕竟是吞吐八荒的大气势,指点江山,睥睨海内的傲然身姿跃然纸上。“古代曾云海绿”,为押韵调换词序,大意是,有人说,这里古代曾经是海。不过这一拗折,以“陌生化”的效果救前两句浅滑之失,倒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效。而且,此处的古代,就不仅仅是东坡的遥想三国了,而是李贺的“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一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这样的景深了。在这样的历史长度下,甚至人类的历史活动都不过弹指一挥间了,词人的胸襟该是多豁达。据云该词手迹此句为“遍地男红女绿”,则词之味道诚然大失。上阕中词人赞叹人的力量之语虽未明写,但细品处处皆是,若到结束还要重作交代,不免使人腻烦,亦使词的“要渺宜修”特点丧失殆尽,毕竟爽利之词仍然是要葆有词的特色。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承上阕写变化之大,引起下文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红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到现在已经三十八年了,好像弹一下手指那么快,一晃就过去了,可是人世间变化了,就像苍天变成深潭.深潭变成苍天那样大。它的实际内容就是由战争年代变成了和平年代,由反动的资产阶级掌权变成无产阶级掌权,由旧中国变成新中国,由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这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是质的变化。

  “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写回忆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扩大红色政权的具体情况。是说,现在还记得,当时在战火中,同敌人激烈地厮杀,真是九死一生,好像发生在昨天。毛主席组织秋收起义时,曾经被反动的民团逮捕过,后来机智地逃了出来,找到队伍,率领他们上了井冈山。

  起始一句,诗人承接上文,将感叹再往前一引,“弹指三十八年”,诗人屈指算来离开井冈山已有38年了,而在这“弹指一挥间”里,祖国江山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间就彻底变了一个样,这一切犹如天翻地覆。但也勾起诗人对过去非凡峥嵘的岁月的追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这是诗人对井冈山革命斗争最形象的回忆。那时敌人不断围剿,战场上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真中谓九死一生的激战如同发生在昨天。记忆是那么清晰,那么突出,令诗人难以忘却。但红军的胜利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诗人及红军将士“独有豪情”,勇驱“虎豹”;气势若磅礴的风雷,豪情若天边的一轮明月。最终“ 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一切牛鬼蛇神全被扫除干净。

参考资料:
1、 吴廷贯.毛泽东诗词助读: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147-153

niànjiāo ·jǐnggāngsh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cāntiānwàn qiānbǎi fēishàngnántiānyuè chóngláisuǒjiàn duōliǎolóutáitíng jǐngbēiqián huángyángjièshàng chēfēiyuè jiāngshānhuà dàicéngyúnhǎi绿 
tánzhǐsānshínián rénjiānbiànliǎo tiānyuānfān yóudāngshífēnghuǒ jiǔshēngzuó yǒuháoqíng tiānxuánmíngyuè fēngléipáng shēngchàng wànguàiyānxiāoyúnlu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