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日暖岚峦丽,章贡桃花春涨豪。
避传封人候骢马,道旁武吏合鞬櫜。
崆峒日暖岚峦丽,章贡桃花春涨豪。
避传封人候骢马,道旁武吏合鞬櫜。
苏籀

苏籀

(1091—?)眉州眉山人,字仲滋。苏迟子。事亲孝,仅十余岁,侍祖辙于颍昌九年,未尝去侧。以祖荫官陕州仪曹,历太府监丞、将作监丞。请祠归,卒年七十余。以文学见知于晁说之、洪炎等人。有《栾城遗言》、《双溪集》。 ▶ 3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妒韶华风雨潇潇,管月犯南箕,水漏天瓢。湿金缕莺裳,红膏燕嘴,黄粉蜂腰。梨花梦龙绡泪今春瘦了,海棠魂羯鼓声昨夜惊着。极目江皋,锦涩行云,香暗归潮。
妒韶华¹风雨潇潇,管月犯南箕(jī)²,水漏天瓢(piáo)³。湿金缕(lǚ)莺裳,红膏燕嘴,黄粉蜂腰。梨花梦龙绡(xiāo)泪今春瘦了,海棠魂(jié)鼓声昨夜惊着。极目江皋(gāo),锦涩行云,香暗归潮。
译文:老天妒嫉人世韶华才洒下潇潇风雨,星宿们相互争斗闹得大雨像瓢泼盆倾,这大雨可否淋湿了你饰着金饰的舞衣?想着你红艳迷人的小水,黄粉蜂一般的细腰,想着你离别时鲛人般的泪珠如梨花带雨。你离开我让我身体憔悴消瘦,风雨打海棠声声如战鼓让我难以入睡,极目远望江畔小路,行云重重可否阻碍你回来?你满身香气可否也被雨水冲淡?
注释:侑尊:劝酒,陪侍。云:语助词。¹韶华:美好时光。²南箕:箕星,二十八宿之一。月到此处,天多风雨。³水漏天瓢:喻雨水如瓢泼从天而下。⁴金缕莺裳:指用金线织的舞衣。⁵龙绡:即鲛绡。⁶海棠魂:暗用唐玄宗比喻杨贵妃酒酣未醒为昨海棠典故。⁷羯鼓声:暗用唐玄宗击羯鼓催花典故。⁸江皋:江边。

zhéguìlìng··chuāngliúmèngluányànyòuzūnyún--qiáo

sháohuáfēngxiāoxiāoguǎnyuèfànnánshuǐlòutiānpiáo湿shījīnyīngshanghónggāoyànzuǐhuángfěnfēngyāohuāmènglóngxiāolèijīnchūnshòulehǎitánghúnjiéshēngzuójīngzhejiānggāojǐnxíngyúnxiāngànguīcháo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
云封¹高岫(xiù)²³将军,霆(tíng)寒村灭下民
译文:云雾弥膜笼罩住高山峻岭,将军们躲进岩洞发号施令;国民党战机轰炸把村落夷为平地,遭受杀戮的全是无辜百姓。
注释:二十二年:指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邬其山,即内山完造;静农,即台静农。¹云封:云雾弥漫、笼罩的意思。²高岫:山峰、山峦。暗指江西庐山。³护:保护。⁴将军:指国民党蒋介石。⁵霆击:雷霆轰击。⁶寒村:贫穷的农村。⁷下民:小民,老百姓。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到底不如租界¹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译文:上海的租界依然歌舞升平,没有轰炸用不着胆战心惊;吃饱了牛排色翅红茶绿酒,打牌声里混过了又一新春。
注释:¹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租借”给他们统治管辖的地区。这里指上海的各国租界。

  这首诗,开头一联是对偶,“护将军”和“灭下民”相对,正说明“灭下民”的罪魁祸首是那个“将军”,是那个在云封高岫上的“将军”,矛头指向国民党首脑蒋介石,是极为有力的。“高岫”原作“胜境”,“胜境”只指名胜风景,显不出是庐山,改作“高岫”,就把庐山突出出来了。“霆落”改成“霆击”,用“落”是从上而下,用“击”是有意的轰击,又突出“灭下民”的罪恶。“戮下民”是屠戮下民,改为“灭下民”,是歼灭百姓,有全部消灭的意思,更其显出他们的罪恶用心。“到底”原作“依旧”,依旧是照旧,不如到底的更为有力。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鲁迅推敲修改的功夫,使得用词更为精确有力,更为生动。

  “到底不如租界好”是有力的讽刺。在国民政府实施轰炸、屠杀人民的时候,托庇于洋人势力的租界上的高等华人,还在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所以也对他们进行讽刺。诗人以强烈的讽刺,揭露了国民政府在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国难当头之际,却抱着“不抵抗主义”,挟带金银财宝躲进租界,依然“方城为戏”,“麻雀取乐”,为非作歹。“住在租界里的人是有福的”(《天上地下》),鲁迅运用反语,指出了国民政府奴颜婢膝,甘当亡国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精神状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叙事,准确有力,饱含愤怒,后两句,寓揭露于讽刺,以讽刺代怒斥,改“依旧为“到底”,更深刻地揭露了国民政府的本质。

参考资料:
1、 洪桥 叶由.鲁迅诗歌浅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年:127页
2、 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131页
明明天子兮圣德扬,穆穆皇后兮阴化康。
明明¹天子兮圣德扬,穆(mù)²皇后兮阴化康。
译文:天子为人英明他的圣德就会被弘扬,皇后美好那么她的阴德就会和畅。
注释:¹明明:引申为明察贤明之士、显然有明德之人。²穆穆:仪容、言语美好;行止端庄恭敬。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濛汜兮家扶桑。
登若木兮坐明堂,池濛(méng)(sì)兮家扶桑。
译文:登上了座位就是坐上了光明的高堂,池塘被灰尘蒙蔽的话就会扶持池塘边的桑树。
武化偃兮文化昌,礼乐昭兮股肱良。
武化偃¹兮文化昌²,礼乐昭兮股肱(gōng)³良。
译文:武官的衰落必然伴随着文化的昌盛,礼乐的昭显就代表科举人才良多。
注释:¹偃:停止。²昌:兴旺;兴盛。³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
君臣已定兮君永无疆,颜子更生兮徒皇皇。
译文:君臣之间的关系坚定,君的领土就会辽阔,颜回重生也只是徒有美貌。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译文:人若心中有他人,即使天各一方,用诚信也可以架筑彼此的友谊桥梁。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餐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译文:吃的是玉露琼浆,心思坚定只是一路上险阻太多。

zhōngyuèjiǔzhāng ·zǒngjiǔ

zhàolín tángdài 

míngmíngtiānshèngyáng huánghòuyīnhuàkāng 
dēngruòzuòmíngtáng chíméngjiāsāng 
huàyǎnwénhuàchāng yuèzhāogōngliáng 
jūnchéndìngjūnyǒngjiāng yángēngshēnghuánghuáng 
ruòyǒuréntiānfāng zhōngwéixìnwéicháng 
cānbáiyǐnqióngfāng xīnquáncháng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sà)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¹外有轻雷。
译文:东风飒飒,蒙蒙细雨飘洒,荷花塘外传来了声声轻雷。
注释:¹芙蓉塘:荷塘。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金蟾(chán)¹²锁烧香入,玉有³牵丝汲井回。
译文:金蟾啮锁的香炉所散发的香气沁人心脾,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注释:¹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²啮:咬。³玉有: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有状。⁴丝:指井索。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贾氏窥帘韩掾(yuàn)¹,宓(fú)²留枕³魏王才。
译文: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注释:¹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²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³留枕:这里指幽会。⁴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心¹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译文: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注释:¹春心:指相思之情。

  这首无题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

  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写女子居处的幽寂。

  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贾氏窥帘韩掾少”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

  见《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被充所发觉,遂以女妻寿。对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见《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掾;由“牵丝(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

  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60-1165

 ·dōngfēnglái

shāngyǐn tángdài 

dōngfēnglái róngtángwàiyǒuqīngléi 
jīnchánnièsuǒshāoxiāng qiānjǐnghuí 
jiǎshìkuīliánhányuànshào fēiliúzhěnwèiwángcái 
chūnxīngònghuāzhēng cùnxiāngcùnhu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四郊¹未宁静,垂老²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³身独完
译文: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注释:¹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²垂老:将老。³焉用:犹哪用。⁴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¹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suǐ)²
译文: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注释:¹投杖:扔掉拐杖。²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男儿既介胄¹,长揖²别上官³。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译文: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注释:¹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²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³上官:指地方官吏。⁴岁暮:年底。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孰知¹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²
译文: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注释:¹孰知:即熟知,深知。²加餐:多进饮食。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土门¹²甚坚,杏园³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译文: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注释:¹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²壁:壁垒。³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⁴势异:形势不同。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人生有离合,岂择¹衰老端²。忆昔少壮日,迟回³长叹。
译文: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注释:¹岂择:岂能选择。²端:端绪、思绪。³迟回:徘徊。⁴竟:终。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万国尽征戍(shù),烽火被冈峦(luán)¹。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²
译文: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注释:¹被冈峦:布满山冈。²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¹。弃绝蓬室²居,塌(tā)³摧肺肝
译文: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注释:¹盘桓:留恋不忍离去。²蓬室:茅屋。³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⁴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衰老 一作:衰盛)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衰老 一作:衰盛)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宁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战火逼近,官府要他上前线,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暗示出主人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了。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他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这次守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固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容易。情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地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他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他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拼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脏六腑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长期患难与共、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老翁难以承受。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仓皇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去体会、想象和思索。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严谨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绝不是偶然的。

参考资料:
1、 徐竹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0-493

chuílǎobié

 tángdài 

jiāowèiníngjìng chuílǎoān 
sūnzhènwángjìn yānyòngshēnwán 
tóuzhàngchūmén tóngxíngwéixīnsuān 
xìngyǒuchǐ齿cún suǒbēisuǐgān 
nánérjièzhòu chángbiéshàngguān 
lǎo suìchángdān 
shúzhīshìbié qiěshānghán 
guī háiwénquànjiācān 
ménshènjiān xìngyuánnán 
shìchéngxià zòngshíyóukuān 
rénshēngyǒu shuāilǎoduān  (shuāilǎozuò shuāishèng )
shàozhuàng chíhuíjìngchángtàn 
wànguójìnzhēngshù fēnghuǒgāngluán 
shīcǎoxīng liúxuèchuānyuándān 
xiāngwéi āngǎnshàngpánhuán 
juépéngshì ráncuīfèig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