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云阕兮神座兴,骖云驾兮俨将升。
调云阕兮神座兴,骖云驾兮俨将升。
腾绛霄兮垂景祜,翘丹恳兮荷休征。
腾绛霄兮垂景祜,翘丹恳兮荷休征。

tángxiǎngbàiluòzhāngguī--tiān

diàoyúnquèshénzuòxìngcānyúnjiàyǎnjiāngshēng

téngjiàngxiāochuíjǐngqiàodānkěnxiūzhēng

武则天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 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雕文刻镂(lòu)¹,伤农事者也;锦绣纂(zuǎn)²,害女红³者也。农事伤,则纂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纂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gēng),后亲桑,以奉宗庙粢(zī)(chéng)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yáo),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wú)攘弱,众毋暴寡,老耆(qí)以寿终,幼孤得遂长¹⁰。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¹¹万民。县丞¹²,长吏也,奸法¹³与盗盗¹⁴,甚无谓¹⁵也!其令二千石修其职!不事官职耗(mào)¹⁶者,丞相以闻,请¹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译文:在器物上雕镂花纹图形,是损害农业生产的事;编织精致华丽的丝带,是伤害女工的事。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原;女工受到伤害,就是受冻产生的根原。饥寒同时出现,而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为的是给祭祀祖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我不接受进献的物品,减少膳食,减少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用来防备灾害。要使强大的不要侵犯弱小的,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使老人能长寿而终其天年,小孩和孤儿们能顺利地成长。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官吏用财物作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人民?县丞,是县吏中的首领,他们借着执法的机会做坏事,助盗为盗,这样实在是失去了朝廷设置县丞的用意。命令郡守们各自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不忠于职守、昏昧不明的郡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要请求治他们的罪。特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让大家明确知道我的意图。
注释:¹雕文刻镂:指在器物上雕刻文采。镂:雕刻。²纂组︰赤色丝带。纂,音“转”。³女红︰女工,指采桑、养蚕、织衣。⁴为非︰做坏事。⁵粢盛: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⁶太官︰管理皇帝饮食的官。⁷繇赋︰徭役、赋税。⁸畜积︰蓄积。⁹耆:古称六十岁。¹⁰遂长︰成长。¹¹侵牟︰剥削、侵蚀。牟,害虫也。¹²县丞︰县令之佐,属吏之长。¹³奸法︰因法作奸。¹⁴与盗盗︰和强盗一同抢夺。¹⁵无谓︰没有道理。¹⁶耗乱:昏乱不明。¹⁷请︰定。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¹意不适²,驱车登古原³
译文: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注释:¹向晚:傍晚。²不适:不悦, 不快。³古原:指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¹黄昏。
译文:这夕阳晚景的确十分美好,只不过已是黄昏。
注释:¹近:快要。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dēngyóuyuán

shāngyǐn tángdài 

xiàngwǎnshì chēdēngyuán 
yángxiànhǎo zhǐshìjìnhuánghūn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¹(rǎn)²遍天涯³
译文:暮春时节,已没有人过问路上的落花,只见浓郁的树荫,无边无际,遍及天涯。
注释:¹绿阴:绿树浓荫。²冉冉:慢慢地,或柔软下垂。³天涯:天边。此指广阔大地。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林莺(yīng)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wā)¹
译文:林间的黄莺早已不再啼叫了,只能独自一人迈向长满青草的池塘畔,去聆听青蛙的叫声。
注释:¹独听蛙:只听见蛙鸣声。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景物的诗。首先描写花、鸟、叶,衬托出“暮”字,点明题意。明媚的春天已经悄然消失了,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一番感叹,抒发了诗人的惜春之情。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hūn

cáobīn sòngdài 

ménwàirénwènluòhuā 绿yīnrǎnrǎnbiàntiān 
línyīngdàoshēngchù qīngcǎochítángtīng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译文:去年离别正是北雁南飞,今夜灯下衣已不见流萤踪迹。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译文:远征的丈夫近来没有消息,棉衣做好了不知该寄向哪儿?
这是一首很优美的小诗。诗写一位少妇,独处空闺,深深地思念着远征边塞的丈夫,情真意切,思致清幽绵邈。唐初边地战火不断,诗人有所感而作此诗。开头两句借雁和萤说明女主人公和丈夫分别已经有一年了。更让人担心的是“近来”没有消息。尽管如此,女主人公夜中还在赶忙缝制寒衣,思念、忧虑、关切之情和离别的痛苦都融在其中了。诗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guīyuàn--zhānghóng

niánbiéyànchūguījīncáifèngyíngfēi

zhēngjìnláiyīnxìnduànzhīchùhán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昔闻湘水碧如染¹,今闻湘水胭脂痕²
译文:从前听人赞美湘江的流水,明净秀丽有如碧绿的绸缎;现在听说江水已被鲜血染成了红色。
注释:湘灵:湘水的女神。¹碧如染:湘水碧得像用颜料染出来似的。²脂胭痕:像抹过胭脂一样显出红色。胭脂:比喻鲜血,水呈红色,有血流成河的意思,说明死难者的众多和惨烈。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¹月窥²³云。
译文:湘灵听到红军胜利的喜讯,拭净泪水忙上楼梳妆打扮;满面春风尽情地唱呀跳呀,朝着东方的红霞引颈探看。
注释:¹皎、皓:都是洁白的意思。²窥:看。³彤:红色。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高丘¹寂寞竦(sǒng)中夜²,芳荃(quán)³零落无余春
译文:国统区里死一样冷静沉寂,白色恐怖就像是黑夜漫漫;革命志士如花木横遭摧折,早就没有了春意只有严寒。
注释:¹高丘:战国时楚国的山名。这里用来指祖国。²竦中夜:在夜半感到冷气逼人。竦,担心,害怕。³芳荃:一种香草。自楚辞后,诗人常以它喻君子。此处当喻革命者。⁴无余春:残剩的春光。这一句是说春天已经过去,芳荃零落无余。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鼓完瑶(yáo)(sè)¹人不闻,太平成象盈²秋门³
译文:祝大捷红色区城锣鼓喧天,国统区故作不闻只顾酒酣;南京小朝廷一片自吹自擂,正把自欺欺人的老调重弹。
注释:¹瑶瑟:精美的瑟,瑟是一种乐器。²盈:充满了。³秋门:古都洛阳的西门。这里是用来指国民政府南京。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离骚》同调。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无题》中的“花树已萧森”,此诗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学习与借鉴。

  这首诗的正面是写“秋象”,全诗都笼罩在一派秋色的肃杀的氛围中,这正是中国那时一片政治氛围的象征。首句:“昔闻湘水碧如染”,暗点一个“秋”字,但“昔”时的秋是美丽的;接着,诗人不避重,用了“今闻湘水”一语,一个“闻”字把今、昔紧紧联系起来,作了鲜明对比:富有诗情画意的“碧如染”,一变而为触目惊心的“胭脂痕”。这一巨变,不仅震惊,连作为神的湘灵也没有想到。她照常梳妆打扮,妆成临水而照,才发现湘水已经变色。“皎如皓月窥彤云”,一个“窥”字写出了湘灵惊骇的神态,她简直不敢正视那惨烈的情景。这句诗意,可能取意于刘安评《离骚》的话:“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鲁迅在这里除了写湘灵的神貌,还在于说明:阴云不能毁损皓月的皎洁,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芳荃零落无余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残殆尽,社会了无生气。颈联既是湘灵皎瑟歌唱的内容,也是作者鲁迅真情实感的写照。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中,……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两句诗的最切实的注释。“皎完瑶瑟人不闻”,比喻由于军阀的禁锢和封锁,人们难以知道生活中发生的悲惨事实。“太平成象盈秋门”,末句明写出“秋”字,与首句的暗点遥遥呼应。

  全诗爱憎分明,对比强烈。激荡的湘水与寂寞的高丘,鲜艳的红云与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灵与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衬,层层加深。这首诗的格调,尤其是前四句描绘和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种明快和优美的境界,在鲁迅诗作中是比较特殊的。

参考资料:
1、 吴传玖.鲁迅诗释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60-63页
2、 张盛如 康锦屏.鲁迅名篇分类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931-93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