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隼卑飞亦将击,素琴不拟贵高张。
勾稽俛首亲朱墨,甘旨役心谋稻粱。
吏干能称追伯仲,朝端近例寘周行。
题名塔庙经坊市,俯瞷烟云越涧冈。
相勉三余牵著拟,助栽九畹待芬芳。
絷维骐骥初从轭,强劲蒹葭要饱霜。
县小官閒无甚责,秩卑俸薄又何伤。
公田私亩工夫遍,世阀前修在激昂。
苍隼卑飞亦将击,素琴不拟贵高张。
勾稽俛首亲朱墨,甘旨役心谋稻粱。
吏干能称追伯仲,朝端近例寘周行。
题名塔庙经坊市,俯瞷烟云越涧冈。
相勉三余牵著拟,助栽九畹待芬芳。
絷维骐骥初从轭,强劲蒹葭要饱霜。
县小官閒无甚责,秩卑俸薄又何伤。
公田私亩工夫遍,世阀前修在激昂。
苏籀

苏籀

(1091—?)眉州眉山人,字仲滋。苏迟子。事亲孝,仅十余岁,侍祖辙于颍昌九年,未尝去侧。以祖荫官陕州仪曹,历太府监丞、将作监丞。请祠归,卒年七十余。以文学见知于晁说之、洪炎等人。有《栾城遗言》、《双溪集》。 ▶ 3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来时春社¹,去时秋社²,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nán)³,忙劫劫。春风堂搬寻王谢,巷陌(mò)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译文:春社时飞来,秋社时归去,年年岁岁来来往往把寒热衔来搬去。喃喃鸣叫,忙碌飞奔,春风中堂搬翻飞寻找王谢时的繁华旧迹,却只见笼罩在夕照斜阳中的寻常巷陌。兴,见证了许多;亡,也尽由着评说。
注释:¹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²秋社:古代立秋后第五个戊日。³喃喃:燕子的叫声。⁴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⁵王谢:代指高门贵族。⁶乌衣巷:在金陵城内,是王、谢等两家豪门贵族聚居的地方。

  在此曲中,作者托情于燕,抒历史兴亡之叹。燕子有飞迁的习性,秋天飞往南方,春暖花开时再返回北方。作者用燕子的来去喻示时间的流逝,又赋予燕子以人的视角。

  接着写燕子喃喃细语,忙碌争飞,似乎在寻找王谢繁华旧迹,诉说人间兴亡之事,实际上是移情于燕子,将燕子的本能活动赋予人的主观意识。在只有“巷陌乌衣夕照斜”的无奈失望中,作者更是借燕子的口吻直接诉说历史兴亡的慨叹。全曲紧扣咏燕来怀古,继承了古人却又不拘泥、重复,立意新颖。尤其是移情手法的运用,使此曲更具婉转、曲折之妙。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是一个对偶句,依旧借助燕子的视角慨叹历史,文学上将这种手法称作“移情”,即将人的主观感受转移到某样事物上,使人物合一,强化情感的表达。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兴亡往事最终都付与评说,人世喧嚣也都归于“喃喃”之语。曲的结尾很有一种有淡世事的超然之感。

参考资料:
1、 关汉卿.元曲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26

shānyáng··yànzi--zhàoshànqìng

láishíchūnshèshíqiūshèniánniánláibānhánnánnánmángjiéjiéchūnfēngtángshàngxúnwángxièxiàngzhàoxiéxìngduōjiànxiēwángdōujǐnshuō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酒浇胸次¹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zhēng)(róng)²
译文:借酒浇灌胸中抑郁不能平,吐出来画作青竹岁月峥嵘。
注释:¹胸次:胸中,胸间。亦指胸怀。²岁峥嵘:岁月峥嵘,形容苍竹出于寒冬严峻天气。峥嵘,高峻貌,引申为卓越,不平凡。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卧龙¹(yǎn)(jiǎn)²雷不惊,公与此君³俱忘形。
译文:像卧龙横卧雷霆不能惊,您与青竹全都忘了形。
注释:¹卧龙:此处形容树木或树根盘曲之状。²偃蹇:横卧的样子。³此君:竹的代称。这里用的是王徽之的故事。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晴窗影落石泓¹处,松煤²浅染饱霜兔³
译文:晴天的窗影落在砚池里,松烟墨浅染蘸饱了霜兔。
注释:¹石泓:砚台的别称。²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³霜兔:用雪白的秋兔毫制成的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中安三石使屈蟠(pán)¹,亦恐形全便飞去。
译文:画中安置三块怪石使青竹屈蟠,也担心形状完全会飞去。
注释:¹屈蟠:盘曲。

  此诗开头第一句就写出“酒浇胸次不能平”,这是借三国魏阮籍的故事说明黄斌老画竹是有所谓而作,是在“酒浇胸次不能平”的心情下画的,同时又是诗人以此自道。当时政局为章惇、蔡京搅乱,黄庭坚和黄斌老二人都很不满。画家本来就有“喜画兰、怒画竹”的说法,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斌老,同时也表达了黄庭坚自己的郁愤不满的心情。

  “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下得极好,说明这幅横竹画创作动机非凡,是把“胸次不能平”的心中块垒呕心沥血地吐出来,所以才画得如此头角峥嵘,不同凡响。它在凛冽的岁暮也是高昂挺拔的;它像卧龙一样硬朗,在风雷之下硬着腰身,不为它所惊,不为它所屈。这正象征了他们两人都能顶受住当时的政治旋风,忠于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公与此君俱忘形”,是解释上句“卧龙偃蹇雷不惊”的,竹之所以能不为风雷所惊,是因为斌老画竹时把自己的品格、精神全都灌注渗透在他所画的竹上,与竹融化为一。人有高尚的品格,才画得出高尚的画,这和作诗一样,“诗之等级不同,人到那一等地位,方看得那一等地位人诗出”,“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见徐增《而庵诗话》)。因此这句诗也是双关,既歌颂了斌老艺术胸襟的阔大,也透露出了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人品,竹不为雷霆所惊,正如他们处变不惊。下面两句是叙斌老作画的情景,石松即石砚,在明朗的窗下,斌老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优雅的横竹图,除画了横竹之外,还画了几块石头,让竹子盘根于其上,像这样处理,是考虑到竹子像龙一样夭矫、灵气,如果没有几块石头,把这些像龙一样夭矫的竹子蟠曲起来,它会像张僧繇画的龙一样,有朝一日把眼点了,就会乘雷霆破壁飞去。这样便歌颂了斌老画技的高超。古人多以龙比况竹子,这是用了费长房的故事,见《神仙传·壶公》,壶公以竹杖使费长房骑之到家,后弃于山坡上,竹杖化为青龙。章惇诗:“种竹期龙至,栽桐待凤来。”黄庭坚咏竹多爱用此典故,如《从斌老乞苦笋》:“南园苦笋味胜肉,箨龙称冤莫采录。”《和师厚栽竹》:“葛化龙陂去,风吹阿阁鸣。”用卧龙去描写横竹是最恰当不过的。

  这首诗是古体诗,前四句用庚韵和青韵,平声;后四句用御韵和遇韵,仄韵;平仄交替,增强了诗的音节美。黄庭坚的诗以炼句著名,像“吐出苍竹岁峥嵘”的“吐”字,“卧龙偃蹇雷不惊”的“偃”字,“晴窗影落石泓处”的“落”字,“松煤浅染饱霜兔”的“饱”字,“中安三石使屈蟠”的“屈”字,都下得异常突兀,使人读起来有挺拔瘦劲之感,末尾说三石屈蟠,怕横竹飞去,尤为隽永有味。

参考资料:
1、 龙晦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43-544
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
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¹,又上雕鞍(ān)²去。欲倩烟丝³遮别路,垂上那是相思树
译文:眼前的美好风光是留不住的,在一片温暖和芳香里,他叉上马去远行。想要请柳丝拂动起来遮挡他前进的路,但杨柳树不是相思树,怎会懂得我的伤心。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¹和暖和香:伴着温暖,带着芳香。²雕鞍:马鞍的美称。倩:请。³烟丝:烟雾笼罩的上柳。⁴相思树:出自典故,后人用于男女相爱,生死不渝之情。
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断带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
(chóu)(chàng)玉颜¹成间阻²,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断带³依然留乞句,斑(bān)(zhuī)一系无寻处。
译文:为我们的天涯相隔而倍感痛苦惆怅,这东风为什么留不住这繁华旧梦。身边还留有当年他所写的信,但他的马已经走远,不知道现在身在何处。
注释:¹玉颜:指亡妻美丽的容貌。²间阻:阻隔,此处引申为将来无法相见。³断带,断掉的衣带。⁴乞句:请求(对方)写的诗句。⁵斑骓:身上长着花斑纹的马。一系:将马拴在树下。

  此词写的是两恋人依依别离的场景,写出了情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及内心的伤感、惆怅。

  上片写外出游玩之时,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从“和暖和香”、“烟丝”、“垂杨”、“东风”这些意象可知,此时正是春意盎然之时。纳兰并没有把和伊人离别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从而显现出在这春光大好时离别的难堪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悲苦。“眼底风光留不住”套用辛弃疾的“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橹”,而一个“又”字,则表明分别已经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这个时候,“眼底风光”并不是指风暖花香、杨柳依依,而是指即将远行的征人。面对骑马离去的征人,女主角无力挽留,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被烟雾笼罩的杨柳上,请它们遮住征路,以便将征人留住,但垂柳并不是相思树,它是无情的,自然也不会满足女主角的愿望。

  下片转换角度,写自己的失落之情,抒写征人的伤别之情。伊人舍不得征人,征人更不愿离开伊人,但是圣命难违,征人只能离家远行,以至“玉颜成闲阻”。此时,征人的心中备感痛苦惆怅,于是开始埋怨东风为什么留不住繁华旧梦,其隐喻的意思就是:为什么幸福不能永驻呢?东风“不作繁华主”正是纳兰无可奈何的感慨。

  尾句再次转换了角度,写伊人的相思之情,伊人割断的衣带上还留有当年她求征人写的诗句,可如今征人远行,与自己相隔万水千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骑现在系在何处。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262页

diéliànhuā ·yǎnfēngguāngliúzhù

lánxìng qīngdài 

yǎnfēngguāngliúzhù nuǎnxiāng yòushàngdiāoān qìngyānzhēbié chuíyángshìxiāngshù 
chóuchàngyánchéngjiàn shìdōngfēng zuòfánhuázhǔ duàndàiránliú bānzhuīxúnchù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bǐ)¹²兮,匪车偈(jié)³兮。中瞻(zhān)周道,中心怛(dá)兮。
译文:那大风呼啸起来旗带飘荡,那车儿飞奔起来辚辚作响。回顾通周的大道渐行渐远,心里陡然涌起无尽的忧伤。
注释:¹匪风:那风。匪,通“彼”,那。²发:犹“发发”,风吹声。³偈:疾驰貌。⁴周道:大道。⁵怛:痛苦,悲伤。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匪风飘¹兮,匪车嘌(piāo)²兮。中瞻周道,中心吊³兮。
译文:那大风呼啸而来左右回旋,那车儿飞奔起来轱辘响转。回顾通周的大道渐行渐远,我心里无尽悲伤好不凄然。
注释:¹飘:飘风,旋风。这里指风势疾速回旋的样子。²嘌:轻快貌。³吊:悲伤。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谁能亨(pēng)¹鱼?溉²之釜(fǔ)³(xín)。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译文:哪位妙手烹制鲜美的河鲤?我愿为他当助手洗净锅底。哪位朋友准备西归故乡去?为我捎回一切安好的讯息。
注释:¹亨:通“烹”,煮。²溉:旧说释洗。闻一多《风诗类钞》则以为溉通“摡”,“摡同乞,给予也”。³釜:锅子。⁴鬵:大锅。⁵怀:遗,带给。⁶好音:平安的消息。

  此诗前两章字句略同,意思重复,写法也一样。前两句写所见之景,后两句直抒胸中忧思。开篇即进入环境描写:那风呼呼地刮着,那车儿飞快地跑着。诗人回头望一望远去的大道,心中禁不住地悲从中来。诗人滞留东土,伫立大道旁,见车马急驰而过,触动思归之情。他的心也随急驰的车辆飞向西方,但是,车过之后,留下一条空荡荡的大道和他孤身一人,车去而人竟未去。风、车之急速,他人之已归去,与自己之滞留不得归,动与不动,形成多层对比。“顾瞻周道”,描绘诗人徬徨无奈情状如在目 前。这时诗人再也按捺不住满腔的忧伤,终于喷发出强烈的心声:“中心怛兮”,“中心吊兮”。其声如急管繁弦,反映诗人思归的急切心态。

  第三章句法忽变,陡然一转,以“谁能”二句起兴,兴中有比,是在无可奈何的境地中发出的求援呼声,“谁将”二句,写诗人既不得归,只好托西归者捎信回家,是不得已而求其次。但这次着也未必能实现,“谁能”、“谁将”均是疑问希冀之词,还没有着落。诗人不说自己如何思乡殷切,羁旅愁苦,反以“好音”以慰亲友,情感至为深厚。有人认为最后一章“谁能享鱼?溉之釜鬵”二句,是用来概括使国家政治恢复到先祖时代的政治方法的,可联系老子所言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来理解。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5-287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88-289

fēng

míng xiānqín 

fēng chējié zhānzhōudào zhōngxīn 
fēngpiāo chēpiāo zhānzhōudào zhōngxīndiào 
shuínéngpēng gàizhīxín shuíjiāng西guī huái怀zhīhǎoyīn 

澹荡春风满眼来,落花飞蝶共裴回。
(dàn)¹春风满眼来,落花飞蝶共裴(péi)²
译文:浩荡春风吹遍了芳郊,落花与飞蝶慢舞轻飘。
注释:¹澹荡:使人和畅。多形容春天的景物。²裴回:来回走动。
偏能飘散同心蒂,无那愁眉吹不开。
偏能飘散同心蒂,无那愁眉吹不开。
译文:春风吹散了一双情侣,却不能吹开她紧锁的眉梢。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