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熙朝盛,琼林夐出群。高名题雁塔,平步上青云。
人物熙朝盛,琼林夐出群。高名题雁塔,平步上青云。
未应三壬兆,先修万日坟。丹台应有籍,脱屐谢尘氛。
未应三壬兆,先修万日坟。丹台应有籍,脱屐谢尘氛。

wǎnmàolǎoshūèr--zhèngmín

réncháoshèngqiónglínxiòngchūqúngāomíngyànpíngshàngqīngyún

wèiyīngsānrénzhàoxiānxiūwànféndāntáiyīngyǒutuōxièchénfēn

李正民

李正民

宋扬州人,字方叔。李定孙。徽宗政和二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出为两浙、江西、湖南抚谕使,具奏官吏能否,民事冤抑,听陈诉,为申理。以奉使称职,除给事中、吏部侍郎。历江西路提刑,以徽猷阁待制知吉州,奉祠归。有《己酉航海记》、《大隐集》。 ▶ 2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pèi)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¹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²(xiǎng)³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译文:楚军将要攻取关中,到达函谷关,有刘邦的军队把守,不能进入。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非常恼火,就派遣当阳君等攻打函谷关。于是项羽进入关中,到达戏水之西。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任命子婴为国相,珍宝全部占有它。”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恋女色,这样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注释:¹王:称王。²旦日:明天。³飨:用酒食款待,这里指犒劳。⁴说:劝说。⁵幸:宠幸,宠爱。⁶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楚左尹(yǐn)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²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³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wú)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dāng)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¹⁰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¹¹与项伯有故¹²?”张良曰:“秦时与臣游¹³,项伯杀人,臣活之¹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shào)(zhǎng)¹⁵?”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¹⁶。”张良出,要(yāo)¹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¹⁸酒为寿¹⁹,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²⁰不敢有所近,籍²¹吏民封府库²²,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²³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²⁴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²⁵自来谢项王²⁶。”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作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亲自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注释:¹左尹:令尹的辅佐,为楚国官名。²善:亲善,跟……要好。³具:全部。⁴毋从俱死: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又王念孙认为“从”当作“徒”,意思是白白地。⁵亡去:逃离。⁶语:告诉。⁷鲰生:浅薄愚陋的小人。鲰,小。⁸内:同“纳”。⁹当:挡住,抵挡。¹⁰固:固然,当然。¹¹安:何,怎么。¹²有故:有旧交。¹³游:交游,交往。¹⁴活之:使之活,使他免于死罪。¹⁵孰与君少长:跟你相比年纪谁大谁小。¹⁶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事,侍奉。¹⁷要:邀请。¹⁸卮:酒器。¹⁹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²⁰秋毫: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²¹籍:登记。²²府库:仓库。²³非常:指意外变故。²⁴倍德:就是忘恩负义的意思。倍,同“背”。²⁵蚤:通“早”。²⁶谢项王:向项王陪罪。谢,谢罪。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¹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lù)²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³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项王,举所佩玉玦(jué)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¹⁰。若¹¹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¹²,若属¹³皆且¹⁴为所虏¹⁵。”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¹⁶沛公,庄不得击。
译文: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一起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娱乐,请让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注释:¹从百余骑:带领随从一百多人。骑,一人一马为一骑。²戮:同“勠”。³不自意:自己想不到。⁴即日:当天。⁵东向坐:面朝东坐。这是表示尊贵。⁶数:多次。⁷目:用眼色示意。⁸玦: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⁹三:这里是表示好几次。¹⁰忍:狠心。¹¹若:汝,你。¹²不者:不然的话。不,同“否”。¹³若属:你们这班人。¹⁴且:将。¹⁵为所虏:被他俘虏。¹⁶翼蔽:遮蔽,掩护。翼,用翼遮盖,保护。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¹。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²。”哙即带剑拥³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cān)(shèng)¹⁰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¹¹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zhì)¹²。”则与一生¹³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¹⁴,刑人¹⁵如恐不胜¹⁶,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¹⁷,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¹⁸,因招樊哙出。
译文: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注释:¹樊哙:刘邦麾下战将。²与之同命:跟沛公共生死。一说“同命”,即拼命。³拥:抱,持。⁴交戟:把戟交叉起来。⁵仆:倒下。⁶披:分开。⁷瞋目:睁大眼睛。⁸眦:眼眶。⁹跽:长跪,挺直上身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压在小腿上,挺直上身就显得身子长了,叫长跪,就是跽。¹⁰参乘:即“骖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¹¹斗:古代盛酒器。《会注考证》引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字。¹²彘肩:猪腿。¹³生:未煮熟的。啖吃。¹⁴举:尽。¹⁵刑人:给人用刑。¹⁶胜:尽,极。¹⁷细说:指小人的谗言。¹⁸如厕:上厕所。¹⁹如:往。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¹不顾细谨²,大礼³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wéi)?”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¹⁰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¹¹,从郦山下,道¹²芷阳间行¹³。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duó)¹⁴我至军中,公乃入。”
译文: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有大礼节不回避小的责备。现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注释:¹大行:指干大事。²细谨:小的礼节。谨,仪节,礼节。³大礼:指把握大节。⁴辞:推辞,这里有避开,回避的意思。⁵小让:小的责备。⁶俎:切肉的砧板。⁷何辞为:还告辞什么。为,语气助词。⁸何操:带了什么。操,持,拿。⁹会:正赶上,恰巧。¹⁰置:放下,丢下。¹¹步走:徒步跑,指不骑马乘车。¹²道:取道,经过。¹³间行:抄小道走。¹⁴度:估计。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已去,间¹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sháo)²,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³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译文:刘邦离去后,走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注释:¹间:走小路,名词作动词。²不胜杯杓:意思是不能再喝。不胜,禁不起。桮杓,两种酒器,这里借指酒。³再拜:表示恭敬的礼节,这里就是恭敬的意思。⁴安在:在哪里。⁵督过:责备。⁶竖子:等于说小子,奴才。《会注考证》:“竖子,斥项庄辈,而暗讥项羽也。”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一主旨和情节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二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写项羽听了曹无伤告密之后的反应和听了项伯劝解之后的反应,形成两个极端,把项羽毫无主见,不辨忠奸,既易冲动又易受骗的性格勾画得十分鲜明。写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曾这样评论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本文虽只写出人物的一个侧面,却未尝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去鸿门"谢罪",虽有项伯居中调停,其实是身入虎穴,命运难卜,但非此不足以平项羽之怒,仍如约而往;回到军中,"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他一向待人傲慢,这一回又是"先破秦入咸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惟恐有所不至--在宴会上屈居下座,他安之若素,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至于他的狡诈多端,从骂鲰生、拉拢项伯、骂告密人等细节中,都表现得很明显。

  三 写作特点

  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上面已有分析。这里附带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史记·项羽本纪》

hóng鸿ményàn

qiān liǎnghàn 

    xínglüèdìngqín hánguānyǒubīngshǒuguān  yòuwénpèigōngxiányáng xiàng shǐ使dāngyángjūnděngguān xiàngsuì zhì西 pèigōngjūnshàng wèixiàngxiāngjiàn pèigōngzuǒcáoshāng shǐ使rényánxiàngyuē  pèigōngwàngguānzhōng shǐ使yīngwéixiāng zhēnbǎojìnyǒuzhī  xiàngyuē  dànxiǎngshì wéipèigōngjūn  dāngshìshí xiàngbīngshíwàn zàixīnfēnghóng鸿mén pèigōngbīngshíwàn zàishàng fànzēngshuìxiàngyuē  pèigōngshāndōngshí tāncáihuò hàoměi jīnguān cáisuǒ suǒxìng zhìzàixiǎo lìngrénwàng jiēwéilóng chéngcǎi tiān shī  

    chǔzuǒyǐnxiàngzhě xiàng shànliúhóuzhāngliáng zhāngliángshìshícóngpèigōng xiàngnǎichízhīpèigōngjūn jiànzhāngliáng gàoshì zhāngliáng yuē  cóng  zhāngliángyuē  chénwéihánwángsòngpèigōng pèigōngjīnshìyǒu wáng   liángnǎi gàopèigōng pèigōngjīng yuē  wéizhīnài  zhāngliángyuē  shuíwéiwángwéizhě  yuē  zōushēngshuìyuē  guān zhūhóu qínjìnwáng  tīngzhī  liángyuē  liàowángshìdāngxiàngwáng  pèigōngrán yuē   qiěwéizhīnài  zhāngliángyuē  qǐngwǎngwèixiàng yánpèigōnggǎnbèixiàngwáng  pèigōngyuē  jūnānxiàngyǒu  zhāngliángyuē  qínshíchényóu xiàngshārén chénhuózhī jīnshìyǒu xìngláigàoliáng  pèigōngyuē  shújūnshàozhǎng  liángyuē  zhǎngchén  pèigōngyuē  jūnwéi xiōngshìzhī  zhāngliángchū yāoxiàng xiàngjiànpèigōng pèigōngfèngzhījiǔwéishòu寿 yuēwéihūnyīn yuē  guān qiūháogǎnyǒusuǒjìn mín fēng érdàijiāngjūn suǒqiǎnjiāngshǒuguānzhě bèidàozhīchūfēicháng wàngjiāngjūnzhì gǎnfǎn yuànyánchénzhīgǎnbèi  xiàngnuò wèipèigōngyuē  dànzǎoláixièxiàngwáng  pèigōngyuē  nuò  shìxiàng zhìjūnzhōng pèigōngyánbàoxiàngwáng yīnyányuē  pèigōngxiānguānzhōng gōnggǎn jīnrényǒugōngérzhī  yīnshànzhī  xiàngwángnuò 

    pèigōngdàncóngbǎiláijiànxiàngwáng zhìhóng鸿mén xièyuē  chénjiāngjūnérgōngqín jiāngjūnzhànběi chénzhànnán ránnéngxiānguānqín jiànjiāngjūn jīnzhěyǒuxiǎorénzhīyán lìngjiāngjūnchényǒu  xiàngwángyuē  pèigōngzuǒcáoshāngyánzhī rán zhì  xiàngwángyīnliúpèigōngyǐn xiàngwáng xiàngdōngxiàngzuò nánxiàngzuò   zhě fànzēng pèigōngběixiàngzuò zhāngliáng西xiàngshì fànzēngshuòxiàngwáng suǒpèijuéshìzhīzhěsān xiàngwángrányìng fànzēng chū zhàoxiàngzhuāng wèiyuē  jūnwángwéirénrěn ruòqiánwéishòu寿 shòu寿 qǐngjiàn yīnpèigōngzuò shāzhī zhě ruòshǔjiēqiěwéisuǒ  zhuāngwéishòu寿 shòu寿 yuē  jūnwángpèigōngyǐn jūnzhōngwéi qǐngjiàn  xiàngwángyuē  nuò  xiàngzhuāngjiàn xiàngjiàn chángshēnpèigōng zhuāng 

    shìzhāngliángzhìjūnménjiànfánkuài fánkuàiyuē  jīnzhīshì  liángyuē  shèn jīnzhěxiàngzhuāngjiàn chángzàipèigōng  kuàiyuē   chénqǐng zhītóngmìng  kuàidàijiànyōngdùnjūnmén jiāozhīwèishìzhǐ fánkuàidùnzhuàng wèishì kuàisuì wéi西xiàng chēnshìxiàngwáng tóushàngzhǐ jìnliè xiàngwángànjiànéryuē  wéizhě  zhāngliángyuē  pèigōngzhīcānshèngfánkuàizhě  xiàngwángyuē  zhuàngshì zhīzhījiǔ  dǒuzhījiǔ kuàibàixiè  éryǐnzhī xiàngwángyuē  zhīzhìjiān  shēngzhìjiān fánkuàidùn jiāzhìjiānshàng jiànqiēérdànzhī xiàngwángyuē  zhuàngshì néngyǐn  fánkuàiyuē  chénqiě zhījiǔān qínwángyǒulángzhīxīn shārénnéng xíngrénkǒngshèng tiānxiàjiēpànzhī huái怀wángzhūjiāngyuēyuē  xiānqínxiányángzhěwángzhī  jīnpèigōngxiānqínxiányáng háomáogǎnyǒusuǒjìn fēnggōngshì huánjūnshàng dàiwánglái qiǎnjiāngshǒuguānzhě bèidàochūfēicháng láoérgōnggāo wèiyǒufēnghóuzhīshǎng értīngshuì zhūyǒugōngzhīrén wángqínzhīěr qièwéiwáng  xiàngwángwèiyǒuyìng yuē  zuò  fánkuàicóngliángzuò zuò pèigōng yīnzhāofánkuàichū 

    pèigōngchū xiàngwángshǐ使wèichénpíngzhàopèigōng pèigōngyuē  jīnzhěchū wèi wéizhīnài  fánkuàiyuē  xíngjǐn xiǎoràng jīnrénfāngwéidāo wéiròu wéi  shìsuì nǎilìngzhāngliángliúxiè liángwènyuē  wángláicāo  yuē  chíbáishuāng xiànxiàngwáng dǒushuāng  huì gǎnxiàn gōngwéixiànzhī  zhāngliángyuē  jǐnnuò  dāngshìshí xiàngwángjūnzàihóng鸿ménxià pèigōngjūnzàishàng xiāngshí pèigōngzhìchē tuōshēn fánkuài xiàhóuyīng jìnqiáng xìnděngrénchíjiàndùnzǒu cóngshānxià dàozhǐyángjiànxíng pèigōngwèizhāngliángyuē  cóngdàozhìjūn guòèrshíěr duózhìjūnzhōng gōngnǎi  

    pèigōng jiànzhìjūnzhōng zhāngliángxiè yuē  pèigōngshèngbēisháo néng jǐnshǐ使chénliángfèngbáishuāng zàibàixiànwángxià dǒushuāng zàibàifèngjiāngjūnxià  xiàngwángyuē  pèigōngānzài  liángyuē  wénwángyǒuguòzhī tuōshēn zhìjūn  xiàngwángshòu zhìzhīzuòshàng shòudǒu zhìzhī jiànzhuàngérzhī yuē  ài shùmóu duóxiàngwángtiānxiàzhěpèigōng shǔjīnwéizhī  

    pèigōngzhìjūn zhūshācáoshāng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雨中禁火空斋(zhāi)¹冷,江上流莺(yīng)²独坐听。
译文: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
注释:¹空斋:空荡的书斋。²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把酒¹看花想诸(zhū)弟,杜陵²寒食草青青。
译文: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注释:¹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²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韦应物诗集中收录寄诸弟诗近二十首,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手足情深的诗人。而正由于出自性情,发自胸臆,所以这首诗虽只是即景拈来,就事写出,却令人感到蕴含深厚,情意悠长。

  就章法而言,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两句中,一个“独”字、一个“想”字,对全篇有穿针引线的妙用。第二句的“独”字,既是上句“空”字的延伸,又是下句“想”字的伏笔;而第三句的“想”字,既由上句“独”字生发,又统辖下句,直贯到篇末,说明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从整首诗看,它是句句相承,暗中钩连,一气流转,浑然成章的。

  当然,宾虽然不能无主,而主也不能无宾。这首诗的第三句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看来不过如实写出身边景、眼前事,但也含有许多层次和曲折。第一句所写景象,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本来已经够萧索的了,更逢阴雨,又在空斋,再加气候与心情的双重清冷,这样一层加一层地写足了环境气氛。第二句同样有多层意思,“江上”是一层,“流莺”是一层,“坐听”是一层,而“独坐”又是一层。这句,本是随换句而换景,既对春江,又听流莺,一变上句所写的萧索景象,但在本句中却用一个“独”字又折转回来,在多层次中更显示了曲折。两句合起来,对第三句中表达的“想诸弟”之情起了层层烘染、反复衬托的作用。至于紧接在第三句后的结尾一句,把诗笔宕开,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就更收烘托之妙,进一步托出了“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

  这首诗,运笔空灵,妙有含蓄,而主要得力于结尾一句。这个结句,就本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它与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都取意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王维句是明写,语意实;这一句是暗点,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86-687 .
2、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七)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78-179 .
3、 陈邦炎 .唐人绝句鉴赏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0 :99-101 .

hánshíjīngshīzhū

wéiyìng tángdài 

zhōngjìnhuǒkōngzhāilěng jiāngshàngliúyīngzuòtīng 
jiǔkànhuāxiǎngzhū línghánshícǎoqīngqīng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¹弓当²挽强,用箭当用长³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注释:¹挽:拉。²当:应当。³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qín)¹贼先擒王。
译文: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注释:¹擒:捉拿。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人有限¹,列国²自有疆³
译文: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注释:¹人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列国:各国。³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疆:边界。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gǒu)¹制侵陵²,岂³在多杀伤。
译文: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¹苟能:如果能。²侵陵:侵犯。³岂:难道。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qiánchūsàijiǔshǒu ·liù

 tángdài 

wǎngóngdāngwǎnqiáng yòngjiàndāngyòngcháng 
shèrénxiānshè qínzéixiānqínwáng 
shārényǒuxiàn lièguóyǒujiāng 
gǒunéngzhìqīnlíng zàiduōshāshāng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lǐ)鱼风¹起芙蓉²老。
译文:楼前的江水,一直通往江陵郡。如今今秋风遍地,寒冷的风直吹得万木萧索,就连亭亭玉立的荷花都变得苍老了。
注释:¹鲤鱼风:九月风。这里指寒秋之风。²芙蓉:荷花的别名。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晓钗催鬓(bìn)¹语南风,抽芙²归来一日功。
译文:一大早急着梳妆打扮,等丈夫回来,却又是一场空,只能对着南风说:这么方便的水上交通,起锚扬帆,你一天就可到家,却竟迟迟不归,叫我天天等得好苦哇!
注释:¹催鬓:催一作拥。²抽芙:即扬芙起航。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tuó)¹浦口²飞梅雨³,竿头酒旗换青苎(zhù)
译文:回想春夏之交,猪婆龙在江边鸣声如鼓,连绵的梅雨已经开始;就连招商的酒旗也因怕梅雨的腐烂而换成了苎麻布的。
注释:¹鼍吟:鼍鸣叫,古人听鼍叫以占雨。鼍:又名鼍龙,俗名猪婆龙,即扬子鳄,传说欲雨则鸣,鸣声似鼓。²浦口:即水滨。³梅雨:指梅熟季节下起的连绵细雨。⁴酒旗:即酒帘。酒店的标帜。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萧骚¹浪白云差池²,黄粉油衫³寄郎主
译文:那时,眼看着荡漾的江水和参差滚动的密云,便想到丈夫在江陵经商的苦辛,因而想方设法给他寄去了粉黄的油布雨衣。
注释:¹萧骚:水波动荡的样子。²差池:即参差不齐貌。一作“参差”。³油衫:用桐油涂制而成的雨衣。⁴郎主:旧时妻妾对夫主的称呼。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新槽¹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²(líng)³白。
译文:喝了槽床新沥的美酒佳酿,还是无力驱遣那愁绪,想观南湖佳景来散心遣愁,那里菱花盛开,连缀成白茫茫的一片。
注释:¹新槽:指制新酒的槽床。²一顷:为一百亩。³菱花:镜子的雅称。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眼前便有千里愁¹,小玉²开屏见山色。
译文:触目驰怀,又想起远方的亲人来,忙命侍女推开屏风,希望看得更远更远,但映入眼帘的却是连绵不断的山色。
注释:¹千里愁:一作“千里思”。²小玉:唐人对侍女的通称。

  《江楼曲》是一篇思夫之作。从作品描写的情况看,女主人公的丈夫,可能是在江陵的从商者,经年不归,因而使得妻子百般思念和难堪。

  首四句虽无肖像描写,却典型地突现了一位思妇的形象:“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这显然是写她登楼所望,心有所想。这里虽没直说女主人公的幽怨,但幽怨之情已分明可见。既然“楼前流水”直通江陵,那么“江陵”自然也是直通“楼前”,这样便利的水上交通,而竟然丈夫未归,这不能不使她生怨。“鲤鱼风起”,这也正是古人所谓“见秋风起”而思归的时刻,就连晋代在外为官的张季鹰,都因此季候自动罢官归里,而丈夫却不见回来,这又是一层怨情。一个夫君在外的青春女子,见荷花在秋风中变老,不能不生出“荷犹此变,人何以堪”的悲叹。一个“老”字,写出了她心中的无限幽怨之情。后两句更进一步写她的动作细节和心理;也许是她晚上做了一个好梦,梦见丈夫今日归来,因而一大早便起来梳洗打扮。“晓钗催鬓”是写她见曙色而早起急忙梳妆的情景,一个“催”字,写出了她急理云鬓、忙插花黄、又生怕误了迎夫婿的动作和心态;“语南风”三字,又写出她盼夫情切到见夫未归时的自言自语之状。而“抽帆归来一日功”简直变成了对丈夫遥遥的责问。这里表现出她不可扼制地责怨。由此不难看出,首四句字面温和,似乎未见怨言,但细分析却内含着几层的幽怨和责问,这责怨又深深地蕴含着她对丈夫的深情厚爱。

  好的诗歌总是波澜起伏。中四句掉回头来,回想丈夫出外贸易的苦辛,以及她对丈夫的体贴之情。“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从这四句之中,起码看到了两层意思:第一,她江楼盼夫归,非只一日,亦非只一月;至少是由春至夏,又由夏至秋,思夫的痛苦,折磨了她多么长久的时光。第二,她时时思念着丈夫,也时时疼爱着丈夫,无时无刻不惦念着他的生活、起居;梅雨中遥寄黄粉油衣,这分明寄去了一片爱情的赤诚之心。将首四句和次四句联系起来看,就将“相思”和“厚爱”联结成了一体,这就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同时也是为了末段的描写张本。

  末四句将女主人公的思夫之苦表现得更为深致曲折:“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这几句颇具画家和摄影师的表现技巧,语言简括而情致遥深。“新槽”句,显然是写女主人公在极端苦闷之中,想借酒遣愁;但她喝了槽床新沥的美酒佳酿,愁绪却并未因此而稍减,因而发出“新槽酒声苦无力”之慨叹,这就用形象的举措表现了她“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绪怀,显示了她的愁情难遣。“南湖”句,是写她想观南湖佳景以散愁。回想当年,夫妻双双游湖,见到的是湖水澄彻,少女采莲,鸳鸯戏水,真是心旷神怡,令人陶醉。而今想借观南湖散心,不仅是只身孑影,而且眼中所见,冷风飕飕,荻花瑟瑟,残荷败叶,令人目不忍睹。她离开这“鲤鱼风起芙蓉老”的惨景,想开“菱花”镜以自慰,但一照明镜,便想起昔日丈夫在家之时,镜中的映像是郎才女貌相伴,鸳鸯一对相偎,因而又引起她“眼前便有千里愁”的慨叹。这“千里愁”三字,双关了两层含义:一是思念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不得相见;一是写自己愁绪万千,犹如千里愁云蒙心,无法解脱。因为千愁万绪,郁结心头,于是她命侍女推开屏风,以观远景而驱散结闷,但“小玉开屏见山色”,看到的遥山叠叠,无边无际,这就更增加了她朦茫的千里愁绪。为了解脱这思夫的离愁别绪,在她生活的范围之内,能想到的办法她都想到了,能试用的方法她都用过了;她想借酒消愁,结果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她想观南湖而散心,结果却是“残荷败叶”更生愁;她想照“菱花”以自赏,结果却“眼前便有千里思”;她想推开屏风以观远释怀,结果却山峦重叠而更增加胸中块垒。她再也难以想出其他办法以遣愁怀了。

  此诗的第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完全忽略去了肖像描写,而采取了略貌取神之笔。诗人从她的举止中揭示其心态,从她的动作细节中揭示其情思,以某些似露非露的心态和情思,让读者去管窥其痛苦的心情和难堪的处境,这样便使作品具备了既简括灵妙,又深致婉转、含而不露的艺术特点。

  在诗的结构上,诗人从女主人公的目前神貌着笔,着重揭示其盼夫早归的心态和处境;第二段由目前转折到她回思其痛苦的相思之历程;第三段又回到描写其痛苦相思的画面上来。这样的构思,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深厚度,而且也显得自然而巧妙,波澜起伏而无雕琢的痕迹。

  从诗歌的造语设色上看,也很有特色。在《诗辩坻》中记:“大历以来,解乐府遗法者,唯李贺一人,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意撰语,浑于用意。”以此评语套用在这首诗的设色命意上来,简直是恰当之极,妙合无间,像“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像“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不仅是一笔钩锁于两地,情与景贯通于双方,而且把闺中怀远的热情痴态,细腻而透彻地表达尽致。诗的最末四句,命意用语更加深婉曲折,细致灵妙,使人读来余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70-572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808-811
雁帖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
雁帖¹寒云次第²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bìn)³时。
译文:秋归正浓,大雁迫不及待,匆促南飞,惟恐落后。而自己有家难回,犹白骑着瘦马,一年又一年,迤逦在古道之上,让西归扑面而来。
注释:¹帖:即贴,靠近,贴近。²次第:依次。³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
人杳(yǎo)¹,思依依²,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dài)³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
译文:离人杳无踪迹,佳人愁思依依,再无心情寻芳弄草,整日待在深闺中,任凭月落乌啼。无聊之极,随手闲拂窗前月光,想起这月光也正落在离人身上。
注释:¹杳杳:渺无音讯的样子。²依依:恋恋不舍。³扫黛:扫眉,即画眉。古代女子以黛描画,这里指闺中妻子。

  该词转进层深,深婉动人。“雁帖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深秋季节,北雁南飞,排成行列,总是怨恨归去太迟。而大雁能够自由南飞,出使边塞的人却不能回家。“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马是瘦马,道路不是坦途,而是关山道,季节是萧瑟的秋天。词人这是在堆积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在词的上片,前二句云秋深而北雁南飞,犹怨归迟,一层;雁可南归而人却难归,一层;后二句再翻进,人已难归,偏又逢瘦马关山,西风扑鬓,又为一层。词的下片明写愁思,一层;而偏于杳杏依依之日闻乌鸦之啼声,一层;最后抬头同望一轮明月,又将思乡情感推进一步,又一层。

  该词手法向称巧妙,层层递进翻转,最后以月牵和,相思深处,婉转动人。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著.《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328页
2、 苏樱著.《纳兰词典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zhōnghǎo··yàntiēhányúnfēi--lánxìng

yàntiēhányúnfēixiàngnányóuyuànguīchíshuínéngshòuguānshāndàoyòudào西fēngbìnshí

rényǎoyǎogèngfāngshùyǒupíngjiāngsǎodàichuāngqiányuèchíxiàngjīnxiāozhàob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