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树繁红绕碧泉,正宜尊酒对芳年。
千树繁红绕碧泉,正宜尊酒对芳年。
明朝欲饮还来此,只怕春风却在前。
明朝欲饮还来此,只怕春风却在前。

huā--shījiān

qiānshùfánhóngràoquánzhèngzūnjiǔduìfāngnián

míngcháoyǐnháiláizhǐchūnfēngquèzàiqián

施肩吾

施肩吾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 2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¹蹊。
译文:新春时节,望向远方的草地,芳草生长的十分繁茂,久居在外的我想家乡,却找不到归乡的路。
注释:安陆:县名,唐属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涢水”。见《元和郡县志》二七。¹失路:屈原《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失:全诗校:“一作间。”
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暮雨不知涢口¹处,春风只²到穆陵³西。
译文:暮雨好像忘掉了涢口这个地方,春风也只吹到穆陵的西面。
注释:¹涢口:涢水入污处,在安陆县。见《寰宇记》一三二。²只:全诗校:“一作共。”³穆陵:穆陵关,在安陆县东,光州、黄州交界处。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¹无人自鸟啼。
译文:孤寂的城池只有花儿整日地空自飘落,家家户户空无一人只有鸟儿孤自在鸣叫。
注释:¹三户:《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按安陆本楚地,故以三户言百姓稀少。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译文:你在江南还能想起我吗?你家门前的柳树正应该柳枝低垂吧!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广陵¹花盛帝²东游,先劈(pī)³昆仑一派流
译文: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注释:¹广陵:今江苏扬州。²帝:隋炀帝杨广。³先劈:即谓将黄河凿渠分引。先劈昆仑:一作“光碧黄河”。⁴昆仑一派流:指黄河,旧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百二¹禁兵辞象阙(què)²,三千宫女下龙舟。
译文: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注释:¹百二:指炀帝的禁卫兵骁勇。²象阙:亦称象魏。古时宫廷门外有二台,上作楼观,两观对峙,中间阙然为道,乃悬挂法令之处。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凝云¹鼓震²星辰动,拂浪旗³开日月浮。
译文: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注释:¹凝云:浓云;密云。²鼓震:谓鼓声高鸣。³旗:一作“旌”。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四海义师¹²有道³,迷楼还似景阳楼
译文: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注释:¹四海义师:指天下反隋的义军。²归:归附。³有道:指唐朝。⁴还似:一作“何异”。⁵景阳楼:即景阳殿,南朝陈后主所建,在今南京玄武湖胖。殿下有井,名胭脂井。

  此诗首联写隋炀帝东游前的准备。闻说扬州花盛,便想前去观赏,这是人之常情。起句气势和缓;语不惊人。但紧一句便顿起波澜,杨广为了去广陵看花,竟凿渠引流、大兴水土。为逞一己的私欲,竟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先劈昆仑一派流”,一语中的,揭示本质。颔联写杨广离宫时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这个场面如何壮观,气势如何盛大,皇帝如何自得,而是从随行的队伍着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禁兵二百,前护后拥,宫女三千,尾随其后。皇帝的赫赫声威,于此表现无遗。颈联写沿途的喧闹情景。鼓声震天,凝固流云,惊动星辰,旌旗招展,覆盖着水面,仿佛波浪起伏,旗开之处,可见水底日月沉浮。这情景,把前面奢靡景象又推进一层。前三联,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依次写来,极言隋朝昏君的豪奢无度。

  尾联总束前文,避实就虚,删繁就简,写出隋朝的结局,点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这个结局,是历史的结局,又是隋炀帝荒淫无度的结局。陈后主骄奢荒淫而筑景阳城,终为隋朝所灭;隋君沉醉酒色而建迷楼,终为李唐所代。历史发展遵循着固有的轨迹。诗人以隋比陈,言唐军为有道之师。可是,当初隋灭陈之际,隋军也是有道之军,这种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作者许浑经过隋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慨万千,浮想联翩,隋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他的眼前。即前三联所描写的奢侈豪华的场面。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诗人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以及“游”、“震”、“拂”、“开”等字,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读者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读者注意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都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魄,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壮观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颈联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卒章显其志”。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读者单看前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最后一联,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和诗人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隋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评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读者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 汉英对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553-555
2、 潘百齐 赵龙祥.唐诗精华365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99
3、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1122-1123

biàntíng--hún

广guǎnglínghuāshèngdōngyóuxiānkūnlúnpàiliú

bǎièrjìnbīngxiàngquēsānqiāngōngxiàlóngzhōu

níngyúnzhènxīngchéndònglàngkāiyuè

hǎishīguīyǒudàolóuháishìjǐngyánglóu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浮图¹文瑛(yīng)居大云庵(ān),环水,即苏子美²(cāng)浪亭之地也。亟(qì)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译文: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注释:¹浮图:僧人。²苏子美:苏舜钦,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后移居开封。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因故除名,隐居苏州,建沧浪亭。今集中有《沧浪亭记》。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余曰:昔吴越¹有国时,广陵王²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yòu)³,亦治园于其偏。迨(dài)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chán)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ān)以来二百年,文瑛(yīng)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译文: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注释:¹吴越:五代十国之一,钱镠所建立,占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传五主。²广陵王:钱元璙,字德辉,钱镠子。曾为苏州刺史。元瓘时进检校太师中书令。后封广陵郡王。³孙承祐:钱塘人。吴越主钱俶纳其姊为妃,因擢处要职,曾为中吴军节度使。后随钱俶归宋。⁴淮海纳土:指吴越国主钱俶献其地于宋。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¹,望五湖²之渺(miǎo)茫,群山之苍翠,太伯³、虞(yú)之所建,阖(hé)(lǘ)、夫差之所争,子胥(xū)、种、蠡(lǐ)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liú)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jiàn),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sī)¹⁰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译文: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注释:¹姑苏之台:姑苏台,在今苏州城西南。据传是春秋末期由吴王阖闾、夫差两代君主所建,工程浩大。越灭吴,被焚毁。²五湖:这里指太湖。³太伯:周先祖太王长子,相传太王欲传位给季历,他和弟弟仲雍避居江南,开发吴地,为吴国的始祖。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⁴虞仲:即仲雍。⁵阖闾:一作阖庐,即姬光。他派专诸刺杀吴王璙,代立为王,屡败楚兵,曾攻入楚都郡。后为越王勾践战败。⁶夫差:吴王阖闾之子。继位后,誓报父仇。在夫椒大败越兵,后又被越王勾践所攻灭。⁷子胥:伍员,字子胥。吴国大臣。⁸种:文种,越国大夫。⁹蠡:范蠡,越国大夫,他们都是春秋末吴越争霸的主要人物。¹⁰澌然:灭尽的样子。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本文选自子震川先生集》卷十五。沧浪亭,是苏州市的四大古名园之一。它原是五代广陵王钱元璙的池馆,又说是五代末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到北宋时,诗人苏舜钦购得,并临水筑亭,题为“沧浪亭”,园也因亭而得名。后来又屡易其主。南宋初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居,故又名韩园。由元至明为佛寺。本文就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它记述了沧浪亭的历代沿革、兴废,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镠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
正是破瓜年纪,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正是破瓜¹年纪,含情惯²³人饶(ráo)。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xiāo)。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
注释:¹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²惯:纵容。³得:语助辞。⁴人饶:要人相让,宽恕。饶:饶恕。这里有怜爱之意。⁵桃李精神鹦鹉舌:伶牙俐齿,美丽多姿。⁶可堪:哪堪。

  一位体态轻盈、艳丽多情的少女,眉目含情,风彩动人。

  诗人通过这首小词,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全词描写细腻,抒情委婉。自是《香奁集》中之佳作。表现了和凝词的特色。

mǎnzi··zhèngshìguānián--níng

zhèngshìguāniánhánqíngguànrénráotáojīngshényīngshékānliángxiāoquèàilánluóqúnzixiànzhǎngshùxiānyāo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雨中百草秋烂死¹,阶下决明²颜色鲜。
译文:由于连绵的秋雨,作物植物都烂掉了,可是房屋台阶下的决明子却生长的很好,颜色鲜艳。
注释:¹百草烂死:而决明独鲜,故喜之。²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功能明目,故叫决明。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译文:满枝的叶子像翠羽伞盖,无数的花朵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凉风萧萧吹汝¹急,恐汝(rǔ)后时²难独立。
译文:可是毕竟是秋天已到,天气渐凉,秋风瑟瑟,纵然决明现在比其他植物长的好,也无法抵挡秋天的寒冷,日后还是会凋零,无法独立。
注释:此二句忧决明,也是自忧。¹汝:指决明。²后时:谓日后岁暮天寒。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xiù)(xīn)香泣。
译文:堂上的我徒然满头白发,风前频嗅你的馨香为你伤心落泪。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lán)风长雨¹秋纷纷,四海²八荒同一云。
译文:凉风过后雨又下起,秋风秋雨乱纷纷,四海八荒笼罩着一色的阴云。
注释:¹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²四海:一作“万里”。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jīng)清渭(wèi)何当分?
译文:雨幕茫茫辨不出来牛和去马,浑浊的泾水与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难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禾头¹生耳黍(shǔ)(suì)黑,农夫田妇²无消息。
译文: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烂变黑,农民的灾情却传不到朝廷。
注释:¹禾头:一作“木头”。²田妇:一作“田父”。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城中斗米换衾(qīn)(dāo)¹,相许宁论两相值?
译文:域中斗米可换得一床被褥,只要双方认可就不计二者价值是否相同。
注释:¹换衾裯:一作“抱衾裯”。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héng)¹守环堵²
译文:我这困居长安的书生有谁关心过死活?反锁着柴门孤零地守着四面墙。
注释:¹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之居。²环堵:只有四堵墙。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老夫不出长蓬蒿(hāo),稚子无忧走风雨。
译文:久雨不能出门,致使院里长满蓬蒿;小儿不知忧愁,在风雨中戏耍奔跑。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雨声飕(sōu)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译文:飕飕的雨声催促寒季到来早,到来的大雁翅膀沾湿难飞高。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秋来未曾¹见白日,泥污后土²何时干?
译文:入秋以来未曾见过出太阳,泥污的大地何时才能干透了。
注释:¹未曾:一作“未省”。宋玉《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²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第一首,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
  新的季节缓缓渗透弥漫并取代旧的季节,诗的境界中季节却若闻鼓而起,鸣金而息,皆是突至突离。春日瞬间吹生百草,“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秋日就如主刑杀的神,化片乌云持镰刀拂过这世界,在湿润和清冷中将一切带走。“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决明颜色鲜”,此句的急转令读者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决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决明仍“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小植物便终究是小植物,在秋风中无助地凋零,甚至来不及叹息,故言“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决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决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本草书中言“决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诗书亦复如是。而诗书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纸上无比煊赫。然而书生只是纸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当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顿的迷宫中,也只如波德莱尔诗中信天翁,坠落甲板,“笑骂尽由人”,才大无所用,只显斯文之迂阔。“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在吴敬梓的小说中受人讥笑老死书斋,“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第二首中,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无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射人世之道理毁,伦理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难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兆鳌《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值?”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第三首又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谁比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言“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意绝之至也。而“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孩子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很难说。“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

参考资料:
1、 夏超明.《秋雨叹》赏析.载《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8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