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鹢鸣镳鼓吹喧,繁华应胜渡江前。吟梅处士今还在,肯住孤山尔许年。
飞鹢鸣镳鼓吹喧,繁华应胜渡江前。吟梅处士今还在,肯住孤山尔许年。

chūnshàngsān--yǎn

fēimíngbiāochuīxuānfánhuáyīngshèngjiāngqiányínméichùshìjīnháizàikěnzhùshāněrnián

武衍

武衍

武衍,字朝宗,原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南渡后寓临安(今浙江杭州)清湖河。所居有池亭竹木之胜,命曰适安。有《适安藏拙馀稿》、《适安藏拙乙稿》。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自序其集。事见《南宋古迹考》卷下。 武衍诗,以顾氏读画斋《南宋群贤小集》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hào)¹态孤芳²压俗姿³,不堪复写(fú)云枝
译文:白色梅花孤芳挺立使媚俗的百花相形见绌,却不能再画那枝枝向上插入云霄的画图。
注释:王元章:王冕(1287—1359),字元章,诸暨(今属浙江)人。元末画家和诗人。倒枝梅:枝干向下倒折的梅。¹皓:梅花的白色。²孤芳:指梅花,寒冬百花尽谢而梅花独放。³俗姿:其他花卉的凡俗姿质。⁴复写:再画。⁵拂云枝:向上挺举的梅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从来万事嫌高格¹,莫怪²梅花着地垂。
译文:自古以来的万事万物总把崇高的品格憎恶,所以不必奇怪画中的梅花倒挂着把身姿低俯。
注释:¹高格:超凡的风神气度。²怪:兼有奇怪与责怪两义。

  此诗前两句写梅花的品格和姿态,均紧扣倒枝梅画意;后两句是画外的话,引申为感慨世事,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追求高品位人生的思想感情。此诗的讽喻意味很浓;风格峭丽,语言警拔。

  诗的起句紧扣画来写:“皓态孤芳压俗姿”,“皓态孤芳”,可能画面上是一株白梅,这白梅的姿态却与众不同,大有压倒“俗姿”之势。诗人一落笔就对画上的梅花极力赞赏。

  次句点题,“不堪复写拂云枝”,画上的梅花枝条是倒垂的,不是一般画上常见的那种向上伸展的姿态,“拂云枝”,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姿”,他认为这种枝条“不堪复写”。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就王冕梅花图再引申发表议论。联系当时社会生活里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作者愤恨地指出,从古以来,世上庸俗的人看待万般事情总厌恶高尚的风格。这话实际上从时间之久,到事情包罗之广,同情具有高尚风格的人,而对厌恶甚至迫害具有高尚风格的人恶劣世俗加以抨击。正因为世俗不公,所以最后又回到王冕的画上来,不能责怪王冕把梅花的枝头画成下垂到地面了。

  在一般作品里,梅花傲然向上,不屈服于寒冷、冰雪之威;而“倒枝梅”在形态上正好相反,不论有否冰雪,王元章画的梅花没有“拂云”的伟岸,而是“着地垂”,这似乎意味着画家已心灰意颓,甚至失去了对“高洁”的向往,徐渭默认并且深深地感喟这种“倒枝梅”的姿态,似乎也已不复“脱俗”“超然” 的追求,但正在此,无论画家还是诗人,其匠心其实已跃然纸上,别出一格的曲折命意,写尽了他们不堪现实重压的窘迫与艰难;同时,即便世俗的肆虐可以让梅花垂地,亦无改其皓然的姿态、孤独的芳香、高迈的风格,作者对理想的执着信念、对世俗的鄙弃、厌恶,因此而更多一分真诚。

  这首小诗虽只四句,但结构极为谨严。七言绝句四句中要求有起承转合,诗以赞梅起笔,次句承首句落实到所题的倒枝梅画上,三句转为慨叹世事,四句仍关合在倒枝梅画上,章法宛然。此诗以意胜,重议论而不重描摹。此诗则遗貌取神,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梅桐生编注. 金元明清绝句五百首[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403-404.
2、 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381-1382.
3、 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506.

wángyuánzhāngdàozhīméihuà--wèi

hàotàifāng姿kānxiěyúnzhī

cóngláiwànshìxiángāoguàiméihuāzhechuí

君子法天运,四时可前知。
君子法天运,四时可前知。
译文:君子效法的是天道,可以提前知道四季变化。
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
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¹
译文:小人只能知道自己遇到的,所以天气冷热都不能预知。
注释:¹期:预知。
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利害¹有常势,取舍无定姿。
译文:利益与损害总是固定的形势,如何取舍却没有一定脉络。
注释:¹利害:益处与害处。
焉能使我心,皎皎远忧疑。
焉能使我心,皎(jiǎo)¹远忧疑。
译文:怎样做才能让我的心,如同月光一样皎洁远离忧愁疑虑呢?
注释:¹皎皎:洁白。

jūnzitiānyùn--hán

jūnzitiānyùnshíqiánzhīxiǎorénwéisuǒhánshǔ

hàiyǒuchángshìshědìng姿yānnéng使shǐxīnjiǎojiǎoyuǎnyōu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长空澹(dàn)¹孤鸟没,万古销(xiāo)²向此中³
译文: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注释:¹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²销沉:形迹消失、沉没。没:消失。销:同“消”,消散,消失。³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看取汉家何事业¹,五陵(líng)²无树³起秋风。
译文:请看那昔日的汉王朝何等壮阔的事业,如今的五陵原上树都没有了,只有秋风呼啸。
注释:¹事业:功业。²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³无树:没有树。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参考资料:
1、 罗时进.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81-182

dēngyóuyuán

 tángdài 

chángkōngdàndànniǎo wànxiāochénxiàngzhōng 
kànhànjiāshì língshùqiūfēng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度两陂 一作:度西陂)
石梁¹茅屋有弯碕(qí)²,流水溅溅³度两陂(bēi)
译文:石桥和茅草屋绕在曲岸旁,流水溅溅流入西边的池塘。
注释:¹石梁:石桥。²弯碕:曲岸。³溅溅:流水声。⁴陂:池塘。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¹
译文:晴天暖风微拂,麦子的气息迎面扑来。绿树青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
注释:¹花时:花开的季节,指春天。
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景色的诗。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岸边的景色:曲折的岸边有石桥、茅屋,溪水潺潺;后两句先从嗅觉上写,暖风阵阵、麦子的气息扑鼻而来,让人感到非常惬意。接着写视觉上的感受:绿树青草比春天的百花更美丽。初夏季节,还没到雨季,溪水水流不大,麦子长势喜人,绿树青草,令人欣喜,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chūxiàshì

wángānshí sòngdài 

shíliángmáoyǒuwān liúshuǐjiànjiànliǎngbēi  (liǎngbēizuò 西bēi )
qíngnuǎnfēngshēngmài 绿yīnyōucǎoshènghuāshí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东风吹雨过青山¹,却望千门草色²闲。
译文:东风吹着那细细春雨洒过青山,回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注释:¹“东风”句:语从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化出。²草色:一作“柳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¹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
译文: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几个是回去的呢?
注释:¹春生:一作“春归”,一作“春来”。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川原¹缭绕浮云外,宫阙(què)参差落照间。
译文: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注释:¹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谁念为儒逢世难¹,独将衰鬓(bìn)客秦关²
译文: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注释:¹逢世难:一作“多失意”,意即遭逢乱世。²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76-277页 .
2、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402-404页 .

chángānchūnwàng

lún tángdài 

dōngfēngchuīguòqīngshān quèwàngqiānméncǎoxián 
jiāzàimèngzhōngdào chūnshēngjiāngshàngrénhuán  (chūnshēngzuò chūnlái )
chuānyuánliáoràoyúnwài gōngquècēnluòzhàojiān 
shuíniànwéiféngshìnán jiāngshuāibìnqíng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