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晏登禹陵,山水清游从。
迦用舣西湖,壎篪谐伯仲。
旅窗灯焰青,炊白感幽梦。
绝统闻遗声,据藜发衰恸。
重怜游子情,惧乏尊意奉。
凄风动虚幌,斜月照飞陈。
芳胶解钿朵,流尘昏翠凤。
荀香怅未歇,潘诗应屡讽。
孤灶骇衰鸣,离禽感幽哢。
蒙庄亦何人,傲倪自惊众。
遗情信良难,至理堪折衷。
岁晏登禹陵,山水清游从。
迦用舣西湖,壎篪谐伯仲。
旅窗灯焰青,炊白感幽梦。
绝统闻遗声,据藜发衰恸。
重怜游子情,惧乏尊意奉。
凄风动虚幌,斜月照飞陈。
芳胶解钿朵,流尘昏翠凤。
荀香怅未歇,潘诗应屡讽。
孤灶骇衰鸣,离禽感幽哢。
蒙庄亦何人,傲倪自惊众。
遗情信良难,至理堪折衷。
陈深

陈深

陈深[公元一二五九年至一三二九年]字子微,平江人。约生于宋理宗开庆中,卒于元文宗天膳二年以后,年在七十一岁以上。宋亡年,才弱冠笃志古举,闭门着书,元天历间奎章阁臣,以能书荐潜匿不出。所居曰宁极斋,亦曰清泉,因以为号。深著有诗一卷,《四库总目》又有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等书。 ▶ 1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
游山五岳¹东道主²,拥书百城南面王³
译文:我游历名山大川时,你愿意做东道主。你又拥有许多书籍,等于是南面称孤的侯王。
注释:宋于庭翔凤:宋翔凤(1776—1860),字虞廷,一字于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嘉庆五年庚申(1800)举人。曾官湖南新宁、耒阳等地知县。训诂学家、经学家,又能诗、词、骈文,著述甚丰。¹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²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泛指主人。语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³“拥书”句:语出《北史·李谧传》:“丈夫拥万卷书,何假南面百城?”南面王,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称王者都面南而坐。此句意思说宋翔凤藏书很多,学问很高,胜似统治百城的王者。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¹
译文:在成千上万的人群中,幸运地与你握了一下手,使我的衣袖直到三年后还留有香气。
注释:¹衣袖三年香:化用李商隐《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谢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炉更换香。”又《韩翃舍人即事》:“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据《太平御览》卷七百零三引习凿齿《襄阳记》,汉末曾官尚书令的荀彧,每“至人家,坐处三日香”。这两句是称赞宋翔凤的人品高洁,学问深厚。

  这首诗是赠翔凤诗中写得较好的一篇,不仅突出了翔凤的好客与学识,而且还写出了翔凤的风采及两人一见如故的深厚友谊。

  “游山”二句写翔凤为人。“五岳”在这里泛指名山大川。龚自珍曾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游太湖洞庭二山,翔凤家乡在太湖边,成为作者的“东道主”。他热情地接待了龚自珍,谈学论道、陪同游览。翔凤长龚自珍十六岁,其折节下交给龚自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晚年,龚自珍还写道“长州重到忽思君”。“拥书百城”言宋氏学问之富。《北史·李谧传》有云:“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言拥书万册而学,胜于做百城之诸侯。作者变换李谧字句,言翔凤拥书众多,而且能够统领众书,仿佛学界之“南面王”,而非“书奴”匍匐在书前。宋氏待人热情,是理想的东道主。他坐拥书城,又能驱使书籍,是个会读书的学者,这些有目共睹,龚自珍用精练的诗句把它表现了出来。

  “万人丛中一握手”写龚、宋二人初相识的情景。古人描写邂逅相遇,即成知音,曾用“倾盖如旧”来形容。而龚自珍是写两人相知已久,只是茫茫人海,无由相见,因此他们的情感交谊往往存在于思念之中。龚自珍特别爱回忆两人初相识的情景,那是在红尘扰攘的京师,彼此都闻名已久,待亲见其面,自然就有相见恨晚之意。“一握手”含意丰富,有握手即别之意,也有握手谈心之意,给人留下宽阔的想象余地。最末一句写翔凤之风采,《襄阳记》曾云汉末荀彧“至人家,坐处三日香”。后多用以形容高人雅士之风采。诗中变“三日香”为“三年香”,一方面是极言其馨香流芳之久;另一方面从龚、宋相识到写诗之时恰恰三年,意为握手之后衣袖之香至今不灭。可见翔凤的人格力量给诗人感染之深。此句为点睛之笔,不仅突出了翔凤的精神风貌,也表达出诗人对他人格的崇仰。龚诗含蓄精致,包含了丰富的情意。

参考资料:
1、 王学泰著.清词丽句细评量.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504-506

tóusòngtíngxiángfèng

gōngzhēn qīngdài 

yóushānyuèdōngdàozhǔ yōngshūbǎichéngnánmiànwáng 
wànréncóngzhōngshǒu shǐ使xiùsānniánxiāng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劝君莫惜金缕衣¹,劝君须惜少年时。
译文: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注释:¹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有年堪¹折直须²折,莫待³无年空折枝。
译文: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注释:¹堪:可以,能够。²直须:不必犹豫。直:直接,爽快。³莫待:不要等到。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花白如玉。
青天无云月如烛,露泣梨年白如玉。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子规一夜啼到明,美人独在空房宿。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空赐罗衣不赐恩,一薰香后一销魂。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虽然舞袖何曾舞,常对春风裛泪痕。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不洗残妆凭绣床,也同女伴绣鸳鸯。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回针刺到双飞处,忆著征夫泪数行。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一去辽阳系梦魂,忽传征骑到中门。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纱窗不肯施红粉,徒遣萧郎问泪痕。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莺啼露冷酒初醒,罨画楼西晓角鸣。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翠羽帐中人梦觉,宝钗斜坠枕函声。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终日坡前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偏倚绣床愁不起,双垂玉箸翠鬟低。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卷帘相待无消息,夜合年前日又西。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悔将泪眼向东开,特地愁从望里来。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三十六峰犹不见,况伊如燕这身材。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满目笙歌一段空,万般离恨总随风。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多情为谢残阳意,与展晴霞片片红。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两心不语暗知情,灯下裁缝月下行。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行到阶前知未睡,夜深闻放剪刀声。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¹麦苗风柳映堤。
译文: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注释:¹著:吹入。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等是¹有家归未得,杜鹃²³向耳边啼。
译文:都是有家不能归。杜鹃啊,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¹等是:都是。²杜鹃:鸟名,即子规。³休:不要。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数日相随两不忘,郎心如妾妾如郎。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出门便是东西路,把取红笺各断肠。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函关归路千馀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花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年落长川草色青,暮山重叠两冥冥。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逢春便觉飘蓬苦,今日分飞一涕零。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洛阳才子邻箫恨,湘水佳人锦瑟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今昔两成惆怅事,临邛春尽暮江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

  这首诗是题在杭州望海楼的柱子上的。作者名姓已不可考,但我们可从中体会到一种复杂的情感。这不是一般的思乡之情,而是作者常年羁旅在外而产生的一种落寞之感。

  首句以景起笔,“浙江轻浪去悠悠”,诗人在杭州钱塘江边的望海楼上向远处眺望,看到了这一场景。在这里,这个叠字“悠悠”下得好,钱塘江的水面悠长而空寂,而诗人的心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悠悠”的水波,还是“悠悠”的往事,它们都“去”了,一去不复返,只停留在诗人的记忆里。但是诗人又是如此怀念它们,所以就产生了第二句中所说的“愁”。“望海楼吹望海愁”,有人曾就此句对此诗的作者提出猜想,认为这首诗系郑谷所作,因为第二句中所用的反复手法正是郑诗中常见的。而据笔者考查,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郑守愚是宜春(今属江西)人,其一生中并未有在余杭(杭州)的经历。但是,这一句所用的手法却是与郑的反复惊人地相似。望海楼上吹来的当然是海风,但在诗人笔下,望海楼上随海风而来的,似有淡淡的忧愁。这个“望海愁”,不仅与“望海楼”谐音,给人以音律反复回环之感,而且“望海”之愁,意蕴深远,含蓄蕴藉。望海时到底引发了什么愁绪?这里诗人没有说,但后二句中却有很明显的答案。

  第三句笔锋陡然一转,“莫怪乡心随魄断”,“乡心”即思乡之心,“乡心”断即谓诗人已不再思乡,这是为什么?这又是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又在第四句中给出了答案。“十年为客在他州”,原来诗人已在杭州作客十年,十年不得回乡,对故乡早已淡忘,因此是“乡心随魄断”。故乡在诗人心中早已成为远方天际的浮云了啊。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愁”呢?答案就在三四两句中。这其实是诗人“说话的艺术”。“乡心随魄断”是真的已断乡心了吗?很明显不是的,若是则诗人也不必生愁。但诗人偏说:我的乡心早已断结了,因为我远在异乡时间已经太长了。看似豁达,实则倍加思乡!其字字皆从千百回转后得来,方能令人回肠荡气,长吟击节!由此看来,诗人不是“乡心断”,而是“乡心甚深”,以致随魄皆断。这里注意这个“随魄”。如若诗人果真已将故乡忘却,那么他为什么要“断魄”呢?为什么要生愁呢?所以说这是曲笔言愁,而余味悠长。如果诗人一味说“我如何如何思乡啊!”,非但不能感人,而且根本不成艺术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情感的表达,其情感并不直接用语言叙述出,而是让大家在读完全诗中体味出。第二句中“望海楼”“望海愁”交错复沓,声音婉转,而意在突出“望海”,进而引出诗人所表达的“愁”。晚唐的诗风自李义山已渐趋朦胧,而这首诗在朦胧中又有明确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无疑是一首上品的佳作。

新烟初试花如梦,疑收楚峰残雨。茂苑人归,秦楼燕宿,同惜天涯为旅。游情最苦。早柔绿迷津,乱莎荒圃。数树梨花,晚风吹堕半汀鹭。
新烟¹初试花如梦,疑收楚峰²残雨³。茂苑人归,秦楼燕宿,同惜天涯为旅。游情最苦。早柔绿迷津,乱莎(suō)荒圃(pǔ)。数树梨花,晚风吹堕(duò)半汀(tīng)鹭。
译文:试着点燃寒食后新举之火,烂漫的春花如梦似幻。巫山的雨云似乎在往回收敛,楚地山峰滴落的是残存的雨点,滞留在吴地繁茂林园的人已经归来,在秦楼梁上借宿的是旧时的紫燕,有同样的遭际,我们同病相怜,在天涯海角备费游子的苦辣辛酸,最苦是游子的情杯凄慘孤独。最先发现柔嫩的绿茵迷失了行船的口岸,杂乱的莎草布满荒芜的花圃。只有几株梨树,花朵儿开得缤纷烂漫,晚风轻拂,吹啊,吹啊,吹落的白鹭把沙汀占去了大半。
注释:¹新烟:即新火,寒食后新举之火。²楚峰:即巫峰、巫山。³残雨:即巫山云雨。⁴茂苑:花木繁茂的苑囿。⁵秦楼:即凤台,凤女台。传秦穆公为其女所建。在今陕西宝鸡县东。⁶惜:惺惺相惜。⁷柔绿迷津:“柔绿”指春草春树。“迷津”指迷路。⁸乱莎荒圃:此指乱草荒芜了圃田,昔日所游之圃已成荒烟乱草之地。
流红江上去远,翠尊曾共醉,云外别墅。澹月秋千,幽香巷陌,愁结伤春深处。听歌看舞。驻不得当时,柳蛮樱素。睡起恹恹,洞箫谁院宇。
流红江上去远,翠尊¹曾共醉,云外别墅。澹(dàn)月秋千,幽香巷陌²,愁结伤春深处。听歌看舞。驻不得当时,柳蛮樱素³。睡起恹(yān),洞箫谁院宇。
译文:随着江水漂走的红花一瓣接着一瓣,江水催送着花瓣已流得很远,翠绿的酒杯曾经把我们相伴,醉意爬上了脸颊,别墅仿佛在云山之外。淡淡的月色把秋千送到面前,大街小巷到处飘散幽香,伤春的深愁在聚结扩展,无法挽留当年听歌看舞的美好时间。无法挽留小蛮和樊素不再离散如今。睡意去后浑身乏力,心情仍然悒郁厌倦,只听得洞箫缓缓奏起洞箫,你来自谁家的庭院?
注释:¹翠尊:绿杯。翠,深绿色。尊,古代酒具。亦作“樽”。²巷陌:街道。³柳蛮樱素:化用白居易二妾樊素善歌,小蛮善舞的典故,代指爱姬。⁴恹恹:悒郁懒怠的样子。⁵洞箫:管乐器名。

  这首词上阕伤春,而伤春中处处有怀人之意,下阕怀人,而怀人中处处有伤春之情,将伤春与怀人打成一片,词境圆融。此词用笔曲折,善于转折收放,词句清丽,情致缠绵,将天涯做客、伤春怀人之意娓娓道出。

  上片首句点明时令。古时寒食节禁火,取榆柳之火为新火。“新烟初试”写寒食清明之景。“花如梦”写春未百花凋零之状。苏州古属楚国,故而称“楚峰残雨”。清明一过,春雨渐收,春光渐老,则春花凋零可知。“如梦”“疑收”又作揣测之语,词人心中尚有将来重聚之一线希望。“茂苑人归”三句指诗人回到苏州,而当时女子所住之地已人去楼空,空有燕在。词人不是苏州人,与秦楼燕皆是天涯为旅,因而有同病相怜之意。“游情最苦”承接“天涯为旅”而来。从“早柔绿迷津”至“半汀鹭”,细写“游情”之苦,而以一“早”字点出春归匆匆之恨。“柔绿迷津”既有“春草绿色,春水碧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离别意,又有情缘断绝、无路可通之感伤意。昔日所游之圃已成荒烟乱草之地。梨花也被风吹落汀州,与白鹭同飞,再不可见。梨花暗喻别离,又绾合次句之“残雨”,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之意,想见情人离别之难。“柔绿迷津”“乱莎荒圃”“晚风吹堕”皆呼应起首“花如梦”三字。人在旅途,烟花如梦,春末人孤,唯有芳草连天,迷津荒圃,秦楼燕飞,梨花满地,故而“游情最苦”。

  换头“流红江上去远”一句,明点“去”字,仍写姬去的感受,“翠尊曾共醉”二句,逆笔追溯往日两人共居时的欢乐,曾在别墅内共同酣饮。“云外”一词体现了二人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此韵共三句,倒含有今昔两境,可谓极尽转折跌宕之能事。“澹月秋千”一韵,平出,写姬去后的伤情。言自姬去之后,不管见到皎洁月下的秋千,还是闻到千陌万巷的幽香,都令词人愁结于此,伤春于彼。“听歌看舞”一韵,又逆笔写到昔日共居时,爱姬轻歌曼舞,多么令人惬意。“驻不得当时”一韵,转笔回到现实,姬人已去,歌舞消逝,不复存在。“柳蛮樱素”化用白居易二妾樊素善歌,小蛮善舞的典故,以此再度点出姬已去,欢已失。最后“睡起恹恹,洞箫谁院宇”平出,写自己今日之状。“洞箫”承上之“歌舞”行针颇密。“谁”字表达两层意思,一则写姬人已去,歌舞不在;二则,更表达了对姬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吴文英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2:64
2、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中国书店,2007.01:162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
朝发¹宜都²(zhǔ)³,浩然思故乡。
译文:清早离开宜都江边,思绪飞荡想念家园。
注释:¹朝发:早上出发。²宜都:县名,今属湖北。³渚:水边。⁴浩然:形容广阔,盛大。
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译文:故乡可是无法看见,道路阻隔巫山之南。
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
巫山乡云没,高丘¹正微茫。
译文:巫山顶上彩云出没,高丘险阻模糊难辨。
注释:¹高丘:高山。
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zhù)¹望已久,涕(tì)²沾衣裳。
译文:独自站立遥望已久,珠泪滚落沾湿衣衫。
注释:¹伫立:长时间地站立。²落:一作“泪”。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
译文:难道只是离乡伤感,原来忆起襄王当年。
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朝云¹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译文:神女朝云飘无定所,楚国终也衰亡沦湮。
注释:¹朝云:巫山神女名。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qiāng)¹仲子²兮,无逾(yú)³我里,无折我树(qǐ)。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译文:仲子啊你听我说,别翻越村子的围墙,别折了我种的杞树。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注释:¹将:愿,请。一说发语词。²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³逾:翻越。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越过里墙。⁴树:种植。一说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⁵杞: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⁶爱:吝惜。⁷怀:思念。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译文:仲子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啊,我是害怕我的兄长。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tán)¹。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译文:仲子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啊,我是害怕邻人毁谗。仲子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害怕。
注释:¹檀:木名,常绿乔木。一名“紫檀”。

  《郑风·将仲子》所表现的,便正是一位青年女子在春秋时期社会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首章开口即是突兀而发的呼告之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这呼告初听令人摸不着头脑,细细品味又不免莞尔而笑:诗行中分明透露着,有一对青年男女正要私下相会。热恋中的男子(仲子)大约有点情急,竞提出了要翻墙过园前来相会的方案。这可把女子吓坏了,须知“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是要遭父母、国人轻贱和斥骂的;她想:“倘若心上人也如此鲁莽,可教我把脸儿往哪里搁?”于是便有了开章那三句的突发呼告。这呼告是温婉的,一个“将”(愿)字,正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几多情意;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读者读得再深入些,当还能想见女主人公此刻因惶急而变得苍白的面容,还有“仲子”那因被拒绝而失望的神情。

  这失望也为女主人公感觉到了,诗中由此跳出了一节绝妙的内心表白:“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前一句反问问得蹊跷,正显出了女主人公的细心处,她唯恐“无折我树杞”的求告,会被心上人误会,故又赶紧声明:“岂敢爱之?畏我父母。”——我不是吝惜杞树,我只是怕我父母知道;因此虽然爱着你,却不能让你翻墙折杞前来,我实在是迫不得已啊。这番对心上人作解释的自白,一个“畏”字,吐露着她对父母的斥责,竟是如何的胆战心惊。这样一来,仲子却也不是完全绝望。“仲可怀也”三句表明,可怜的女主人公在担心之余,毕竟又给了心上人以温言软语的安慰:“我实在是天天想着你呀,只是父母的斥骂,也实在让我害怕呀……”话语絮絮、口角传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活脱脱画出了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

  第二、三两章初看只是对首章的重复,其实却是情意抒写上的层层递进。从女主人公呼告的“无逾我里”,到“无逾我墙”、“无逾我园”,可推测她那热恋中的“仲子”,已怎样不顾一切地翻墙逾园、越来越近。但男子可以鲁莽行动,女子却受不了为人轻贱的闲话。所以女主人公的畏惧也随之扩展,由“畏我父母”至于“畏我诸兄”,最后“畏”到左邻右舍的“人之多言”。让人觉得那似乎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从家庭一直布向社会,谁也无法挣得脱它。这就是不准青年男女恋爱、私会的礼法之网,它经了“父母”、“诸兄”和“人之多言”的重重围裹,已变得多么森严和可怕。由此品味女主人公的呼告之语,也难怪一次比一次显得急切和焦灼了——她实在孤立无助,难于面对这众口嚣嚣的舆论压力。

  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墙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唯恐惊动父母、兄弟、邻居的犹豫,连同女主人公既爱又怕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中国古代诗论,特别推重诗的“情中景”“景中情”,《将仲子》所创造的,正是这种情中见景的高妙诗境。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50-153

qiāngzhòng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qiāngzhòng  zhéshù gǎnàizhī wèi zhònghuái怀 zhīyán wèi 
qiāngzhòng qiáng zhéshùsāng gǎnàizhī wèizhūxiōng zhònghuái怀 zhūxiōngzhīyán wèi 
qiāngzhòng yuán zhéshùtán gǎnàizhī wèirénzhīduōyán zhònghuái怀 rénzhīduōyán wè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