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雪映江梅,冰玉更分风月。衮衮紫枢家世,庆诞弥时节。
腊雪映江梅,冰玉更分风月。衮衮紫枢家世,庆诞弥时节。
烘堂赢得戏莱衣,春酒宝杯凸。籍籍郑庄人物,要汉廷勋业。
烘堂赢得戏莱衣,春酒宝杯凸。籍籍郑庄人物,要汉廷勋业。

hǎoshìjìn ·xuěyìngjiāngméi

hánbiāo sòngdài 

xuěyìngjiāngméi bīnggèngfēnfēngyuè gǔngǔnshūjiāshì qìngdànshíjié 
hōngtángyínglái chūnjiǔbǎobēi zhèngzhuāngrén yàohàntíngxūn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¹
译文:记得那年你我离别的时候,你说你要去桐庐居住。
注释:¹桐庐:县名,今属浙江。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¹
译文:去了桐庐后音信全无,如今收到来自广州得书信。
注释:¹书:书信。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那年离别日”是这组诗的第四首。

  这首诗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luōgòng··niánbié--liúcǎichūn

niánbiézhǐdàozhùtóng

tóngrénjiànjīn广guǎngzhōushū

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
桑干枝水¹又东流,长津委²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pǔ)³,渊潭相通,水至清深,晨凫(fú)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
译文:桑干支水向东流去,长长的河流弯弯曲曲,连通两湖泊,东湖和西面湖泊一水相连,潭水极清且深,早晚都有野鸭在湖上浮游,鱼鳖等水族潜游于水下。观望池潭,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美中不足的只是缺少美木而已。
注释:¹桑干枝水:今称黄水河,发源于山西省朔州市南,至应县西北入桑干河。²委:弯曲,曲折。³浦:这里指湖泊。⁴凫:野鸭。⁵黛甲素鳞:代指鱼鳖等水族。黛:青黑色。素:白色。⁶俯仰:本指低头和抬头,这里代指“观望”。⁷意深鱼鸟:寄深意于鱼鸟,物我交融。⁸寡:少。⁹良木:美木。
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槎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梦魂快趁天风¹,琅(láng)²飞上三山³顶。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hóng)杯影?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¹⁰浮槎(chá)¹¹万里,寻侬(nóng)¹²归路,波声壮,侵山枕¹³
译文:梦中,魂魄趁着迅疾的风在清朗的风声中飞到三神山的山顶上。这时,是谁把鱼龙从梦中叫起,以致打破了一汪杯水的平静?天上仙府清冷空虚,仙宫寂静冷清,谁知高在九天的寒冷?只好借助天槎代步万里来寻找回去的路,归来后只闻浩大的涛声萦绕在枕边。
注释: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双调,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天风:即风。蔡邕《饮马长城窟行》:“桔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²琅然:声音清朗的样子。³三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传说在海上。⁴鱼龙: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⁵一泓杯影:大海不过如同倾泻在杯中的一汪水。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泓,水深的样子。⁶玉府:这里指神仙府。⁷琼楼:天上仙宫。⁸寂历:寂静、冷清。⁹高寒谁省:语本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¹⁰倩:借助。¹¹浮槎:即天槎,古代神话中指可在天地间往来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十》:“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¹²侬:我。¹³山枕:即枕头。古人枕头多用木、瓷制做,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称。
便有成连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待扶桑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
便有成连¹佳趣,理瑶丝、写²他清冷。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待扶桑³净洗,冲融立马,看风帆稳!
译文:恰好有成连那样高雅的情趣,于是整理琴弦,弹奏涛声的清越。无奈的是夜太长、愁太浓而梦太浅,承受不了再次听到涛声。估计明天应该能在山头看到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而将要下雪的景象。等太阳把乌云驱散后,便从容地立马,看乘风而行的船稳定向前。
注释:¹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²写:弹奏。³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这里代指太阳。⁴冲融:冲和,恬适。⁵立马:驻马。

  此词上片从大处落墨,浮想联翩,幻想飞入仙府后难耐高在九天的寒冷而借浮槎寻找归路;下片继续写涛声,寓夜长愁深而梦浅的无奈其中,同时通过想象表达对光明的热切期待。全词回旋跌宕,气势雄浑,工稳严整,幻笔幽怀,情思缥缈,余意难穷。

  此词上片从大处落墨,浮想联翩,由梦中写到梦醒,其间虚实相间,情景相生。奔腾澎湃的海涛声,首先引发的是梦魂飞越的海天之旅。驰骋“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式的笔墨,神游宇宙,让梦想驾着天风,自由飞翔,扶摇直上,飞往可望而不可即的缥缈仙山。“快趁天风”不止说明风的疾速,而且突出人的快意,有如苏轼《百步洪》“险中得乐虽一快”之“快”。涛声随即又幻化成鱼龙吟啸之音。“何人唤起”三句,按此词谱式的节奏,一般分成三个短句,而从语意讽诵,则可读为“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其中,“一泓杯影”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意,写梦魂飞翔天外,俯眺大海,只似杯水一汪而已。接下去,词人笔触略略点染氛围,清虚寂寞中呈现一片高寒之境。这里,词人翻用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意,而出以问句“高寒谁省”,实含有内心深藏的孤寂。“省”是体验、领会,此境不是常人所能体会,也非词人所能久驻。因此,词人笔触一转,用“浮槎”熟典,再叙写寻觅归程,回到人间。“倩浮槎万里”以下,求浮槎,寻归路,意味着壮游奇境的结束。幻梦醒了,美好的空中楼阁消逝了,伴随自己的只有盈耳的涛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有如李白梦游天姥时留下的失落感。

  下片继续写涛声,以呼应开篇。海涛声又幻作琴曲遐思,涉想成连故事。千载涛声依旧,而时移物换,人间何世,即便有成连那样的高手,对沧海云涛,抚瑶琴弦柱,寻绎清冷的佳趣,今夜却不堪重听了。其中,“愁深梦浅”点出词人无端的心事、难抒的积郁,而其具体意蕴究属怀知音还是伤逝者、悲时局还是感身世,抑或兼而有之,已无从实指。接着再由漫漫长夜孤枕听涛拟想明朝“雪昏云醒”光景。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有“昏昏雪意云垂野”之句,这里说“雪昏云醒”,着一“醒”字,厚积的云层似也通宵不倦地在酿着雪意,选字可谓新警,与史达祖《双双燕·咏燕》‘‘看足柳昏花暝”的名句正堪并传。云情雪意,通力营造沉寂、凝重的氛围,折射出人的心态。但是读下去却又不是一味清愁不断,词的最后出现了对未来的壮美憧憬,对光明的热切期待。路转峰回,词人业已自行解开了连环情结。词人笔下的“待净洗扶桑,冲融立马,看风帆稳”,造语新奇,涵盖时空,扫尽阴霾,更新物象,隐寓的是“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的超旷胸襟,高咏的是从容立马看风帆的非凡气概。此种胸襟气概,此等朗吟健笔,本身即具美感,即饶具魅力。

  全词回旋跌宕,气势雄浑,工稳严整,幻笔幽怀,情思缥缈,幽幽折折又若断若续,将闻海涛声的所思所感细腻传出,余意难穷。

参考资料:
1、 孙文光,彭国忠,刘荣平 注评.明清词三百首.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05月第1版:172-173
2、 梁晓云 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纲要.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624-625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419-421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洞口谁家?木兰¹船系木兰花。红袖²女郎相引去³,游南浦(pǔ),笑倚春风相对语。
译文:洞口是哪户人家呀?屋前木兰树造的小船上系着好看的木兰花。身着襦裙长袖的女郎们互相邀约去水边游玩,春风湖面,女孩们的笑闹嬉戏声不时传来。
注释:¹木兰:乔木,又名杜兰、林兰,状如捕树,木质似柏树而较疏,可造船,晚春开花。²红袖:指古代女子襦裙长袖,后来就成了女子的代名词。³相引去:相互邀约而去。引:招引。⁴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这首词写南方少女的欢情。作品以虚拟问句开头,以“木兰船系木兰花”写洞口之家的实景,流露出无比赞美之情。“红袖”三句继续写洞口之家的人事,活现南方少女相引相招,相依相偎,亲昵欢快地游春谈笑的场面。

  此词表现的是,世事清明,心情舒畅,岁月静好,江山无声。有的只是红颜女子引舟,春风湖面,莺歌燕语。中原战乱之中,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却有着这般恬静、悠然的江南好风光,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栩庄漫记》对欧阳炯的《南乡子》八首作了一个总评曰:“《南乡子》八首,多写炎方风物,不知其以何因缘而注意及此?炯蜀人,岂曾南游耶?然其词写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为写景纪俗之词,与李珣可谓笙罄同音者矣。”的确,在《花间集》中,这样朴质清新的风土人情词作,是别具韵味的。

参考资料:
1、 拙风文化网.南乡子·其四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¹墨子言²,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³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shèn)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¹⁰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gāo)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huǐ),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译文:墨子先生见到染丝的人时感叹道:“在青色中染就是青色,在黄色中染就是黄色。“投入丝的颜色改变了,丝的颜色也随着改变。染完了五次,然后就改变了五次颜色。“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不仅仅是染丝有这种情况,治国也有如染丝一样。舜被许由、伯阳“染,禹被皋陶、伯益“染,汤被伊尹、仲虺“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染得当,“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凡是提起天下著名的仁义之人,必定要称这四王。
注释:¹子:先生。²言:疑是衍文。³苍:青色。⁴所入者变:指所投入丝的颜色改变了。⁵其色亦变:丝的颜色也随着改变。其,指丝。⁶五入必:染完了五次。必,通“毕”,终,完毕。⁷而已则为五色矣:此句是说,然后就改变了五次颜色了。则,疑是衍文。而已,完了,了结,然后。⁸慎:慎重,谨慎。⁹然:这样。¹⁰染:染色这种事情。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