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袂汧城北,西风又是秋。中原心耿耿,南泪思悠悠。
投袂汧城北,西风又是秋。中原心耿耿,南泪思悠悠。
尝胆思贤佐,颙情忆旧游。故宫禾黍遍,行役闵宗周。
尝胆思贤佐,颙情忆旧游。故宫禾黍遍,行役闵宗周。

qiānzhōuzuòsān--zhào

tóumèiqiānchéngběi西fēngyòushìqiūzhōngyuánxīngěnggěngnánlèiyōuyōu

chángdǎnxiánzuǒyóngqíngjiùyóugōngshǔbiànxíngmǐnzōngzhōu

赵佶

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 4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yú)¹左迁²九江郡(jùn)司马。明年³秋,送客湓(pén)(pǔ)口,闻舟马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zhēng)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gǔ)¹⁰妇。遂命酒¹¹,使快¹²弹数曲。曲罢悯(mǐn)¹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¹⁴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yú)出官¹⁵二年,恬然¹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zhé)¹⁷意。因为(wéi)¹⁸长句¹⁹,歌²⁰以赠之,凡²¹六百一十六言²²,命²³曰《琵琶行》。
译文: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次年秋天,到湓浦口送客,听到邻舟有一女子在夜晚弹奏琵琶,细审那声音,铿铿锵锵颇有点京城的风味。我询问她的来历,原来是长安的乐伎,曾经跟穆、曹这两位琵琶名家学习技艺,后来年长色衰,嫁给一位商人为妻。于是我吩咐摆酒,请她尽情地弹几支曲子。她演奏完毕,神态忧伤,叙说自己年青时欢乐的往事,但如今漂泊沦落,憔悴不堪,在江湖之间飘零流浪。我出任地方官已将两年,一向心境平和,她的话却使我有所触动,这一晚竟然有被贬逐的感受。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一共有六百一十六字,命题为《琵琶行》。
注释:¹予:同“余”,我。²左迁:贬官,降职。古以左为卑,故称“左迁”。³明年:第二年。⁴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⁵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⁶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⁷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⁸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⁹为:做。¹⁰贾人:商人。¹¹命酒:叫(手下人)摆酒。¹²快:畅快。¹³悯然:忧郁的样子。¹⁴漂沦:漂泊沦落。¹⁵出官:(京官)外调。¹⁶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¹⁷迁谪:贬官降职或流放。¹⁸为:创作。¹⁹长句:指七言诗。²⁰歌:作歌。²¹凡:总共。²²言:字。²³命:命名,题名。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xún)阳江¹头夜送客,枫叶荻(dí)花秋瑟瑟²
译文: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
注释:¹浔阳江:万里长江流经江西省九江市北的一段,因九江古称浔阳,所以又名浔阳江。²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¹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译文: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注释:¹主人:诗人自指。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jìn)月。
译文: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译文: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译文: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不语。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¹重开宴。
译文: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注释:¹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译文: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用怀里抱着的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zhuǎn)(zhóu)拨弦¹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译文:她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还没弹成曲调却先有了感情。
注释:¹转轴拨弦:拧转弦轴,拨动弦丝。这里指调弦校音。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xián)弦掩抑¹声声思(sī)²,似诉平生不得志。
译文: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如意。
注释:¹掩抑:声音低沉。²思:深长的情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低眉信手¹续续弹²,说尽心马无限事。
译文:她低眉随手慢慢地连续弹奏,尽情地倾诉心底无限的伤心事。
注释:¹信手:随手。²续续弹:连续弹奏。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轻拢(lǒng)¹慢捻(niǎn)²(mò)³复挑(tiǎo),初为《霓(ní)(cháng)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译文: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注释:¹拢:扣弦。²捻:揉弦的动作。³抹:顺手下拨。⁴挑:反手回拨的动作。⁵《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马原。⁶《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弦¹(cáo)²如急雨,小弦³切切如私语。
译文:大弦声音沉重抑扬如暴风骤雨,小弦细促轻幽、急切细碎,如人窃窃私语。
注释:¹大弦:指最粗的弦。²嘈嘈:声音沉重抑扬。³小弦:指最细的弦。⁴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嘈嘈切切错杂弹(tán),大珠小珠落玉盘。
译文: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颗颗掉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jiàn)¹莺语花底滑,幽咽(yè)²泉流冰下难³
译文:一会儿像黄鹂在花下啼鸣婉转流利,一会儿又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
注释:¹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鸟鸣声。²幽咽:形容乐声梗塞不畅。³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艰难,形容乐声滞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冰泉冷涩(sè)弦凝绝¹,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译文:好像冰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注释:¹凝绝:凝滞。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译文: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银瓶乍破水浆迸(bèng)¹,铁骑突出刀枪鸣。
译文:突然,琵琶之音陡然高昂,似银瓶炸裂,水浆奔迸;又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
注释:¹迸:溅射。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曲终¹收拨²当心画³,四弦一声如裂帛(bó)
译文:一曲终了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注释:¹曲终:乐曲结束。²拨: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拨工具。³当心画:用拨子在琵琶的马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东船西舫(fǎng)¹(qiǎo)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bái)
译文: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注释:¹舫:船。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放拨插弦马,整顿衣裳起敛(liǎn)¹
译文: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然后整理一下衣服起身站立,收敛(深思时悲愤幽怨的)面部表情。
注释:¹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há)蟆陵¹下住。
译文:她说她本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注释:¹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fāng)¹第一部。
译文: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
注释:¹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服 一作:伏)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¹妒。
译文: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伎们嫉妒。
注释:¹秋娘:唐代歌妓女伶的通称。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五陵¹年少争缠头²,一曲红绡(xiāo)³不知数。
译文:京城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
注释:¹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²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³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diàn)头银篦(bì)¹击节²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译文: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注释:¹钿头银篦: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²击节:打拍子。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译文: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¹
译文:教坊的兄弟参军去了,当家的阿姨也死了,暮去朝来我也年老色衰。
注释:¹颜色故: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译文: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自己的年岁大了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¹买茶去。
译文: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淡,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办货去了。
注释:¹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去来¹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译文: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船的秋水凄寒。
注释:¹去来:走了以后。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¹红阑(lán)²
译文:更深夜阑常常梦到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注释:¹唧梦啼妆泪:梦马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²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chóng)¹唧唧²
译文:我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歔欷。
注释:¹重:重新,重又之意。²唧唧:叹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译文: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zhé)居卧病浔阳城。
译文: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卧病。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译文: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住近湓(pén)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译文: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xuè)猿哀鸣。
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春江花朝(zhāo)秋月夜,往往取酒还(hái)独倾。
译文: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zhāo)(zhā)¹难为听。
译文: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注释:¹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今夜闻君琵琶语¹,如听仙乐耳暂²明。
译文: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注释:¹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²暂:突然。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莫辞更(gèng)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译文: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¹促弦²弦转(zhuǎn)³急。
译文: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注释:¹却坐:退回到原处。²促弦:把弦拧得更紧。³转:更加,越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凄凄不似向前声¹,满座重(chóng)闻皆掩泣²
译文:凄凄切切不似刚才奏过的单调,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注释:¹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²掩泣:掩面哭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座马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¹湿。
译文: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注释:¹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诗的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本诗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白、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四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银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接着他以一个平等真诚的朋友、一个患难知音的身份,由衷地称赞和感谢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己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后来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促弦:紧弦,使调子升高。青衫:八、九品文官的服色,司马是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xíng

bái tángdài 

yuánshínián zuǒqiānjiǔjiāngjùn míngniánqiū sòngpénkǒu wénzhōuzhōngtánzhě tīngyīn zhēngzhēngrányǒujīngshēng wènrén běnchángānchāng chángxué cáoèrshàncái niánchángshuāi wěishēnwéirén suìmìngjiǔ shǐ使kuàitánshù mǐnrán shàoxiǎoshíhuānshì jīnpiāolúnqiáocuì zhuǎnjiāngjiān chūguānèrnián tiánránān gǎnrényán shìshǐjuéyǒuqiānzhé yīnwéicháng zèngzhī fánliùbǎishíliùyán mìngyuē xíng  

xúnyángjiāngtóusòng fēnghuāqiū 
zhǔrénxiàzàichuán jiǔyǐnguǎnxián 
zuìchénghuāncǎnjiāngbié biéshímángmángjiāngjìnyuè 

wénshuǐshàngshēng zhǔrénwàngguī 
xúnshēngànwèntánzhěshuí shēngtíngchí 
chuánxiāngjìnyāoxiāngjiàn tiānjiǔhuídēngchóngkāiyàn 
qiānwànhuànshǐchūlái yóubàobànzhēmiàn 
zhuǎnzhóuxiánsānliǎngshēng wèichéngdiàoxiānyǒuqíng 
xiánxiányǎnshēngshēng píngshēngzhì 
méixìnshǒután shuōjìnxīnzhōngxiànshì 
qīnglǒngmànniǎntiǎo chūwéi cháng hòu liùyāo   (liùyāozuò 绿yāo )
xiáncáocáo xiǎoxiánqièqiè 
cáocáoqièqiècuòtán zhūxiǎozhūluòpán 
jiànguānyīnghuāhuá yōuquánliúbīngxiànán 
bīngquánlěngxiánníngjué níngjuétōngshēngzànxiē  (zànxiēzuò jiànxiē )
biéyǒuyōuchóuànhènshēng shíshēngshèngyǒushēng 
yínpíngzhàshuǐjiāngbèng tiěchūdāoqiāngmíng 
zhōngshōudāngxīnhuà xiánshēngliè 
dōngchuán西fǎngqiǎoyán wéijiànjiāngxīnqiūyuèbái 

chényínfàngchāxiánzhōng zhěngdùnchángliǎnróng 
yánběnshìjīngchéng jiāzàilíngxiàzhù 
shísānxuéchéng míngshǔjiàofāng 
céngjiàoshàncái zhuāngchéngměibèiqiūniáng  (zuò  )
língniánshàozhēngchántóu hóngxiāozhīshù 
diàntóuyínjiésuì xuèluóqúnfānjiǔ  (yínzuò yún )
jīnniánhuānxiàomíngnián qiūyuèchūnfēngděngxián 
zǒucóngjūnā zhāoláiyán 
ménqiánlěngluòān lǎojiàzuòshāngrén 
shāngrénzhòngqīngbié qiányuèliángmǎichá 
láijiāngkǒushǒukōngchuán ràochuányuèmíngjiāngshuǐhán 
shēnmèngshàoniánshì mèngzhuānglèihónglángān 

wéntàn yòuwénchóng 
tóngshìtiānlúnluòrén xiāngféngcéngxiāngshí 
cóngniánjīng zhébìngxúnyángchéng 
xúnyángyīnyuè zhōngsuìwénzhúshēng 
zhùjìnpénjiāngshī湿 huángzhúràozháishēng 
jiāndànwén juānxuèyuánāimíng 
chūnjiānghuāzhāoqiūyuè wǎngwǎngjiǔháiqīng 
shāncūn ōuzhāozhānánwéitīng 
jīnwénjūn tīngxiānyuèěrzànmíng 
gèngzuòtán wéijūnfānzuò xíng  

gǎnyánliángjiǔ quèzuòxiánxiánzhuǎn 
xiàngqiánshēng mǎnzuòchóngwénjiēyǎn 
zuòzhōngxiàshuízuìduō jiāngzhōuqīngshānshī湿 

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
家在闽山¹东复东,其中岁岁²有花红。
译文:我的家住在闽山的东面,在那里每年都会有花开放。
注释:¹闽山:本名乌石山,唐天宝二年(公元749年)改称闽山。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旧城内之西南隅。与九僵山、越王台合称为“福州三山”。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又改名道山。此处以山代指福州市。²岁岁:年年。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译文:现如今我不在花开放的地方,但是那些花依然在过去开花的地方开花。
昔读韦公集,固多滁州词。
昔读韦公¹集,固多滁(chú)州词。
译文:从前阅读韦应物先生的集子,有许多在滁州写的诗句。
注释:¹韦公:指中唐诗人韦应物(737-789),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任三卫郎,吏部员外郎,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官终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十卷。以田园山水诗著称。
烂熳写风土,下上穷幽奇。
烂熳¹写风土²,下上穷幽奇³
译文:他以焕发的文采描绘当地风土,上下求索,写尽幽深奇妙的自然景物。
注释:¹烂熳:焕发,此指文采焕发。²风土: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³穷幽奇:谓写尽幽深奇妙的自然景物。
君今得此郡,名与前人驰。
君今熳此郡,名与前人驰。
译文:你如今来主管这个州郡,诗名正好跟韦先生并驾齐驱。
君才比江海,浩浩观无涯。
君才比¹江海,浩浩观无涯。
译文:你的才情像江海一样浩渺,广阔得望不到边极。
注释:¹比:犹言“如”、“似”。
下笔犹高帆,十幅美满吹。
下笔犹高帆,十幅美满吹。
译文:落笔宛如高高扬起的船帆,十幅帆又被顺风吹得满满涨起。
一举一千里,只在顷刻时。
一举一千里,只在顷刻时。
译文:一开船就走一千里,只不过是顷刻须臾。
寻常行舟舻,傍岸撑牵疲。
寻常¹行舟舻(lú)²,傍岸撑牵疲。
译文:哪儿像普通人行舟,傍着河岸撑篙、牵缆费尽力气。
注释:¹寻常:指寻常人,一般人。²行舟舻:即行舟。舻,船。
有才苟如此,但恨不勇为。
有才苟如此,但恨¹不勇为²
译文:你的才情是那样高华绝世,只遗憾写作还不十分努力。
注释:¹恨:遗憾。²不勇为:谓欧公写作尚不够多。
仲尼著春秋,贬骨常苦笞。
仲尼¹著春秋²,贬骨常苦笞(chī)
译文:仲尼写成《春秋》一书,一字寓褒贬,宛若鞭打痛到骨髓里。
注释:¹仲尼:孔子(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²春秋: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
后世各有史,善恶亦不遗。
后世各有史,善恶亦不遗。
译文:后世每个朝代都有史书,善和恶毫无遗漏。
君能切体类,镜照嫫与施。
君能切(qiè)体类¹,镜照嫫(mó)²与施³
译文:一一载入典籍你能洞察事物,分辨体式类别,就像明镜照出丑妇和美女。
注释:¹切体类:深入事物的体式、类别。²嫫:嫫母,古代传说中的丑女,黄帝时人。³施: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后常用作绝色美女的代称。
直辞鬼胆惧,微文奸魄悲。
直辞¹鬼胆惧,微文²奸魄³悲。
译文:刚直的言辞让鬼魅吓破了胆,深寓褒贬的诗句使奸人悲伤战栗。
注释:¹直辞:刚直的言辞。²微文:意含褒贬的文字。³奸魄:指奸佞之人。
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
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
译文:不去描写儿女的相思恋情,不去创作风花雪月的诗句。
唯存先王法,好丑无使疑。
唯存先王法¹,好丑无使疑。
译文:只须保存上古的礼法、准则,好坏是非不容混同一体。
注释:¹先王法:犹言上古的礼法、法则。
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
译文:哪儿会求取一时的声誉,应该期望千载以下的知己。
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
此外有甘脆¹,可以奉亲慈²
译文:当地还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养老母和亲戚。
注释:¹甘脆:美味的食物。²亲慈:指母亲。
山蔬采笋蕨,野膳猎麏麋。
山蔬采笋蕨(jué)¹,野膳(shàn)²猎麏(jūn)³(mí)
译文:山中采摘来竹笋、蕨菜,想吃野味就把麋鹿猎取。
注释:¹蕨:菜名,嫩叶可食。又名拳菜、紫蕨。²野膳:犹言“野味”。膳,所食之物。³麏:兽名,指獐子。⁴麋:兽名,麋鹿,鹿类。
鲈脍古来美,枭炙今且推。
鲈脍(kuài)¹古来美,枭(xiāo)(zhì)²今且推³
译文:切细的鲈鱼自古就认为非常鲜美,如今且把烧熟的山禽肉当成美味。
注释:¹脍:细切为脍。²枭炙:泛指野禽肉。枭,猛禽,昼潜夜出,俗称猫头鹰。通“鸮”。炙,烧烤的肉。³推:推赏。
夏果亦琐细,一一旧颇窥。
夏果亦琐细¹,一一旧颇窥。
译文:夏天的果实又是那样繁多,每一种以前就很诱人食欲。
注释:¹细:谓种类繁多。
圆尖剥水实,青红摘林枝。
圆尖剥水实¹,青红²摘林枝。
译文:水中的菱藕之类有尖有圆,枝头果子有青有红在那树林里。
注释:¹水实:指菱藕之类。²青红:指桃、杏、梨等水果。
又足供宴乐,聊与子所宜。
又足供宴乐,聊与子所宜。
译文:这些东西足以提供宴饮的欢乐,使你能够安心居住在此地。
慎勿思北来,我言非狂痴。
慎勿¹思北来²,我言非狂痴。
译文:切莫一心想北归返回京都,我这番话并不是狂言痴语。
注释:¹慎勿:切勿。²北来:指返回京都。
洗虑当以净,洗垢当以脂。
洗虑当以净¹,洗垢(gòu)²当以脂³
译文:洗去尘俗的烦恼要用佛家的净水,膏脂才能够洗尽污秽油腻。
注释:¹净:指佛教所用净水,能洗去尘俗之虑。²垢:污秽。³脂:油脂。
此语同饮食,远寄入君脾。
此语同饮食¹,远寄入君脾。
译文:我说的话就如饮食一样重要,远远地寄上望你深深记在胸臆。
注释:¹饮食:意谓和饮食一样重要、不可缺少。

  这首诗先把欧公与唐代诗人韦应物相提并论。且盛赞欧公:“下笔犹高帆,十幅美满吹。一举一千里,只在顷刻时。”然后就此生发,勉励欧公尽其才力写作诗文,以达到惩时救世的目的,从而光照千古。诗人还着重劝勉欧公安于滁州生活“慎勿思北来”,言外之意也就是望其坚持刚正的政治立场,而不要有丝毫妥协,用意十分深切。

  诗开篇借读韦应物诗集谈及对滁州的印象,实则借韦赞欧。接着“君才比江海”以下六句赞美欧阳修在文学上的贡献。然而这样有才能的人士,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就像傍岸撑船一样,滁州毕竟地小,先生的才能是不能得到很好施展的。一个“恨”字包蕴了诗人对政坛变迁、朋友遭贬的愤懑之情,同时也是诗人对自身遭际的不平之鸣。

  接着诗人以孔子著《春秋》为例:“虽然孔子曾经遭受‘贬骨’、‘苦笞’之厄运,但历史是公平的,所以我们要坚持‘直辞鬼胆惧,微文奸魄悲,不书儿女书,不作风月诗’的气节。”这实际上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勉励,商定二人要继续以文学作为斗争的武器,用诗歌的美刺传统,来干预现实,改造社会“人事极谀谄”的不良士风。由此可以见出梅尧臣的文学主张,他提倡不著空文,不谈风月,实际是儒家秉笔直言的直史精神,包含着诗人身在山林心在朝野的济世情怀。

  最后诗人郑重嘱咐朋友“慎勿思北来”,实际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一种回避。当前政治形势变化莫测,两人虽然不忘他们的政治理想,但如今还是暂避为好。满腔政治热情却迫于形势不得释放,兼济天下之志只得暂以明哲保身代之,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感慨是可想而知的。

  欧阳修《朋党论》所说:“君子以同道为朋”、“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义,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其济。”这首诗正可证明此理。全诗侃侃而谈,毫无顾忌与保留,于义理则为高论,从艺术方面推求则嫌其拙直,略欠情韵。

参考资料:
1、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64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72-73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màn)¹投诗赠汨(mì)²,身今且乐奈渠(qú)何。
译文:都说作诗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
注释:¹谩说:犹休说。²汨罗:汨罗江口汇入洞庭湖。汨罗江分为南北两支。为南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尝闻求福木居士¹,试向艾渠²成祝呵。
译文:我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试着向艾人祝福啊!
注释:¹木居士:木雕神像的戏称。²艾渠:端午节,有的用艾束为渠形,称为“艾渠”。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忠言不用竟沉死¹,留得文章星斗罗²
译文:明明是忠言,却不被楚王采纳,最后落得个沉江而死的下场,但是留下的文章却像星星一样永垂不朽。
注释:¹沉死:沉江而死。²星斗罗:星星一样永垂不朽。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何意更觞(shāng)¹昌歜(chù)²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译文: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而击节歌唱吧!
注释:¹觞:古代盛酒器。²昌歜: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端午节有食菖蒲菹与饮菖蒲酒之俗。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年年端午风兼雨¹,似为屈原陈昔冤²
译文: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
注释:¹风兼雨:下雨刮风。²陈昔冤:喊冤陈情。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¹南舍北鹁(bó)(jiū)²喧。
译文:我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去玩只有屋舍南北的鹁鸠。
注释:¹舍:房屋。²鹁鸠:体淡红褐色,头蓝灰色,尾尖白色。在地面觅食,吃大量小型种子。
《端午三首》是南宋赵蕃的一组关于端午节的诗。
第一首诗是写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祭念,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
第二首诗是端午时候诗人对于屈原忠不见用陈江而死,但是诗文传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
第三首诗是诗人端午时候读历史有所感触,却找不到人倾诉。这里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诗人也受到冤屈,跟屈原的处境相似。

duānsānshǒu

zhàofán sòngdài 

mánshuōtóushīzèngluó shēnjīnqiěnài 
chángwénqiúshì shìxiàngàirénchěngzhùa 

zhōngyányòngjìngchén liúwénzhāngxīngdǒuluó 
gèngshāngchāngchùjiǔ wèijūnjiécháng 

niánniánduānfēngjiān wèiyuánchényuān 
shuílùnshì shènánshèběijiūxuān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寒山¹吹笛唤春归,迁客²相看³泪满衣。
译文: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注释:¹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²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³相看:一作“相逢”。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译文: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此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

  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6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1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