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满四泽,原田高下耕。熙熙随老农,志匪搴芳英。
春水满四泽,原田高下耕。熙熙随老农,志匪搴芳英。

广guǎngtáoyuānmíngshí--guōxiángzhèng

chūnshuǐmǎnyuántiángāoxiàgēngsuílǎonóngzhìfěiqiānfāngyīng

郭祥正

郭祥正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11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
斜髻(jì)娇娥(é)¹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
注释:¹娇娥:美人美貌的少女。
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这首诗写的是唐伯虎心中比较的压抑,但是心事又无法和别人说起。表现出比较的悲惋凄凉之意。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寻得桃源¹好避秦,桃红²又是一年春。
译文: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
注释:庵:古时的庙的名称,和尚住居为庙,尼姑居处为庵;亦有把文人的书斋称为庵的。¹桃源:指晋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中的地方。故事说,有打渔的人顺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²桃红:桃花开放。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花飞莫遣(qiǎn)¹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jīn)²
译文: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注释:¹遣:让。²津:渡口。这里进入桃花源的洞口。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说武陵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溪边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水找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而迁移至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几经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诗人在感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万事不关心,因此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第1352-1353页

qìngquánāntáohuā

xièfāng sòngdài 

xúntáoyuánhǎoqín táohóngyòushìniánchūn 
huāfēiqiǎnsuíliúshuǐ yǒulángláiwènjīn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可怜白雪¹曲,未遇知音人。
译文:可惜这高雅的《白雪》古曲,没有遇到欣赏它的知音。
注释:简:书信,此活用作动词。卢陟:韦应物的外甥。¹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师旷所作。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xī)(huáng)¹(róng)²下,蹉(cuō)(tuó)淮海滨。
译文: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失意流落在淮海之滨。
注释:¹恓惶:忙碌不安貌。²戎旅:军旅,兵事。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涧树惶朝雨,山鸟哢(lòng)(yú)¹春。
译文:山涧的树上沾满清晨的雨露,山鸟在暮春中悲啼不停。
注释:¹哢:鸟鸣,鸟叫。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译文:我只有这一瓢酒,希望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记得曾经红极一时的一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抚慰多少劳碌之人的心灵。

  不少人为它续写,引起一阵热潮。

  而此句是出自诗人韦应物的《简卢陟》,这位山水田园诗人,诗风恬淡高远,清新自然。

  但他的一生并非想象中的闲淡安逸,年少在长安以侍卫官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遇安史之乱、国家动荡,又居官场数十载,蹭蹬仕途,颇有抑郁之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抚奏高雅之曲,遗憾的是遇不到懂琴、懂情的知己,自古文人皆清高冷傲,误落尘网,总会感慨身似浮萍、世无知己。

  诗人又用“恓惶”“蹉跎”这样的字眼,人生碌碌,寄身天地,终究是蹉跎了岁月和心性。

  山涧的树沾满清晨的雨露,残余的一点春色仍闻得山鸟鸣叫。诗人见此番情景,虽人生不得意,却能从自然山水中获得一些宽慰。

  尘世奔走,既无知音,亦无佳人,唯有一壶酒,可慰羁旅的劳顿、生活的疲惫。

  曹丕有诗曰:“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何苦如此忧愁呢?光阴如梭,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一样匆匆,尚且有一壶浊酒,伴君踏遍红尘,也好!

jiǎnzhì

wéiyìng tángdài 

liánbáixuě wèizhīyīnrén 
huángróngxià cuōtuóhuáihǎibīn 
jiànshùhánzhāo shānniǎolòngchūn 
yǒupiáojiǔ wèifēngchén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谁家起甲第¹,朱门大道边?
译文:哪一家盖起了豪华的宅第?红漆的大门开在大道旁边。
注释:¹甲第:古代皇帝赐给臣子的住宅有甲乙等级之分,甲第是赐给封侯者住的。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丰屋中栉(zhì)¹,高墙外回环。
译文:高大的房屋梳齿般排列,高高的围墙在外面曲折回环。
注释:¹栉比:像疏齿一样排列,多而密。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累累¹六七堂,栋宇相连延。
译文:六七处堂屋一座挨着一座,梁栋和屋檐相互联接伸延。
注释:¹累累:一个接一个的样子。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一堂费百万,郁(yù)¹起青烟。
译文:造一座这样的堂屋费钱上百万,那郁郁勃勃的气象上凌云烟。
注释:¹郁郁:繁盛的样子。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洞房¹温且清,寒暑不能干。
译文:幽深的内室冬暖夏凉,即使严寒酷暑也不能侵犯。
注释:¹洞房:深邃的内室。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高堂虚且迥(jiǒng)¹,坐卧见南山。
译文:高大的堂屋宽敞亮爽,坐着、躺着,都可望到南山。
注释:¹虚且迥:空旷而且深远,宽敞高爽之意。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绕廊紫藤架,夹砌(qì)红药¹栏。
译文:环绕走廊的是紫藤的藤架,台阶两旁有红芍药的花栏。
注释:¹红药:即芍药花。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
译文:攀下树枝来采摘樱桃,带着花去移栽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译文:主人在这所华屋中安坐,一连十几年都做着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xiǔ)¹
译文:厨房里有出不完的腐败肉,库房里有用不尽而绳串朽坏的钱。
注释:¹贯朽钱:钱积得很多,长期不用,以致串钱的绳子霉烂,故称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谁能将¹我语,问尔骨肉间:
译文:啊,哪一个能传达我的意见,问一个问题,在你们一家人中间:
注释:¹将:传达的意思。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译文:难道社会上没有贫穷卑贱的人?怎么能忍心不去救济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如何奉一身,直¹欲保千年?
译文:为什么只图供养自己,就想保得住富贵千年?
注释:¹直:就。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¹
译文:你可曾见到昔日马家的住宅,如今已成为废弃的奉诚园!
注释:¹奉诚园:原为唐司徒马燧旧宅,以豪奢著名。

  此诗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秦中吟十首》的第三首,一作《伤大宅》。诗人心系百姓的困苦,在诗中对豪门显贵的奢侈之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身为朝廷大臣不思躬身节俭,却竞相攀比,广造豪宅,完全不顾人民的饥寒困苦,竟异想天开想“保千年”富贵。诗人对这些达官贵人极为愤慨,对其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全诗语言朴实,描写细腻。前半描绘宅第,简约明快;后半转入批判,直率尖锐。感情悲愤沉郁,最后六句的责问一气之下,极有力量。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62页

shāngzhái--bái

shuíjiājiǎzhūméndàobiān

fēngzhōngzhìgāoqiángwàihuíhuán

lèilèiliùtángdòngxiāngliányán

tángfèibǎiwànqīngyān

dòngfángwēnqiěqīnghánshǔnénggàn

gāotángqiějiǒngzuòjiànnánshān

ràolángténgjiàjiāhóngyàolán

pānzhīzhāiyīngtáodàihuādān

zhǔrénzhōngzuòshízàiwèiguān

chúyǒuchòubàiròuyǒuguànxiǔqián

shuínéngjiāngwèněrròujiān

qióngjiànzhěrěnjiùhán

fèngshēnzhíbǎoqiānnián

jiànjiāzháijīnzuòfèngchéngyuán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黄昏封印¹点刑徒²,愧负³(jīng)入座隅(yú)
译文:黄昏时候散衙封印,清点在押的囚徒,惭愧啊,有负你了,荆山,又映进座隅。
注释:¹封印: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²刑徒:受刑之人;囚徒。³愧负:自愧逊色。⁴荆山:此处指虢州湖城县(今河南灵宝)南的荆山,乃传说中黄帝铸鼎处。⁵座隅:座位的旁边。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却羡卞(biàn)¹双刖(yuè)²,一生无复没(mò)³
译文:这时倒羡慕卞和,他被砍掉了双足,好免得一生一世,在阶前屈辱奔趋。
注释:¹卞和:春秋楚人。²刖足:断足,是古代的一种酷刑。³没阶:尽阶,走完台阶,为迎送宾客的礼貌行为。⁴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此诗一开头就从这卑微低贱的尉职说起,“黄昏封印点刑徒”,“封印”、“点刑徒”,这就是县尉每天黄昏时的例行公事。诗人不是含糊地一笔带过,而是具体地、不厌其烦地一一点出,更显示了这职责的无聊和不堪忍受。

  第二句“愧负荆山入座隅”,与首句成一鲜明对比,以荆山的巍峨高耸反衬自己的沉沦下僚。李商隐赴弘农尉任时曾途经荆山,并写了一首《荆山》诗,诗云:“压河连华势孱颜,鸟没云归一望间。杨仆移关三百里,可能全是为荆山。”对荆山极力赞美,因此这里才顺手拈来反衬自己的处境。

  诗的后两句是用典:“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县南)得到一块玉璞,曾献之于楚厉王和武王,都被误认为是石头,而以欺君之罪先后把他的双足砍掉。后来,楚文王即位,才使玉人治之,得宝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卞和得璞的荆山与作者所在的荆山同名,故有这样的联想。卞和因献玉而两次被刖足,这是无比悲惨的遭遇。可是李商隐却希望自己能像卞和那样把双足砍断,这样,就再也不必在官府奉迎趋拜了,其惨烈又还迥出乎卞和之上。

  李商隐写作曾被人讥为“獭祭鱼”,因为他很喜欢用典。其实李商隐诗的许多典故都是用得很成功的,比如这首诗,在用典上就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自然巧妙。诗人是从眼前的荆山联想到卞和得玉石的荆山,又由这一荆山联想到卞和献玉的不幸遭遇,又由卞和之不幸联想到自己之不幸,所以就非用这一典不可。二是花样翻新。它不是一般的比附或替代式的用典,而是根据内容需要来用典,“典”只是辅,只是宾,是诗人此时那种强烈愤懑之情的映衬,一个“羡”字,真是惊心动魄,令人不忍卒读。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0-51

rènhóngnóngwèixiànzhōushǐjiǎháijīng--shāngyǐn

huánghūnfēngyìndiǎnxíngkuìjīngshānzuò

quèxiànbiànshuāngyuèshēngméiji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