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訾禀天薄,敢怨人事穷?古梅持本心,未肯邀东风。
莫訾禀天薄,敢怨人事穷?古梅持本心,未肯邀东风。
君病畏出门,我亦如病慵。领此药灶烟,臭味差相通。
君病畏出门,我亦如病慵。领此药灶烟,臭味差相通。
幽花当斜阳,静作醺颜红。除有蝴蝶魂,敛尔柔媚容。
幽花当斜阳,静作醺颜红。除有蝴蝶魂,敛尔柔媚容。
沈沈两人对,貌澹心则浓。明窗拓虚洁,焉有纤尘蒙?
沈沈两人对,貌澹心则浓。明窗拓虚洁,焉有纤尘蒙?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¹
译文: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
注释:¹霜晴:指霜后的晴天。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jiā)¹响到明。
译文:辛苦劳作的人们在欢笑歌唱声中听到雷声轻轻传来,一整晚都听到连枷作响,一直到东方既白才作休。
注释:¹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稍离烟瘴(zhàng)¹近湘潭²,疾病衰颓(tuí)³已不堪。
译文:渐渐远离了岭南瘴气蒸郁的地方,前面不远就是湘潭;身体多病,衰弱疲惫,内心痛苦不堪。
注释:¹烟瘴:瘴气。此代指多瘴气的岭南地区。²湘潭,地名,治所在现在的湖南省。今湖南湘潭。³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儿女不知来避地¹,强言²风物³胜江南。
译文:小儿女不知道自己是在逃难,硬是坚持说:眼前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
注释:¹避地:因逃避战争祸乱而移居他地。²强言:坚持说。³风物:风光景物。

  首句点题,说明自己行程。“烟瘴”二字,切岭南气候,暗示自己因为避乱到连州,过着很艰苦的生活。次句具体写流亡生活对自己身体的摧残,连用“疾病”、“衰颓”、“不堪”三词,突出环境的恶劣,也隐隐将自己对国事的忧愁略加表露,语意低沉深挚。历来诗人都喜欢把情感寄托在对风物的吟咏之中,这两句诗切定“烟瘴”,从而直述种种不堪,也是采用这一手法。

  三、四句笔锋忽转,不再写自己,转说小儿女不知道是逃难,坚持说眼前的景物比江南还好。这两句看似平常,实际上颇见构思之苦。诗以“避地”二字为主脑。眼前的风光,未必不如江南,关键是诗人此番是逃难而来,他又是江南人,见惯江南景色,如今颠沛流离,心情不佳,遥望故乡,战火不息,他怎会对眼前的景色赞赏呢?他又怎么会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秀丽景色呢?反过来,儿女年幼,没有大人那样的忧愁,自然感觉不同,说眼前的景色胜过江南。诗人这样写,正是通过小儿女的不解事,反衬自己的忧思,所以用“强言”二字为小儿女定位,道出心中无限凄楚。苏轼《纵笔》“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将心中的感慨借小儿的误会诉出,寓庄于谐,兴味无穷;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直接说小儿女无知,表示自己悲伤。吕本中这首诗也通过小儿女的不懂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尽管取径不同,仍然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人的启发。

  诗前两句从正面直说,写得很凝重压抑;后两句从侧面衬托,表面上作轻描淡写,实际上将原本的痛苦渲染得更加深沉。吕本中诗自附于江西诗派,讲究“悟入”、“活法”,这首诗写得沉浑老成,就是从杜甫诗入径,而加上了自己的变化。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7.12(2012.7重印) : 第784-785页 .

liánzhōuyángshānguī--běnzhōng

shāoyānzhàngjìnxiāngtánbìngshuāituíkān

érzhīláiqiángyánfēngshèngjiāngnán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
愁脉(mò)(mò)¹,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
译文:脉脉含愁里,望尽江南江北。只见无边的渺茫迷离,是弥漫的轻烟,遮绕重重岭树,阻断了伊人音书传递?可小楼外,山峦连绵才高几许!
注释:谒(yè)金门:词牌名。¹脉脉:含情相看。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细草孤云斜日,一向¹弄晴²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译文:幽独的小草,轻淡的片云,尽笼在橘黄的斜日里,偏又是一霎晴,一霎阴,冷暖不定的天气。落花点点沉坠,隔着珠帘,飘飞不起。衰晚春风啊,这般地柔弱无力。
注释:¹一向:一霎时。“向”通作“晌”。(“一向”亦有如字读者,义异。)²弄晴:欲晴而又不定。

  这首词是登高怀人之作。词中句句有韵,而且韵脚金用入声字,读来有一句一哽咽之感。

  起头“愁脉脉”三个字直抒胸臆,写自己心中积郁着脉脉的愁绪。其下全为景物描写,但因有“愁脉脉”三字贯头,故此下所有的景语亦为情语。“目断江南江北”紧接“愁脉脉”而起,写自己登高望远,但无法望尽江南江北,胸中的愁绪反而越来越浓了。

  “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写“目断”的原因。这里,词人不写山峥高大,偏用“山几尺”的夸张手法来写山之小,强调的是重重“烟树”隔断了“芳信”。从而人立“小楼”之上的凄迷无助情绪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下片首句“细草孤云斜日”,一句三折,两字一意,用最经济的语言描绘出一片凄楚迷离的景象。“细草”绵绵无际更添辽远凄迷之感。写“云”曰“孤”,见出离人的影子,“孤云”实际是离人心酸处境的象征意象。“斜日”状写太阳即将落山,这一时刻往往是鸟兽归巢而离人伤怀的时候。“一向弄晴天色”,上一句凄迷的背景上,即使天气片刻转晴,也不能使人脱离忧郁。“落花”本是伤情物,更何况是阴雨浮浮,东风无力,落花连飞舞一下也是不可能的,其中传达的悲伤之情当较平时更甚了。

  这首词格韵清高,轻淡绵密,含蓄幽邃。同时由于受作者身世的影响,这首词登高怀人之外似另有寄托,如“目断江南江北”似寓托山河破碎而“东风无气力”又似乎寓有无力恢复失地之意。总之,这首词凄迷的闺情背后寄托着深深的家国之恨。

参考资料:
1、 华夏国学书院主编,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01,第243-244页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¹²时,读书养晦(huì)³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jìn)淫日广。每履之,足苦¹⁰(zhì)¹¹焉。既久而遂安之。
译文: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注释:习:积习、习惯。¹蓉:作者自称。²少:年少,年龄小。³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⁴俯:低头。⁵弗得:没有心得。⁶旋:徘徊。⁷径尺:直径一尺。⁸浸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⁹履:踩,走。¹⁰苦:总是。¹¹踬:绊倒。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¹,顾²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³?”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jué)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译文: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注释:¹语之:对他谈了这事。语,告诉。²顾:看。³何……为:哪里还谈得上……。⁴童子:未成年的仆人。⁵平:填平。⁶蹶然:受惊而疾起的样子。⁷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⁸既:已。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噫!习之中(zhòng)¹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²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注释:¹中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²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适,适应。³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样。⁴故:缘故。⁵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⁶宁:安宁。⁷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少年在书房中读书的事情,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很容易适应外物的,适应了外物,也就由不习惯变为习惯。而习惯养成之后,对外物是否合理,对外物的是非优劣,往往也就不加详察,不予追究了。这篇文章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于日常琐事中寄寓哲理,于平淡质朴中透出思想力度。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这一描述,就生动地勾勒了一个善于思考的读书人的形象。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善于思考,就很难说学有所获,更谈不上什么有独到的见解。文章以“思”为经,贯穿始末。因“思”而“绕室以旋”,从“旋”而极其自然地引渡到主题的阐发。总之,这都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书房里有一块洼地,愈来愈向外扩展。在这块地上踱来踱去,当然很不自在。可是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了。等到填平这块洼地,却又感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经过一段时间,这才恢复到正常的感觉。洼地踩惯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适应。这是什么缘故呢?作者深有感触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这是一篇之警策,撮辞举要,统摄全文。习惯成自然,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由此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后的结论是:“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意即治学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这一体会,不仅对育才树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做好一切事情,都有着普遍的借鉴作用。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7,第2003-2004页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容华自俨然。
小姑洲¹北浦²云边,二女³容华自俨(yǎn)
译文:小姑洲的北面云水那边,二妃的悲态哟依旧俨然。
注释: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北四十里的洞庭湖边,是当地人民奉祀湘水女神即传说中帝舜二妃娥皇、女英的祠庙。¹小姑洲:一作“小孤洲”“小袁洲”,黄陵庙南的洲名。²浦:水边。³二女:指娥皇、女英。相传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追踪到湘水边,举身赴水而死。⁴俨然:活像,栩栩如生。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qiān)¹
译文:野庙对着湘江春犹寂寂,古自磨了篆刻草自芊芊。
注释:¹草芊芊: 草茂盛的样子。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风回日暮吹芳芷¹,月落山深哭杜鹃²
译文:旋风在夕阳下吹着香草,斜月笼罩深山啼着杜鹃。
注释:¹“风回”句:屈原《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芷兰:香草。屈赋中作为美好的象征。风回日暮:-作“ 东风近暮”。²“月落”句: 古代神话传说杜鹃乃蜀望帝的魂魄所化。杜甫《杜鹃行》:“君不见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又说:“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这里是写黄陵庙周围环境的凄清寂寞,并以喻帝舜的魂魄。月落:一作“日暮”。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愁断隔湘川。
犹似含颦(pín)¹望巡狩²,九疑³愁断隔湘川。
译文:仍像愁眉不展遥望虞舜,九疑一片青翠远隔湘川。
注释:¹含颦:因怨愁而攒眉,意即愁眉不展。²巡狩:皇帝出外巡行。³九疑:山名,亦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水经注》说它“山有九峰,形状相似,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huánglíngmiào--qún

xiǎozhōuběiyúnbiānèrrónghuáyǎnránmiàoxiàngjiāngchūnbēicǎoqiānqiānfēnghuíchuīfāngzhǐyuèluòshānshēnjuānyóushìhánpínwàngxúnshòujiǔchóuduànxiāngch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