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管得酒瓶乾,馀事谁能著眼看。
仿佛残香幽梦断,冥濛细雨落花寒。
林梢寺隐孤钟晚,水外人喧社饮欢。
万里一身聊尔尔,此生惟觉上恩宽。
杜门管得酒瓶乾,馀事谁能著眼看。
仿佛残香幽梦断,冥濛细雨落花寒。
林梢寺隐孤钟晚,水外人喧社饮欢。
万里一身聊尔尔,此生惟觉上恩宽。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中路¹因循²我所长³,古来才命两相妨。
译文:沿着正规的道路,循序渐进,应该是我所擅长的,但自古以来,才干和命运总是相违背。
注释:¹中路:路的正中央。汉·司马相如 《上书谏猎》:“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²因循:守旧而不改变。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³我所长:我的长处。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劝君莫强安蛇足¹,一盏芳醪(láo)²不得尝。
译文:劝君画蛇不要添足,否则添足的当口,最美好的酒,就品尝不到了。
注释:¹安蛇足:《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²芳醪:美酒。

  首句委婉地道出了诗人的悔恨之情,“中路因循我所长”。诗人从小聪慧伶俐,虽然家境贫寒,但只要一直勤奋苦读,也许会像大多数学子一样,有朝一日可以衣锦还乡。

  这本是一条常规之路,可是李商隐因为才华出众,却被当时著名的文士令狐楚所欣赏,不仅教授其写作技巧,而且将他视为己出,在经济上也对义山一家给予照顾和资助。后来李商隐还凭借着令狐楚父子的提携,在仕途中走了捷径。

  后来李商隐又得到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赏识,还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他。看似义山应该前途无量,可是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这位晚唐才子在仕途中兜兜转转,竟然又回到了起点。

  诗人不禁发出一声浩叹,“古来才命两相妨”。自古红颜多薄命、文章憎命达,诗人非常后悔当初的选择,也许他安分守己地读书,老老实实地参加科考,结果可能比预想的要好。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诗人便告诫后世,“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作者化用了画蛇添足的故事,又将美好的生活比作“芳醪”,既劝慰人们不要弄巧成拙,又委婉地抒写了其悲戚和无奈之情。

  诗人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体悟,明白了凡事要循序渐进的道理。正如古人所言,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很多时候欲速则不达,越是希望得到,反而越是难以企及。

  李商隐的这首绝句语言朴实,道理深刻,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含悲,又充满理趣。开篇阐述自己的切身感受,后两句抒写议论,用典无痕、比喻恰当,读完更令人深思。

当九秋之凄清,见一鹗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肃肃逸响;杳不可追,俊无留赏。彼何乡之性命,碎今日之指掌。伊鸷鸟之累百,敢同年而争长?此雕之大略也。
当九秋¹之凄清,见一鹗(è)²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³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hé),肃肃逸响;杳(yǎo)不可追,俊无留赏。彼何乡之性命,碎今日之指掌。伊鸷(zhì)¹⁰之累百,敢同年而争长?此雕之大略也。
译文:正当凄凉冷清的深秋时节,一只大雕冲天而上。它自负材具非凡,横穿寒秋独来独往。劲健的毛羽,发出肃肃的声响,刹那间便远得看不见,踪影难寻,动作迅捷神速,使人无暇细看。那个不知何处的生命,今日碎裂在它的指掌。那些鸷鸟即使数以百计,岂敢与它同日而语,一争雄长?这是的大致情况。
注释:¹九秋:九月之秋。²鹗:雕。³横:充满。⁴杀气:秋天肃杀之气。⁵梢梢:象声词,形容雕翅掠空的声音。⁶翮:羽茎。⁷肃肃:象声词。⁸杳:飘忽不见踪影的样子。⁹俊无留赏:形容雕动作迅捷神速,使人无暇细看。¹⁰鸷鸟:猛禽。
若乃虞人之所得也,必以气禀玄冥,阴秉甲子;河海荡潏,风云乱起;雪冱山阴,冰缠树死。迷向背于八极,绝飞走于万里。朝无所充肠,夕违其所止;颇愁呼而蹭蹬,信求食而依倚。用此时而椓杙,待弋者而纲纪;表狎羽而潜窥,顺雄姿之所拟。欻捷来于森木,固先系于利觜;解腾攫而竦神,开网罗而有喜。献禽之课,数备而已。
若乃虞(yú)¹之所得也,必以气禀玄冥²,阴秉甲子³;河海荡潏(yù),风云乱起;雪冱(hù)山阴,冰缠树死。迷向背于八极,绝飞走于万里。朝无所充肠,夕违其所止;颇愁呼而蹭蹬,信求食而依倚¹⁰。用此时而椓(zhuó)(yì)¹¹,待弋(yì)¹²而纲纪¹³;表狎(xiá)¹⁴而潜窥,顺雄姿之所拟¹⁵。欻(xū)¹⁶来于森木,固先系于利觜(zī)¹⁷;解腾攫(jué)¹⁸而竦(sǒng)¹⁹,开网罗而有喜。献禽之课²⁰,数备而已。
译文:如果虞人要捕捉大雕,须在寒冷的严冬时节,阴气随着岁时而至。河海汹涌,风云四起,大雪封闭,群山暗晦,层冰纠结,树木冻死。大雕迷失了方向,停止了万里高飞。白天没有食物充饥,夜晚找不到原来的住地。困顿得只能凄厉呼叫,觅取食物确实要有凭依。在这个时候打桩设网,待大雕到来以罗网捕取。放出驯化的鸟儿并暗中窥探,顺应着雕的动意。大雕迅捷地飞出丛林,先用利嘴袭击。虞人见雕腾跃飞扑而神情激切,打开罗网而心中欢喜。献纳珍禽的赋税,数目足够才能完毕。
注释:¹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圃、田猎的官,负责驯养猛禽。²玄冥:玄冥是孟冬之神,气禀玄冥意为禀受冬神的寒气。³阴秉甲子:一年中的阴寒季节。甲子指日期。⁴荡潏:汹溃起伏。⁵冱:冻结。⁶迷向背:分不清南北阴阳。⁷绝飞走:飞禽走兽绝迹。⁸违:离开,错过。⁹蹭蹬:困顿。¹⁰依倚:徘徊不去。¹¹椓杙:捶钉小木桩,用于张网捕雕。¹²弋者:猎人。¹³纲纪:结网。¹⁴表狎羽:设置诱饵。狎羽,驯养狎熟的禽鸟。¹⁵拟:预定,预计。¹⁶欻捷:迅捷。¹⁷觜:鸟喙。¹⁸腾攫:雕落网后挣扎挠抓之态。¹⁹竦神:敬畏,神情肃然。²⁰课:赋税。
及乎闽隶受之也,则择其清质,列在周垣;挥拘挛之掣曳,挫豪梗之飞翻。识畋游之所使,登马上而孤骞。然后缀以珠饰,呈于至尊。抟风枪累,用壮旌门。乘舆或幸别馆、猎平原,寒芜空阔,霜仗喧繁。观其夹翠华而上下,卷毛血之崩奔;随意气而电落,引尘沙而昼昏。豁堵墙之荣观,弃功效而不论。斯亦足重也。
及乎闽隶¹受之也,则择其清质²,列在周垣(yuán)³;挥拘挛(luán)之掣(chè)(yè),挫豪梗之飞翻。识畋(tián)之所使,登马上而孤骞(qiān)。然后缀以珠饰,呈于至尊。抟(tuán)¹⁰枪累¹¹,用壮旌(jīng)¹²。乘舆(yú)¹³或幸别馆、猎平原,寒芜空阔,霜仗¹⁴喧繁。观其夹翠华¹⁵而上下,卷毛血¹⁶之崩奔¹⁷;随意气而电落,引¹⁸尘沙而昼昏。豁¹⁹堵墙²⁰之荣观²¹,弃功效而不论。斯亦足重也。
译文:等到养鸟官闽隶接收了雕,则拣选其中仪态清俊者,置放皇家苑圊。闽隶牵动拘系它的绳索,剪束它赖以翻飞的劲羽,直到游猎时懂得听从使唤,然后置之马背,让它独自飞翔。再用珠玉加以装饰,呈献给皇帝。让它从枪剑丛中乘风直上,在猎场施展威风。天子车驾或是抵达行宫,射猎原野,深秋的草地空旷无边,鲜明的仪仗队喧腾不止,只见大雕环绕旌旗忽上忽下,猎物毛羽飘洒,鲜血崩流。大雕惬意地闪电似的落下,卷起漫天尘沙,白昼也显得昏暗。它无意于万众围观的荣耀,舍弃功劳而不愿称道,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注释:¹闽隶:官名,掌役畜养鸟。²清质:形态清秀。³周垣:设在宫殿外围的机构,这里指皇家苑囿。⁴拘挛:痉挛,抽搐。⁵掣曳:牵引。⁶豪梗:豪放倔强。⁷畋遂:打猎、郊游。⁸孤骞:离傲的样子。⁹至尊:皇帝。¹⁰抟风:乘风而上。¹¹枪累:篱笆。¹²旌门:皇帝出游,旌旗排列如门,称旌门。¹³乘舆:皇帝的车驾。¹⁴霜仗:如霜雪一般发亮的仪仗。¹⁵翠华:翠羽装饰的旗帜。¹⁶毛血:被雕击杀的鸟兽的毛与血。¹⁷崩奔:四散纷飞。¹⁸引:卷起,带起。¹⁹豁:开,冲开。²⁰堵墙:围观的人群像堵墙一样。²¹荣观:荣耀壮观的景象。
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荆棘,饱荒城之霜露。回惑我往来,趑趄我场圃。虽有青骹载角,白鼻如瓠;蹙奔蹄而俯临,飞迅翼而遐寓。而料全于果,见迫宁遽;屡揽之而颖脱,便有若于神助。是以哓哮其音,飒爽其虑;续下鞲而缭绕,尚投迹而容与。奋威逐北,施巧无据;方蹉跎而就擒,亦造次而难去。一奇卒获,百胜昭著。夙昔多端,萧条何处。斯又足称也。
至如千年孽(niè)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荆棘,饱荒城之霜露。回惑¹我往来,趑(zī)(jū)²我场圃(pǔ)³。虽有青骹(qiāo)载角,白鼻如瓠(hù);蹙(cù)奔蹄而俯临,飞迅翼而遐寓。而料全于果,见迫宁遽(jù);屡揽之而颖脱,便有若于神助。是以哓(xiāo)(xiāo)其音,飒(sà)爽其虑¹⁰;续¹¹下鞲(gōu)而缭绕¹²,尚投迹¹³而容与¹⁴。奋威逐北,施巧无据;方蹉(cuō)( tuó)¹⁵而就擒,亦造次¹⁶而难去。一奇卒获,百胜昭著。夙(sù)昔多端,萧条何处。斯又足称也。
译文:至于多年妖狐,具备三个巢穴的狡兔,倚仗着古墓上荆棘丛生,饱餐废墟的露水,迷惑往来行人,徘徊在人家园地。虽然青胫之鹰爪上套着骨角,白鼻之鹰肥如葫芦,时而迫近狂奔的野兽俯视,时而展翅迅飞而远瞩。尽管预料稳操胜券,发觉逼近猎物岂能有所畏惧,但是屡屡抓取都被逃脱,就像它们有神帮助。于是大雕放声长鸣,振奋精神,接着离开臂鞲缭绕腾空,却盘旋不下,仍然神态安闲。尔后奋起神威追逐逃敌,旋展巧技而无需凭依。奔亡者刚一失足就被擒捉,仓促之下难以逃离。一施奇巧突然抓获猎物,连连取胜功绩显赫。妖狐狡兔往日机诈多端,今日寂寞凄凉又在何地。这又是值得称道的。
注释:¹回惑:迷惑。²趑趄:犹豫不前。³场圃:打场种菜的地。⁴骹:指胫骨下段。⁵瓠:指瓠籽。⁶蹙:踢。⁷遐寓:从远处望。⁸遽:窘迫。⁹哓哮:凄厉的叫声。¹⁰飒爽其虑:神情矫健。¹¹续:接着。¹²缭绕:盘旋。¹³投迹:止步不前。¹⁴容与:从容。¹⁵蹉跎:失足,摔倒。¹⁶造次:仓猝。
尔其鸧鸹凫鶂之伦,莫益于物,空生此身。联拳拾穗,长大如人。肉多奚有,味乃不珍。轻鹰隼而自若,托鸿鹄而为邻。彼壮夫之慷慨,假强敌而逡巡。拉先鸣之异者,及将起而遄臻。忽隔天路,终辞水滨。宁掩群而尽取,且快意而惊新。此又一时之俊也。
尔其鸧(cāng)(guā)(fú)(yì)¹之伦,莫益于物,空生此身。联拳²拾穗,长大如人。肉多奚有,味乃不珍。轻鹰隼而自若,托鸿鹄而为邻。彼壮夫之慷慨,假强敌而逡(qūn)³。拉先鸣之异者,及将起而遄(chuán)(zhēn)。忽隔天路,终辞水滨。宁掩群而尽取,且快意而惊新。此又一时之俊也。
译文:那些鸽鸹、野鹏,水鹏一伙飞禽,无益于事物,徒有躯体,俯啄遗穗,体大如人,肉多有什么用处,味道不值得珍贵。它们轻视鹰隼而神态自若,依托大雁结为近邻。它们如同壮士一样意气激昂,却远离强敌止步不前。大雕意欲摧折其中首先呜叫的特异者,刚刚飞起就迅速到达,忽然又远飞天外,终于离开水边。岂是袭击群鸟而尽数捕获,不过是暂求快意以惊奇动人。这又是一时的美事。
注释:¹鸺鸹凫鶂:几种禽鸟的名称。²联拳:一个接一个的样子。³逡巡:迟疑不前。⁴拉先鸣之异者:攻击首先鸣叫的凡鸟。拉:摧折。⁵遄臻:迅速跑掉。⁶掩群:一网打尽。⁷快意而惊新:因新奇刺激而感快意。
夫其降精于金,立骨如铁;目通于脑,筋入于节。架轩楹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虽趾蹻千变,林岭万穴;击丛薄之不开,突杈丫而皆折,此又有触邪之义也。
夫其降精于金¹,立骨如铁;目通于脑²,筋入于节³。架轩楹(yíng)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虽趾蹻(qiāo)千变,林岭万穴;击丛薄之不开,突杈丫而皆折,此又有触邪之义也。
译文:雕是金的精灵降世,骨头像钢铁铸成,眼睛与大脑相通,长筋直入骨节,落在高高的柱子上,纯黑如漆,乌光闪亮;腾跃在梁柱之间,寒风凛冽。脚趾千般移动,遍及林间岭上万孔洞穴,扑击久久封闭的林莽,触及树木权而全都折断,又有着冲击邪恶的意义。
注释:¹降精于金:是说雕是五行中金气之精华的化身。傅玄《鹰赋》:“受金刚之纯精。”²目通于脑:写雕眼之有神。³筋入于节:写雕爪之劲健。⁴趾蹻:踪迹。趾,脚趾;蹻,草鞋。⁵丛薄:草木丛生之处。
久而服勤,是可呀畏。必使乌攫之党,罢钞盗而潜飞;枭怪之群,想英灵而遽坠。岂比乎?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等摩天而自安,与抢榆而无事者矣?
久而服勤,是可呀畏¹。必使乌攫(jué)²之党,罢钞盗³而潜飞;枭(xiāo)之群,想英灵而遽坠。岂比乎?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等摩天而自安,与抢榆而无事者矣?
译文:大雕长期服事辛劳,可使众鸟畏服。一定能让乌鸦一伙强取豪夺之徒,停止抢掠而偷偷飞走;枭一类怪异之辈,想到它的非凡气概就立即坠落。岂能和那些空自施展力量,徒然占据高位,一样摩云高飞却只求自我安适的黄鹄、以及只能突过榆树而无所事事的学鸩相提并论呢?
注释:¹呀畏:赞叹敬畏。呀,一作“吁”。²乌攫:乌鸦一类的鸟。³钞盗:抄掠。⁴枭怪:猫头鹰之类。
故不见其用也。则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置巢嶻嵲,养子青冥。倏尔年岁,茫然阙庭。莫试钩爪,空回斗星。众雏傥割鲜于金殿,此鸟已将老于岩扃。
故不见其用也。则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置巢嶻(jié)(niè),养子青冥。倏(shū)尔年岁,茫然阙(què)¹。莫试钩爪,空回斗星。众雏傥(tǎng)割鲜²于金殿,此鸟已将老于岩扃(jiōng)³
译文:所以,它如果不被重用,白天就翱翔在险峻的山谷,晚上就停立在长长的江岸。来时虽然自视甚高,离去时又好像没有形迹。在高高的山崖上安置巢窝,在高空抚育子孙。时间飞逝,朝廷遥远,不能一用钩抓,一任斗转星移。许多小鸟在金殿分食鲜肉,而大雕却已老死在山窟。
注释:¹阙庭:宫廷。²割鲜:分割美味。³岩扃:山洞。

  这篇赋先总述雕“以雄才为己任”,展示了骠悍骁勇的雄姿;接着笔锋一转,插叙捕雕的情景和驯雕的过程;然后叙雕“奋威逐北”之令人称羡、使异类震惊之杰出本领及其敢于“触邪”的刚正气质;结尾写雕“不见用”而飘然远逝,在自伤怀才被弃的坎坷命运中,对“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的昏庸官僚进行了嘲讽。全赋借雕自况,吐露怀抱,章法谨严。

  全篇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以写实之笔略述雕之俊异,喻士之负有雄才。“当九秋之凄清,见一鹗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肃肃逸响;杳不可追,俊无留赏。”开篇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幅勇悍绝伦的雕像图。

  第二层借言取雕于“愁呼”,“蹭蹬”之时,暗喻取士当于困顿窘迫之际。

  第三层言雕先调习而后可试,喻得士当先养而后可用。

  第四层以雕可逐灭孽狐、狡兔,喻负有奇才之士方能剪除国之巨奸。

  第五层言雕不击凡鸟,喻土不与庸才之人争能。

  第六层借雕以强健之力勇于触邪,喻士以凛然正气敢于斥奸。“夫其降精于金,立骨如铁;目通于脑,筋入于节。架轩楹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赋中短短片言,又再展雕之威凛神韵,令人叹止。

  第七层言有雕之飞翔,而枭怪之鸟藏匿,喻正人之士得用而小人之奸必去。

  第八层借离不得识终将茫然而去,喻士不得用必悲伤潜身。

  全赋一波三折,深沉雄浑,悲壮激昂,写雕言己,喻志抒情,铺写详尽而章法井然,描绘生动而形神毕现,从观雕、得雕、试雕、任雕及弃雕之中,尽言取士之法,育人之道,任才之效,笔力苍劲,精神悲壮,在结构、排布上,留有明显的雕琢痕迹,在语言上避免模仿汉赋那种呆板句式,而以散文的笔法御领全篇,句式或四四相俳,或六六成偶,灵活舒展,在骈丽之中,又寓古文之气,虽有雕琢之笔,却又绝不失风骨之力,毫无靡繁之气,读来使人为之振奋。

  此外,此赋全篇俱属比喻。正是这种比喻,形成此赋的结构独特性,即不像作者的三大礼赋那样,模仿汉赋,铺陈名物,而是着墨于雕,立意于志,以意御文,层层相扣,段段紧关,结构严谨简练,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李穆南,郄智毅,刘金玲 主编.历代名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161-166
2、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191-120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¹无适俗²³,性本爱丘山
译文: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注释:¹少:指少年时代。²适俗:适应世俗。³韵:气质、情致。一作“愿”。⁴丘山:指山林。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误落尘网¹中,一去三十年²。(误落 一作:误入)
译文:错误地陷落到世俗的种种束缚中,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注释:¹尘网:世俗的种种束缚。²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jī)¹恋旧林,池鱼²思故渊。
译文: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注释:¹羁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²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¹²,守拙(zhuō)³归园田。
译文: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注释:¹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²际:间。³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方宅¹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译文: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注释:¹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柳荫(yìn)¹后檐,桃李罗²堂前。
译文: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注释:¹荫:遮蔽。²罗:罗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ài)¹远人村,依依²墟里³烟。
译文: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注释:¹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²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³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diān)¹
译文: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注释:¹颠:顶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户庭无尘杂¹,虚室²有余闲³
译文: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注释:¹尘杂:尘俗杂事。²虚室:空室。³余闲:闲暇。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在樊(fán)¹里,复得返自然²
译文: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¹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²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 ,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主要是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三十年”应该是“十三年”,他从开始作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的夸词。这两句是说,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一去就是十三年。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适俗韵”无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的鸟。池鱼:水池里养的鱼。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际:间。拙:笨拙。自谦之词,与世俗的机巧相对而言。这两句是说,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的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着痕迹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guīyuántián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shàoshìyùn xìngběnàiqiūshān 
luòchénwǎngzhōng sānshínián  (luòzuò  )
niǎoliànjiùlín chíyuān 
kāihuāngnán shǒuzhuōguīyuántián 
fāngzháishí cǎojiǔjiān 
liǔyìnhòuyán táoluótángqián 
àiàiyuǎnréncūn yān 
gǒufèishēnxiàngzhōng míngsāngshùdiān 
tíngchén shìyǒuxián 
jiǔzàifánlóng fǎnrán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光潋(liàn)(yàn)¹晴方好²,山色空蒙³雨亦
译文: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注释:¹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²方好:正显得美。³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⁴亦:也。⁵奇:奇妙。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¹把西湖比西子²,淡妆浓抹总相宜³
译文: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¹欲:可以;如果。²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³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8-349

yǐnshàngchūqínghòuèrshǒu ·èr

shì sòngdài 

shuǐguāngliànyànqíngfānghǎo shānkōngméng 
西西 dànzhuāngnóngzǒngxiāng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弓剑出榆(yú)(sài)¹,铅椠(qiàn)²上蓬山³。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译文:背弓提剑出塞杀敌,在蓬山著书立说。武功文名得来毫不费力,失去也能平常对待。古人未必都是对的,今人未必都是错的,这世间充满了沐猴而冠之辈。不管是内外还是中间,我都已经看透了,其实都没什么区别。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又名《元会曲》《凯歌》等。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下片句, 皆四平韵。另有偷声、添字、减字者,皆为变体。¹榆塞:即边塞、边关。²铅椠:指写作、校勘等文字工作。铅,铅粉笔;椠,木板片。皆书写工具。³蓬山:秘书省的别称。⁴匹如闲:即等闲,平常。⁵沐猴冠:猕猴戴着帽子。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酒须饮,诗可作,铗(jiá)休弹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bìn)毛斑?达²则牙旗³金甲,穷则蹇(jiǎn)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xiāo)(luán)
译文:必须饮酒解忧,也可以作诗言志,但不要再徒劳地弹铗了。人生就是行乐,何必自寻烦恼,枉自催得两鬓斑白呢?得志就领兵带队去杀敌,不得志就骑蹇驴戴破帽,不要觉得二者有什么区别。世间之事原本就是这样,自然有人识得美丑善恶。
注释:¹铗休弹:反用《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故事。冯谖为求得孟尝君提高对他的待遇,三次弹响自己的剑铗而唱“长铗,归来乎”,礼贤下士的孟尝君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这里指:然而当今的统治者却昏愤无能,弹铗又有何用!²达:显达。³牙旗:旗竿上饰有象牙的大旗,多为将军所用,也用作仪仗。⁴金甲:铁战衣。⁵蹇驴:跛脚的驴。⁶鸮鸾:猫头鹰与凤凰,以喻美恶。

  上片先否定功名,再否定是非,最后又否定一切,层层加深,可谓匠心独运。下片依然承袭上片风格,貌似淡薄世事,实则甚是重视。全词愈转愈深,愈深愈妙,结构奇变,议论精辟而富有情韵,达到了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高妙艺术境界。

  此词语言通俗,节奏明快,词人满腔的悲愤从笔端喷薄而出。文恬武嬉,朝廷偏安江左,主和派手握实权,豪杰之士虽胸怀报国之志却无用武之地。国势衰微,作为主战派的一员, 刘过心中抑郁难平。他虽一介布衣,却志存高远,渴望建功立业、留名青史。奈何年华渐老,两鬓已斑白,梦想却依然遥不可及,在此情况下,他不由心生郁闷,满腹牢骚。

  开篇起势突兀,直抒胸臆。“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词人认为,引弓持剑出塞杀敌和提笔著书立说都易如反掌,武功文名得来容易,失去也可以淡然地面对。此处虽看似奔放旷达,却并非词人心中的真实想法,他之所以说出这番话完全是由于心中激愤难平。

  接下来,词境更进一步,作者对世事的是非曲直进行评说。“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几句反讽意味强烈,看似否定古人,实则是对如今世事的无情讽刺,与辛弃疾《西江月》中的句子“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类似。“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此处的叙述冲破传统思想的局限,作者更为狂放不羁。“老子”二字,刻画出一个愤世嫉俗、睥睨-一切的豪放文人形象。这两句看似对“内外”、“中间”所包含的一切充满怀疑和否定,实则更突显出词人的满腹抑郁不平之气。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词人认为可以饮酒,可以赋诗,但是就是不可以弹铗,因为饮酒可以忘忧,作诗可以明志,弹铗却不能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战国时期,冯谖因不满于待遇过低而三次弹铗,孟尝君每次都能满足他的要求。刘过在此自比冯谖,是为了将当今昏庸无能、不辨是非的统治者与昔日礼贤下士、亲贤远佞的孟尝君进行对比。词人并非不关心国事,甚至曾上书宰相,陈述北伐抗击金军的方略,只是最终未被朝廷采纳。一个“休”字,包含了作者太多无法言明的感慨。

  统治者昏庸无能,不肯重用人才,词人一腔爱国情怀无处释放,自然满腹忧愤。“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这两句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萧条况味极为相似。词人无奈说道,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何必每日自寻烦恼,催得满头华发呢?这两句词是对下阕开头所表达的感情作进一步的描摹。

  孟子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者却认为穷困和显达并无二致,“牙旗金甲”和“蹇驴破帽”没有什么区别。这其实并非他心中真实的想法,词人并非像庄子一样,主张天道无为。他满怀报国之志,希望建功立业,取得显达的地位,又怎会无视穷通之间的巨大差异,只是由于报国无门,心中抑郁难解,所以才满腹牢骚而已。

  “世事只如此。”作者在此仅着五字,万般无奈却都呼之欲出。至此,其激愤达到顶点,之后,作者一扫前文阴霾之气,一语道破全词的主旨:“自有识鸮鸾。”在文恬武嬉、是非不分的环境下,刘过依然坚信必定有人能够辨忠奸、明是非,从中亦可见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狂放不羁的气魄。

  作者在词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抒发内心的不满和无奈,直到最后一句才点明主旨,前后落差巨大,满腹牢骚和激愤在最后一刻戛然而止,似在悬崖边上勒住了狂奔的马匹,其雄浑、豪迈的气魄读来不禁令人感动。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 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547-54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