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其昌未艾也。今天子即位,覃庆中外,命国朝勋臣子孙之无见仕者官之。先是,朝廷屡语甄录元祐党籍家。合是二者,先之应仕矣。将告诸朝,行有日,请予作歌以赠。属予避谤,持此戒甚力,不得如先之请。又念先之与予游八年,日从事诗酒间,意相得欢甚,於其别也,何独能恝然。顾先之长於楚词,而妙於琴,辄拟醉翁操,为之词以叙别。毕时先之绾组东归,仆当买羊沽酒,先之为鼓一再行,以为山中盛事云
长松。之风。如公。肯余从。山中。人心与吾兮谁同。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枫。噫,送子东。望君之门兮九重。女无悦已,谁适为容。
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昔与游兮皆童。我独穷兮今翁。一鱼兮一龙。劳心兮忡忡。噫,命与时逢。子取之食兮万钟。
意其昌未艾也。今天子即位,覃庆中外,命国朝勋臣子孙之无见仕者官之。先是,朝廷屡语甄录元祐党籍家。合是二者,先之应仕矣。将告诸朝,行有日,请予作歌以赠。属予避谤,持此戒甚力,不得如先之请。又念先之与予游八年,日从事诗酒间,意相得欢甚,於其别也,何独能恝然。顾先之长於楚词,而妙於琴,辄拟醉翁操,为之词以叙别。毕时先之绾组东归,仆当买羊沽酒,先之为鼓一再行,以为山中盛事云
长松。之风。如公。肯余从。山中。人心与吾兮谁同。湛湛千里之江。上有枫。噫,送子东。望君之门兮九重。女无悦已,谁适为容。
不龟手药,或一朝兮取封。昔与游兮皆童。我独穷兮今翁。一鱼兮一龙。劳心兮忡忡。噫,命与时逢。子取之食兮万钟。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微官¹易得罪,谪(zhé)去济川²³
译文:官职卑微最容易获罪,我被贬谪到济水之滨。
注释:¹微官:小官。²济川:济水。³阴:水南为阴。
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执政¹方持法²,明君³此心。
译文:执政者正坚持以法办事,圣明之君主原无贬斥之心。
注释:¹执政:掌握国家大权的人。²持法:执法。³明君:贤明的君主。⁴照:一作“无”。
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闾阎(yán)¹政润²上,井邑(yì)³海云深
译文:村落在黄河浸润的岸边,城镇的上空海云浓深。
注释:¹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²政润:指沿政湿润之地;政流沿岸。³井邑:城镇。⁴海云深:近海云气浓重。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纵有归来¹日,各²愁年鬓(bìn)³侵。
译文:纵然有回到京城的一天,只怕岁月早已染白了双鬓。
注释:¹归来:指回到京城。²各:一作“多”。³年鬓:年龄与鬓发。

  这首诗用曲折委婉的笔法,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怨愤和归期难测的愁情。

  首联“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二句点题,首句写自己官职卑微,动辄得咎,言外之意,执政者为所欲为,怨愤之情已溢于言表。当时的执政者是张说,他和太乐令刘贶的父亲刘知几有矛盾,王维是和刘贶同时遭贬的。

  颔联“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写得怨而不怒,表面上为唐玄宗开脱,也说执政者是执法办事,其实是托讽。钟惺说:“持法二字周旋感慨,立言甚妙。”谭元春也说这两句表现得“极忠厚,极不忠厚”,都认为是委婉地点出了唐玄宗是听了张说之言,至有此行。

  颈联“闾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作跌宕之气,由眼前的离别悬想济州的风土情况。

  尾联“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则又进一步表示自己负罪不轻,正当年少,却远愁年鬓之改,邈无归期,慨叹转深。

  全诗充分反映了王维对此次获罪被贬的打击心有余悸,然而又并非完全心灰意冷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0-102
2、 杨宇宁.王维奉佛原因之探究.延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11,06

chūchūzhōubiéchéngzhōngrén--wángwéi

wēiguānzuìzhéchuānyīn

zhízhèngfāngchímíngjūnzhàoxīn

yánrùnshàngjǐnghǎiyúnshēn

zòngyǒuguīláichóuniánbìnqīn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古人铸¹²,鉴大则³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¹⁰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¹¹所以伤知音也。
译文: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一旦得到古时的镜子,一律刮磨使镜面平滑,这是师旷(春秋著名乐师)为什么悲哀(没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缘故啊。
注释:¹铸:制造。²鉴:镜子。³则:就,便。⁴全:完全,都。⁵故:所以,因此。⁶令:使,让。⁷微:略微。⁸而:却,但是,表转折。⁹纳:获得。¹⁰比:一旦。¹¹师旷:春秋时期著名乐师。所以:……的原因。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míng)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¹其理,以谓铸(zhù)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²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译文: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即使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注释:¹原:推究。²差:略微。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piān)¹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译文:在堂前翩翩飞翔的燕子,冬天躲藏夏天就出来相见。
注释:¹翩翩:疾飞貌。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兄弟两三人,流宕¹在他县²
译文:一家兄弟两三人,漂流游荡在他乡。
注释:¹流宕:同“流荡”,漂流游荡。²他县:即他乡,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故衣谁当补¹,新衣谁当绽(zhàn)²
译文:旧衣服请谁来补,新衣服叫谁来缝?
注释:¹谁当补:“谁给补”的意思。当,语助词,无义。²绽:同“组”,原义是“裂缝”,这里是解裂布帛,缝制新衣的意思。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赖得贤主人¹,览²取为吾绽³
译文:多亏贤主人给我补旧衣,缝新衣。
注释:¹贤主人:指女房东。一说指劳作的东家。²览:是“揽”的假借字,取,撮持。³绽:缝补。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夫婿¹从门来²,斜柯³西北眄(miǎn)
译文:她的丈夫从门外进来,斜倚着西北角的枝杈观看。
注释:¹夫婿:“贤主人”的丈夫。²从门来:即从门外来。³斜柯:叠韵连绵字,犹今口语“歪斜”。一作“斜倚”,疑是依义改字。⁴眄:斜着眼。这句是说丈夫发生了猜疑。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yù)卿且勿眄¹,水清石自见。
译文:请您别怒目相待,水澄清时石子自然显现。
注释:¹语卿且勿眄:请您别怒目相待。卿,古人相互之间的尊称,犹今口语的“您”。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石见何累(léi)(léi)¹,远行不如归。
译文:事情真相虽已清清楚楚,但还是不如回自己的家好。
注释:¹累累:联缀而众多的样子。

  此诗写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兄弟两三人”为了生计,流浪他乡。因女主人为他们缝补衣裳而被归来的女主人丈夫发现而产生了误会。诗歌围绕一个尴尬场面写出了流浪汉的凄苦,写得情节紧张,矛盾集中,真切生动,活泼而富有谐趣,但谐中寓庄,于中更能反衬出游子之凄苦;同时也显示了乐府作者观察生活、把握生活、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全诗以比兴起,巧妙地引发诗兴,过渡到诗的本体,结尾又用比收,轻松自然,浑然天成。

  诗的开笔就很低回忧伤。“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二句用比兼兴的手法。堂前之燕,冬去夏来,有一定之时,而我“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却久出不归,长为他乡人。这两句概括了流浪汉有家归不得的凄苦生涯。这是第一层凄苦。

  因流浪他乡,天长日久,除了生活的艰辛,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没有家庭,就不免会仪表不修,形象狼狈,尤其是衣服着装方面,衣衫破烂,但是“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旧衣服坏了无人缝,新衣服针线裂开了无人补,由此可以想象主人公憔悴落魄的形象。这是第二层凄苦。

  由无人补缝衣服之事,遂引出下文一段情节:“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此处说的“主人”,究竟是游子所临时寄居的人家,还是他们为之劳作的东家,不得而知。但后一种可能性较大。这家的女主人,很是贤惠,见流浪汉衣衫破烂,乃主动为之缝补。这当然是求之不得之事,流浪汉内心之欣喜可想而知。此承上文两层之凄苦,文思来了一个转折。

  但正在流浪汉内心欣喜之际,情况陡然发生变化——“夫婿从门来”,女主人的丈夫回家来了。夫婿见此情景,作出了一个异常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反映——“斜柯西北眄”,他不是与妻子欢叙,也不是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他外出归来,看到这一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发作,故才在瞬间表现为如此情态。而乐府作者亦即能如同一个高明的摄影师,立即按动相机快门,将这一精彩镜头摄下。在这一特写镜头中,容纳了三对矛盾、三个方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夫妻之间,夫与流浪汉之间,流浪汉与女主人之间,此时各生想法,各具心态,各有难言之隐。

  在这矛盾聚焦的节骨眼,还是流浪汉先说话了:“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请您不必斜眼看,我们和你家女主人之间的关系,清水白石,不必多心。后来的“水清石见”成语即本此。流浪汉口中说着这番自表心境的话,尖锐的矛盾冲突似乎缓和了,但其内心之凄苦却可想而知。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这是写流浪汉的心理活动。水清石见了,一切清白。尽管如此,远行在外,还是不如回家的好。又一次点出凄苦,收束全诗。

  这首诗也有规劝游子早归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136-137
2、 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66

yànxíng

míng liǎnghàn 

piānpiāntángqiányàn dōngcángxiàláijiàn 
xiōngliǎngsānrén liúdàngzàixiàn 
shuídāng xīnshuídāngzhàn 
làixiánzhǔrén lānwèizhàn 
婿cóngménlái xié西běimiǎn 
qīngqiěmiǎn shuǐqīngshíjiàn 
shíjiànlěilěi yuǎnxíngguī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jīng)宣王¹问群臣曰²:“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方群臣莫对。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方群臣无人回答。
注释:¹荆宣王:楚宣王。²曰:说。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¹之,得狐。狐曰:‘子²无敢³食我也!天帝使我长(zhǎng)百兽。今子食我,是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¹⁰,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¹¹,故遂(suì)¹²与之行。兽见之,皆¹³¹⁴。虎不知兽畏己而¹⁵走也,以为¹⁶畏狐也。
译文: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注释:¹食:吃。²子:你。³无敢:不敢。⁴天帝:上天。⁵使:派遣、命令。⁶长: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方,掌管。⁷是:这。⁸逆:违抗。⁹以......为......:认为......是......。¹⁰不信:不真实,不可靠。¹¹然:认为......正确。¹²遂:于是,就。¹³皆:都。¹⁴走:逃跑。¹⁵而:才。¹⁶以为:认为。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¹北方之畏²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方
译文: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方
注释:¹故:所以。²畏:害怕。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走马探花花发未。人与化工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走马探花花发未。人与化工¹俱不易。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bì),莺(yīng)为使。谷雨²清明空屈指。
译文:乘着奔跑的马来看花开了没有,人和天地迫切地等待花开不容易,打发蜂婢不使千方百计、不厌其烦的来回探看,人们扳手指计算,再过几天到清明、谷雨时就该看见花了,但到时候仍看不见花呢?
注释:¹化工:天工。指大自然的创造。这里指及时开放的鲜花。²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时当阴历三月,是牡丹花开的节候。
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还对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
白发卢郎情未已。一夜翦(jiǎn)刀收玉蕊(ruǐ)¹。尊前还对断肠红²。人有泪,花无意。明日酒醒应满地³
译文:卢郎到了老年还多情,一夜之间就用剪刀把刚开的花减掉,在酒宴前还要面对着断肠花,人会流泪,花也不想被人摘去,到了第二天酒醒的时候就会看见花已经落了一地。
注释:¹剪刀收玉蕊:以剪刀剪枝喻张先老年娶妾。²断肠红:断肠花。此处借喻张先所娶之妾。³满地:指落花遍地。

  上片写寻花,以喻张先千方百计物色美妾。词中作者纯用比兴,没有用一字道破张先物色美妾这件事实。那个“走马采花”者,即指积极物色美妾人选的张先。“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则写张先的千方百计与不厌其烦。这些比喻性的叙写,很有些漫画化,带有某种讽刺意味。此外,说出“人与化工俱不易”这样的冷唆语,对“谷雨清明”这种花开时节,又说是“空屈指”,清明、谷雨时本来是鲜花盛开的时候,然而这个季节却看不到花,体现了作者这一现象的惋惜之情,其中也不无讥嘲的成分。人的“不易”,表现于“走马”来探,在“屈指”计算哪天是清明和谷雨。化工的“不易”,表现于打发蜂婢莺使千绕百看。这里置“谷雨”于“清明”之前,是为了适应词的平仄规律,《天仙子》第六句的前四字必须是先两个仄声、后两个平声;“谷雨”是仄声,“清明”是平声,所以说“谷雨清明”而不说“清明谷雨”。

  下片写面对花,说明张先买妾如愿以偿,而其妾则很可悲。在写法上也略有变化,除了比喻之外,还用了典故。以“白发卢郎”这一典故暗写张先老年娶妾,实在贴切不过。“情未已”三字,是贯穿全词的线索,它与“白发”形成对照,同样暗寓讥讽之意。“一夜剪刀收玉蕊”一句,紧承前句,固然写出张先买妾如愿之事,也暗含作者对鲜花受摧折的惋惜。以下用“断肠红”、“人有泪”、“花无意”等意象,略带悲剧色彩,似乎更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受害女子的深切同情,客观上也多少增强了对封建制度下不相称的婚姻的讽刺力量。

  此词咏的是好容易盼到花开,开的花却被一个老翁剪去,糟蹋了花。上片写人们盼花开的心切,下片写花被糟蹋以后人们的难过。实在当是惋惜一个少女被一个全不相称的人霸占。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 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1日:164-166
2、 石声淮 、唐玲玲 .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北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517-518

tiānxiānzi··zǒutànhuāhuāwèi--shì

zǒutànhuāhuāwèirénhuàgōngqiānhuíláiràobǎihuíkànfēngzuòyīngwèi使shǐqīngmíngkōngzhǐ

báilángqíngwèijiǎndāoshōuruǐzūnqiánháiduìduànchánghóngrényǒulèihuāmíngjiǔxǐngyīngm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