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庭欲到到非难,觌面须当听尘谈。
未必移家似东野,料应有宅过萝含。
幽怀万堞尘埃隔,胜概两湖风月涵。
唐宋诗人多姓陆,吟边行远可相参。
翠庭欲到到非难,觌面须当听尘谈。
未必移家似东野,料应有宅过萝含。
幽怀万堞尘埃隔,胜概两湖风月涵。
唐宋诗人多姓陆,吟边行远可相参。
卫宗武

卫宗武

卫宗武约公元?年至一二八九年字洪父,(一作淇父)自号九山,嘉兴华亭人。生年不详,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淳佑间历官尚书郎,出知常州。罢官闲居三十余载,以诗丈自娱。宋亡,不仕。宗武著有《秋声集》八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诗文气韵冲澹,有萧然自得之趣。 ▶ 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
冷于陂(bēi)¹水淡于²秋,远陌初穷³渡头。
译文:心境清冷如池水,凄楚寒淡如凉秋,旅程无穷无尽,刚走完阡陌之地又见到渡头。
注释:行色: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气派。《庄子·盗跖》:“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耶?”此处指行旅之人的心境。¹陂:池塘。²于:犹“如”、“似”。陌:道路。³穷:尽。⁴到:一作“见”。
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lài)¹丹青²不能画,画成应遣(qiǎn)³一生愁。
译文:幸好这行色画不出来,若是真能画成图像,怕要让人一生都充满忧愁。
注释:¹赖是:幸亏是。²丹青:原指丹砂和青棱两种可制颜料的矿石,此处泛指绘画用的颜色。此句别本作“赖是丹青无画处”。³遣:教,让。一作“遣”,一作“是”。

  这首诗将行役之人的羁愁客思,种种难以描摹的心境,写得如感如见,显露行人对行役的厌倦,其中暗含仕途不甚得意的愁怨之情。

  所以此诗开头一句采用了迂回的构思,从行旅中随手拈来两个比譬。秋天的池水是清冷的,而行人的神情比这池水更清冷。秋天的景色是凄凉淡漠的,而行人的神情比秋景更加凄凉淡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比喻,而是进一步把两类毫不相干的事物作比较,行人的神情可以和秋景较短量长,只因为它们在凄凉冷漠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这一比较,不仅渲染了“行色”的特征,而且让隐隐的写出了这“行色”体会到了行人的内心。

  接下去“远陌”一句补充点出了行旅的具体环境。长长的小路,刚走到尽头,却发现到了河边渡口。这具体鲜明的情景,是诗人旅途奔波的概括,它暗示了行人的孤独寂寞,暗示了旅途奔波的辛苦和不知归宿何处的茫然。这是对上一句的补充,更是对“行色”的加重渲染。就全诗的构思而言,这一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点明了诗中所写,乃是羁旅行愁,而不是其他什么别的内容。有了这一句,上一句才有着落,而后面两句也才有了生发的基础。

  诗的后二句,还是从侧面烘托。意思是说,幸好这行色画不出来,若能画出,一定会使人一生发愁。本来,绘画可以画出人的表情,但是在诗人看来,“行色”所反映的内心的凄苦黯淡,无法通过绘画来表现。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对绘画的功能作判断。

  从一方面看,作者认为绘画不能表现这种“行色”,似乎是说绘画之所短;而从另一方面看,诗人的意图却是借绘画之所长来渲染行愁之重。绘画形象具体直观,假如把这行愁再现出来,将使人不胜其愁。这是以形式上的否定,来肯定行愁之重。简单两句中包含了形式与内涵,否定与肯定相反相成的妙趣,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避免了正面用笔的重拙滞涩,足见构思之巧妙。

  这首诗全从侧面用笔,实处让人体会到行人心情的凄凉冷漠,感受到行愁之沉重,虚处则含蓄不尽,余意悠长。空灵而不空虚,正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此诗在宋代享有很高声誉,先是被司马光载入《温公续诗话》,诗人张耒认为此诗“甚工”,以致司马光“不敢以父子之嫌废也”。后来司马池之孙司马宏又把此诗刻于石上,张耒为作记,又借梅尧臣论诗句名评云:“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诗有焉。”(《张右史文集》卷四十八《记行色诗》)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8-59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8-29
全吴嘉会古风流。渭南往岁忆来游。西子方来、越相功成去,千里沧江一叶舟。
全吴嘉会¹古风流。渭南²往岁忆来游。西子³方来、越相功成去,千里沧江一叶舟。
译文:苏州众美集聚,自古以来就是风流之地。回想起往年曾来渭南游玩过。相传范蠡助越王句践灭吴后,携西施离去,泛舟于千里江水之中。
注释:瑞鹧鸪: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¹全吴嘉会:即“吴会”,指苏州。嘉会,众美毕集。²渭南:县名,陕西省渭南县。也指渭河以南。柳水曾南游苏州,故有此句。³西子:西施。春秋时,越国败于吴国,越王句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求降。⁴越相:指范蠡。相传范蠡助越王句践灭吴后,携西施泛舟隐于五湖。⁵沧江:泛指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一作“沧波”。此句谓范蠡功成名就后归隐而去,与西施泛舟五潮。
至今无限盈盈者,尽来拾翠芳洲。最是簇簇寒村,遥认南朝路、晚烟收。三两人家古渡头。
至今无限盈盈者¹,尽来拾翠²芳洲³。最是簇(cù)簇寒村,遥认南朝路、晚烟收。三两人家古渡头。
译文:古往今来多少美好的女子,都来这长满花草的水中小洲上玩拾翠的游戏。特别是那一丛簇的村落,远远能看出来吴国旧地,晚上烟气散去,只见两三户人家散落在古渡口。
注释:¹盈盈者:姿态美好的女子。²拾翠:拾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品。语出曹植《洛神赋》。此指游春踏青等游乐活动。³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小洲。⁴簇簇寒村:一丛簇的村落。江南乡村多临水,给人一种寒意,故云寒村。寒村,一作“寒竹”。⁵南朝路:借指春秋时吴国旧地。南朝历代统治者偏安江东一隅,其统治的范围包括了当初吴国故地。一作“南朝画”。

ruìzhèèrzhīèr--liǔyǒng

quánjiāhuìfēngliúwèinánwǎngsuìláiyóu西zifāngláiyuèxiānggōngchéngqiāncāngjiāngzhōuzhìjīnxiànyíngyíngzhějǐnláishícuìfāngzhōuzuìshìháncūnyáorènnáncháowǎnyānshōusānliǎngrénjiātóu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¹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zhuàn)。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²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luán)³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gēng)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dàn)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译文: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因为)到京城,所以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暗暗的责备王安石。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注释:¹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²果蔬:泛指菜肴。³脔:切成块的肉。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大夫登徒子¹侍于楚王²,短³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译文:楚国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的坏话,他说:“宋玉其人长得娴静英俊,说话很有口才而言辞微妙,又很贪爱女色,希望大王不要让他出入后宫之门。”
注释:¹登徒子:复姓登徒,未知是否真有其人,可能仅为文学上的虚构角色。²楚王:这里是指楚襄王。³短:这里指攻其所短。⁴闲丽:文雅英俊。⁵微辞:微妙精彩的言论。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¹,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²。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zhuó)³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luán)耳,齞(yàn)¹⁰唇历齿,旁行踽(jǔ)(lǚ)¹¹,又疥(jiè)且痔¹²。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¹³。王孰察¹⁴之,谁为好色者矣。”
译文:楚王拿登徒子的话去质问宋玉,宋玉说:“容貌俊美,这是上天所生;善于言词辨说,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至于贪爱女色,下臣则绝无此事。”楚王说:“你不贪爱女色确有道理可讲吗?有道理讲就留下来,没有理由可说便离去。”宋玉于是辩解道:“天下的美女,没有谁比得上楚国女子,楚国女子之美丽者,又没有谁能超过我那家乡的美女,而我家乡最美丽的姑娘还得数我邻居东家那位小姐。东家那位小姐,论身材,若增加一分则太高,减掉一分则太短;论其肤色,若涂上脂粉则嫌太白,施加朱红又嫌太赤,真是生得恰到好处。她那眉毛有如翠鸟之羽毛,肌肤像白雪一般莹洁,腰身纤细如裹上素帛,牙齿整齐有如一连串小贝,甜美地一笑,足可以使阳城和下蔡一带的人们为之迷惑和倾倒。这样一位姿色绝伦的美女,趴在墙上窥视我三年,而我至今仍未答应和她交往。登徒子却不是这样,他的妻子蓬头垢面,耳朵挛缩,嘴唇外翻而牙齿参差不齐,弯腰驼背,走路一瘸一拐,又患有疥疾和痔疮。这样一位丑陋的妇女,登徒子却非常喜爱她,并且生有五个孩子。请大王明察,究竟谁是好色之徒呢?”
注释:¹止:与下文"退"相对,指留下。²东家之子:东边邻家的女儿。³著:搽。⁴施朱:涂烟脂。⁵束素:一束白色生绢。这是形容腰细。⁶惑阳城,迷下蔡:使阳城、下蔡两地的男子着迷。阳城、下蔡是楚国贵族封地。⁷窥:偷看。⁸未许:不同意,没有答应。⁹挛:卷曲。¹⁰齞唇历齿:稀疏又不整齐的牙齿露在外面。齞:牙齿外露的样子。历齿:形容牙齿稀疏不整齐。¹¹旁行踽偻:弯腰驼背,走路摇摇晃晃。踽偻:驼背。¹²又疥且痔:长满了疥疮和痔疮。¹³使有五子:使她生有五个儿女。¹⁴孰察:孰,通“熟”。仔细端详。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 、洧之间 。是时向春之末 ,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寐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¹,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²;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³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zhēn) 、洧(wěi)之间 。是时向¹⁰春之末 ,迎夏之阳¹¹,鸧(cāng)(gēng)(jiē)¹²,群女出桑¹³。此郊之姝¹⁴,华色含光¹⁵,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¹⁶曰:'遵大路兮揽子祛¹⁷'。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huǎng)¹⁸若有望¹⁹而不来,忽²⁰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²¹,俯仰异观²²;含喜微笑,窃视流眄(miǎn)²³。复称诗曰:'寐春风兮发鲜荣²⁴,洁斋俟兮惠音声²⁵,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²⁶,心顾其义²⁷,扬《诗》守礼,终不过差²⁸,故足称²⁹也。”
译文:在那个时候,秦国的章华大夫在楚国,趁机对楚王进言说:“如今宋玉大肆宣扬他邻居的小姐,把她作为美人,而美色能使人乱性,产生邪念;臣自认为我自己老实遵守道德,我觉得还不如宋玉并且楚国偏远之地的女子,东临之子,怎么能对大王说呢?如果说我眼光鄙陋,大家的确有目共睹,我便不敢说了。”楚王说:“你尝试着再对我说点。”大夫说:“是。臣年少的时候曾经出门远游,足迹踏遍九州,足迹踏遍繁盛的城市。离开咸阳,在邯郸游玩,在郑卫两国的溱水和洧水边逗留。当时是接近春末,将有夏天温暖的阳光,鸧鹒鸟喈喈鸣叫,众美女在桑间采桑叶。郑、卫郊野的美女美妙艳丽,光彩照人。体态曼妙,面容姣好。臣看她们里面美丽的人,称引《诗经》里的话:‘沿着大路与心上人携手同行。’把她送给这芳华美女最妙了。那美人好像要来又没有来,撩得人心烦意乱,恍忽不安。尽管情意密切,但形迹却又很疏远。那美人的一举一动都与众不同;偷偷地看看她,心中不由欣喜微笑,她正含情脉脉,暗送秋波。于是我又称引《诗经》里的话:‘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过来,一派新鲜茂密。那美人心地纯洁,庄重种持;正等待我惠赠佳音。似这样不能与她结合,还不如死去。’她引身后退,婉言辞谢。大概最终还是没能找到打动她的诗句,只有凭借精神上支持相依靠着;真的很想亲眼看看她的容颜,心里想着道德规范,男女之大防。口诵《诗经》古语,遵守礼仪,始终没有超越规矩的差错,所以也终于没有什么越轨的举动。”
注释:¹秦章华大夫在侧:当时秦国的章华大夫正在楚国。章华:楚地名。这里是以地望代称。²愚乱之邪:美色能使人乱性,产生邪念。³彼:他,指宋玉。⁴南楚穷巷之妾:指楚国偏远之地的女子,也即“东邻之子”。⁵周览九土:足迹踏遍九州。九土:九州。⁶五都: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⁷咸阳:当时秦国都城,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⁸熙邯郸:在邯郸游玩。熙:游玩。邯郸:当时赵国都城,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⁹从容郑、卫溱洧之间:在郑卫两国的溱水和洧水边逗留。从容:逗留,停留。郑、卫:春秋时的两个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到滑县、濮阳一带。溱洧:郑国境内的两条河。《诗经·郑风·溱洧》写每年上巳节,郑国力女在岸边聚会游乐的情况。¹⁰向:接近,临近。¹¹迎夏之阳:将有夏天温暖的阳光。迎:迎接,将要出现。¹²鸧鹒喈喈:鸧鹒鸟喈喈鸣叫。¹³群女出桑:众美女在桑间采桑叶。¹⁴此郊之姝:意指郑、卫郊野的美女。¹⁵华色含光:美妙艳丽,光彩照人。¹⁶称诗:称引《诗经》里的话。¹⁷遵大路兮揽子祛:沿着大路与心上人携手同行。祛:衣袖。《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¹⁸怳:同“恍”。¹⁹有望:有所期望。²⁰忽:与怳为互文,恍忽:心神不定的样子。²¹意密体疏:尽管情意密切,但形迹却又很疏远。²²俯仰异观:那美人的一举一动都与众不同。²³窃视流眄:偷偷地看看她,她正含情脉脉,暗送秋波。²⁴寐春风兮发鲜荣:万物在春风的吹拂下苏醒过来,一派新鲜茂密。寐:苏醒。²⁵洁斋俟兮惠音声:那美人心地纯洁,庄重种持;正等待我惠赠佳音。斋:举止庄重。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似这样不能与她结合,还不如死去。因迁延而辞避:她引身后退,婉言辞谢。微辞:指终于没能打动她的诗句。²⁶目欲其颜:很想亲眼看看她的容颜。²⁷心顾其义:心里想着道德规范,男女之大防。²⁸扬《诗》守礼,终不过差:口诵《诗经》古语,遵守礼仪,也终于没有什么越轨的举动。过差:过失,差错。²⁹足称:值得称道。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
译文:于是楚王同意说好,宋玉就不离去了。

  “登徒子”一向被作为好色之徒的代名词。便是从赋后始。其实此赋中登徒子,说他是一个谗巧小人还可,说其好色,则有些令人啼笑皆非。赋中写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诋毁宋玉好色,宋玉则以东家邻女至美而其不动心为例说明他并不好色。又以登徒子妻其丑无比,登徒子却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反驳说登徒子才好色。作者描写的登徒子妻岂止是丑,简直令人恶心,而登徒子“悦之”,若好色如登徒子,可称为“色盲”。其实,作者是根据《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推而广之,目的是指斥嫉贤妒能的谗巧小人而已。同时,更是借章华大夫的“‘发乎情,止乎礼’来假以为辞,讽于淫也”(李善《文选》本赋注),曲折地表达讽谏楚王之意。

  此赋写了三种对待男女关系的态度:登徒子是女人即爱;宋玉本人是矫情自高;秦章华大夫则好色而守德。作者以第二种自居,是为了反击登徒子之流,实则作者赞同的是第三种,即发乎情止乎礼,这种态度近于人性而又合乎礼制是我国古代文人大夫对待两性关系代表性的态度。和道学家或滥淫者比较,这确也是一种可取的态度。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时有反映。

  此赋极尽刻画之形容,如:“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这种方法,继承了前人,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只是此赋的描写更细腻更极尽刻画形容之能事。

  这篇《登徒子好色赋》问世以后,登徒子便成了好色之徒的代称。然而只要细读此文,就不难发现,登徒子既不追逐美女,又从不见异思迁,始终不嫌弃他那位容貌丑陋的妻子,这实在非常难得。登徒子在夫妻生活方面感情如此专一,绝非好色之徒所能办得到的,因而有实事求是地加以澄清的必要。

  宋玉此赋之所以影响巨大,主要是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女的肖像。文中有这么几句:“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段话不但一直被后世引用,而且还有人仿效其方法写作。如乐府民歌《陌上桑》在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诗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有多么美丽,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只写出挑担子的人撂下担子,青年人脱下帽子,农夫忘记了犁地和锄草,甚至招来家人的怨怒,就因为观赏罗敷去了。这种描写美女的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号称“西部歌王”的王洛滨,在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歌时,也采用了此种手法。他在歌词中是这样描写那位美貌牧羊姑娘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身旁,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人们为什么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呢?就因为那位牧羊姑娘长得实在太漂亮了,乃至使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愿变一只小羊,躺在她的身旁,每天让她用皮鞭轻轻地打在我的身上。”黄梅戏的《夫妻观灯》,也是同样。正月十五元宵夜,一对年轻夫妻去观花灯,看着看着,小伙子对周围观众不去看灯,而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漂亮的妻子看很是不满。用此种烘托的手法去描写美女,可说已经成了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追本溯源,盖出于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92-193

dēnghào

sòng xiānqín 

    dēngshìchǔwáng duǎnsòngyuē  wéirénmàoxián kǒuduōwēi yòuxìnghào yuànwángchūhòugōng    

    wángdēngzhīyánwènsòng yuē  màoxián suǒshòutiān kǒuduōwēi suǒxuéshī zhìhào chényǒu  wángyuē  hào yǒushuō yǒushuōzhǐ shuōtuì退  yuē  tiānxiàzhījiārénruòchǔguó chǔguózhīzhěruòchén chénzhīměizhěruòchéndōngjiāzhī dōngjiāzhī zēngzhīfēntàicháng jiǎnzhīfēntàiduǎn zhuófěntàibái shīzhūtàichì méicuì báixuě yāoshù chǐ齿hánbèi yānránxiào huòyángchéng xiàcài rándēngqiángkuīchénsānnián zhìjīnwèi dēngrán péngtóuluáněr yànchúnchǐ齿 pángxíng yòujièqiězhì dēngyuèzhī shǐ使yǒu wángshúcházhī shuíwéihàozhě  

    shìshí qínzhānghuázài yīnjìnérchēngyuē  jīnsòngchéngchēnglínzhī wéiměi luànzhīxié chénwéishǒu wèi qiěnánchǔqióngxiàngzhīqiè yānwéiwángyán ?ruòchénzhīlòu suǒcéngzhě wèigǎnyún  wángyuē  shìwéiguǎrénshuōzhī  yuē  wěiwěi chénshàocéngyuǎnyóu zhōulǎnjiǔ  chūxiányáng hándān cóngróngzhèng wèi zhēn wěizhījiān shìshíxiàngchūnzhī yíngxiàzhīyáng cānggēngjiējiē qúnchūsāng jiāozhīshū huáhánguāng měiróng dàishìzhuāng chénguānzhě yīnchēngshīyuē  zūnlǎn  zèngfānghuáshènmiào shìchǔhuǎngruòyǒuwàngérlái ruòyǒuláiérjiàn shū yǎngguān hánwēixiào qièshìliúmiǎn chēngshīyuē  mèichūnfēngxiānróng jiézhāihuìyīnshēng zèngshēng  yīnqiānyánér gàiwēixiānggǎndòng jīngshénxiāngpíng yán xīn yáng shī shǒu zhōngguòchà chēng  

    shìchǔwángchēngshàn sòngsuìtuì退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繁华事散逐香尘¹,流水无情草自春。
译文:金谷园里的繁华奢靡早已随着芳香的尘屑烟消云散了;园中流水无情的流淌,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绿。
注释:¹香尘: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使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¹
译文:日暮时分啼鸟在东风里叹怨,落花纷纷,恰似那为石崇坠楼的绿珠美人。
注释:¹坠楼人:指石崇爱妾绿珠,为石崇坠楼而死。

  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可叹,亦可悲,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是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很多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正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乐云,黄鸣主编.中华诗文鉴赏典丛 唐宋诗鉴赏辞典: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2015.08:593

jīnyuán

 tángdài 

fānhuáshìsànzhúxiāngchén liúshuǐqíngcǎochūn 
dōngfēngyuànniǎo luòhuāyóuzhuìlóu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