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启先天秘,琴弹太古声。
易启先天秘,琴弹太古声。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327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冷红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珊。画楼帘幕卷轻寒,酒馀人散去,独自倚阑干。
(cēng)¹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lán)(shān)²。画楼³帘幕卷轻寒,酒馀人散去,独自倚阑干。
译文:浅红色的桃花,落英缤纷,此情此景引发了主人公青春易逝的感伤。主人公站在装饰华美的楼房里,待酒宴结束,宾客都走了,独自凭栏以解愁忧。
注释:¹冷红:淡红,这里指代桃花。²阑珊:残,将尽。³画楼:装饰华美的楼房。
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徘徊飞尽碧天云,凤笙何处,明月照黄昏。
夕阳千里连芳草,萋(qī)¹愁煞王孙²。徘徊飞尽碧天云,凤笙(shēng)³何处,明月照黄昏。
译文:夕阳下芳草绵延千里,就连贵族子弟也不免烦忧。转眼间已到黄昏时分,明月下,不知何处传来的幽幽笙咽,栏前伫立着的是无语人。
注释:¹萋萋:草木茂盛貌。²王孙: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³凤笙:即笙。本指四寸长、十二簧的笙,因其像凤之身,故称为“凤笙”。 阑干,最早指一种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

  起句“冷红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珊。”昭示人们已到了暮春三月,春天即将过去,象喻着南唐小朝廷的败落已初露端倪。

  “画楼帘幕卷轻寒”,象喻富丽堂皇的宫室已包孕着难以摆脱的令人寒心的隐患。酒余人散后,由喧闹归于寂静,更增添了主人公孤寂的心绪,独自凭栏以解愁忧。

  “夕阳千里连芳草,萋萋愁煞王孙。”紧承上片,叙写远眺所见。夕阳下芳草绵绵,牵动着主人公的愁绪。

  最后两句“凤笙何处,明月照黄昏”点明时间已由夕阳转到了黄昏,主人公在栏前凭望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溶溶月光下,主人公独自一人凭栏忧伤。整个境界是那么的静谧、孤凄、又带着难以言说的忧愁和感伤。

  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写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词中的忧愁,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词中的忧愁“闲情”,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临江仙·冷红飘起桃花片》是言情之作,突破了词人一己抒怀的迹象,开始触及人生的苦闷,咏叹世事的坎坷,不期然地揭示出人生路上多困难,自己独自面对需要归属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1、 黄进德.《冯延巳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45
2、 高阳里.《花笺春心:婉约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162

línjiāngxiān··lěnghóngpiāotáohuāpiàn--féngyán

lěnghóngpiāotáohuāpiànqīngchūnlánshānhuàlóuliánjuǎnqīnghánjiǔrénsànlángàn

yángqiānliánfāngcǎochóushāwángsūnpáihuáifēijǐntiānyúnfèngshēngchùmíngyuèzhàohuánghūn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jiǎshěrénzǎocháomínggōngzhīzuò--wángwéi

jiàngrénbàoxiǎochóushàngfāngjìncuìyúnqiú

jiǔtiānchāngkāigōng殿diànwànguóguānbàimiǎnliú

cáilínxiānzhǎngdòngxiāngyānbànggǔnlóng

cháocáizhàopèishēngguīdàofèngchítóu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jiǒng)¹(sháo)²早,晴川柳满堤³
译文:旷远原野上春光来得早,晴天下江上杨柳长满堤。
注释:¹迥野:指旷远的原野。²韶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³柳满堤:一作“映柳堤”。晴川:晴天下的江面。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拂尘¹生嫩绿,披雪见柔荑(tí)²
译文:掸开尘埃生出嫩绿之色,拨开雪花可见柔软嫩芽。
注释:¹拂尘:掸除尘埃。²柔荑:指柔软初生的白茅嫩芽。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碧玉牙¹犹短,黄金缕²未齐。
译文:碧玉似的柳芽还很短小,金黄色的柳丝尚未长齐。
注释:¹牙:指柳树的嫩芽。²缕:指柳丝。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腰肢弄寒吹¹,眉意入春闺(guī)²
译文:冷风吹来杨柳摆弄腰肢,有如春闺人眉间生情意。
注释:¹寒吹:冷风。²春闺:女子的闺房。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预恐狂夫¹折,迎牵逸客²迷。
译文:恐怕狂妄之人胡乱攀折,望引高雅之客心欢情迷。
注释:¹狂夫:无知妄为的人。²逸客:超逸高雅的客人。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新莺(yīng)¹将出谷²,应借一枝栖³
译文:初春的啼莺将要出幽谷,应当可借得一枝来栖息。
注释:¹新莺:初春的啼莺。²出谷:从幽谷出来。常喻指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³一枝栖:比喻栖身于极小的地方。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八编入“省试”类。明曾益撰,清顾予咸、顾嗣立补撰《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九据《文苑英华》补入,注云:“此省试题也。”其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
露白蟾明又到秋,佳期幽会两悠悠,梦牵情役几时休?
露白蟾(chán)¹明又到秋,佳期幽会两悠悠²,梦牵情役几时休?
注释:¹蟾:月亮。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月。²佳期句:佳期已逝,幽会难逢,二者均茫然无望。悠悠:漫长,这里指欲相见而遥遥无期。
记得泥人微敛黛,无言斜倚小书楼,暗思前事不胜愁!
记得泥¹人微敛(liǎn)(dài)²,无言斜倚小书楼,暗思前事不胜愁!
注释:¹泥:怜爱、留恋,作动词用。²敛黛:皱眉。

  这首词也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上片写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但幽会的事又茫然无期,梦中想,心中念,这样相思的日子何时才完?下片是回忆女子的可爱形象:分别时她百般挽留,黛眉微皱,无言斜倚小楼。最后一句,写他想到往事的忧愁心。

  顾敻八首《浣溪沙》,是写男女相互思念的词作。汤显祖评道:“此公管调,动必数章。虽中间铺叙成文,不如人之字雕句琢,而了无穷措大酸气。即使瑜瑕不掩,自是大家。”

昔众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昔众尝至一乡陬(zōu)¹,颓(tuí)然靡(mí)²,昏昏冥冥³,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hān)之方,甘旨之尝,以徜(cháng)以徉(yáng)¹⁰,是为醉乡。”
译文:从前我曾游至一地方,一到那里就浑身发软,歪歪倒倒,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天地因此变换了位置,日月因此失去了光明,眼睛因此发花,心因此荒乱迷惑,身体因此衰败不堪。我向别人打听说:“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可以徘徊闲散的地方,这里便是醉乡。”
注释:¹乡陬:偏僻的地方。陬:隅,角落。²颓然靡然:颓唐萎靡的样子。该句以下七句,均系写酒醉时的状况。³昏昏冥冥:昏暗不明。⁴眩:眼花,看不清。⁵荒惑:恍惚迷惑。“荒”通“恍”,恍惚。⁶败乱:受到损害扰乱。⁷酣适:酣畅适意,指痛快饮酒。⁸方:地方,处所。⁹甘旨:美味。¹⁰徜徉:安闲自在。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入,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¹之徒矣。当是时,神州²陆沉³,中原鼎沸(fèi),而天下之入,放纵恣(zì)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译文:啊!这里便是醉乡了吗?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我曾听说刘伶、阮籍这一类的人迷恋醉乡的事。在那个时代,国土沦丧,中原纷乱,天下的人,放纵自己痛饮之后便颠颠倒倒,一个接一个不断的进入醉乡了。据我所见,那里不曾有可使人快乐的地方,有的人认为那里可使人消除忧愁。如果是可以消除的,就不是真的忧愁;如果是真有了忧愁的人,或许也不必去消除它。何况醉乡实在不能使人消除忧愁,那么,进入醉乡的人,都是没有忧愁的人。
注释:¹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与嵇康、向秀、王戎、山涛、阮瑀、阮咸等五人交好,世称“竹林七贤”。刘、阮好酒,刘伶尤甚。《晋书刘伶传》说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chā)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²神州: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³陆沉:国家陷于灾祸,有如大陆沉沦。⁴鼎沸:形容局势不安定,有如鼎水沸腾。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⁵或以为可以解忧: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为始造酒者,曹操诗以杜康为酒之代称。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duò)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¹?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²,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译文:啊!自从刘伶、阮籍以来,醉乡遍及天下;醉乡有了人,天下就没人了。这样的境况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颓废消沉,萎靡不振,进去了就不知道出来了。虽然不曾进去而被迷惑了想进去的人,难道没有那样的人吗?而昏聩无能,丧德败乱的人,常被人指着他们取笑的人,就真不愧是醉乡中的酒徒了啊!
注释:¹“其不入”二句:意谓不入醉乡而昏迷荒惑的清醒之士,还是有的。²“而荒原”二名:醉乡中的荒惑败乱者,不自知其昏迷颠倒,反指清醒者为可笑。

  文章起首一段极力描绘“醉乡”中的种种颠倒迷乱情状。从表层意义上看,所谓“醉乡”不过是酒醉后的荒唐情态;但总观全文,便可悟出,作者是以此暗指整个清代社会。由于文字狱的构陷和残酷的民族镇压,在这个社会里,“昏昏冥冥”,“天地易位”,“日月失明”,人们为这恐怖统治弄得“心荒惑”而“体败乱”,内心的愤懑只好借酒来排解乃至忘却.以期在醉态热絮中求得心灵的麻醉与自适。

  正因为出于这样一种立意,文章在对“醉乡”作了一番着意描绘之后,便进而改用议论的笔墨对这种处世态度进行分析。饮酒无度,以醉酒来逃避现实,这在中国是古已有之,西晋的刘伶与阮籍等即是如此。他们所以借酒浇愁,其原因便在于“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司马氏篡魏之后,为迫使曹魏旧臣拥戴新政权,承认它的合法性,便滥杀无辜,杀人之多,以致他们的后人东晋明帝司马昭闻之,都吓得“复面箸床”。政治的黑暗和恐怖,迫使土族知识分子纷纷设法全身远祸,“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写西晋意在影射现实,文章极隐蔽地揭示出主旨:产生作者所见“醉乡”的缘由,便是清军入关并建立异民族政权,清代统治者和西晋王朝的统治者一样的凶残。对处于严酷专制下的臣民来说,这完全是不见底的深渊。至此,文章一笔折转,斩钉截铁地说:“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所谓“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倘以祥”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而亡国的苦痛,民族的耻辱是绝不可能真正被忘却的。然后,文章再推进一层,剖析“可以解忧”的说法,“夫忧之可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可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这节议论,激切峻急,纵横恣肆,语语转,笔笔紧,层层推进,剖析入微。

  文章第三部分是全文主旨所在,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意在针砭荒惑败乱者,唤醒尚有爱国良知者,称扬那些“不入而迷”者,鼓动人们起来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所以他沉痛呼号:“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社会尽管已是如此,但志节之士依旧大有入在,作者厉声斥骂那些荒惑败乱者为“真醉乡之徒”时,就是号召人们做那清醒而坚定的志节之士。

  这篇《醉乡记》和《河墅记》、《芝石记》等一样,都是浑然而一、神气流通的作品。终天不没的浩然正气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全然混合为一,显得特别完美。为了避免文字狱,作者匠心独运,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通篇不离“醉乡”,又笔笔都在写现实,写醉乡是虚,写现实是实。既含蓄深沉又痛快淋漓,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内心既想归隐林泉,又不甘民族沉沦的矛盾和苦痛。

参考资料:
1、 王琦珍著.翰墨天下雄: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01月:41-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