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种草,生冤家。笊篱定价,分文不差。末梢犹叵耐,机先不让爷。
恶种草,生冤家。笊篱定价,分文不差。末梢犹叵耐,机先不让爷。
释法薰

释法薰

暂无信息 ▶ 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神仙有无何渺茫¹,桃源之说诚荒唐²
译文:神仙到底是有是无还非常地渺茫,桃源仙境的传说也实在是荒唐可笑。
注释:¹渺茫:本意为细小得使人看不清楚,此指因遥远而模糊不清。²荒唐:本意谓广大无际貌,引申 为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流水盘回山百转,生绡数幅垂中堂。
流水盘回¹山百转²,生绡(xiāo)数幅³垂中堂
译文:流水盘旋绕着千回百转的山峦,这样的景象是画在生绡上的几幅图画,它们被挂在中堂。
注释:¹盘回:迂回曲折。²百转:弯曲处特别多。³生绡数幅:指桃源图。生绡:用细丝织成的极薄的绫帛之类的绸布,可作画画及裱画的底布。⁴垂中堂:悬挂堂屋正中。
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武陵¹太守好²事者,题封³远寄南宫下。
译文:武陵守是一位喜欢作画的人,他将桃源图题上字,装上封寄到远方京城的尚书省南宫中。
注释:¹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太守:窦常(—),字中行,叔向子,弟兄五人,为长,京兆金平(今陕西兴平)人。²好:本作美好解,此引申为善,喜欢讲。好事者,喜欢作画的人。³题封:题字捆札封贴。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南宫先生¹(xīn)得之²,波涛入笔³驱文辞
译文:南宫先生得到画卷非常高兴,在图上挥笔题词,笔势浩荡,波浪起伏。
注释:¹南宫先生:疑指卢汀,时卢为虞部郎中,属尚书省官。南宫:南宫本为南方列宿,汉用以比喻尚书省。后汉郑弘为尚书令,取前后尚书省政事,著为《南宫故事》一百卷。后又称礼部为南宫,礼部属尚书省。又唐代尚书省位置在大明宫南,习称南宫。²之:代词,指《桃源图》。³波涛入笔:指南宫先生在图上题字,笔势浩荡,波浪起伏。⁴驱文辞:遣词造句,指题辞。
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文工¹画妙²各臻(zhēn)³极,异境恍惚移于斯
译文:图画妙绝传神,文章精巧工稳,奇异的仙境也恍恍惚惚好像移到了这里。
注释:¹文工:文章精巧工稳。²画妙:图画得妙绝传神。³臻:达到极点。⁴异境:异地。⁵恍惚:好像、仿佛。⁶斯:代词,此处。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¹千万日²
译文:画面上所画在山谷岩壁,上开凿建筑的房屋,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连绵不断。
注释:¹接屋连墙:房屋接着房屋,墙接着墙,即连绵不断。²千万日:年深日久,房屋愈建愈多。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¹²³(juě)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
译文:秦朝与汉朝的衰败从来没有听说,天开地裂的变化他们也毫不关心。
注释:¹赢:秦朝的国君姓赢,代指秦朝。²颠:颠覆、倒塌,指秦灭亡。³刘:汉朝的皇帝姓刘,代指汉朝。⁴蹶:跌倒,亦指灭亡。⁵地坼天分:天地分开。指三国及东晋两段中国分裂割据的历史。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¹²红霞渡³
译文:远近的地方都种满了开花的桃树,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川原上蒸腾出灿烂的红霞。
注释:¹近远:或作远近。²蒸:同蒸,焕发。³红霞:形容红艳艳的桃花遍地盛开若天上摆布红霞。
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初来犹自念乡邑¹,岁久此地还成家。
译文:刚刚来到这里还思念着故乡,经过长久的时间后这里反倒变成了家园。
注释:¹乡邑:家乡、故里。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
渔舟之子¹来何所,物色²相猜³更问语。
译文:不知道乘船的渔人来自什么地方,根据他的不同形象人们纷纷猜测向他打听。
注释:¹渔舟之子:即《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²物色:访求、查寻。³相猜:相互怀疑。
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
大蛇中断¹丧前王²,群马南渡³开新主
译文:渔人说起了刘邦斩蛇取代了秦朝,五马南渡之后如今已是东晋的天下。
注释:¹大蛇中断:指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²丧前王:指汉灭秦。³群马南渡:指西晋亡,晋君臣南渡偏安,是为东晋。⁴开新主:指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新政权。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译文:听完渔人的叙述大家都凄然感叹,自己说迁移到桃源今天已有了六百年的时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¹犹流传。
译文:当年的万千事件我们都曾亲眼见过,不知到今天还有多少在流传着。
注释:¹几许:多少。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争持酒食来相馈¹,礼数²不同樽(zūn)(zǔ)³异。
译文:大家都争着拿出酒食来款待渔人,他们的礼节与器物都与世人大不相同。
注释:¹相馈:给酒食招待渔人。²礼数:风俗礼节。³樽俎:盛酒食的器具。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月明伴宿玉堂¹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译文:渔人在月明之夜独宿在空空的玉堂中,骨冷魂清感觉到万念俱消,梦也不做一个。
注释:¹玉堂:本为宫殿的美称,也指仙人居所。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夜半金鸡啁(zhāo)(zhā)¹鸣,火轮²飞出客³心惊
译文:半夜的时候听到金鸡在啁哳啼叫,太阳出来也让渔人感到怦然心跳。
注释:¹啁哳:杂乱的叫声。²火轮:太阳。³客:渔人。⁴惊:惧怕,指渔人怕与桃源中人分别。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人间有累¹不可住²,依然离别难为情。
译文:在人家他还有家室之累因而不敢在此处逗留太久,最终还是怀着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离开了仙境。
注释:¹人间有累:指人间有家人牵挂。²不可住:不能久在桃源。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¹烟水暮²
译文:船启动之后挥桨而进,再要回首仙境时,只看见一片暮色苍茫的水面。
注释:¹苍苍:空旷迷茫貌。²烟水暮:暮色苍茫的水面。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世俗¹²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译文:世上一般人哪能知道桃源究竟是真是假,到如今传说此事的人也还是那些武陵的居民。
注释:¹世俗:世上一般人。²宁:那能。

  此诗巧妙地借王维、刘禹锡等的“桃源仙境”之说,摒排众议,指出朝代神仙之说的荒唐,认为桃园的本来面目只不过传说。全诗以议论始又以议论终,中间夹以桃源故实的铺叙与桃源图画的描绘,从而使议论新而不空,描叙平中见奇。

  王维《桃源行》只重本事,层层叙写,句句本色,不露凿痕,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后人再作,必出新意,若无意,不必重作。韩愈借桃源图画为题材,力辟神仙之说,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摒排众议,恢复桃花源的本来面目;桃花源不过是传说之乡、想象之境。

  韩诗所以能与王诗并肩要在有二:一是否定了前人,包括王维把桃花源写成“仙境”,而蛊人“出世”的主题。指出“神仙有无何眇芒,桃源之说诚荒唐。”这种思想在韩愈的时代是进步的,也是韩诗高出的原因。二是诗的写法与语言的运用,起结照应,道出题旨,中先叙画作案,次写本事,间议提顿,语尽铺张,通畅流利,雄浑奇伟。章法结构翻波叠浪,曲折有致。在句法上,其它七言古多用对句,而韩诗多用奇句,句法多变,形成了这首诗流利奇伟的特点。

  全诗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束,中间夹以桃花源中的故实,既突出了议论的意义,又不显得空泛。

参考资料:
1、 卞孝萱,张清华编选. 韩愈集[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4.10.第169-173页
2、 汤贵仁. 韩愈诗选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37.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fēi)¹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zhuó)²野花香,依依³金柳黄。
译文:濛濛细雨中,戏游池塘的鸳鸯,成双捉对,相偎相依,好像在缠绵私语,互诉心曲。池塘边开满了缤纷灿烂的野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缕缕金黄的柳丝,在春雨中随风摇曳,轻轻拂动。
注释:¹霏霏:形容雨丝细密。²灼灼:鲜明貌。³依依:轻柔貌。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青青云粉妆。
(yíng)¹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jiǎo)²绮罗光,青青云粉妆。
译文: 一群天真烂漫、体态婀娜、步履轻盈的少女,从坐落江岸的村舍里走来,她们三三两两,在春雨初霁的溪边,欢快地舞着,唱着。那艳丽缤纷的罗衣,随着舞姿的变幻,闪耀出绚烂的光彩;那脂粉薄敷的面颊,在霞光的映衬下,焕发出如云般的娇艳红润。
注释:¹鸯鸯:仪态美好貌。²皎皎:明亮貌。

  上片描写雨中池塘景色,中心在“双双只只鸳鸯语”。起句的霏霏细雨及歇拍的“灼灼野花”、“依依金柳”,全在于烘托那戏游池塘的“双双只只鸳鸯”,而上片景物的描写,目的是映衬下片“鸯鸯江上女”的美丽。她们体态婀娜,舞姿轻鸯;罗衣飘逸,光彩闪耀;面施薄粉,艳若云霞。在这里,大自然的美与少女们的美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且相互映发——明媚的春景,把少女们烘托得格外妖娆;少女们的娇姿艳态,又为春天增添了无限光彩。上片的绘景,为下片的写人烘托气氛,景愈艳则人愈丽。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每句都用叠字开头,不仅摹景写人细致生动,而且声调抑扬谐婉,极富音乐性。这一借鉴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开了五代两宋之后文人词运用叠字的先河。在宋人词里,句句用叠字与此首相近者,有葛立方的《卜算子》:“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鸯鸯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周密《草窗词评》赞此首《卜算子》“用十八叠字,妙手无痕,堪与李清照《声声慢》并绝千古”。其实,“堪与李清照《声声慢》并绝千古”的岂只葛氏之《卜算子》,这首《菩萨蛮》每句句头用叠字,且用得如此贴切自然,亦堪称千古并绝。

予之祖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
予之祖郴(chēn)为汲¹令,以夏至日请主簿²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nǔ)³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léi),攻治万端不为愈。
译文:我的祖父应郴担任汲县县令,在夏至日(在厅堂)接见主簿杜宣,赐(杜宣)酒喝。当时屋里北面墙上悬挂着一张未装弓套的弓,(弓的影子)正好照在酒杯里,弓的形状就像一条蛇。杜宣害怕厌恶它,但是(县令赐酒)不敢不喝,那天(回家后)就得了腹痛病,痛得很厉害,妨碍损害了饮食,因此(变得)瘦弱不堪,用了无数方法来救治,也未痊愈。
注释:¹汲:县名,在今河南省北部。²主簿:县令属官,负责薄籍,掌管印鉴。³赤弩:未装弓套的弓。⁴羸露:瘦弱。⁵攻治万端:用了无数方法来救治。
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后郴因事之至宣家窥视¹,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²,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支将铃下侍徐扶辇(niǎn)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甚夷怿(yì)³,由是瘳(chōu)平。
译文:后来应郴因事经过杜宣家就到他家探望(他),询问其中的缘故,(杜宣)说是害怕(酒杯中的)那条蛇,而(那条)蛇进入了他的腹中。应郴回到厅堂,思考了很久,回头看到(墙上)挂着的弓,( 想到)必定是这张弓的缘故了。就派门下的官员驾车把杜宣带到原来的地方摆酒,(于是)酒杯里又出现了“蛇”,于是对杜宣说:“这是墙上的弓的影子罢了。并没有其他的鬼怪异事。”杜宣心里(的疙瘩)于是就解开了,(心情也)非常愉快,从此病也痊愈了。
注释:¹窥视:探望。²听事:厅堂,官府办事的地方。³夷怿:愉快,喜悦。⁴廖:病愈。
春寒恻恻掩重门,金鸭香残火尚温。
春寒恻(cè)¹掩重门,金鸭²香残火尚温。
译文:春寒料峭,把门重重关上,室内只有那鸭形香炉余温尚存,给人些许暖意。
注释:¹恻恻:寒冷的样子。²金鸭:鸭形的香炉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
译文:燕子还未来花却已经纷纷飘落,庭院中的风雨持续到黄昏还未停止。

  这是一首低吟春愁的小诗。作品寓情于景,通过一系列清冷寂寞的环境景物描写,从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心境的孤寂与凄恻。作品虽然以抒情为目的,却丝毫也不涉及心理的倾诉或客观的议论。作者的全部情绪,都通过景物的选择与渲染表现出来。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景随情生,情景交融,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首句交代大环境。北国之春,寒意袭人,不仅点明节令,也暗示作者心头的清寒与凄冷。“恻恻”二字双关,既强化春寒的料峭,又暗指作者心绪的凄恻。门虽设而常关,既写环境的幽静,同时也写作者无人过往的孤独的处境,进一步流露出其内心的孤寂之感。

  次句写“重门”之内室中的景象。香炉尚有余温,却已不再有袅袅香烟萦绕。室外既冷寂凄清,室中也没有了生机活力,到处都是一片死寂。香炉既有余温,室中当然尚有人活动,并不是无人居住的空房。但“香残”而无人续添,可见主人公心绪的慵懒。诗意至此,暗点出主人公的存在,以及他处境尤其是心境的寂寞,含蓄委婉,用笔至为曲折。

  “燕子”一句,由室内的孤寂引出联想。往年的春天,这里也是这般寂寞,不过,秋去春还的燕子,也还能给孤独的居室增添一点生趣。而现在,却连燕子也不再归来,一切都静到了极点,没有丝毫的生命的痕迹。只有落红片片,表明春光逝去,还和往年一样。这一句,从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化出。晏殊的词,从年复一年燕来花落的自然循环中,感受到年华易老,人生短暂。本篇暗用晏词而更寥落。

  春光已经凋残,连燕子也不再回来,一切都陷入一片寂静凄凉,死气沉沉。只有庭外的风雨,还在淅淅沥沥,送走了难熬的永昼,迎来又一个黄昏。不过,风自风,雨自雨,似乎没有在主人公的心上掀起一丝波澜。一个“自”字,极写主人公情绪的消沉低落。“听风听雨过清明”,“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前人往往爱以独对凄风苦雨的镜头,形容人的孤独寂寞与百无聊赖。本篇却反其意而用之,连庭外的风雨,也无心理睬。真正是心如止水,万念俱灰了。全篇虽然没写一个“愁”字,而无边的春愁,却早已弥漫到整个世界,并自然浸透到读者的心间。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六月天兵¹征腐恶²,万丈长缨³要把鲲鹏缚。赣(gàn)水那边红一角,偏把借重黄公略
译文:六月红军征讨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军阀,人民要用长长的绳索把鲲鹏捆缚。赣水那边根据地红旗高展,这都是依靠黄公略的努力。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双调,分上下两阕,上下片同调,押仄声韵,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韵。汀州:古时州名,州治在今闽西长汀县。¹天兵:指红军。²征腐恶:指征讨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军阀。³长缨:长绳索。⁴鲲鹏:这里作贬义用,等于说巨大的恶魔。⁵赣水那边红一角:指赣西南的赣江流域黄公略率领的红六军(1930年7月改称红三军)所建立的根据地。⁶偏把: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⁷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1931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的东固地区行军中遭敌机扫射牺牲。当时他留守闽西根据地。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百万工农齐踊(yǒng)¹,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²。国际悲歌³歌一曲,狂飙(biāo)为我从天落。
译文:所有的工农们要踊跃与敌人争斗,让革命席卷江西大地,捣破敌人占领的湖南湖北。国际歌的歌声中,我们的革命力量如同天兵降临一般的茁壮起来。
注释:¹踊跃:奋起刺击。²湘和鄂:湘指湖南,鄂指湖北。³国际悲歌:指国际歌。⁴狂飙:疾风。这里形容正在兴起的革命风暴。

  词的上阕以虚实相生、正反对比等艺术手法着重叙事而又渗透着热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动。“六月天兵征腐恶”,起句突兀而来,首先推出“天兵”与“腐恶”两个对立的意象,并以“征”字相关联,直有一股令人振奋的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以“天兵”指作者所率的工农红军,既显其神威,又张其正义。以“腐恶”指敌人,是形容词名物化的用法,既暴露了敌人腐朽丑恶的本质,又反衬了“天兵”的正义和不可抗拒。中间着一“征”字,可谓兴师有名,仁义自见。这一句从时令“六月”落墨,看似寻常,其实多有包孕。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就其喻指的事物而言,是前句的复现;就其意象创造而言,却发生了耐人寻味的推移和转换。“万丈长缨”与“天兵”语意相承,是意象的推移;“鲲鹏”与“腐恶”相应,用以吟指作者所要否定的对象,则是一种出人意料的意象转换。此前,作者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有“鲲鹏击浪从兹始”句;此后,在《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有“斥鷃每闻欺大鸟”句;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句。其中“鲲鹏”、“大鸟”都被用来喻指作者所赞美和肯定的对象。这里,作者之所以进行异乎寻常的意象转换,以“鲲鹏”属应“腐恶”,意匠在于既真实地揭示当时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虚弱而又暂时强大的两重性本质,又隐约披露作者对当时攻取中心城市的不可能性与危险性的深层的情感判断。“万丈长缨”要缚住那大而“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鹏,气不可谓不壮,然而谈何容易!

  正是沿着上述已经隐约披露的深层的情感潜流,作者的思绪很自然地流向了另外的意象空间:“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赣水那边”,是以切入的远景转换了意象空间;“红一角”则以鲜明的色彩造成了耀人眼目的视觉形象。这种空间的跳跃转换和鲜明意象的创造,无疑显示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流向,透露了作者对已经是“红一角”的“赣水那边”分外瞩目的眷顾之情。这种深刻的情感潜流,毕竟是难以抑而不发的,至“偏师借重黄公略”一句,可谓情不自禁而溢于言表了。作者之所以在作品中对黄公略赞赏有加,不仅仅是因为黄公略所率的红三军在从汀州向长沙的军事行动中确实是足可倚凭的“偏师”,黄公略本人在关键时刻赞同并支持了毛泽东抵制攻取南昌的决策;更重要的是,他向来理解和支持工农武装割据的主张,坚持在粤北至赣西南赣水一带开展武装斗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红色政权,为创建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黄公略与毛泽东在革命战略上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是毛泽东足可信赖与借重的。

  词的上阕一、二句与三、四句构成了层次分明而又相互联系、相映成趣的艺术思维空间,笔调也前后相承而又显出变化。如果说一、二句是作者立足于现实而在幻化的意象空间进行形象思维,豪情浩气之中隐然生出一缕深沉的忧思,笔调雄浑而凝重;那么,三、四句则是从虚境回复现实,于深情眷顾中流露出对正确的战略道路及其成功实绩的热情赞美,笔调也显得活脱轻灵。

  词的下阕,作者挥洒酣畅的笔墨,紧扣意脉进一步状写革命气势,抒发强烈而深沉的情怀。“百万工农齐踊跃”,是上阕“天兵”、“万丈长缨”等虚拟意象的现实具体化,是对如火如荼的工农武装斗争形势的真实描写与概括。“齐踊跃”三字,极富动感,极有力量,既讴歌了广大工农群众革命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又为下句意象空间的开拓引弓蓄势。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紧承前句笔力豪气,一泻万里,势不可遏。从汀州向长沙的军事行动,自闽西、赣南北上,纵贯江西,几及全省,而后自赣西北取进逼湘鄂态势,状以“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并非“虚笔”。句中驱遣“席卷”、“直捣”这两个力度极强的词语,意锐词锐,如同雷轰电掣,使得上阕开辟的“万丈长缨”、“红一角”的意象空间急剧伸张拓展,令人心驰神往,了无滞碍,似觉锋芒所向,红旗漫天,以至席卷江西、直捣湘鄂意犹未尽,情不能已。

  至此,作者顺势翻笔,凌空一变,由已经极大地伸展开来的外在的意象空间转向逐渐亢奋起来的内在的心灵世界:“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红了一角的古老土地上红旗跃动,百万奋起的工农正迈开排山倒海的行进步伐,“席卷”、“直捣”旧世界的革命气势……此情此景,本身就构成了大气磅礴、悲壮动人的时代旋律、人类史诗。而呼唤“饥寒交迫的奴隶”、“全世界受苦的人”起来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让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的《国际歌》,正是这种时代旋律、人类史诗汇集而成的全世界无产者革命的歌,心中的歌。毛泽东身在此情此景之中,扮演着“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时代主角,是我唱《国际歌》,还是《国际歌》唱我,自是浑然难分而神思飞越了。所谓“狂飙为我从天落”,正是这种物我浑然的诗家妙语。“狂飙”何物?它既指革命风暴,此为物;又指内心的情感波涛,此为我。二者交激鼓荡,奔突于天,深沉于心,以“为我从天落”言之,信不虚也!

参考资料:
1、 李计谋.《中国现代文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8-01:第391页

diéliànhuā ·cóngtīngzhōuxiàngchángshā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liùyuètiānbīngzhēngè wànzhàngchángyīngyàokūnpéng gànshuǐbiānhóngjiǎo piānshījièzhònghuánggōnglüè 
bǎiwàngōngnóngyǒngyuè juǎnjiāng西zhídǎoxiāngè guóbēi kuángbiāowèicóngtiānluò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