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路转山腰足未移¹,水清石瘦便能奇²
译文:道路转过半山腰脚步还没移,已看见水清澈石枯瘦一片奇丽。
注释:¹足未移:一作“未足移”。²便能奇:看见奇丽之景。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
译文:白云兀自笼盖了东山西岭,上下各一轮明月分不清天上池底。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
黑黍(shǔ)黄粱¹初熟后²,朱柑绿橘³半甜时。
译文:果园中半甜的是红橙绿桔,田野里初熟了黑米黄米。
注释:¹黑黍黄粱:泛指谷类作物。²初熟后:一作“初熟候”。³朱柑绿橘:泛指果树。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人生此乐须天赋¹,莫遣(qiǎn)儿曹²取次³知。
译文:人生这种陶情山水的愉悦须老天赐与,可别让儿辈知觉减损了乐趣。
注释:¹天赋:一本作“天付”。²儿曹:儿辈,一本作“儿郎”。³取次,随便。

  一二联描写寺景。首联概写。众人驻足观赏,故曰“足未移”,而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腰,因说“路转山腰”。这时,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一向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于俯仰之间,已经发现了西菩寺内、外的奇景:“水清石瘦便能奇”。颔联便分写水、石奇境。《於潜图经》云:“寺前有东西两山,或有云晦,遥望如岭焉”,《咸淳临安志》曰:“明智寺中,有清凉池、明月池”,寺景所奇便在此二山、二池上。诗人如此描写:先承“石瘦”写两山:“白云自占东西岭”。两峰屹然,直插云霄,白云浪涌,时掩峰顶,其情景便仿佛是那白云自己占据了东、西二岭。又承“水清”写二池:“明月谁分上下池”。天已向晚,一轮明月早已钻出了云缝,它一视同仁,不分上下,使两池共婵娟,而池水清澈,漾出了一双月影。在这两联中,诗人将他诗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点,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态逼真,奇趣横生,生动地展现了西菩寺的无限奇妙风光。

  颈联的描写,又变换了手法。诗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于此时便达到了极点,尾联便直说其乐:人生这种登山临水、探奇访胜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踢给的,可千万别让小儿辈们随随便便得知个中消息。方其时,诗人似乎已全然忘却了胸中深藏的许多烦恼了,实则非也。“天赋”已暗兜“天教”,分明有慨;而“莫遣”句,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诗人之意为:自己的探胜幽趣,如果让儿辈们知道,也会遭到非议,使人败兴。虽有这种言外之意在,又妙在比前首更为含蓄。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49-5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0-61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道路转过半山腰脚步还没移,已看见水清澈石枯瘦一片奇丽。

白云兀自笼盖了东山西岭,上下各一轮明月分不清天上池底。

果园中半甜的是红橙绿桔,田野里初熟了黑米黄米。

人生这种陶情山水的愉悦须老天赐与,可别让儿辈知觉减损了乐趣。

注释

足未移:一作“未足移”。

便能奇:看见奇丽之景。

黑黍黄粱:泛指谷类作物。

初熟后:一作“初熟候”。

朱柑绿橘:泛指果树。

天赋:一本作“天付”。

儿曹:儿辈,一本作“儿郎”。

取次,随便。

创作背景

  这组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年)杭州通判任上,时诗人年三十九。是年苏轼因察看蝗灾,过於潜,八月二十七日与毛、方二人同游西菩提寺,作此二诗。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49-50
赏析

  一二联描写寺景。首联概写。众人驻足观赏,故曰“足未移”,而脚下之路却逶迤盘陀,早已绕过了西菩山腰,因说“路转山腰”。这时,对大自然的奇妙美景一向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于俯仰之间,已经发现了西菩寺内、外的奇景:“水清石瘦便能奇”。颔联便分写水、石奇境。《於潜图经》云:“寺前有东西两山,或有云晦,遥望如岭焉”,《咸淳临安志》曰:“明智寺中,有清凉池、明月池”,寺景所奇便在此二山、二池上。诗人如此描写:先承“石瘦”写两山:“白云自占东西岭”。两峰屹然,直插云霄,白云浪涌,时掩峰顶,其情景便仿佛是那白云自己占据了东、西二岭。又承“水清”写二池:“明月谁分上下池”。天已向晚,一轮明月早已钻出了云缝,它一视同仁,不分上下,使两池共婵娟,而池水清澈,漾出了一双月影。在这两联中,诗人将他诗家的眼光所捕捉到的景物特点,以奇特的想象和灵动的笔致,加以渲染,便使那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情态逼真,奇趣横生,生动地展现了西菩寺的无限奇妙风光。

  颈联的描写,又变换了手法。诗人在游目庭院、田野时,看见了累累秋实:初熟的小米、高粱,半熟的柑和桔,就重研丹青,为它们分别抹上了黑、黄、朱、绿四种较实物更为浓艳而鲜明的色彩,绘成了一幅色泽斑斓的秋色图。入胜境而观奇景、美景,诗人的游览之乐于此时便达到了极点,尾联便直说其乐:人生这种登山临水、探奇访胜之乐,是要由老天爷踢给的,可千万别让小儿辈们随随便便得知个中消息。方其时,诗人似乎已全然忘却了胸中深藏的许多烦恼了,实则非也。“天赋”已暗兜“天教”,分明有慨;而“莫遣”句,出自《晋书·王羲之传》诗人之意为:自己的探胜幽趣,如果让儿辈们知道,也会遭到非议,使人败兴。虽有这种言外之意在,又妙在比前首更为含蓄。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49-50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0-61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岁癸(guǐ)¹春暮²,余游甬(yǒng)³,闻雪窦(dòu)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注释:¹岁癸巳:指元世祖至元三十年。²春暮:晚春。 ³甬东:古地名,今浙江舟山岛。⁴游胜最诸山:游览之美好是众山中最突出的。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yè)(yàn)¹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²西,大桥横绝³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jí)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hè)深窈(yǎo),有曰“仙人洞”,巨石临¹⁰水,若坐垂踵(zhǒng)¹¹;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注释:¹北曳堰:中间一字原缺;堰,拦水坝。²之:往。 ³横绝:横断,横跨。 ⁴覆以栋宇:在桥上盖了亭子;栋宇,泛指房屋、亭阁一类的建筑物。 ⁵楫:船桨,此指船。 ⁶时:季节,指潮汛季节。⁷挽:牵,拉。⁸ 薄:迫近。⁹ 岩壑深窈:山谷幽深。¹⁰ 临:从高处往下靠近。 ¹¹若坐垂踵者:好像一个人放下脚坐着。“踵”,脚后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水益¹(sè)²,曳(yè)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hè),盖涧水尔。桑畦(qí)麦陇(lǒng),高下联络,田家隐翳(yì)竹树,樵童牧竖(shù)¹⁰相征逐¹¹,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¹²,则舆(yú)¹³朴野¹⁴,不深解吴语¹⁵,或强然诺¹⁶,或不应所问¹⁷,率¹⁸十问仅得二三。次¹⁹²⁰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²¹,广三尺余,修²²且²³二百跬(kuǐ)²⁴,独野人²⁵往返捷甚²⁶。次溪口²⁷²⁸,凡大宅多废者,间(jiàn)²⁹有诵声³⁰出廊庑(wǔ)³¹,久听不知何书,殆(dài)³²所谓《兔园册》³³耶?渐上,陟(zhì)³⁴林麓(lù)³⁵,路益峻,则睨(nì)³⁶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³⁷,他香无是³⁸清也。
注释:¹益:更加。²涩:不通畅,指水浅,行船艰难。³曳:拉,牵引。 ⁴负:背,背靠。⁵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署的和尚;“类”,类似。 ⁶越:过。⁷信宿:连住两夜。 ⁸畦、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⁹联络:连接。¹⁰ 牧竖:牧童。¹¹征逐:追逐。¹²地所历名:所经之处的地名。¹³舆夫:轿夫。¹⁴朴野:质朴土气。 ¹⁵不深解吴语:不很懂得吴地(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方言。¹⁶ 或强然诺:有时勉强答应。 ¹⁷或不应所问:有时答非所问;“不应”,对不上。 ¹⁸率:大致、大抵。¹⁹次:接下去,接着。²⁰度:过。 ²¹相啮:相接;“啮”,咬。 ²²修:长。²³且:将近。²⁴跬:半步,实指一举足的距离,等于今称“一步”。²⁵野人:指当地村民。²⁶捷甚;轻快得很。²⁷ 溪口:地名,即今奉化县溪口镇。²⁸市:街市。 ²⁹间:间或,偶而。³⁰诵声:读书声。³¹廊庑:堂前两侧的厢房。 ³²殆:大概。³³《兔园册》:即《兔园策》,唐代人(一说虞世南,一说杜嗣先)编纂的一部书,民间用作启蒙课本。 ³⁴陟:登,上。³⁵林麓:树林覆盖的山脚。 ³⁶睨:斜看。³⁷ 不去:谓花粉不掉落。³⁸是:指花粉香。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越二岭,首¹有亭当道²,髹(xiū)³“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xiá)读;相对数步为漱(shù)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jī)¹⁰,饮之甘。次大亭,值¹¹路所入¹²,路析为两。先朝¹³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¹⁴梦游绝境,诏图¹⁵天下名山以进,兹山¹⁶是也。左折松径,径达¹⁷雪窦¹⁸;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¹⁹,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²⁰,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sì)²¹,烂然疑(nǐ)²²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liáo)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shāng)²³²⁴客,相与道钱塘故旧²⁵。止余宿²⁶;余度(duó)²⁷(jié)²⁸且雨,不果留²⁹
注释:¹首:起头。²当道:正处在路上。³髹书:用漆涂饰书写。“髹”,把漆涂在器物上。 ⁴奥:深。⁵林际:树林边缘。 ⁶廓然:广阔的样子。 ⁷一瞬:一眨眼;这里有一眼望去的意思。⁸不暇:没有空闲。 ⁹窦:孔,这里指泉眼。¹⁰汲:由下往上取水。¹¹值:正对。¹²所入:所延伸的地方,前方。¹³ 先朝:指宋朝。¹⁴昭陵:古代宗庙或墓地的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这里“昭陵”是指南宋理宗陵。“绝境”,风景最佳的地方。¹⁵图:画。¹⁶兹山:此山。 ¹⁷径达:直到。¹⁸雪窦:寺名,唐末始建,初名瀑布观音禅院,至宋真宗时,赐名雪窦资圣禅寺,是禅宗十刹之一。¹⁹ 因桥为亭:就着桥盖了一座亭子。²⁰ 径余十丈:直径有十丈多。²¹水涘:水边。²²疑:通“拟”,比拟。缭曲:缭绕曲折。主僧:主持寺庙的和尚,法号少野。有诗声:谓作诗有点名气。具觞豆劳客:准备了酒菜招待客人。 “觞”,酒器。²³豆:盛菜器。²⁴劳:慰劳。 ²⁵钱塘故旧:杭州的老朋友。²⁶止余宿:留我住一夜。²⁷度:揣度:估计。²⁸诘旦:第二天早晨。²⁹不果留:没有留宿。“不果”,事情没有实行。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出寺右偏¹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²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³,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qì)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yǎn)¹⁰,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¹¹
注释:¹右偏:右侧、右边。²引手援树:伸手攀树。³练:白绢。⁴沾醉:大醉,谓为风景陶醉。⁵清谈玄辩:谈论老庄学说的话语。⁶触喉吻:指话到了嘴边;吻,嘴唇。⁷无足与云者:没有够得上共谈的人。⁸坐:因。⁹平生:一生,这辈子。¹⁰羡衍:延伸,扩展。¹¹高复称此:意谓从雪窦寺到山峰的高度同到山下村庄的距离相当,也有数百丈。“称”,相当。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次妙高台,危石¹突岩畔²,俯视山址环凑³,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gàn)或苍;孟者,委弁(biàn)者,蛟而跃、兽而踞(jù)者,覆不可殚(dān)状。远者晴岚(lán)上浮,若处子¹⁰光绝溢出眉宇¹¹,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¹²,胜¹³观花焉。
注释:¹危石:高耸的岩石。²突岩畔:突出在山崖边。 ³环凑:合拢聚集在一起。 ⁴绀:稍带红的黑色。⁵委弁:周代的礼帽,用绢做的叫委,用皮革做的叫弁,形状像倒扣的杯子,前头高而宽,后面矮而尖。⁶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⁷ 踞:蹲坐。⁸殚:尽。 ⁹晴岚:晴天山中的雾气。¹⁰处子:处女。¹¹溢出眉宇:充满表露于眉额之间。 ¹²陵登:指爬山。¹³胜:超过。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¹,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²。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注释:¹小雪窦:即白岩山。 ²四明洞天:在丹水山。白岩山、丹水山都属于雪窦山。

  雪窦,即雪窦山,在今浙江省奉化县西60里,海拔800米,为四明山的分支。唐代曾在此建寺,原为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今虽废,但乃有不少景点。

  邓牧于癸巳(1293)春暮二十四日游雪窦山。这篇游记留下了他的踪迹,也使我们今天能一睹七百年前的雪窦山的风光。

  游记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四段文字,记叙由石湖(今江苏省吴县盘门西南十里)至雪窦山的行程,约占全文的五分之二。记叙游程,交待行止,使景点所处及周围环境了然于纸,也为后来的探奇访胜者导游,这种笔法已经形成我国游记散文的共同特点。但是象本文,开篇在交待行程上就如此泼墨,还是不多见的。

  但细细读来并不乏味。沿途几百里,水陆兼程,由石湖起程,舟行二十五里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入溪水又行“九折达泉口”,水浅处,“曳舟不得进”,则“陆行六七里”,经两天两夜后,又涉小溪大溪,抵达溪口才转入山路。这段朴实的文字,不仅写出了路途遥远曲折,而且在长途跋涉中,使人看出作者“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后,就不殚旅途险阻,而“一意孤行”的勃勃兴致。

  江浙一带,素以风景优美着称,沿途几百里,自多奇山异水,一路揽胜,倒也不觉乏累。作者用悠闲的笔调写道:“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轻舟飞驰的畅快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一会儿舟行大溪上,深沟险壑,森然可怖。一会儿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多么悠闲自在。一会儿溪水环山,自高处坠入山涧,远远望去,犹如自蛇奔赴大壑,气象万千。更有“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村舍,“隐翳竹树”,樵夫牧童,追逐嬉戏,颇有些桃花源的味道。作者很想知道这地方的名称和历史,无奈村民不谙吴语,无从得知;遗憾的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此看来,作者对这一段行程不惜笔墨,是有所记而记的,并非闲笔。

  从第五段起转入山路,开始登临雪窦山。作者着重记叙了雪窦山观亭,千丈岩观瀑和妙高台观石。

  雪窦山观亭。作者移步换景。上到第二座山峰,这里景亭棋布,各揽一胜。因此作者没有把“亭”作为描写对象,而把镜头转向了它们周围的景物。隐秀亭处是万杉藏秀;漱玉亭下是甘甜清泉;锦镜边海棠围池,花影映水,灿烂如锦秀;寒华亭内题留荟萃,文采精华;大亭上有宋理宗的“应梦名山”御笔……一路观光,美不胜收。

  千丈岩观瀑。千丈岩,顾名思义,这里崇岩壁立,谷深千丈,是个险峻之地。作者登临“崖端”,攀树“下视”,以至“目眩心悸”,历险逐胜之情跃然纸上。飞雪亭观瀑,是千丈岩的着名景观。“初若大练,触岩石,喷薄如急雪飞下。”寥寥十余字,写出了瀑布自崖顶飞泻潭下的壮观景象:它自锦镜直径十余丈的大园池喷薄而下,始则宽如大练,继而与岩石相激,珠玑四溅,细若飞雪,纷纷急下。沾湿衣襟,着实让人心醉。“情以物生”(刘勰《文心雕龙·铨赋》),“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这一惊一喜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他唇吻翕动,刚要启口,环顾四周,竟没有一个知音,不禁“怅然久之”。他想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决非是要赞山吟水,他要“清谈玄辩”(多指玄妙的哲理)。作者32岁时南宋灭亡,怀着悲愤的心情,拒不出仕;放浪山水以后,逢寓止则“杜门危坐,昼夜为一食”(《洞霄图志》),以后隐居洞霄宫,也过着“身不衣帛,楮御寒暑”(《伯牙琴》)的清苦生活,直到在超然馆无疾坐化,终不改志,走的是一条多么艰险的人生之路啊!虽有谢翱、周密(也是抗节隐逸之士)二位好友,但都未曾同游,且境况相似……在伤时感遇的慨叹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幽愤与渴望。

  妙高台观石。这里山石岩岩,奇形怪状,作者就极力描摹它们的形象,盛赞它们“自然动人”,远远胜过“观花”。刚才的“怅然”云散了。其实,这种伤时感遇之痛是切肤入髓的,稍有引发,就由衷而出。上文有三处写到琅琅书声:一处是药师寺的寺僧读书声,一处是溪口大废宅中传出“诵声”,一处是雪窦寺的主僧少野读诗声。听到这些亲切的读书声,作者不仅驻足谛听,还要辩析一番,评论一番。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处世之道是修身积学,齐家治国。作者在《逆旅壁记》中说:“余家世相传,不过书一束。”这位书香了弟对读书声倍感亲切与惊喜,正反映了他虽身在山水,但终难忘情于世事人道。可见,寄身荒野乃是出于无奈。作者惟恐没有人懂得他的心曲,特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伯牙琴》,大概就是耿耿于此吧。

  邓牧在自叙传中说:“以文字请,每一篇出争传颂之,非其人求之厚馈弗为。”我们不必对他索取厚馈加以厚非,且看他对自己的文字是何等的自重。总观全文,作者很善于把握景物的特点:雪窦山的亭,千丈岩的瀑,妙高台的石,各具特色。闽浙一带,三江九溪,苍山与碧水,总是相依相伴,雪窦山更是如此。但作者写水,各择其妙:或写形,如“白蛇蜿蜒”;或写声,“溪声绕亭”;或写味,“饮之甘”;或写动,“大溪薄山转”;或写静,“花时影注水中”;总之,使人领略到每一景物的独胜之处。

  作者描摹景物的形态,不拘一格。妙高台的山石:色,“或绀(gān微带红的黑色)或苍”。形,有的象扣着的盂;有的象丢弃的帽子,委屈地躺在地上;有的象蛟跳跃;有的象兽蹲踞。远处的山峰,“青岚上浮,若处子光艳溢出眉宇”--青霭缭绕,阳光穿射,色彩缤纷,简直象个蛾眉秀目,脉脉含情的少女,再美的花也比不上。这段不足百字的景物描写,竟川了动情结合,比喻拟人,远眺近观,对比衬托……直到穷形尽相方才收笔,如此的精细酣畅。

  寄情于景,寓志于物,是我国游记散文的传统,到唐宋时期,已经达到“物我双会”的境界。本文作者把自己的伤时感怀都融注在景物之中,自然而亲切,令人心领神会。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¹以兵部郎中戴胄(zhòu)忠清公直,擢(zhuó)²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³多诈冒资荫,赦(shè)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多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多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chì)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大信于¹⁰天下也。陛下忿¹¹选人之多诈,故¹²多杀之,而既¹³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¹⁴乃忍小忿而存¹⁵大信也。”上曰¹⁶:“卿能执法,朕复¹⁷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¹⁸从之,天下无冤狱¹⁹
译文:李世民因为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提升他为大理寺卿。贞观元年正月,“朝廷盛开选举”,大力选拔人才。一些人趁机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李世民知道后,下令他们自首,否则,以后查出来要判处死刑。没多久,有人伪造自己的做官资料被发现了,李世民想要杀死他。戴胄上奏说:“根据法律应该判这个人流放”。李世民非常愤怒,说道:“你想要遵守法律而令我失去威信吗?“戴胄回答:“说出的话,只是当时凭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已经知道不能这样,交由法律处理,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李世民说道:“先生能够执法,我还有什么可值得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李世民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
注释:犯颜:敢于冒犯君主的威严。¹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²擢:提升。³选人:候补、候选的官员。⁴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⁵觉:被发觉。⁶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⁷敕:下令。⁸以:来。⁹布:昭示。¹⁰于:向。¹¹忿:愤恨。¹²故:所以。¹³既:已经。¹⁴此:这。¹⁵存:保存。¹⁶曰:说。¹⁷复:再。¹⁸皆:都。¹⁹狱:案件。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译文: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万木开始发芽的日子就是今天了。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远天¹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bèng)²冰出。
译文:远望,天边的大雁在云间里飞去,近看,水中的鱼破开冰面而蹦出。
注释:¹远天:遥远的天宇。²迸:往外溅散。

jīngzhōngzhēngyuèchūn

luóyǐn tángdài 

èrsānliù wànshēngshìjīn 
yuǎntiānguīyànyúnfēi jìnshuǐyóubèngbīngchū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zhì)¹,风雨渡江,岂不快哉!酒香山居士²,约林和靖(jìng)³,与坡仙老,驾勒(lè)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xián)杯。
译文:想着你将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到绍兴与您相会岂能不愉快。可半道中被白居易邀约林逋、苏东坡强拉回来。苏东坡说,西湖如西施,或浓妆或淡妆自照于镜台。林逋、白居易两人都置之不理,只顾畅饮开怀。
注释:¹斗酒彘肩:《史记》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一大斗酒)与彘肩(猪前肘)。²香山居士: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³林和靖:林逋,字和靖。⁴坡仙老: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为坡仙。⁵驾勒吾回:强拉我回来。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zhú)去来,图画里、峥(zhēng)(róng)楼观开。爱东西双涧(jiàn),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bū)曰不然,暗香浮动¹,争似孤山先探梅²。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pái)(huái)
译文:白居易说,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画卷展开,寺庙巍峨,流光溢彩。可爱的是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二峰高低错落白云霭霭。林逋说,并非如此,梅花的馨香幽幽飘来,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访香梅之海。待到雨过天晴再访稼轩不迟,我暂且在西湖边徘徊。
注释:¹暗香浮动:林逋《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²孤山先探梅:孤山位于里、外两湖之间的界山,山上种了许多梅花。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劈头三句,就是豪放之极的文字。“斗酒彘肩”,用樊哙事。《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与彘肩。”樊哙在鸿门宴上一口气喝了一斗酒,吃了一只整猪腿。凭仗着他的神力与胆气,保护刘邦平安脱险。作者用这个典故,以喻想稼轩招待自己之饮食。他与稼轩皆天下豪士,则宴上所食自与项羽、樊哙相若也。这段文字劈空而来,突兀而起,写得极有性格和气势,真是神来之笔。然而就在这文意奔注直下的时候,却突然来了一个大兜煞。词人酒几位古代的文豪勒转了他的车驾,只得回头。笔势陡转,奇而又奇,真是天外奇想,令人无法琢磨。如果说前三句以赴会浙东为一个内容的话,那么第四句以下直至终篇,则以游杭州为另一内容。从章法上讲,它打破了两片的限制,是一种跨片之路,也显示出词人独创一格的匠心和勇气。香山居士为白居易的别号,坡仙就是苏东坡,他们都当过杭州长官,留下了许多名章句。林如靖是宋初高士,梅妻鹤子隐于孤山,诗也作得很好。刘过把这些古代的贤哲扯到一起不是太离奇了么?因为这些古人曾深情地歌咏过这里的山水,实际上与他住已与杭州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东坡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妙句。白居易也有“一山分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寄韬光禅师诗》)等讴歌天竺的名篇。而林和靖呢,他结庐孤山,并曾吟唱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佳句。风景与名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湖光山气增添了人物的逸兴韵致,名人又加深了风景的文化内涵。

  刘过将不同时代的文人放在一起,也体现了词人想象的独创性。刘勰主张“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苏轼也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首词是恢奇的,但并不荒诞。他掇拾珠玉,别出心裁,给读者带来一阵清新的空气,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

  刘过的行辈比辛弃疾晚,地位也相差悬殊。但他照样不拘礼数地同这位元老重臣、词坛泰斗呼名道姓,开些玩笑。这种器量胸襟不是那些镂红刻翠、秦楼楚馆的词客所能企及的。洋溢于词中的豪情逸气、雅韵骚心是同他的“天下奇男子”的气质分不开的。俞文豹《吹剑录》云:“此词虽粗而局段高,固可睨视稼轩。视林、白之清致,则东坡所谓淡妆浓抹已不足道。稼轩富贵,焉能凂我哉。”这首词的体制和题材都富有创造性,它大起大落,纵横捭阖,完全解除了格律的拘束,因而显得意象峥嵘,运意恣肆,虽略失之于粗犷,仍不失为一首匠心独运的好词。当然像这样调侃古人、纵心玩世的作品,在当时的词坛上的确是罕见的。难怪岳珂要以“白日见鬼”相讥谑。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孔传:“玄,天色,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言天功成。”《尚书》
禹锡玄圭(guī)¹,告厥(jué)成功²。孔传:“玄,天色,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言天功成。”《尚书》
译文:大禹被赏赐玄圭 以宣告他治水的功劳。孔传说:“玄,是天的颜色,大禹对四海有功,所以尧赐给他玄主以表扬他,认为这是帝王的功业。”
注释:¹玄圭:为一种黑色的玉器,上尖下方,古代用以赏赐建立特殊功绩的人。²告厥成功:告厥,向他人陈述。指功业方面的成就,奏告君主。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史记》
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赐玄圭。《史记》
译文:女华生育了大费,大费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成功后,帝尧赐给他玄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