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水精帘外金波下,云母窗前银汉回。
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水精帘外金波下,云母窗前银汉回。
玉阶阴阴苔藓色,君王履綦难再得。璇闺窈窕秋夜长,绣户徘徊秋月光。
玉阶阴阴苔藓色,君王履綦难再得。璇闺窈窕秋夜长,绣户徘徊秋月光。
燕姬綵帐芙蓉色,秦子金炉兰麝香。北斗七星横夜半,清歌一曲断君肠。
燕姬綵帐芙蓉色,秦子金炉兰麝香。北斗七星横夜半,清歌一曲断君肠。

yáo--shěnquán

luòliúfēngxiàngtáihánqiūdòngfángkāishuǐjīngliánwàijīnxiàyúnchuāngqiányínhànhuí

jiēyīnyīntáixiǎnjūnwángnánzàixuánguīyǎotiǎoqiūzhǎngxiùpáihuáiqiūyuèguāng

yàncǎizhàngróngqínzijīnlánshèxiāngběidòuxīnghéngbànqīngduànjūncháng

沈佺期

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 1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接叶巢(cháo)¹,平波卷絮(xù),断桥²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qiáng)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³,一抹荒烟。
译文:黄莺巢居在密叶之间,柳絮轻轻飘落在湖面。斜阳已近暗淡,断桥处有返家的归船。还能有几番春游?赏花又要等到明年。春风且陪伴着蔷薇留住吧,因为等到蔷薇开花时,春光已经非常可怜。更令人感觉凄楚不堪,掩隐在万绿丛中的西泠桥畔,昔日是何等的热闹喧阗,如今却只留下一抹荒寒的暮烟。
注释:¹接叶巢莺:杜甫诗:“接叶暗巢莺。”²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³西泠:西湖桥名。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¹,草暗斜川²。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³。无心再续笙(shēng)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译文:当年栖息在朱门大宅的燕子,如今不知飞向何边?往日风景幽胜的去处,只见处处长满苔藓,荒草掩没了亭台曲栏,就连那些清闲的白鸥,也因新愁而白了发颠。我再也没有心愿,去重温纵情欢乐的旧梦,只把自家的层层大门紧掩,喝点闷酒独自闲眠。请不要拉开窗帘,我怕见那飞花片片的声音,更怕见那悲切的声声啼鹃。
注释:¹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²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陶潜有游斜川诗,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³“见说二句”:沙鸥色白,因说系愁深而白,如人之白头。辛弃疾《菩萨蛮》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此词是张炎在南宋灭亡后重游西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从形式上看是“旧瓶装新酒”,借西湖观感这一旧话题抒发亡国之痛烈心情。《艺衡馆词选》引麦孺博云“亡国之音哀以思”。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评是词为“凄凉幽怨,郁之至,厚之至”。

  上阕起句写春深美景,平和舒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从写景起笔,用平缓的笔调写出了春深时景。张词的头一句就化用杜诗“接叶暗巢莺”。在密密麻麻的叶丛里,莺儿正在以歌表意“平波卷絮”写轻絮飘荡,被微波卷入水中“断桥斜日归船”“断桥”,一名段家桥,地处里湖与外湖之间,其地多栽杨柳,是游览的好去处。张炎在这里写的,正是抵暮始出的“归船”。游船如旧,而心情已不再。笔锋一转,“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点出良辰美景仍在,却是春暮时刻,未几花将凋谢,只好静待明年了。“春逝”的哀感弥漫于胸,只好挽留春天。“东风且伴蔷薇住”,意思是说:东风呀,你伴随着蔷薇住下来吧。而蔷薇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结束。“到蔷薇、春已堪怜”,春光已无几时,转眼就要被风风雨雨所葬送。“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尽管春天尚未归,西泠桥畔,却已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荒芜。笔意刚酣畅,却又转为伤悲。西泠桥是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现在只剩下“一抹荒烟”,今昔对比之强烈,已触着抒发亡国之痛的主题了。

  下阕起笔令人一振。“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代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韦曲”唐时韦氏世居地,在长安城南,“斜川”位于江西星子县,陶渊明曾作《游斜川》诗,这里指西湖边文人雅士游览集会之地。“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只见一片青苔野草。昔日燕子也已寻不到它的旧巢。而且不光如此:“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此二句既说现在的倦怠失意,又点出自己从前的身份:贵公子和隐士。“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张炎此词用鸟声结尾,这就使词有凄切哀苦的杜鹃啼泣之声,余音袅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堪称“郁之至,厚之至”。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张炎是一个婉约派的词人,追念故国之思不是直接倾泻而出,而采取不直言的手法。借“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此词章法谨严,有自然流动之势,只是词文过于蕴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思想的软弱性。

gāoyángtái ·西chūngǎn

zhāngyán sòngdài 

jiēcháoyīng píngjuǎn duànqiáoxiéguīchuán néngfānyóu kànhuāyòushìmíngnián dōngfēngqiěbànqiángwēizhù dàoqiángwēi chūnkānlián gèngrán wàn绿西líng huāngyān 
dāngniányànzhīchù dàntáishēnwéi cǎoànxiéchuān jiànshuōxīnchóu jīndàoōubiān xīnzàishēngmèng yǎnchóngmén qiǎnzuìxiánmián kāilián jiànfēihuā tīngjuān 
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颜改。
日日依山看荃(quán)湾,帽山青青无颜改。
译文:每天都依山看着荃湾,帽山上青青草木并没有什么变化。
我问沧海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
我问沧海何时¹老,清风问我几时²闲。
译文:我问大海什么时候会老去,清风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得悠闲。
注释:¹何时:什么时候。²几时:什么时候。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不是闲人¹闲不得²,能闲必非³等闲人。
译文:如果不是思想上有超凡脱俗的能力,是没有办法得到悠闲的,能得到悠闲的人,一定不是平庸的人。
注释:¹闲人:此处指懂得进退有度,不受困于名利,能把握住自己的生活节奏的人。闲:悠闲;闲暇。²不得:得不到。³必非:必定不是。⁴等闲:平常,一般。

  高克恭是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他入仕为官但依然喜欢山水见画。

  他常常闲来尽兴在山林水之中乐此不疲,画出许多优秀的山水作品。因为常常在如画的江南为官,所以江南山水的烟雨,小桥流水人家迷人景色,影响了高克恭非常有特色的个人风格。他偶然诗兴来,就写一首见自己心意和情怀的小诗。

  诗中“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也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启迪。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也并不是能“闲”之人。闲并不是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们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的,完全没有自主意识。

  真正的闲,是看破红尘之后的放下,是参透人生后的舍得,是忘却荣辱后的淡然。所以说:“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并非等闲人。”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古木阴中系(xì)¹短篷²,杖藜(lí)³扶我过桥东。
译文: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注释:¹系:联接。²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³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¹,吹面不寒杨柳风²。 
译文: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¹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²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历来写春的句子,或浑写——“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或细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徐元杰《湖上》),志南这首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有细微的描写,又有对春天整个的感受,充满喜悦之情。诗写景凝练,意蕴丰富,读来使人如闻似见。尽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诗境已广泛为人们所用,但真正成为熟词,不得不归功于志南这两句诗。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意境,除了受陆游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影响外,或许也曾受此启发。

  这首诗写春天美景,没有一般地描绘花开鸟鸣,主要写了春天的风雨。春风春雨也本是人们常见的现象,作者却写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现了作者体察的细腻和笔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浅显的词句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因而韵味十足。他重点从感觉入手,写自己春游的喜悦心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为读者展现出春天无限美好的世界。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38-439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55-256
3、 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191

jué

zhìnán sòngdài 

yīnzhōngduǎnpéng zhàngguòqiáodōng 
zhānshī湿xìnghuā chuīmiànhányángliǔfēng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
知君仙骨¹无寒暑²。千载相逢犹旦暮(mù)。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³
译文: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热。我们真像是千载相逢而别于旦夕之间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别的话语来刺激您,想要犹一犹您的泪流满面的样子呀!
注释:马中玉:名瑊,山东茌平人。¹仙骨:这里指马中玉。²无寒暑:不计年岁。《注坡词》云:“得仙道者,深冬不寒,盛夏不热。”³梨花枝上雨:比喻美人眼泪。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yīng)自诉。明朝归路下塘(táng)西¹,不见莺啼花落处。
译文:落花已追随回风而去,它本是无心逐风的,春莺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归路”,走出钱塘西途了;从此之后,也就犹不见春莺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注释:¹塘西:指钱塘西。

  上片开头云:“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词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对挚友马中玉的尊敬和惜别之意。下文,词人对马中玉于己的难舍难分之情,又做了最“知己”的表述:“故将别语恼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故将”二字,用语极其巧妙,词人明知马中玉对自己的感情,一旦分手,必定会流泪哭泣,却故意用诙谐语气调侃友人。是词人为打破与马中玉分手时的难堪局面,而故意用分别的话语来挑逗对方使他落了泪。这就是说,词人把勾起友人抛洒惜别眼泪的罪责,归在自己身上了。其实,词人行为的实质,正是用诙谐之语去安慰对方,是故意把分手时滚涌眼泪的情感淡化下来,从此可以看到词人对友人的挚爱之情,是非常的深切真诚。

  下片“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则着重转向了对自己内心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离杭赴京的处境比作了“落花”,说它的凋落花瓣已经被回风吹逐而去了。其实,落花本是无心逐风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那花枝上的春莺懂得其中真情,它站在枝头上啾啾哀鸣,正在倾诉着内心的烦恼——词章以物观我,逸笔韵远,发人深思。末二句则痛书别去:“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词的感情直泻而下,有如山洪奔腾无可挽阻。这词情正与马中玉赠行词之“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遥相呼应,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这是一首作答词,全词赋陈铺叙,又寄托感发;意内言外,而回荡反复。给人以真挚自然,悲从中起的艺术感受。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08-1111页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chè)¹。假山西畔药阑(lán)²东,满枝红。
译文:买来的杏花,离家十年归来刚刚看到她开放。假山的西面,药圃的东头,满枝开得正红。
注释:¹坼:绽开,词中指花蕾绽放。²药阑:篱笆、花栏。唐李匡乂《资暇集》:“今园廷中药栏.栏即药,药即栏,犹言同援,非花药之栏也。”一说指芍药围成的花栏。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xuán)¹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²³东风,且从容
译文:花儿开得快也落得快,一忽儿全都成空。白发年老却多情,人就是这样怜惜感伤。黄昏时举酒祈祷东风,愿你对她稍加宽厚,吹拂从容。
注释:¹旋:急忙、匆匆。²把酒:执酒。³祝:祝祷、祈愿。⁴从容:悠闲舒缓的样子。

  词的上片叙事写景。首两句叙栽种杏花的经过:自买杏栽种到自己亲眼看到杏花开放,竟已隔了十年的时间。作者自咸通十年(869年)登进士第以后,便宦游在外,到返乡,其间共隔十一年时间。“十年”当是举其成数而言。“方始坼”言外之意是说:花亦多情,竞知待归始放。作者写作诗词每每超越经验世界而注重眼前直觉,因此此杏去年开花与否,完全可以丢开不管;反正是眼前开了,便可以尽情吟赏。“假山西畔药阑东,满枝红”两句,一是说杏花在园中的位置适中,东边是假山,西边是芍药阑,景物配置合宜,使人感到它在主人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二是说盛开的杏花喷红溢艳,令人感到赏心悦目。上片四句虽然投有直接描写作者对杏花的态度,但爱杏之心已经不言而喻了。

  下片主要抒发感慨。“旋开旋落旋成空”一句叠用三个“旋”字,把昨天的花开、眼前的花落和若干天以后的枝上花空三个阶段飞快扫过,极言好景不长,韶华易逝。从创作上看,词人是一个很善于把自己的心曲外物化的词人。十载功名,霎那间成为过眼云烟。这与杏花“旋开旋落旋成空”的现象可谓“妙契同尘”。悲物,正所以悲己,因而读者能从中听到作者怅惘、失意、痛楚的心声。“白发多情人更惜”,多情人易生华发,缘于善感。值此花开花落的时节,当然更是如此。由于词人入世之心未泯,惜时,表明他尚有所待。“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词人的政治前途与唐王朝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唐王朝的命运“旋成空”的话,词人就无所指望了。“且从容”三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字字为焦虑、忧思所浸渍,因而可以说是“味无穷而炙愈出”了。

  全词由种花、赏花、惜花,写到祝告东风,乞驻春光护花,始终未离杏花一步,而忧国之思俨若可扪。这就巧妙地体现了词人在《诗品·含蓄》中提出来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的艺术要求,因而是耐人寻味的。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09:第65-67页

jiǔquánzi··mǎixìnghuā--kōng

mǎixìnghuāshízàiguīláifāngshǐchèjiǎshān西pànyàolándōngmǎnzhīhóng

xuánkāixuánluòxuánchéngkōngbáiduōqíngréngènghuánghūnjiǔzhùdōngfēngqiěcóngr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