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槃。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
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槃。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
非胜适殊方,起喧归理难。放弃乃良缘,世虑不曾干。
非胜适殊方,起喧归理难。放弃乃良缘,世虑不曾干。
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危昂阶下石,演漾窗中澜。
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危昂阶下石,演漾窗中澜。
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处俗勒宴坐,居贫业行坛。
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处俗勒宴坐,居贫业行坛。
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
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

shàolóng--shěnquán

cóngshìjiājiǔshàngshīnièpántàndàosānshízàidàotiānnánduān

fēishèngshìshūfāngxuānguīnánfàngnǎiliángyuánshìcénggàn

xiāngjièyíngběizhǔhuākānyǐnnánluánwēiángjiēxiàshíyǎnyàngchuāngzhōnglán

yúngàikànxiùtiānkōngjiànténgpánchùlēiyànzuòpínxíngtán

shìjiāngyǒulòuliáozuòshēngguānleránjiūzhūpǐnjuéjìngzhěān

沈佺期

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 1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家住西秦(qín)¹。赌博²艺随身。花柳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è)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译文:我家住在西秦,具有多种技艺,敢于和人比试竞争。在吟词唱曲上别出新裁,翻新花样。我偶然学得了念奴的唱腔,声调有时高亢能遏止住行云。所得的财物不计其数。没辜负我的一番辛劳。
注释:¹西秦:地名,在今甘肃省榆中县。²博:众多,丰富。³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⁴斗:竞争。⁵念奴: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⁶高遏行云:《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遏,止。⁷蜀锦:出自蜀地的名贵丝织品。⁸负:辜负。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数年来往咸(xián)京道,残杯冷炙(zhì)漫消魂¹。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²,不辞遍唱阳春³。一曲当筵(yán)落泪,重掩罗巾。
译文:数年来往返于咸京道上,所挣得的不过是一些剩酒冷饭。满腹心事,该向何人去诉说?若得知音赏识,我不会拒绝为他唱那些最难最高雅的歌曲。唱完一曲后我在酒宴上当众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掩面而泣。
注释:¹‘数年”二句: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漫:枉,徒然。²采:选择,接纳。³ 《阳春》: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

  全词通过一个歌者年老色衰遭遗弃的悲惨命运,道出封建社会千千万万被玩弄、遭遗弃的歌女艺妓的共同心声。

  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是歌女的语气自信而又自负。“家住西秦”是写实,因为下面有“数年来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当是住陕西附近。“赌”是比赛竞争之意。这两句是歌女述说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种浪漫的艺术技能,敢和人比赛竞争。

  “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仍然是歌女十分自负的口气。“花柳上,斗尖新”之“花柳”代指一切歌舞艺术才能技巧。“斗”,仍是竞赛之意。“尖”,是高处,是过人之处。“新”,不是陈陈相因的旧套。合起来,这是歌女说自己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

  “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是具体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偶”,有随便之意。“念奴”是唐天宝年间有名的歌女。词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诉说:我偶尔随便一唱当年念奴曾经唱过的歌,能让天上的行云停住,听我歌唱,足见我唱得有多么美,多么动听。“高遏行云”,语出《列子·汤问》,说古有歌者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几句,当是失意时回忆当年得意情事所言,所以,每一句自负的话后面,都有一种反衬中的失意悲慨。自负的口气,实是自负的不平。

  “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写当年得意之时,歌声一发,令众人倾倒,博得赏赐无数,不辜负自己多年的辛劳。“蜀锦”,是四川的丝织品,当时很名贵,古时歌女多以锦缠头,因借“缠头”之名指称赠与她们的财帛。

  下片描写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抒发词人对她的无限同情。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是失意后凄凉冷落境遇的写照。从词里的“西秦”、“咸京道”地点上看,当是晏殊被贬知永兴时,慨叹自己的不平境遇而作的。可见作者这首词确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之寓意。这首词的整个口吻都寄托着感慨。“残杯冷炙”语本杜甫《赠韦左丞》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残怀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此处写歌女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歌者因为封建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地位,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个足以托身的所,可以安身立命,终生为之奉献而不改变。“衷肠事”,是指内心的事,这里是指终生相托的大事。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徧唱阳春”,仍是以歌女的口气自述: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采”,选择、接纳),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这虽然是一个歌女的口吻,但又体现了一个中国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报国之情。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了。可以想象得出,这个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而当时这个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晏殊所托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重掩”,是屡次流泪,屡次擦干。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强作笑颜,其悲哀就更为深重了。

  这首词在《珠玉词》中是别具一格的。从思想内容看,它一反以往流连酒歌的生活、相思离别的闲愁、风花雪月的吟咏,而是反映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不幸命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作品的风格来说,也一反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这一转变或许与作者罢相知外郡的境遇有关,虽则词中没有象自居易的《琵琶行》明写“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但读者仍可以看出作者借歌女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寓意。

参考资料:
1、 姜兰主编 .《宋词三百首》 :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第44—45页 .
2、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 .《唐宋词鉴赏辞典》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年 :第260页 .
3、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 》 :长征出版社 ,1999年 :第122—123页 .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水满田畴(chóu)¹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译文: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齐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投影在地上,晨雾在树间缭绕。
注释:¹田畴:耕熟的田地。泛指田地。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黄莺也爱新凉¹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译文: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的啼鸣。
注释:¹新凉:指初秋凉爽的天气。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田园小诗,虽无深意,却具恬适、自然的情致。

  “凉”是一种“心境”,很不好表现,所以,必须采用以“物境”来表达“心境”的手法,通俗一点说,就是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气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画面,第一幅是稻田,从它灌满了水和长得绿油油、齐整整的稻叶中透出凉意。第二幅是树丛,“晓”字自含凉意,低压的雾气也自含凉意,“日”本有热意,因其初升,故也“沧沧凉凉”,何况其穿树而来。第三幅是飞莺,黄莺儿越过田野,飞向晨雾迷蒙的山阴,纳凉去了,诗人的心中仿佛也顿生凉意。把这三幅小画面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园山水大图画。

  由此,“新凉”这一心境,也就从这大图画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里渗透出来。而那黄莺的啼鸣,又为这幅大图画添上画外音,呼唤诗人投身其中,共纳新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吟即出。

xīnliáng

 sòngdài 

shuǐmǎntiánchóudào guāngchuān穿shùxiǎoyān 
huángyīngàixīnliánghǎo fēiguòqīngshānyǐng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¹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²
注释:¹藉草:以草荐地而坐。²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谁擫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谁擫(yè)昭华¹吹古调²,散花便满衣裾(jū)。只疑幽梦在清都³。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注释:¹昭华:即玉管。²古调: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怨”。³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此词借赏梅抒写爱国情怀。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下片写忽听《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是虚景。张孝祥词以雄奇奔放称,风格近苏轼。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虽婉约名家亦不能过;而寄意收复中原,情真调高。

línjiāngxiān··shìwènméihuāchùhǎo--zhāngxiàoxiáng

shìwènméihuāchùhǎojūncǎoxié西yuánqīngpiànchéntiānyúnsuìliǎngshùshū

shuízhāohuáchuīdiàosànhuā便biànmǎnzhǐyōumèngzàiqīngdōuxīngyǐngzhuǎnshuāngzhòngyuèhuá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qǐ)¹
译文:何处是我们分手的地方?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
注释:¹青绮门:长安东城最南边的一个城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青色,故又名青城门,或青绮门。
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
胡姬(jī)¹招素手,延²客醉金樽(zūn)
译文:胡姬扬着其莲藕般的手臂,把我们招进酒楼醉饮。
注释:¹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²延:招呼,邀请。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译文:当您上马即将东行的时刻,请听一听我的肺腑之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
风吹芳兰¹折,日没鸟雀喧(xuān)
译文:您看那芳兰正被狂风摧折,日边的树枝上则聚集着喧四的雀群。
注释:¹芳兰:芳香的兰草。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举手指飞鸿¹,此情难具论²
译文:您一定记得晋代郭瑀手指飞鸿的故事,而我这笼中之鸟的心里却充满了矛盾。
注释:¹飞鸿:以飞鸿比喻超脱世外的隐士。举手指飞鸿,据《晋书·郭瑀传》记载:晋人郭瑀隐居山谷中,前凉王张天锡派人去召他,瑀指着飞鸿对使者说:“这只鸟怎么可以装在笼子里呢?”这句表示自己要像鸿鸟一样展翅高飞,离开长安。²难具论:难以详说。
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
同归无早晚,颍(yǐng)水有清源¹
译文:祝您一路顺风,颖水源头将是我们共同的归隐之地,同归何必有早晚之分?
注释:¹“同归”两句意为:我们早晚都要离开长安,一起隐居在清澈的颍水河畔。同归,指一同归隐。颍水,即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嵩山西南,流经登封四十公里,绕箕山而下,流入淮河。清源,源头水清。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
君思颍水绿,忽¹复归嵩(sōng)(cén)²
译文:您因怀念久别的颖水,又要回到颖水源头鲁山归隐去了。
注释:¹忽:倏忽,很快的意思。²嵩岑,嵩山。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归时莫洗耳¹,为我洗其心。
译文:颖水边不要像许由那样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
注释:¹洗耳:典出许由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今箕山有许由冢、洗耳池。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¹
译文:洗耳只不过是徒买虚名,洗心才能心纯情真。
注释:¹买名:骗取虚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谢公¹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译文:高隐东山的谢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为他忘不了解救苍生的重任。
注释:¹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自然会使诗人想起种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桥。这个地方原本就蕴蓄着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里胡姬殷勤招呼,举杯在手,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极。在朋友临当上马,相别即在顷刻之际,诗人含蓄地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这表面上是写诗人眼前容易看到的景物,但实际上是暗喻心中难以表达的感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鸟雀喧嚣,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诗人道出这么两句,彼此的心中都很了然,而却包含着很深广的忧愤。现实既是如此,诗人是这样来考虑他们彼此的出处行藏:“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的景象,也是暗喻心中所要表达的意思。“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像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是对政治污浊的深恶痛绝,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远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是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合归隐之情。历史上,著名隐士许由的事迹影响长远,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暗含着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这个诗题下的两首诗,虽可相对独立,但就思想内容而言,前一首要有后一首才更高,后一首则必须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诗意仅止于同归颍水,追踪许由,那还只是一般诗人的手笔,而到了第二首把诗意翻进一层,才是李白所独到的境界。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十分洒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贵尽在不言之中了。“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是隐居还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首诗:“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就是说这首诗以立意取胜;“著笔平”,也就是用语朴实。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以藻饰,直抒胸臆,是汉魏风骨的继承。它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于全篇的浑成,即全篇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诗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把丰富的思想感情紧缩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所以内容上十分有味。这首诗,决不是那些用词雕琢、一味铺陈语言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09-610 .
2、 徐永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08-310 .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赵襄王¹学御²于王子期³,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tiáo)¹⁰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¹¹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¹²于臣。夫诱道¹³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赵国国君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的技术,(学习)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比赛的时候,他多次更换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技术)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当。凡是驾车需要注重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很远的地方。如今你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马匹长途竞争,不是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但是你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注释:¹赵襄王:赵襄子,赵国的国君。²御:驾驭马车。³王子期:战国时期善于驾车的人,即王良。⁴俄而:不久。⁵逐:追赶,这里指骑马赛马。⁶易:更换。⁷术:技术。⁸过:不恰当。⁹安:安稳。¹⁰调:协调。¹¹致:达到。¹²逮:追赶。¹³诱道:引诱。此处“道”同“导”,不作道路解释。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