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旧林泉,风光满四筵。鸟啼连树响,鱼戏点波圆。
冉冉旧林泉,风光满四筵。鸟啼连树响,鱼戏点波圆。
方域文明昼,郊圻大有年。聊歌击壤曲,共和庆云篇。
方域文明昼,郊圻大有年。聊歌击壤曲,共和庆云篇。

qiūshīliùshǒu--lín

rǎnrǎnjiùlínquánfēngguāngmǎnyánniǎoliánshùxiǎngdiǎnyuán

fāngwénmíngzhòujiāoyǒuniánliáorǎnggòngqìngyúnpiān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¹令令²,其人³美且仁
译文:黑毛猎犬颈圈丁当响,那个猎人英俊又善良。
注释:¹卢:黑毛猎犬。²令令:即“铃铃”,猎犬颈下套环发出的响声。³其人:指猎人。⁴仁:仁慈和善。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chóng)¹,其人美且鬈(quán)²
译文:黑毛猎犬脖上套双环,那个猎人英俊又勇猛。
注释:¹重环:大环套小环,又称子母环。²鬈:勇壮。一说发好貌。
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卢重鋂(méi)¹,其人美且偲(cāi)²
译文:黑毛猎犬脖上环套环,那个猎人英俊又能干。
注释:¹重鋂: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²偲:多才多智。一说须多而美。

  此诗意在描写打猎人的本领和美德。其人带着猎犬出猎,品德仁慈,卷发美髯,具有长者之相。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对猎人的外在英姿和内在美德进行夸赞。

  打猎是古代农牧社会习以为常的事。猎者除获得生活所需之物外,还有健身习武的好处。古人认为,国家要强盛,离不开文治武功。体魄强健,好勇善战,体现了国人的尚武精神。仁爱慈善,足智多谋,体现了国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并崇,刚柔兼济,在古代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共识。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这种标准与眼光来衡量和观察各种人物,一旦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倍加赞赏,此诗中的猎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选取狩猎这一常见习俗,对猎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进行赞誉,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诗人审美眼光独到之处。

  此诗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实到虚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实写手法写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虚写手法写人。

  “即物指人,意态可掬”(陈震《读诗识小录》)。“令令”“重环”“重鋂”,是写犬,不仅描绘其貌,而且描摹其声。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黑犬在猎人跟前的受宠貌和兴奋貌,猎犬在跑动中套环发出的响声等等,这就从一个侧面烘托出狩猎时的气氛。未见其人,先闻其“卢令令”之声。后面才走出诗中的主人公。“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则是写人,在夸赞猎人英姿的同时,又夸赞猎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干。这样看来,诗中所赞美的猎人,是个文武双全、才貌出众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观者(包括作者)的羡慕、敬仰和爱戴。从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实的,从当时所崇尚的民风看,也是可信的。

  全诗仅二十四字,就勾勒出一个壮美、仁爱、勇武、多才的年青猎人带着心爱的猎犬打猎的情景,文字简练,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98-199页

líng

míng xiānqín 

línglíng rénměiqiěrén 
chǒnghuán rénměiqiěquán 
chóngméi rénměiqiěcāi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¹南舍北皆春水,但见²群鸥日日来。
译文:草堂的南北绿水缭绕、春意荡漾,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注释: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即探望、相访。¹舍:指家。²但见:只见。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径¹不曾缘²客扫,蓬(péng)³今始为君开。
译文: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只是为了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
注释:¹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²缘:因为。³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盘飧(sūn)市远¹无兼味²,樽(zūn)³酒家贫只旧醅(pēi)
译文: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境贫寒只有隔年的陈酒招待。
注释:¹市远:离市集远。²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³樽:酒器。⁴旧醅:旧酿之酒。醅,没有过滤的酒,也泛指酒。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¹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²
译文: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
注释:¹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²余杯:余下来的酒。

  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颈联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刘克庄说此诗是戏效元白体。杜甫自不可能飞跃时空去戏效他后代的元白体,这是从风格角度反讲的。简而言之,元白体就是指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北京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64 .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42-544 .
3、 海兵 .杜甫全集诗祥注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 :190-120 .

zhì

 tángdài 

shènánshèběijiēchūnshuǐ dànjiànqúnōulái 
huājìngcéngyuánsǎo péngménjīnshǐwèijūnkāi 
pánsūnshìyuǎnjiānwèi zūnjiǔjiāpínzhǐjiùpēi 
kěnlínwēngxiāngduìyǐn jìnbēi 
数年前也放狂,这几日全无况。闲中件件思,暗里般般量。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篌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与康。
数年前也放狂,这几日全无况。闲中件件思,暗里般般量¹。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篌(hóu)落了膺和滂(pāng)²;荒唐,周全了籍与康³
注释:¹暗里般般量:暗地里一件件事情逐件思量。²膺和滂:李膺和范滂,汉代人。³籍与康:魏晋时的阮籍与嵇康。

  康海一度曾春风得意,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被刘瑾一案牵连,盛年遭贬。回首往事,感慨良多。这首《雁儿落带得胜令·饮中闲咏》曲中表明了作者归隐乡间、不向世事的决心。从曲中可以看出,他下这一决心并不容易,因为他所受的冤屈,很难从他的记忆中抹去。末两句,表达了对刚正者反遭殃这一普遍现象的激愤和不平。

  这支小令放达中寄寓失意,悠闲中含藏不平,刻露了传统士大夫既不愿放弃仕途进取,又对自身遭遇无能为力而聊以自慰的心态,包含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曲子中,作者咀嚼着往日岁月的狂放,奔涌着壮志难展的愤激,回旋着蒙冤受屈的悲凉。

  此曲闲愤世诉悲之作,不同于康海表现隐逸闲情、曲风本色豪放的乐隐乐闲之曲,它饱含着一种独特的冤愤悲音,在雄豪中寓有沉郁悲愤的风格。

yànérluòdàishènglìng··yǐnzhōngxiányǒng--kānghǎi

shùniánqiánfàngkuángzhèquánkuàngxiánzhōngjiànjiànànbānbānliàngzhēnshìjīngchǒuxíngcángguàiméitóuméinǎoshòuzāiyāngcóngjīnhòuhuācháocháozuìrénjiānshìshìwànggāngfānghóuluòleyīngpānghuāngtángzhōuquánlekāng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西溪问樵(qiáo)¹,遥识²楚人家³
译文: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
注释:¹樵客:出门采薪的人。²遥识:一作“遥指”。³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古树老连石,急¹泉清露沙²
译文: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
注释:¹急:湍急。²露沙:露出沙石。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千峰随雨暗,一径¹入云斜。
译文: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
注释:¹径:小路。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日暮飞鸦集¹,满山²(qiáo)³花。
译文: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注释:¹飞鸦集:一作“鸟飞散”。²满山:一作“满庭”。³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

  首联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走去。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

  “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chǔshìshā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西wènqiáo yáoshíchǔrénjiā 
shùlǎoliánshí quánqīngshā 
qiānfēngsuíàn jìngyúnxié 
fēi mǎnshānqiáomàihuā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
志在烟霞¹慕隐沦²,功成归看五湖春³。一叶舟中吟复醉,云五。此时方识自由身。
译文:多么仰慕当年的范蠡,他的志向本就在青山绿五、烟雾云霞之中,吴亡越兴,功成名就时隐姓埋名,寄身于太湖的烟波浩渺之中。纵情山五,寄兴风月。云五中驾一叶扁舟,把酒吟诵,其乐融融。此时此刻,才知道自由的可贵,身心两忘是多么的难得。
注释:¹烟霞:云气,多泛指山林、山五,这里指归隐之所。唐·李群玉《送人隐居》诗:“平生自有烟霞志。久欲抛身狎隐沦。”²隐沦:隐姓埋名。沦之意为“没”。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诗:“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³“功成”句:用越王勾践灭吴后,大夫范蠡功成身退、隐迹五湖的故事。五湖:太湖。⁴一叶:形容船小如树叶。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花岛为邻鸥作侣¹,深处²。经年³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yí)微妙旨,潜喜。荷衣蕙(huì)纤尘¹⁰
译文:与繁花似锦的小岛为邻,和自由飞翔的鸥鸟做伴,多年不见那追逐利禄的豪商巨宦,早已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怎不暗自庆选择了这飘飘欲仙的隐居生活。
注释:¹鸥作侣:与鸥为伴,这里指栖身世外、忘怀得失的隐居生活。《列子·黄帝》载,有人爱好鸥鸟,不存机心,鸥鸟亦乐于亲近。²深处:深居简出。³经年:年复一年。⁴市朝:偏义复词,指朝堂。市,交易买卖的场所。朝,官府治事的处所。后以市朝多指争名夺利的场所。⁵希夷:无声为希、无色为夷,犹言虚寂玄妙。《老子》:“视之不见名目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河上公注:“无色日夷,无声日希。”萧统《谢敕参解讲启》:“至理希夷.微言渊奥,非所能镄仰。”柳宗元《愚溪诗序》:“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⁶微妙旨:精微玄妙的义旨。⁷潜喜:心中暗喜,发自衷心的喜悦。⁸荷衣蕙带:荷叶制成的衣服,香革制成的带子。代称隐士衣服。屈原《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⁹绝:摆脱,沾染。¹⁰纤尘:微尘,这里指俗世。

  李珣也曾写过一些隐逸之词,如《渔父》、《渔歌子》等。这首《定风波》是借范蠡事以明己志。范蠡亡吴霸越之后,功成身退,乘一叶扁舟泛游于五湖之上,啸傲风月于山水之间,过着隐逸生活。作者对他深怀仰慕之情,认为其人高洁无上。词的开头即点明他志在烟霞,仰慕隐沦,赞颂范蠡,也是表达自己的心愿。次句是说范蠡功成身退,泛游五湖,饱赏湖上春光。接句续写退隐之乐,一叶扁舟,徜徉湖上,舟中饮酒吟诗,其乐融融。“云水”二字概括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令人陶醉。这时便深切地意识到无官一身轻的愉悦。这反映了作者对世俗的厌倦。

  下片继续写隐逸之乐。与“花岛”为邻,鸥鸟为伴,隐居于奇山异水的幽深之处,生活是何等的安闲恬适。在这里长年看不见追名逐利的流俗之辈。可以说这里已经进入了老子所说的“希夷”的微妙境界了。果真能得到老子所说的微妙之道,心中怎能不暗暗自喜。结句“荷衣蕙带绝纤尘”,又用神的服饰,比喻隐者的高洁和一尘不染,大有飘飘欲仙的况味。

  全词表现仰慕隐沦,申明作者抱有与范蠡同带的烟霞之志。范蠡归隐是在功成之后,见越王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之同安乐,便毅然退隐。而李珣“以秀才豫受宾贡,事蜀主衍”,未能立功,即遭亡国之痛。两人同是退隐,却心境不一。此词纯用白描,直抒胸臆,与作者所写的风土词不一样,在“花间”词里也属罕见。

dìngfēng ·zhìzàiyānxiáyǐnlún

xún dài 

zhìzàiyānxiáyǐnlún gōngchéngguīkànchūn zhōuzhōngyínzuì yúnshuǐ shífāngshíyóushēn 
huādǎowéilínōuzuò shēnchù jīngniánjiànshìcháorén wēimiàozhǐ qián huìdàijuéxiān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