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日摇蕙,骚骚风洒莲。时芳固相夺,俗态岂恒坚。
霏霏日摇蕙,骚骚风洒莲。时芳固相夺,俗态岂恒坚。
恍忽夜川里,蹉跎朝镜前。红颜与壮志,太息此流年。
恍忽夜川里,蹉跎朝镜前。红颜与壮志,太息此流年。

lǎnjìng--shěnquán

fēifēiyáohuìsāosāofēngliánshífāngxiāngduótàihéngjiān

huǎngchuāncuōtuócháojìngqiánhóngyánzhuàngzhìtàiliúnián

沈佺期

沈佺期

沈佺期(约656 — 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 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 1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昨夜扁(piān)¹京口²,今朝马首长安³。旧官何物与新官。只有湖山公案
译文:昨夜您的小船离开京口,今晨我的马头遥望长安。旧官拿什么交代给新官?只有西湖、吴山、公事、案件。
注释:¹扁舟:小舟。²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乃古润州治所。³马首长安:谓马不停蹄地向京都进发。长安:此处代指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⁴旧官何物与新官:这里东坡仅以其“新官对旧官”句,借指自己是“旧官”即将离任;“新官”,指林子中,他接替自己任杭州太守。⁵湖山公案:指东坡自己的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¹下语²千难。使只³才气卷波澜(lán)。与把新诗判断
译文:杭州美景,百年来几度变迁?内含奥秘,下评语叫人为难。新太守林大人的才气能掀起钱塘江的波澜。把我的新诗呈给您。请您细加指点。
注释:¹个中:此中。²下语:评说,讲说。³使只:指新任杭州太守的林子中。⁴才气卷波澜:形容林子中的才气像波涛一般壮阔起伏。⁵判断:犹鉴别辨析。

  上片,“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词人先向新任杭州太守林子中诉说着他的仕宦奔波之苦。这句词份量沉重,内涵复杂,至少含有两层意思:其一,词人说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只留下一堆吟咏西湖山景的诗作了,表现了东坡的谦虚和自责精神,令人钦敬。其实,词人这次知杭政绩斐然,尽人皆知,他不仅积极抗旱救灾,施粥送药,救活了很多贫困百姓;而且开河浚湖、兴建水利,在西湖中筑造堰闸,修建南北三十里长堤,并在堤上造六桥,置九亭,遍植杨柳芙蓉,不仅美化了风景,还方便了行旅耕作,深得人民崇敬,以至人们“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做生祠以报。”

  下片,集中请求林子中评判其湖山新诗。“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词人说西湖山景千变万化,百年数异,自己对之描写是很困难的。这里,词人把其湖山诗作的内容限制在自然景物的范围内,与其他(如政治)无关,而且“百年几变”,“下语千难”,表明其诗歌内涵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复杂多变,用语费神颇多,是正常现象。“使只才气卷波澜。与把新诗判断。”这末二句是词人对林子中的客套颂扬之辞,当然也含有某种期待的愿望,他说林子中才气如壮阔波涛,一定会对自己的新诗做出公正的评判。用语谨慎巧妙,表面上是请友人品赏、评说自己的新诗,而却带有某种警惕性。因为词中连用“公案”、“判断”二词,十分醒目,这涉及到诉讼、判案性质,东坡决不会随便使用之。东坡似是有意把自己当作了“被告”,等待审判,但他实际上却又是问心无愧,心地坦荡,并且充满了自信心。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奔波在仕宦之途中的无可奈何心境,用意深微,浑然妥贴,章法平中有奇,虚实柜生,宛曲味永。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79-1081页

西jiāngyuè··sòngbié--shì

zuóbiǎnzhōujīngkǒujīncháoshǒuzhǎngānjiùguānxīnguānzhǐyǒushāngōngàn

jǐngbǎiniánbiànzhōngxiàqiānnán使shǐjūncáijuǎnlánxīnshīpànduàn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去年¹何时君别妾(qiè)?南园²绿草³飞蝴蝶。
译文:还记得我们去年什么时候分别的吗?那是南边花园绿草地上飞蝴蝶的时候——春天。
注释:¹去年:刚过去的一年。²南园:泛指园圃。³绿草:亦即春日之时。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今岁¹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²暗秦云³
译文: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已经到了,西山顶的白雪在云层下更显幽暗。
注释:¹今岁:今年。²白雪:即寒冬之日。³秦云:秦地之云,此暗指思妇家在秦地。秦,泛指陕西,唐人诗中往往特指长安。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玉关¹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²那可闻?
译文:玉门关离我这里有三千里地,我想给你寄封信,恐怕你也难得一见。
注释:¹玉关:即玉门关,汉朝故址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移至今甘肃安西县双塔堡附近。汉代大将霍去病破月氏,开玉门关,自此成为中国与西域分界的关隘。²音书:音讯,书信。二句言音讯不通,存亡难知。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开头两句,是思妇对去年与丈夫离别时情景的追忆。这两句妙在不纯用叙述笔调,而采用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显得波峭有致。“南园”一句,因是化用晋代诗人张协“蝴蝶飞南园”(《杂诗十首》其八)的诗句,故“南园”可理解为某处的一所花园,未必实有所指。其时正当春天,南园里绿草如茵,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一对即将离别的夫妻,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尤其是看到那成双作对的蝴蝶,不禁触景生情,肝肠寸断。但这种哀伤情绪并未在字面上流露出来,诗人描绘的反而是一派明媚的春光,这正是王夫之在评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时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姜斋诗话》卷上)的手法,从而把哀伤之情反衬得更为强烈。对这对夫妻家在何处、为何事离别、丈夫又去向何方等问题诗中均未作交代。这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也为引出下二句埋下了伏线。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中间两句,用的也是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写思妇在丈夫离家一年之后对他的怀念。但诗中并未正面倾诉离愁别恨,而是分别描绘了“西山白雪”与“暗秦云”两幅惨淡的画面,借景言情。“西山白雪”四字,看似景语,其实是借此点明丈夫离家的原因及其戍守之地。“暗秦云”三字,不仅点明了他们夫妻原来家居之地,同时也借思妇在家遥望云天之所见,来刻画她翘首期待之状以及悒郁愁苦之情。前两句留下的三点悬念,至第四句方才释然大白。这种写法,较之一开头便和盘托出,更耐人寻味,此诗构思布局之妙,于此可见。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末尾二句,写思妇与丈夫天各一方,难通音信。秦地距玉关达三千里之遥,欲传尺素,又无鱼雁。夫妻二人,一别经年,满腹相思,无由倾吐,这就使思妇更感痛苦万分。诗中,思妇的丈夫戍守之地为“西山”,并非“玉关”,思妇欲往“玉关”投寄“音书”,貌似南辕北辙,前后牴牾。其实这并非李白失之粗疏。盖“玉关”自汉代以来,即为汉族统治者与西北各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发生战争之地,也是闺怨诗中思妇经常梦魂萦系之地。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子夜吴歌四首》其三亦云:“……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类诗句,唐诗中不胜枚举。在这里,“玉关”并非实指,而是泛指征战戍守之地,“玉关”自然也包括其中。诗人之所以用“玉关”取代“西山”,很可能是出于修辞的需要。由于第四句已出现“西山”二字,故第五句换用“玉关”,以免重复。

  征夫怀归、思妇闺怨,是中国古典词歌中一个传统的题材。自《诗经》以来,作者代不乏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即如李白,此类作品亦自不少。《思边》这首小诗,在李白闺情诗中虽算不得出类拔萃之作,但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颇可注意。第一,如上文所述,首二句叙别离之悲,中二句诉相思之苦,均不落言筌,须待读者细加咀嚼而后出,可谓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第二,全篇虽用思妇口吻,但“去年何时君别妾”二句是从丈夫一方着笔,“今岁何时妾忆君”二句是从自己一方着笔,这种对仗的句式从两方落笔的写法,既具整饬匀称之美,又见回环往复之致,与缠绵缱绻的诗情妙合无垠。末尾二句,出语虽稍嫌直露,但可使题旨表达得更为强烈醒豁,收结更为斩截有力,白璧微瑕,故未足深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76-977
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612-616

biān--bái

niánshíjūnbiéqiènányuán绿cǎofēidié

jīnsuìshíqièjūn西shānbáixuěànqínyún

guānsānqiānyīnshūwén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深居俯夹城¹,春去夏犹清。
译文: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
注释:¹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天意怜幽草¹,人间重晚晴。
译文:老天爷怜惜那幽僻处的小草,人世间也珍惜着傍晚时的晴天。
注释:¹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¹添意阁²(jiǒng)³,微注小窗明。
译文:久雨晚晴,楼阁之上凭意览眺,视线更为遥远。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注释:¹并:更。²意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³迥:意远。⁴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越鸟¹(cháo)干后,归飞体更轻。
译文: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注释:¹越鸟:南方的鸟。

  细腻的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的独特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的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有所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功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首联是说,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清朗。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是说从时间、地点两方面把诗题具体化了。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颔联是说,小草饱受雨水的浸淹,终于得到上天的怜爱,雨过天晴了。

  初夏多雨,岭南更是这样(此时诗人在在桂林郑亚幕府供职)。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和感受,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的景象,也不作琐细的刻画,而是偏偏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沐浴着夕阳的余晖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然生出“天意怜幽草”的奇想。这就使这普通的小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的从幽草身上发现了自己。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的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晩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颈联是说,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天高地迥,夕阳冉冉的余晖透过窗棂。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张弛有致,不平板,不单调。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住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柔和,故说“微注”。尽管如此,这一脉余晖还是给人带来了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尾联是说,越鸟的窝巢已经被晒干,它们的体态也恢复轻盈了。

  末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这是登高远眺所见。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的意味。如果说“幽草”是诗人低微艰难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源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和排挤。宣宗继位,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时免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干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李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3-85
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86-87

wǎnqíng

shāngyǐn tángdài 

shēnjiāchéng chūnxiàyóuqīng 
tiānliányōucǎo rénjiānzhòngwǎnqíng 
bìngtiāngāojiǒng wēizhùxiǎochuāngmíng 
yuèniǎocháogānhòu guīfēigèngqīng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桐城¹之西北,连山²³数百里,及县治而迤(yí)。其将平也,两崖忽县,屏矗(chù)(yōng),崭(zhǎn)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译文: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注释:媚笔泉:在今安徽桐城县西北。¹桐城:县名,在安徽中南部。²连山:绵延的山峰。³殆:恐怕,大概。⁴及:到。⁵县治:县衙所在地,指桐城县城。⁶迤平:渐渐平伏。⁷屏矗墉回:山崖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曲折环绕。“墉”,城墙。⁸崭横:形容山崖高陡地横挡在前面。⁹径:通行的意思。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以岁¹三月上旬,步²循溪西入。积雨³始霁(jì),溪上大声漎(cóng),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cōng)、槐、枫、栗、橡,时有鸣巂(guī)。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liè)¹⁰宛首¹¹而顾其侣¹²。援¹³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译文: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低头看水中倒影,天空的云好像溶化在水里,飞鸟好像在往下坠落。
注释:¹以岁:在这年。²步:步行。³积雨:长时间下雨。⁴霁:天放晴。⁵漎然:形容流水声响。⁶蕙草:一名薰草,俗称佩兰。⁷枞:树木名,又叫“冷杉”。⁸巂:巂周,即杜鹃,又叫子规鸟,善鸣。⁹浴起:刚洗完澡站起来。¹⁰振鬣:形容马脖子挺伸着。“鬣”,马颈上的长毛。¹¹宛首:转过头去。¹²侣:伙伴。¹³援:攀附。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¹若重(chóng)²,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³之垂云沜(pàn)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xià)生大树,荫(yìn)数十人¹⁰,前出平土,可布席坐¹¹
译文: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两层楼房,像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小河沟的右岸。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就称这块石头为‘李公麟垂云沜’。”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
注释:¹连石:崖上岩石连绵。²重楼:两层楼房。³李公麟:北宋舒州府治在今安徽潜山人,字伯时,北宋元祐年间(—)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末年归居桐城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⁴沜: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状的水池。⁵求:寻找。⁶公麟地:即指垂云沜。⁷识:辨认。⁸被而名之:意谓这是被后人用“李公麟垂云沜”来称呼这块岩石的。⁹罅:裂缝。¹⁰荫数十人:树荫之大,可以遮蔽数十人。¹¹可布席坐:可以铺开席子在上面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¹摩崖²³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yāo)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cù)¹⁰起,肃振岩壁榛(zhēn)(mǎng),群泉矶石¹¹交鸣,游者悚(sǒng)¹²焉,遂还。
译文: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
注释:¹何文端公: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端”。“公”,古代对别人的尊称。²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铭刻的文字。³书:书写。⁴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⁵左学冲:左世容,字学冲,乾坤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⁶方:正在。⁷为室:盖住房。⁸未就:还没有完工。⁹要:邀请。¹⁰卒:通“猝”,突然。¹¹矶石:水边突出的石头。¹²悚:恐惧,害怕。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是日,姜坞先生¹与往²,鼐从,使鼐为记。
译文: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注释:¹姜坞先生:姚范,字南菁,乾隆年间(—)进士,作者的伯父。²与往:一同前往。石交鸣。游人害怕,就起身回家。

  这篇游记,虽然名为《游媚笔泉记》,实则更多的写了去媚笔泉一路情景。先叙桐城西北的山势,次叙沿小溪西入,沿路风光,然后,始写媚笔泉及酒宴。文章由远及近,层层写来, 逐步深入,写景绘物,神态生动,颇能引人入胜。

  第一段写桐城西北龙眠山的山势与源出于此的龙溪水势。龙眠山绵亘数百里,但在将平之处,两崖忽县,而“龙溪曲流,出乎其旬”。

  第二段写前去媚笔泉的沿途所见。作者一行循龙溪行,正值阳春三月,宿雨初睛,沿龙溪十余里,水声响亮,溪畔都是树、石,随后作者等发现溪有潭,其中一块雄奇不凡的大石,状如刚刚洗浴完毕的马,扬着鬓,回顾它的同伴。游人攀授到这块大石上,“俯视溶云,鸟飞若坠”。然后一行人循崖游览,见一组奇石,它们“连石若重楼,冀乎临干溪右”;并讨论这是否是北宋画家、龙眠隐士李公麟的“垂云泮”。这组奇石有一株奇树相伴,该树生于石缝,并且能长到荫数十人之大。山水跌宕,忽又“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又“南有泉”,这才点到了正题:媚笔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泉又与龙溪连通。

  第三段收结全文。先写左学冲老人筑室于媚笔泉水所汇的池畔,室未筑就就邀人入饮,板有雅兴。至傍晚,天气阴沉,“山风卒起,振肃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于是游客“悚焉”,兴尽而返。

  本文以游程为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水。作者所到之处都有龙溪或媚笔泉的水相伴。作者笔致也如水般纤敏柔细、曲折回环。这是此文的阴柔之美。然而此文有溪泉也有山石,山、石常是高耸,斩截,奇特,险峻,是阳刚的。同时,作者此游虽以媚笔泉为目的,但文章描写的主体部分却是前往媚笔泉的过程。这种漫不经心,也颇具阳刚的特征。至于文中所描绘的动静互渗、天水交融,乃至白日游览时的晴好天气、勃勃兴致,与入暮时分的天气变坏,山风慑人一一都不愧是阴阳兼用的妙笔。

参考资料:
1、 田磊主编.古诗文名篇鉴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214-216
余尝读白乐天《江州司马厅记》,言“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皆非其初设官之制,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那司马之职尽去,惟员与俸在。”余以隆庆二年秋,自吴兴改倅邢州,明年夏五月莅任,实司那之马政,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移而已。所谓司马之职尽去,真如乐天所云者。
余尝读白乐天《江州司马厅记》,言“自武德以来,庶官¹以便宜制事²,皆非其初设官之制,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那司马之职尽去,惟员与俸³在。”余以隆庆二年秋,自吴兴改倅(cuì)(xíng),明年夏五月莅(lì),实司那之马政,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移而已。所谓司马之职尽去,真如乐天所云者。
译文:我曾经读过白居易写的《江州司马厅记》,文章说“从唐高祖以后,各种官职可斟酌情势,自行处理,这都不是当初设置各级官职的制度,从五大都督府,到上中下郡司马的职务都没有了,惟有官员的设置名额与所定俸禄还在。我在隆庆二年秋季自吴兴调任邢州任副长官,第二年夏季五月到任,实际上主持郡里的马政,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现如今马政没有什么事情做,只是收接转发太仆寺的文件而已。所谓司马管的那些本职工作,都成过去的事了,真的就如白居易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
注释:¹庶官:各种官职。²便宜制事:可斟酌情势,自行处理。³员与俸:指官员的设置名额与所定俸禄。⁴改倅邢州:调任邢州副长官。改:调任。倅:地方官的副职。⁵莅任:到任。⁶承奉:承命奉行。⁷太仆寺:明代官署名,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⁸文移:文书,公文。
而乐天又言: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守土臣不可观游,惟司马得从容山水间,以足为乐。而邢,古河内,在太行山麓,《禹贡》衡津、大陆,并其境内。太史公称”邯郸亦漳、河间一都会”,“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余夙欲览观其山川之美,而日闭门不出,则乐天所得以养志忘名者,余亦无以有之。然独爱乐天襟怀夷旷,能自适,现其所为诗,绝不类古迁谪者,有无聊不平之意。则所言江州之佳境,亦偶寓焉耳!虽徽江州,其有不自得者哉?
而乐天又言:江州左匡庐¹,右江、湖²,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守土臣³不可观游,惟司马得从容山水间,以足为乐。而邢,古河内,在太行山麓(lù),《禹贡》衡津、大陆,并其境内。太史公称”邯郸亦漳(zhāng)、河间一都会”,“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余夙欲览观其山川之美,而日闭门不出,则乐天所得以养志忘名者,余亦无以有之。然独爱乐天襟(jīn)怀夷旷,能自适,现其所为诗,绝不类古迁谪(zhé)者,有无聊不平之意。则所言江州之佳境,亦偶寓焉耳!虽徽江州,其有不自得者哉?
译文:而白居易又说:九江左面有庐山,右面有长江、鄱阳湖,山高气清,景致美好。州郡长官不可观游,惟有司马可以从容徜徉于山水之间,以此为乐。而邢州位于黄河以北,古称河内,在太行山下。《禹贡》提到的衡漳大地全都在其境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邯郸也是漳河之间的一个都会,当地的风俗习惯仍然有赵国之风。我一向想浏览它的山川之美,而终日闭门不出,于是白居易所得以养志忘名的游历山川之乐,我也无由得到。然而我独爱白居易襟怀愉夷旷达,能自找适意;看他写的诗,绝不像过去被迁滴的人,流姆无聊不平的情绪,那么白居易所描述的九江那美好的地方,也不过是偶尔寄托而已。虽蛰居九江,难道有什么不自得吗?
注释:¹左匡庐:左,古人以左右代替方位上的东西。匡庐,即庐山。²江、湖:指长江与鄱阳湖。³守土臣:镇守地方的官员,指州郡长官。⁴古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约相当于今河南省与河北省南部一带。⁵夷旷:闲适放达。
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误。顾街内无精庐,治一土室,而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避。几榻亦不能具。月得俸黍米二石。余南人,不惯食黍米,然休休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因诵其语以为《厅记》。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余自夏来,忽已秋中¹,颇能以书史自误。顾街内无精庐,治一土室,而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²飞霜,无地可避。几榻(tà)亦不能具。月得俸黍(shǔ)米二石。余南人,不惯食黍米,然休休³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因诵其语以为《厅记》。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译文:我自夏天来到邢州,不知不觉已到中秋节了,颇能以读书、读史自娱自乐。见官署里面没有书斋,就盖了一间土房,它的门窗向西,下连绵大雨和飞霜时,就无处可避。小桌子、床也不能置备。每月得俸禄黄米两石。我是南方人,不习惯吃黄米饭,然而能宽容安闲,自以为识时知命,大致不愧于白居易.因此我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而写了这篇《厅记》。倘若白居易有知,也可以说千年之后还有这样志同道合的人了。
注释:¹秋中:秋季之中,指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El。²霖雨:连绵大雨。³休休:安闲、安乐的样子。⁴差:略微。

  这篇文章一共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引述白居易文章中的相关语句,表明自己的心态。第二段以江州山水之美与邢州环境作比较,体现了自己的感情波澜起伏。第三段具体写自己住处的恶劣环境和以书史自娱的心境。全文合理运用对比的方式,摹仿白居易的笔触,通过将自己与白居易作对比来表达了自己内心压抑的情感以及不满的情绪。

  第一段的开头有如神来之笔,引出唐代曾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作者正是读了他的《江州司马厅记》。这一段的文字是不动感情的,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潜在意思已经不言而喻了。第一段引述白居易文章中的相关语句,说明自己主管的马政是无所事事、独奉文移的闲职。并用“司马之职尽去”之语,点明了自己的处境与千年前的江州司马何其相似。

  第二段是以江州山水之美与邢州环境作比较,说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犹有赵之风”,不类江州之佳山水,所以也不能和江州司马那样“养志忘名”,只能心仪其“襟怀夷旷,能自适”。第二段感情波澜起伏。白居易谪居江州,犹有匡庐江湖之佳境可供养志忘名,可自己却是什么也没有,与之相比处境更差。但是,白居易虽然是个迁谪者却没有无聊不平之意,胸怀夷旷,能怡然自得,是归有光所赞同的。因此,“虽微江州,其有不自得哉”一语,既是说自居易,也是在说作者自己。

  第三段具体写自己住处的恶劣环境和以书史自娱的心境,实是以干载之下江州司马白居易的同志自居而自表心迹而已。结尾处点睛之笔说得很明白:儒家的“乐天知命”的思想,是白居易和归有光所共有的。

参考资料:
1、 段承校选注评析,归震川诗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0,第174页
2、 (明)归有光著 叶祖兴 英子选注,归有光抒情散文,作家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55页
3、 郭预衡 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 归有光,大连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第25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