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融香暖闹枝头,红砌回环看不休。
莫把此花容易看,东篱无菊不成秋。
日融香暖闹枝头,红砌回环看不休。
莫把此花容易看,东篱无菊不成秋。
钱时

钱时

严州淳安人,字子是,号融堂。绝意科举,究明理学。江东提刑袁甫建象山书院,招主讲席。理宗嘉熙二年以荐授秘阁校勘,召为史馆检阅,求去,授江东帅属归。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融堂书解》、《四书管见》、《两汉笔记》等。 ▶ 3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岁¹颇好(hào)²³,晚家南山(chuí)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注释:¹中岁:中年。²好:喜好。³道:这里指佛教。⁴家:安家。⁵南山:即终南山。⁶陲: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来每独往,胜事¹空自知。
译文: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注释:¹胜事:美好的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译文: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值¹林叟(sǒu)²,谈笑无还期³
译文: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¹值:遇到。²叟:老翁。³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着走着,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zhōngnánbié

wángwéi tángdài 

zhōngsuìhàodào wǎnjiānánshānchuí 
xìngláiměiwǎng shèngshìkōngzhī 
xíngdàoshuǐqióngchù zuòkànyúnshí 
ǒuránzhílínsǒu tánxiàohuán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作 一作:为)
翻手作云覆¹手雨,纷纷轻薄²何须数(shù)³。(作 一作:为)
译文:富贵之交总是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反复无常,轻薄之辈却纷纷追随,无法计数。
注释: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诗歌。贫交,古歌所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¹覆:颠倒。²轻薄:轻佻浮薄,不敦厚。³何须数:意谓数不胜数。数,计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君不见管鲍(bào)¹贫时交,此道今人²³如土。
译文:君不见现在世人中像管仲、鲍叔牙那种贫富不移的深厚交情,已被视如粪土,抛弃净尽了。
注释:¹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很好,管仲贫困,也欺骗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²今人:指轻薄辈。³弃:抛弃。

  此诗感伤交道浅薄,世态炎凉,人情反复,所谓“人心不古”。全诗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之情。

  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的趋合、失意时的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普遍对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第二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诗人说“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几个字,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鲍叔牙早年与管仲交游,知道管仲的贤能。管仲贫困,曾欺负鲍叔牙,而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向公子小白荐举管仲。管仲终于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的。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此道今人弃如土”,末尾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十分彻底。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概而论,范围过大。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首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40-442

pínjiāoxíng

 tángdài 

fānshǒuzuòyúnshǒu fēnfēnqīngshǔ  (zuòzuò wéi )
jūnjiànguǎnbàopínshíjiāo dàojīnrén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zhuó)¹彼云汉²,昭³于天。王曰:於(wū)!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zhēn)。靡(mǐ)神不举¹⁰,靡爱¹¹斯牲¹²。圭(guī)¹³既卒,宁¹⁴莫我听¹⁵
译文:看那银河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周王无奈仰天长叹,当今百姓有何罪愆!老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没有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悭。礼神圭璧全都用完,神灵还是不听我言!
注释:¹倬:大。²云汉:银河。³昭:光。⁴回:转。⁵於乎:即“呜呼”,叹词。⁶辜:罪。⁷荐:重,再。⁸臻:至。荐臻,犹今言频仍。⁹靡:无,不。¹⁰举:祭。¹¹爱:吝惜,舍不得。¹²牲:祭祀用的牛羊豕等。¹³圭、璧:均是古玉器。周人祭神用玉器,祭天神则焚玉,祭山神则埋玉,祭水神则沉玉,祭人鬼则藏玉。¹⁴宁:乃。¹⁵莫我听:即莫听我。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躬。
旱既大(tài)¹,蕴(yùn)²虫虫³。不殄(tiǎn)(yīn)(sì),自郊徂(cú)。上下奠(yì),靡神不宗。后稷(jì)¹⁰不克,上帝不临。耗斁(dù)¹¹下土,宁丁¹²我躬。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暑气郁盛大地熏蒸。接连不断举行祭祀,祭天处所远在郊宫。祀天祭地奠埋祭品,天地诸神无不敬奉。后稷恐怕难救周民,上天不理受难众生。天灾这般为害人间,大难恰恰落在我身。
注释:¹大甚:大,同“太”。甚,厉害。²蕴隆:谓暑气郁积而隆盛。³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⁴殄:断绝。⁵禋祀:祭天神的典礼。以玉帛及牺牲加于柴上焚之,使升烟,以祀天神。本指祀昊天上帝,引申之则凡祀日月星辰等天神,统称禋祀。⁶宫:祭天之坛。⁷奠:陈列祭品。⁸瘗:指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⁹宗:尊敬。¹⁰后稷:尧舜时期掌管农业的官员,周朝始祖。¹¹斁:败坏。¹²丁:当,遭逢。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jīng)兢业业,如霆(tíng)如雷。周余黎¹民,靡有孑(jié)(yí)²。昊天上帝,则不我遗(wèi)。胡不相畏?先祖于³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想要推开没有可能。整天小心战战兢兢,正如头上落下雷霆。周地余下那些百姓,现在几乎一无所剩。渺渺苍天高高上天,竟然没有东西赐赠。怎不感到忧愁惶恐,人死失祭先祖受损。
注释:¹黎:众。²孑遗:遗留,剩余。遗:赠。³于:助词。⁴摧:灭。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¹我无所。大命²近止,靡瞻(zhān)靡顾。群公³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没有办法可以止住。赤日炎炎热气腾腾,哪里还有遮荫之处。死亡之期已经临近,无暇前瞻无暇后顾。诸侯公卿众位神灵,不肯显灵前来佑助。父母先祖神灵在天,为何忍心看我受苦!
注释:¹云:古“雲”字,有庇荫义。²大命:此谓死亡之命,即死亡之期。³群公:犹百辟,先世诸侯之神。⁴正:长。先正,谓先世卿士之神。⁵忍:忍心,残忍。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大甚,涤(dí)¹山川。旱魃(bá)²为虐,如惔(tán)³如焚。我心惮(dàn)暑,忧心如熏(xūn)。群公先正,则不我闻(wèn)。昊天上帝,宁俾我遯(dùn)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山秃河干草木枯槁。眼看旱魔逞凶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焚烧。暑热难当令我心畏,忧心忡忡如受煎熬。诸侯公卿众位神灵,哪管我在悲痛呼号。渺渺苍天高高上天,难道迫我离此出逃!
注释:¹涤涤:光秃无草木的样子。²旱魃:古代传说中的旱神。³惔:火烧。⁴惮:畏。⁵熏:灼。⁶闻:通“问”,恤问。⁷遯:今作“遁”,逃。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黾(mǐn)¹畏去。胡宁瘨(diān)²我以旱?憯(cǎn)³不知其故。祈年孔夙(sù),方不莫(mù)。昊天上帝,则不我虞(yú)。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勉力祷请祈求上苍。为何害我降以大旱?不知缘故费煞思量。祈年之礼举行很早,也未迟延祭社祭方。渺渺苍天高高上天,竟然对我不肯相帮。一向恭敬诸位神明,不该恨我怒气难当。
注释:¹黾勉:勉力为之,谓尽力事神,急于祷请。²瘨:病。³憯:曾。⁴祈年:指“孟春祈谷于上帝,孟冬祈来年于天宗”之祭礼。⁵孔夙:很早。⁶方:祭四方之神。⁷社:祭土神。⁸莫:古“暮”字,晚。⁹虞:助。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旱既大甚,散无友¹²。鞫(jū)³哉庶正,疚哉冢(zhǒng)。趣马师氏,膳夫左右¹⁰。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yǎng)昊天,云如何里!
译文:旱情已经非常严重,饥荒离散乱我纪纲。各位官长智穷力竭,宰相忧苦无法可想。趣马师氏一起出动,膳夫百官助祭帮忙。没有一人不愿周济,可是不能止住灾荒。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怎样止旱令我忧伤。
注释:¹友:通“有”。²纪:纪纲,法度。³鞫:穷,与“通”相对。⁴庶正:众官之长。⁵疚:忧苦。⁶冢宰:周代官名,为百官之长,相当后世的宰相。⁷趣马:掌管国王马匹的官。⁸师氏:官名,主管教导国王和贵族的子弟。⁹膳夫:主管国王、后妃饮食的官。¹⁰左右:左右之大夫、士诸官。
瞻昂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昂昊天,曷惠其宁?
瞻卬¹(yǎng)昊天,有嘒(huì)²其星。大夫君子,昭³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lì)庶正。瞻卬昊天,曷(hé)其宁?
译文:仰望苍天晴朗无云,满天星辰微光闪闪。公卿大夫众位君子,祷告上苍不要停缓。死亡之期已经临近,不弃前功不怕困难。禳旱祈雨非为自我,也为安定众位官员。仰望苍天默默祈祷,何时才能使我心安?
注释:¹卬:“仰”的古字。²嘒:微小而众多的样子。³昭:祷。⁴假:借为“嘏(gǔ)”,告。⁵无赢:犹言无爽,即无差忒。⁶成:功。⁷戾:定。⁸曷:何。何时。⁹惠:赐。

  这是一首写周宣王忧旱祈雨的诗。是所谓“宣王变《大雅》”的第一篇(其他五篇是《大雅·崧高》、《大雅·烝民》、《大雅·韩奕》、《大雅·江汉》和《大雅·常武》)。

  全诗八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写祭神祈雨。正是需雨的时节,然而日日骄阳似火,禾稼死亡,田地龟裂,人畜缺水。这当儿,人们是多么盼望老天降落一场甘霖啊!可是仰望苍穹。毫无雨征(古人常夜间观天象以察云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星河灿烂,晴空万里,夕夕如此。内心焦灼的诗人于是发出了“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何”的慨叹。无神不祭。无牲不用,礼神的玉器也用尽了,然而神灵们却不闻不问,毫无佑助之意。这苍天啊,好像真的是把降雨的事儿抛在脑后,彻底忘掉了;或许人们得罪了他,他在有意地惩罚人们。三、四两章写大旱的不可解除,主要表达了畏旱之情。“旱既大甚,则不可推”,“旱既大甚,则不可沮”,凶暴狂猛的旱灾如洪水猛兽,无法推开,无法阻拦,使“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造成了无法收拾的严重局面。再继续下去,将国祚难永。然而“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意谓:群公先正,我常雩祭以祈谷实,现在却不助我以兴云雨;至于父母先祖,尤一体之所亲,一气之所感,为什么也忍心看我遭此祸而不救呢?五章写旱魃继续肆虐。山原秃而河湖干,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块让人无法生存下去的土地。“昊天上帝,宁俾我逐”,老天似乎是要迫使人们离开此地,他是不想让人安居了。六章述失望痛苦之余的反思。也不是祭神不及,也不是对众神不恭敬,细细思量,确实没有什么罪愆,那又为何降灾加害呢?七章叙君臣上下因忧旱而困窘憔悴。末章周王著力鞭策,希望臣子们“无弃尔成”,继续祈祷上苍。最后仰天长号,以亟求天赐安宁作结。

  统观全诗,作者对这次持久难弭的灾祸从旱象、旱情、造成的惨重损失及所引起的心理恐慌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描写。这场大旱就是死亡之神的降临,可以摧毁一切,消灭人类。在那个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代,它会造成怎样的人间灾难,是不难想像的。这首诗在写宣王忧旱的同时,也写了他的事天之敬及事神之诚。在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的西周末期,面对无法战胜的灾害,对虚无飘渺的天帝和神灵产生敬畏乞求心理,也是不难理解的。今人自然不能以现代科学主义的观念和标准来苛责古人。

  这首诗兼叙事抒情于一体,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摹景生动;二是夸饰手法的运用。“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夜晴则天河明,此方旱之象。“昭回于天”又暗示出仰望之久。久旱而望甘霖者,己所渴望见者无,己所不愿见者现,其心情的痛苦无奈可想而知。毫无雨征,还得继续受此大旱之苦,于是又顺理成章地推出“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何”四句。所以开篇这摹景之句不仅写出了方旱之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心情,并生发出下文,是独具匠心、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因而孙鑛称赞这首诗的起首“最有风味”(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场大旱使周地变成了不毛之地,无水之区。山空川涸,禾焦草枯,畜毙人死,大地就像用火烧燎过一样,没一点生气,没一点活力。“涤涤山川”、“如惔如焚”可谓写尽旱魔肆虐之情状,同时也传达出诗人面对这种毁灭性灾害的痛苦、焦灼之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这几句诗虽然称不上“妙合无垠”,但做到景中含情、景中寓情却是很明显的。

  诗中“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早在战国时代就被孟子认为是夸饰之辞的典范,备受后世批评家的关注。这两句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以突出遭旱损失的惨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出夸张的修辞虽然言过其实,但因为能通过形象的夸张来传难写之意、达难显之情,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确实,“靡有孑遗”四字,所述虽非事实,但却突出了旱情的严重,是反映真实,并且凸现了真实的传神之笔。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694-701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07-612

yúnhàn

míng xiānqín 

zhuōyúnhàn zhāohuítiān wángyuē  jīnzhīrén tiānjiàngsāngluàn jǐnjiànzhēn shén àishēng guī nìngtīng 

hàntàishèn yùnlóngchóngchóng tiǎnyīn jiāogōng shàngxiàdiàn shénzōng hòu shànglín hàoxià nìngdīnggōng 

hàntàishèn tuī jīngjīng tíngléi zhōumín yǒujié hàotiānshàng  xiāngwèi xiāncuī 

hàntàishèn  yányán yúnsuǒ tàimìngjìnzhǐ zhān qúngōngxiānzhèng zhù xiān nìngrěn 

hàntàishèn shānchuān hànwéiè tánfén xīndànshǔ yōuxīnxūn qúngōngxiānzhèng wèn hàotiānshàng nìngdùn 

hàntàishèn mǐnmiǎnwèi nìngdiānhàn cǎnzhī niánkǒng fāngshè hàotiānshàng  jìnggōngmíngshén huǐ 

hàntàishèn sànyǒu zāishùzhèng jiùzāizhǒngzǎi cǒushīshì shànzuǒyòu rénzhōu néngzhǐ zhānyǎnghàotiān yún 

zhānyǎnghàotiān yǒuhuìxīng tàijūn zhāoyíng tàimìngjìnzhǐ ěrchéng qiúwéi shùzhèng zhānánghàotiān huìníng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碧艾¹香蒲(pú)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yuán)
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庆,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注释:¹碧艾:绿色的艾草。²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³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⁴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⁵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⁶吊:凭吊,悼念。⁷沅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这里指代屈原。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往事¹莫论量(liáng)²。千年³忠义气,日星光。离骚(sāo)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译文: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注释:¹往事:过去的事情。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²论量:评论,计较。³千年:极言时间久远。⁴忠义:忠贞义烈。此指屈原的忠贞义气。⁵日星光:这里是说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⁶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⁷无人解:此句写出作者感叹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解:懂得,明白。⁸午阴: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

  “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缠五色臂丝是荆楚之地的一种民族风俗,是在端午节由孩子们将五色丝带缠在臂上,这种五色的臂丝又叫“朱索”或者“长命缕”,据说能够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下阕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写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论量”,确实,千年已过,人们记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离骚》,而是汨罗江投河自尽的忠义气节。“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华,终明儿不灭,将屈原的千古大义与日星之光相提并论,并不为过,大忠大义,理当被永世铭记。“离骚读罢宗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千年已过,便是何等的悲歌大义,又能被几人记得呢?便是记得,又有几人能解?树转午阴凉,端午之时的燥热天气,能得一份的凉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吗?结尾由情归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绝之意。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读中国古诗词总让人觉得气闷,而没有怒发冲冠的畅快,好像他们只会躲在角落里哀怨或者表明忠心,从来都不会愤怒似的。最多不过是装疯卖傻,“学呆,妆痴,谁解其中意?”“尽教他争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没有几个敢真正站起来去怒去喊去抗争!这和《诗经》开创的“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魏丕植.读舒頔[J].黄河之声,2012,09

xiǎochóngshān ·duān

shū yuándài 

àixiāngchùchùmáng shuíjiāérgòng qìngduānyáng cháncháng kōngchóuchàng shuídiàoyuánxiāng 
wǎngshìlùnliáng qiānniánzhōng xīngguāng sāozǒngkānshāng rénjiě shùzhuǎnyīnliáng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áo)¹
注释:¹灵鳌:神龟。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¹枉呼号。
注释:¹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万壑(hè)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¹见神功²
注释:¹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²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tuān)¹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注释:¹湍溪:急流的河溪。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山云吞吐翠微¹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注释:¹翠微:青翠的山峦。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¹
注释:¹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最高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táishānyǒng--yuánhǎowèn

西běitiāndǐnggāomángmángsōnghǎilíngáo

tàixíngzhíshàngyóuqiānjǐngcánshānwǎnghào

wànqiānyánwèizhìxióngǒucóngtiānqiǎojiànshéngōng

tuānzuòfēngléiègèngzàiyúnshānxiàngzhōng

shānyúntūncuìwēizhōngdàn绿shēnqīngwànzhòng

jǐngzhǐyīngtiānshàngyǒuzhīshēnzàimiàogāo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