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种瓜黄台¹下,瓜熟子离离²
译文:黄台下种着瓜,瓜成熟的季节,瓜蔓上几长了很多瓜。
注释:¹黄台:台名,非实指。²离离:形容草木繁茂。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译文:摘去一个瓜可使其他瓜生长得更好。再摘一个瓜就看着少了。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三摘犹自可¹,摘绝抱蔓(wàn)²归。
译文:要是摘了三个,可能还会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只剩下瓜蔓了。
注释:¹自可:自然可以,还可以。²蔓:蔓生植物的枝茎,木本曰藤,草本曰蔓。

  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意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接着写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个“好”一个“稀”,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长变化的辩证规律,于轻描淡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远用意。“三摘犹自可”使用让步修辞手法,以突出“摘绝抱蔓归”的可悲结局。诗人的原意是借以对武后起到讽喻规劝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对亲子一味猜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无瓜可摘,抱着一束藤蔓回来。

  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却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来,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更多的是一种哀惋。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要对亲生儿女们赶尽杀绝。

  全诗虽只六句三十个字,却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语言平易晓畅,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运用比喻,寓意蕴藉深婉,能收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14
2、 郝洪亮.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雅致诗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209-210

huángtáiguā

xián tángdài 

zhòngguāhuángtáixià guāshú 
zhāishǐ使guāhào zàizhāishǐ使guā 
sānzhāiyóu zhāijuébàomàngu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台下种着瓜,瓜成熟的季节,瓜蔓上几长了很多瓜。

摘去一个瓜可使其他瓜生长得更好。再摘一个瓜就看着少了。

要是摘了三个,可能还会有瓜,但是把所有的瓜都摘掉,只剩下瓜蔓了。

注释

黄台:台名,非实指。

离离:形容草木繁茂。

自可:自然可以,还可以。

蔓:蔓生植物的枝茎,木本曰藤,草本曰蔓。

赏析

  这首诗形式上为乐府民歌,语言自然朴素,寓意也十分浅显明白。以种瓜摘瓜作比喻,讽谏生母武则天切勿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而伤残骨肉,伤害亲子。

  开始两句描写种瓜黄台下,果实累累。诗人者使用“离离”这一叠词,简括而又形象鲜明地点染出瓜熟时长长悬挂在藤蔓上的一派丰收景象。接着写出“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的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一个“好”一个“稀”,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深刻地揭示出事物生长变化的辩证规律,于轻描淡写中寄托了诗人的深远用意。“三摘犹自可”使用让步修辞手法,以突出“摘绝抱蔓归”的可悲结局。诗人的原意是借以对武后起到讽喻规劝作用,希望她做事留有余地,切勿对亲子一味猜忌、过度杀戮。否则,犹如摘瓜,一摘、再摘,采摘不已,最后必然是无瓜可摘,抱着一束藤蔓回来。

  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却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来,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更多的是一种哀惋。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要对亲生儿女们赶尽杀绝。

  全诗虽只六句三十个字,却表现出一个完整的主题思想。语言平易晓畅,体现了乐府民歌的特色。全诗运用比喻,寓意蕴藉深婉,能收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14
2、 郝洪亮.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雅致诗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209-210
创作背景

  《全唐诗》在这首诗题下注云:“初,武后杀太子弘,立贤为太子。后贤疑隙渐开,不能保全。无由敢言,乃作是辞。命乐工歌之,冀后闻而感悟”。可见这是一首咏物托意的讽喻诗,当作于李贤废为庶人前。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14
2、 张国动.中国历代讽刺诗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41
李贤

李贤

唐章怀太子李贤(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系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后遭废杀。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今已佚失。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贤,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返还长安,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今章怀太子墓。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黕黕日脚云,断续如破滩。
(dǎn)¹日脚云²,断续如破滩³
译文:傍晚,夕阳照射下的低空云,聚散不定,犹如破碎割裂的河滩,不能连成一片。
注释:¹黕黕:发黑的样子。²日脚云:指夕阳照射下的低空云。³破滩:破碎割裂的河滩。
忽舒金翠尾,始识秦女鸾。
忽舒金翠尾¹,始识秦女鸾(luán)²
译文:忽而展开了金黄的翠尾,仿佛是仙女弄玉引来的一群凤凰。
注释:¹金翠尾:金黄翠碧、五颜六色的鸟尾。²秦女鸾:指风凰。传说秦穆女弄玉跟青年萧史学吹箫,作风凰声,引来许多风凰,后来他们双双随风飞去,见于《列女传》。
又改为连牛,缀燧怀齐单。
又改为连牛,缀(zhuì)(suì)¹怀齐单。
译文:随后又变成了身披五彩织锦的牛群,牛尾上还捆着光焰四射的火把,就像齐人田单指挥的火牛阵。
注释:¹缀燧:装饰火把,代指火牛阵。
伺黑密不嚣,额额城未剜。
伺黑密不嚣(xiāo)¹,额额²城未剜(wān)³
译文:一会又变幻成等候黑夜到来、密集无声的一支奇袭部队,只待发动奇袭,穴城而入。
注释:¹伺黑密不嚣:写晚云又变幻成等候黑夜到来、密集无声的一支奇袭部队。²额额:形容城高。³未剜:穴道还没挖通。
风吹了无物,犹立船头看。
风吹了¹无物,犹立船头看。
译文:一阵风吹散了晚云,天边了无一物,仍然还一动不动地伫立在船头凝望。
注释:¹了:完全。

  这首诗前二句写所见晚云的最初形态,并顺手点题。中间六句写晚云变幻所构成的奇异景色。最后两句写诗人为晚云的奇妙景象所吸引的情形。这首诗借助新奇的比喻和联想手法,巧用典故,成功地把晚云难写之动景展现了出来。

  开端二句,写所见晚云的最初形态,并顺手点题。这句点明描写对象。乌云在晚风中舒卷离合,集散不定,犹如支离割裂的河滩,尚未连成一片,故说“断续如破滩”。

  中间六句写晚云变幻所构成的奇异景色。由于云层浮动和日光照射,天边晚云出现了五颜六色、绚烂多姿的形象:忽而展开了金黄的翠尾,仿佛是仙女弄玉引来的一群凤凰;随后又变成了身披五彩织锦的牛群,牛尾上还捆着光焰四射的火把,就像齐人田单指挥的火牛阵;一会儿又成了阒寂无声的步兵阵,如同暗中包围了敌寨,正等待着夜深发动奇袭,穴城而入……诗中“秦女鸾”,是借用秦穆公之女弄玉的故事。“连牛”“缀燧”,是借用田单的故事。“伺黑”两句,是写奇兵围城的情景。诗人在这里飞驰想象,借助古代故事,采用一系列复杂的比喻,写出晚云的奇妙变幻,手法是新巧的。

  收尾两句,是写诗人为晚云的奇妙景象所吸引的情形。一阵风吹散了晚云,天边了无一物,诗人还一动不动地伫立在船头凝望。这既暗示了景物之奇,使目睹者不暇旁顾;又写出了晚云之幻,面前的瑰奇物象倏忽过眼一空。且还补出写景的立足点,点明以上描述的一切,都属诗人途中所见,从而增强了真切感。

  梅尧臣认为好诗要能“意新语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首诗正是借助于新奇的比喻和联想,把晚云的难写之景,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第98-99页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¹百年,天下无事之故。臣以浅陋²,误承³问,迫于日晷(guǐ),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⁹而粗有所陈。
译文:我前些天承蒙陛下问到我朝之所以统治了上百年,天下太平无事的原因。我因为浅薄无知,错蒙皇上询问,由于时间紧迫,不敢长时间留在宫中,话还来不及说完,就告辞退朝。私下想到皇上问到这个问题,是天下的福气,而我却没有一句中肯的话奉献,不是身边官员效忠君主的态度,所以敢于不揣冒昧粗略地说说我的看法。
注释:百年:指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凡一百余年。札子:当时大臣用以向皇帝进言议事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于发指示的,如中书省或尚书省所发指令,凡不用正式诏命的,也称为札子,或称“堂帖”。¹享国:享有国家。指帝王在位掌握政权。²浅陋:见识浅薄。这里为自谦之词。³误承:误受的意思。这里为自谦之词。⁴圣:指皇帝。⁵日晷:按照日影移动来测定时刻的仪器。这里指时间。⁶语不及悉:回禀的话来不及细说。悉:详尽。⁷窃惟念:我私下在想。这和下文“伏惟”一样,都是旧时下对上表示敬意的用语。⁸近臣:皇帝亲近的大臣。当时王安石任翰林学士,是侍从官。⁹昧冒:即“冒昧”,鲁莽,轻率。这里为自谦之词。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伏惟太祖躬¹上智²独见³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yù)将帅,训齐士卒(zú),外以捍¹⁰(yí)¹¹,内以平中国¹²。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fān)¹³,诛贪残之官吏,躬¹⁴以简俭为天下先¹⁵。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¹⁶为事。太宗¹⁷承之以聪武¹⁸,真宗¹⁹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²⁰、英宗²¹,无有逸德²²。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译文:我想太祖具有极高的智慧独到的见解,详尽地了解各种人物的真伪,指挥任命,一定做到人尽其才,设置变革措施,一定能够符合现实情况。所以能够驾驭将帅,练好兵卒,对外抵抗外族入侵,对内靠他们平定动乱。于是废除苛捐杂税,禁止酷刑,废除强横的藩镇势力,诛杀贪婪残暴的官吏,自身俭朴,为天下做出了榜样。太祖在制定政策发布命令的时候,一切以百姓能平安、得利为准则。太宗继承了太祖的聪慧勇武,真宗保持了太祖的谦恭仁爱,到了仁宗、英宗,没有丧失道德的地方。这就是所以能够统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缘故。仁宗做皇上,时间最久。我当时担任侍从官员,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是我所亲眼看到的。
注释:¹躬:本身具有。²上智:极高的智慧。³独见:独到的见解。⁴周知:全面了解。⁵付托:托付、交待。指委任臣下做事。⁶变置施设:设官分职。变置,指改变前朝的制度而重新设立新制。⁷当其务:合于当前形势的需要。⁸驾驭:统率,指挥。⁹训齐:使人齐心合力。¹⁰捍:抵抗。¹¹夷狄:旧时指我国东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北宋时期建立在我国北方和西北方的契丹、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下文“蛮夷”也是同样的意思。¹²内以平中国:指宋太祖对内平定统一了中原地区。中国,指中原地带。¹³废强横之藩镇:指宋太祖收回节度使的兵权。唐代在边境和内地设置节度使,镇守一方,总揽军政,称为藩镇。唐玄宗以后至五代时,藩镇强大,经常发生叛乱割据之事。宋太祖有鉴于此,使节度使仅为授予勋戚功臣的荣衔。¹⁴躬:亲自。这里与上文“躬”字意思稍有区别。¹⁵为天下先:做天下人的表率。¹⁶安利元元:使老百姓得到平安和利益。元元,老百姓。¹⁷太宗: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在位22年。¹⁸聪武:聪睿圣武。¹⁹真宗:太宗之子赵恒,继太宗后为帝,在位25年。²⁰仁宗:真宗之子赵祯,在位42年。²¹英宗: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继仁宗后为帝,在位不足四年。²²逸德:失德。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施为本末,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之而中国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一有奸慝,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¹,施为本末²,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³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què),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wù)¹⁰吏之残扰¹¹。宁屈己弃财于夷狄¹²,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¹³御史¹⁴,公听并观¹⁵,而不蔽于偏至之谗(chán)¹⁶。因任众人耳目¹⁷,拔举疏远¹⁸,而随之以相坐之法¹⁹。盖监司之吏²⁰以至州县²¹,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²²以伤百姓。自夏人顺服²³,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之而中国人安逸蕃息²⁴,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²⁵也。大臣贵戚²⁶、左右近习²⁷,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lǘ)巷之人²⁸,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mù)天下骁雄横猾²⁹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³⁰之,而谋变者辄(zhé)³¹;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³²,委之府史³³,非有能吏以钩考³⁴,而断盗者³⁵(zhé)³⁶;凶年饥岁,流者填道³⁷,死者相枕³⁸,而寇攘(rǎng)³⁹辄得⁴⁰。此赏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lù),一有奸慝(tè)⁴¹,随辄上闻;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⁴²,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⁴³台阁⁴⁴,升擢(zhuó)⁴⁵之任,虽不皆得人⁴⁶,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⁴⁷(bì)⁴⁸而不见收举⁴⁹者,此因任众人之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升遐⁵⁰之日,天下号恸(tòng)⁵¹,如丧考妣(bǐ)⁵²,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què),终始如一之效也。
译文:我试为陛下陈说其中的几条,陛下详加考虑,选择可取之处,也足以用作今天的借鉴。 我想仁宗作为一位君主,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天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随意杀过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钱财给辽、夏,却始终不忍心对他们开战。刑罚轻缓而公正,赏赐很重而守信用。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多方面地听取和观察,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的蒙蔽;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举荐关系疏远的人才,且伴随着连坐的法律。从监察官吏到州、县的官员,没有人敢暴虐残酷,擅自增加赋税徭役,来损害老百姓。自从西夏人顺服以后,蛮横的外族就没有大的变化,边境人民的父子夫妇,能够不在战争中死亡,而内地的人民,安定和平繁荣兴旺,一直到今天,这是因为没有随意兴办一项工程,没有错杀一个人,审断案件尽量使犯人能够活下来,而特别憎恨官吏对百姓的残暴、骚扰,宁肯委屈自己输送财物给辽、夏外族,而不忍心对他们开战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近臣,没有人敢强横犯法,他们自重谨慎,有的甚至超过平民百姓,这是刑罚轻缓而公正的结果。招募天下骁雄强横奸诈之徒作为士兵,几乎达到百万,没有良将来统帅他们,而阴谋叛乱的人很快就败露;聚集天下的财物,虽然有账册,把这些交给府吏管理,没有贤能的官吏来检查考核,而贪污偷盗的人马上就被揭发出来;水旱灾年,逃荒的人堵塞了道路,尸横遍野,而抢夺财物的强盗立刻就被捕获,这是重赏赐而守信用的结果。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身边的侍从官吏,没有能大肆作威作福,到处钻营受贿,一有奸邪不法的事,随即就报告到上面;贪婪奸邪强横狡猾之徒,即使偶尔被任用,不能够长久的。这是采纳谏官、御史的建议,广泛地听取观看,而不会受到偏见的谗言所蒙蔽的结果。从县令、京官,到监司、台阁,提拔任用,虽然不能全部称职,然而,闻名一时的所谓有才能的人,也很少有埋没不被任用的。这是依靠众人的耳闻目睹,选拔推荐关系疏远的人才而伴随着连坐之法的结果。驾崩的那一天,天下的人民放声痛哭,如同死去父母,这是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出于本性,忠恕诚恳,始终如一的结果。
注释:¹实备从官:王安石在宋仁宗时曾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是皇帝的侍从官。²施为本末:一切措施的经过和原委。³申鉴:引出借鉴。⁴伏惟:古人奏札、书信中常用的套语,意为“我暗自考虑”。⁵仰畏天,俯畏人:上畏天命,下畏人事。意谓说话行事都须十分谨慎。⁶自然:本性。⁷诚悫:诚恳。⁸断狱:审理和判决罪案。⁹生:指给犯人留有活路。¹⁰恶:厌恨。¹¹吏之残扰:指官吏对百姓的残害、扰攘。¹²弃财于夷狄:指北宋政府每年向契丹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献币纳绢以求和之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北宋政府与契丹讲和,每年需向契丹献币纳绢。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宋又向契丹增加银绢以求和。庆历四年(1044),宋又以献币纳绢的方式向西夏妥协。王安石这里是替宋仁宗的屈服妥协曲为辩解的话。¹³谏官:执掌劝谏皇帝的官员。¹⁴御史:执掌纠察百官的官员。¹⁵公听并观:多听多看。意即听取了解各方面的意见情况。¹⁶偏至之谗:片面的谗言。¹⁷因任众人耳目:相信众人的见闻。¹⁸拔举疏远:提拔、起用疏远的人。疏远,这里指与皇帝及高官显贵关系不密切但有真实才干的人。¹⁹相坐之法:指被推荐的人如果后来失职,推荐人便要受罚的一种法律。²⁰监司之吏:监察州郡的官员。宋朝设置诸路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四司,兼有监察的责,称为监司。²¹州县:指地方官员。²²调发:指征调劳役赋税。²³夏人顺服:西夏政权在宋初与宋王朝有磨擦,至仁宗庆历三年,西夏主元昊遣使请和,从此宋、夏间的战事宣告结束。²⁴安逸蕃息:休养生息。蕃:繁殖。²⁵效:结果。²⁶贵戚:皇亲国戚。²⁷左右近习:指皇帝周围亲近的人。²⁸甚于闾巷之人:比平民百姓更加谨慎畏法。²⁹骁雄横猾:指勇猛强暴而奸诈的人。³⁰御:统率,管理。³¹谋变者辄败:凡有阴谋哗变者,很快就被平定。³²文籍:账册。³³府史:衙门中的书吏。³⁴钩考:查核。³⁵断盗者:一作欺盗,贪污中饱的人。³⁶发:被揭发。³⁷流者填道:流亡的人塞满了道路。³⁸死者相枕:尸体枕着尸体。³⁹寇攘者:强盗。⁴⁰得:被抓获。⁴¹奸慝:奸邪的事情。⁴²间或见用:有时也会被提拔任用。⁴³监司:各地监察机关。⁴⁴台阁:指执政大臣。⁴⁵升擢:提升。⁴⁶得人:得到贤才,任人唯贤。⁴⁷罕:少有。⁴⁸蔽塞:埋没。⁴⁹收举:任用。⁵⁰升遐:对皇帝(这里指宋仁宗)死亡的讳称。⁵¹号恸:大声痛哭。⁵²考妣:称已死的父母。父为考,母为妣。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之权。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之宜。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然本朝累世¹因循末俗²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huàn)官女子³;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¹⁰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¹¹,而无学校养成之法¹²;以科名¹³资历¹⁴¹⁵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¹⁶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¹⁷之亟(qì)¹⁸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¹⁹因得以乱真²⁰。交私养望者²¹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²²或见排沮(jǔ)²³。故上下偷惰²⁴取容²⁵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农民坏于繇(yáo)²⁶,而未尝特见救恤(x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²⁷,而未尝申敕(chì)²⁸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埸(yì)之权²⁹。宿卫³⁰则聚卒伍³¹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五代³²姑息羁(jī)(mí)³³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杀(shài)之宜³⁴。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chì)之时³⁵,又无尧、汤水旱之变³⁶,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lěi)³⁷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译文:但是,本朝几代墨守衰风颓俗的弊病,却没有皇亲国戚和诸位臣子议论它。和皇上朝夕相处的,不过是宦官宫女,出来处理政事,又不过是有关部门的琐事,没有像古代大有作为的君主那样,和学士、大夫们讨论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它实施到天下。一切听任自然趋势,而主观努力却有所不够,名义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没有加以考察。君子并不是不被容纳,但小人也能够混进来。正确的论断并不是不被采纳,然而不正确的怪论也有时候被采用。凭着写诗作赋博闻强记选拔天下的士人,而没有学校培养造就人才的方法;以科名贵贱资历深浅排列在朝中的官位,而没有官吏考核实绩的制度。监司部门没有设置检查的人,守将不是选拔上来的贤臣,频繁地调动迁官,既难于考核实绩,而夸夸其谈的人,因而能够乱真。结党营私,猎取名望的人,大多数得到了显要的职务,靠自己才能奉公守职的人中,有的人却受到排挤压抑。所以官场上下因循守旧、偷懒怠惰,只要讨得别人的欢心罢了,即使有能干的人在职位上,也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农民受到了徭役的牵累,没有看到特别的救济抚恤,又不为他们设置官员,兴修农田水利;士兵中混杂着老弱病员,没有加以告诫整顿,又不替他们选拔将领,让他们长久地掌握守边任务。保卫都城收罗的是些兵痞无赖,没有改变五代的纵容、笼络的坏习惯;皇室中没有教导训练、选拔推荐之实,因而不能符合先王亲近疏远、升官、降职的原则。至于管理财政,基本上没有法度,所以虽然皇上俭朴节约而人民却不富足,虽然操心勤勉而国家却不强大。幸赖不是夷狄昌盛的时候,又没有尧、汤时代水涝旱灾的特殊情况,所以天下无事,超过百年。虽然是人努力的结果,也靠了天的帮助。原因是几代圣君相传,对上敬畏天命,对下敬畏人民,宽厚仁爱谦恭俭朴,忠恕诚恳,这是他们之所以获得上天帮助的缘故。
注释:¹累世:世世。²因循末俗:沿袭着旧习俗。³女子:指皇宫中的后妃宫女。⁴出而视事:指临朝料理国政。⁵有司之细故:官府中琐屑细小的事情。⁶措之天下:把它实施于天下。⁷自然之理势:客观形势。⁸精神之运:主观努力。⁹名实:名目和实效。¹⁰厕:参与。¹¹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宋代科举考试以写作诗赋,背诵经义为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一度取消诗赋考试。¹²学校养成之法:指建立州县学,用儒家经典来教育士子。¹³科名:科举名目,如进士、明经之类。¹⁴资历:任职年限。¹⁵叙:排名次序。¹⁶课试:考察测试官吏政绩。¹⁷转徙:调动官职。¹⁸亟:频繁。¹⁹游谈之众:夸夸其谈的人。²⁰乱真:混作真有才干的人。²¹交私养望者:私下勾结、猎取声望的人。²²独立营职者:不靠别人、勤于职守的人。²³排沮:排挤、压抑。²⁴偷惰:偷闲懒惰。²⁵取容:指讨好、取悦上司。²⁶繇役:即徭役,封建社会中为官府无偿劳动的制度。²⁷杂于疲老:混杂着年迈力疲之人。²⁸申敕:发布政府的命令。这里引申为告诫、约束的意思。²⁹久其疆埸之权:让他们(指武将)长期掌握军事指挥权。³⁰宿卫:禁卫军。³¹卒伍:这里指兵痞。³²五代:指北宋之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907—960)。³³姑息羁縻:纵容笼络、胡乱收编的意思。³⁴亲疏隆杀之宜:亲近或疏远、恩宠或冷落的区别原则。³⁵赖非夷狄猖炽之时:幸好赶上不是外敌猖狂进犯的时日。³⁶尧、汤水旱之变:相传尧时有九年的水患,商汤时有五年的旱灾。³⁷累圣:累代圣君。这里指上文提到的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诸帝。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¹,承无穷之绪²,知天助之不可常恃³,知人事之不可怠(dài),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¹⁰,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¹¹
译文:我想陛下身具最为圣明的资质,继承无穷无尽的帝业,知道不能长久地依靠上天的帮助,知道人事不能始终懈怠下去,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在今天。我不敢随便放弃臣子应尽的职责,而只顾躲避独犯忌讳所遭到的惩罚。恳请陛下宽恕我并留神我的话,那就是天下人的福气了。恰当与否,请陛下裁决。
注释:¹躬上圣之质:具备最圣明的资质。²承无穷之绪:继承永久无穷的帝业。绪,传统。³恃:依赖,倚仗。⁴怠终:轻忽马虎一直拖到最后。意思是最后要酿成大祸。⁵辄废:轻易地废止。⁶将明之义:语出《诗经·大雅·烝(zhēng)民》,意谓大臣辅佐赞理的职责。将,实行。明,辨明。义,职责。⁷苟逃:侥幸逃避。⁸讳忌之诛:因触怒天予而受到责罚。⁹赦:宽恕免罪。¹⁰留神:留意,重视。¹¹取进止:这是写给皇帝奏章的套语,意思是我的意见是否妥当、正确,请予裁决。

  这篇文章以扬为抑,褒中有贬,在探究北宋立国以来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原因的同时,剖析了宋仁宗统治时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象揭示出危机四伏的实质,犀利地指出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文章条理清晰,措辞委婉,情感恳切坦诚,是历代奏议中的佳作。

  此文大致可分为五段。第一段是交代写作缘起。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志图强的年轻皇帝,公元1067年即位。即位时只有二十岁,出于谋求富国强兵、改变“本朝”积弊的迫切愿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见王安石进京议对。此时王安石已近“知天命”之年,其经历、见识很不一般。他从少年时起即胸有“轩冕”之志,曾自言“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出仕前又跟随宦游四方的父亲到过岭南、江苏的不少地方,对于下情已有所体恤。中经丁忧,二十一岁人京应礼部试,首试即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绩登杨真榜进士。王安石由于个性拗强,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素有“矫世变俗之志”,名播朝野。神宗早在东宫时已闻王安石大名,继位后,对这位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提出“改易更革”主张的王安石十分倚重。这次把他由江宁召回京都,就是向他咨询北宋百年来没出大乱子的问题,要他当面回答这是什么原因。面对皇上,口头回答这么重大的问题,难无惶恐,加之时间紧迫,未敢迁延,来不及详对,即告辞返回。事后,他又觉得不符合近臣侍奉君主的道理,遂写了这篇《札子》,进一步申述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行变法的实际需要和理论依据。神宗激赏此文,次年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变革遂张。此文可视为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第二段是对“本朝”自开国皇帝赵匡胤至仁、英二宗的一一称颂,从而作出“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的初步答案。既然是百年的事,自然以前几任皇帝都得提到。宋太祖因是开国之君且较有作为,所以说得较多,其余太宗、真宗、英宗都是一句带过,唯独对宋仁宗所论最详。这倒不是仁宗特别英明,而是因为他在位时间长,而暴露出的问题最多,后遗症亦最‘大,所以必须加以详尽分析。

  第三段,作者以“从官”的身分极言仁宗的所谓政绩美德,称颂他“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认为仁宗当皇帝时,对上尊崇天意,对下兼听众议,宽仁恭俭,做得自然而又始终如一。尤可贵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审理案件力求给犯人留一条活路,而对于官吏扰民深恶痛绝。对外不忍兴师动众,对内赏罚合理,不信谗言,处处依法办事。皇帝给监察机关带了个好头,所以各级官吏不敢擅自发号施令。也不敢做伤害百姓的事。自西夏归顺宋朝后,再没有发生较大的边境民族叛变之事。这样边民可免遭战乱之灾,内地民众亦可安居乐业。皇亲国戚不敢触犯法令,他们立身行事有的比百姓还谨慎,这是刑法公道所收到的成效。上百万军队是稳定的,一旦有贪污盗窃的人,很快便被揭露,至于在灾荒之年趁火打劫的人,会立即被破获,而皇帝身边的人也不敢擅作威福,索取贿赂。奸佞贪婪者偶被录用,但不能长久。各级官吏的任命提升虽不尽如人意,但也并无遗珠之憾,这是任人唯贤和依靠法制的结果。由于深得人心,所以在仁宗皇帝去世时,人们就像死了亲生父母一样悲痛万分。

  第四段篇幅比上段略短,却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的醉翁之意之所在。头一句开门见山,指出“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可谓深中腠理。这些弊病分别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皇帝朝夕共处的不过是宦官和妇女,临朝理事,又不外是一些琐碎之务,远不如那些有作为的国君,能同士大夫一起研讨先王的治国之法,从而在全国加以推行。二是对于事物不分名与实,一切听凭自然而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虽任用了贤人,但小人也占据一定职位;正确的言论皇帝不是不听。但错误的主张也时时被采纳。三是没能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以诗赋和背诵古书的办法取士,论资排辈、按科名资历任用官吏,而没能采取必要的考核措施。四是监察机关(监司)没有称职的官员,边将不是由军队中有指挥经验的人担任,而是任命一些并无军事知识和指挥能力的人充当。五是官吏调动频繁难以考核其政绩,而“游谈之众”便以假乱真,贤人反被埋没;靠私交、“走后门”扩充自己声望的人,大都成了高官;不靠后台、对公事尽职尽责的人,有时反被打击排挤,故而上下偷懒,一味取悦于人;贤人有职无权,才能得不到发挥,实等同于庸人。六是沉重的徭役造成农民破产,而政府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兴办整修农田水利等等。七是边防部队没有进行训练整顿,其中多有疲惫衰老者;内地驻军全是兵痞无赖,没能改变五代以来在养兵问题上笼络迁就的坏风气。八是对于皇族成员不曾经过严格教育和选拔,竟然委以重任,这不符合先王奖优罚劣的用人原则。九是朝廷对于理财,大都没有恰当的办法,所以尽管皇帝本人很节俭而百姓并不富裕,皇帝对国事百般操劳而国家却不强盛;幸而没有外患,也没遇到特大天灾,所以一百多年来没有出乱子。十是虽说事在人为,但“本朝”的创建和存在却是上天保佑的结果。

  显然,以上十条,没有一条不是对北宋朝廷的严厉批评。遗憾的是后世读者曾对王安石的这一苦心孤诣产生了误解,认为“虽日人事……此其所以获天助”之说,是对北宋的歌功颂德,把功劳归于皇帝和上天,表现了他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局限性。实则相反,这是王安石改革主张彻底性的实际表现。因为这十条的寓意在于北宋王朝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仅仅靠上天帮助的偶然性得以维持,如不改革,绝无出路。《宋史》本传载:神宗诏问“为治所先”,王安石对日“择术为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北宋以来因循守旧的现行治术,而主张必须择取和制订足以对付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的新的治国方案。

  第五段指出“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这也不能理解为作者对宋神宗的吹捧。鉴于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个有作为的大臣的满腹牢骚,也只能是委婉地、甚至是违心地加以表述。这一段话虽不多,但分量很重,它无异于警告赵顼说:天助是靠不住的,人事也不可有始无终,即使你对这些话很忌讳,因此而怪罪我,我也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从而忠告你必须重新选择(择术为先)有助于变法图强的“人事”。成败在此一举,你如听取劝告,留心国事,实施变法,这便是天下人的一大福份!王安石的这些话中之话何等尖锐,哪里有什么美化和吹捧的意味!

  特点一:本文组织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论述明白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特点二:措辞委婉,情感直白坦诚。语言表达上谦恭委婉。如一、五段,极尽臣子之礼。表述思路上以颂扬为铺垫,寓贬于褒、以扬为抑。如二、三、四段。由此,王安石剖析了四十多年中的种种弊病透过百年无事的表面现象揭示出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指出因循守旧的危害,并就吏治、教育、科举、农业、财政、军事等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特点三:在语言方面,本文很好地运用了对偶、排比等手法,使字句音节铿锵,为文章生色不少。

参考资料:
1、 堵军主编.空山鸟语·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散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9:第222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579页
3、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582页
4、 高克勤.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155页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余幼好此奇服¹兮,年既老而不衰²
译文:我从小就对奇装异服特别喜好,到如今年岁已老,兴趣却毫不减少。
注释:¹奇服:奇伟的服饰,是用来象征自己与众不同的志向品行的。²衰:懈怠,衰减。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长铗(jiá)¹之陆离²兮,冠切云³之崔嵬
译文: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帽。
注释:¹铗:剑柄,这里代指剑。长铗即长剑。²陆离:长貌。³切云:当时一种高帽子之名。⁴崔嵬:高耸。
被明月兮佩宝璐。
¹明月²兮佩宝璐³
译文:缀着明月珠啊,身佩美玉串串。
注释:¹被:同“披”,戴着。²明月:夜光珠。³璐:美玉名。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世混浊而莫余知¹兮,吾方²高驰³而不顾
译文:世道混浊没有人理解我啊,我也要远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的喧闹。
注释:¹莫余知:即“莫知余”,没有人理解我。²方:将要。³高驰:远走高飞。⁴顾:回头看。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驾青虬¹兮骖(cān)²白螭(chī)³,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译文:驾起青龙白龙车啊,我与舜帝啊同游天帝的玉园。
注释:¹虬:传说中有角的龙。²骖:四马驾车,两边的马称为骖,这里指用螭来做骖马。³螭:传说中没有角的龙。⁴重华:帝舜的名字。⁵瑶之圃:产美玉的地方,这里是指昆仑。昆仑以产美玉闻名,神话中认为昆仑是天帝的园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
登昆仑兮食玉英¹,与天地兮同寿,
译文:登上巍巍的昆仑,品尝玉花的佳肴。我要与天地比寿,
注释:¹玉英:玉树之花。英:花朵。
与日月兮同光。
与日月兮同光。
译文:我将如日月星辰一样将万物照耀。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哀南夷¹之莫吾知兮,旦²余济³乎江湘
译文:痛心啊南方并没有人了解我,天一亮我就渡过了湘水长江。
注释:¹南夷:指屈原流放的楚国南部的土著。夷:当时对周边落后民族的称呼,带有蔑视侮辱的意思。²旦:清晨。³济:渡过。⁴湘:湘江。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¹鄂渚²而反顾³兮,欸(āi)秋冬之绪风
译文:登上鄂渚我回头眺望啊,唉,丝丝寒风凄苦悲凉。
注释:¹乘:登上。²鄂渚:地名,在今湖北武昌西。³反顾:回头看。⁴欸:叹息声。⁵绪风:余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步余马¹兮山皋²,邸³余车兮方林
译文:让我的马儿在山边漫步,把我的车儿停放在林旁。
注释:¹步马:让马徐行。²山皋:山冈。³邸:同“抵”,抵达,到。⁴方林:地名。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乘舲(líng)¹余上²(yuán)兮,齐³以击汰
译文:我驾一叶扁舟上溯沅水啊,齐力摇起船桨,拍水击浪。
注释:¹舲船:有窗的小船。²上:溯流而上。³齐:同时并举。⁴吴:国名,也有人解为“大”。⁵榜:船桨。⁶汰:水波。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船容与¹而不进兮,淹²回水³而疑滞。
译文:船儿随波起伏不肯前进啊,陷入旋涡打转波荡。
注释:¹容与:缓慢,舒缓。²淹:停留。³回水:回旋的水。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朝发枉渚(zhǔ)¹兮,夕宿辰阳²
译文:清晨时我从枉陼出发,傍晚时我落宿于辰阳。
注释:¹枉渚:地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²辰阳:地名,在今湖南辰溪县西。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¹余心其端²直兮,虽僻远之何伤³
译文:只要我的心端正坦荡,虽处穷乡僻壤又有何伤!
注释:¹苟:如果。²端:正。³伤:损害。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徊 一作:佪)
入溆(xù)(pǔ)¹余儃(chán)(huái)²兮,迷不知吾所如³。(徊 一作:佪)
译文:行到溆浦我有些打不定主意啊,心中迷惘不知该去何方。
注释:¹溆浦:溆水之滨。²儃徊:徘徊。这两句是说进入溆浦之后,我徘徊犹豫,不知该去哪儿。³如:到,往。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深林杳¹以冥冥²兮,乃猿狖(yòu)³之所居。
译文:茂密的山林一片阴暗啊,那本是猿猴住的地方。
注释:¹杳:幽暗。²冥冥:幽昧昏暗。³狖:长尾猿。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¹以多雨。
译文:高峻的大山遮天蔽日啊,山下淫雨霏霏迷迷茫茫。
注释:¹幽晦:幽深阴暗。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xiàn)¹雪纷²其无垠³兮,云霏(fēi)霏而承
译文:无边无际的雪花啊飞飞扬扬,布满天空的浓云阴沉无光。
注释:¹霰:雪珠。²纷:繁多。³垠:边际。这句是说雪下得很大,一望无际。霏霏:云气浓重的样子。⁴承:弥漫。⁵宇:天空。这句是说阴云密布,弥漫天空。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译文:可怜我一生无欢乐啊,孤独地生活在这高山老林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¹
译文:我不能改变心志去随波逐流啊,当然就要穷愁潦倒终生。
注释:¹终穷:终生困厄。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接舆(yú)¹(kūn)²兮,桑扈³(luǒ)行。
译文:接舆愤世剃去自己的头发,桑扈穷得裸体而行。
注释:¹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所说的“楚狂接舆”,与孔子同时,佯狂傲世。²髡首:古代刑罚之一,即剃发。相传接舆自己剃去头发,避世不出仕。³桑扈:古代的隐士,即《论语》所说的子桑伯子,《庄子》所说的子桑户。⁴臝:同“裸”。桑扈用裸体行走来表示自己的愤世嫉俗。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¹
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注释:¹以:用。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伍子¹逢殃²兮,比干³(zū)(hǎi)
译文:伍子胥终遭祸殃啊,比干被剖心不得善终。
注释:¹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贤臣。²逢殃:指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害。吴王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逼迫伍员自杀。³比干:商纣王时贤臣,一说纣王的叔伯父,一说是纣王的庶兄。传说纣王淫乱,不理朝政,比干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⁴菹醢:古代的酷刑,将人剁成肉酱。此二字极云比干被刑之惨酷。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与前世而皆然¹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译文:纵观历史都是这样啊,我又何苦抱怨今人的行径!
注释:¹皆然:都一样。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余将董道¹而不豫²兮,固将重³而终身!
译文:但我要坚持正道而毫不犹豫,当然那将使我一生遭难不见光明!
注释:¹董道:坚守正道。²豫:犹豫,踟躇。³重:重复。⁴昏:暗昧。这句是说必定将终身看不到光明。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乱曰:鸾(luán)鸟凤皇¹,日以远兮。
译文:尾声:鸾鸟和凤凰啊,一天比一天远了。
注释:¹鸾鸟、凤凰:都是祥瑞之鸟,比喻贤才。这两句是说贤者一天天远离朝廷。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燕雀乌鹊¹,巢堂²³兮。
译文:燕雀和乌鹊啊,却把窝筑在庙堂上面。
注释:¹燕雀、乌鹊:比喻谄佞小人。²堂:殿堂。³坛:祭坛。比喻小人挤满朝廷。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露申¹辛夷²,死林薄³兮。
译文:香美的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交错的丛林。
注释:¹露申:一做“露甲”,即瑞香花。²辛夷:一种香木,即木兰。³林薄:草木杂生的地方。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xīng)(sāo)¹并御²,芳不得薄兮。
译文:腥臊恶臭的气味,弥漫在神圣的殿堂啊。芳香美好的花草,却没有立足的地方。
注释:¹腥臊:恶臭之物,比喻谄佞之人。²御:进用。芳:芳洁之物,比喻忠直君子。薄:靠近。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阴阳易位¹,时不当²兮。
译文:阴阳错位都颠倒了位置,这世道真是失常大变。
注释:¹阴阳易位:比喻楚国混乱颠倒的现实。²当:合。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怀信¹侘傺²,忽³乎吾将行兮!
译文:心中满怀着忠诚而不能得志,我还是赶快远走别迟疑!
注释:¹怀信:怀抱忠信。²侘傺:惆怅失意。³忽:恍惚,茫然。

  《九章·涉江》全篇一般分为五段。

  从开头至“旦余济乎江湘”为第一段,述说自己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阐明这次涉江远走的基本原因,“奇服”、“长铗”、“切云”之“冠”、“明月”、“宝璐”等都用以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与才能,蒋骥说:“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自流放以来,屈原的年龄一天天大起来,身体也一天天衰老下去,可他为楚国的进步的努力绝没有放弃过,朱熹说:“登昆仑,言所致之高;食玉英,言所养之洁。”(《楚辞集注》)他坚持改革,希望楚国强盛的想法始终没有减弱,决不因为遭受打击,遇到流放而灰心。但他心中感到莫名的孤独。“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自己的高行洁志却不为世人所理解,这真使人太伤感了。因此,决定渡江而去。

  从“乘鄂渚而反顾兮”至“虽僻远之何伤”为第二段,叙述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慨。“乘鄂渚”四句,言自己登上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鄂渚,不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途,又放马在山皋上小跑,直到方林(亦在今长江北岸)才把车子停住。“乘舲船”四句言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与漩涡中艰难行进,尽管船工齐心协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此情此景正如诗人自己的处境。“朝发枉陼”四句,接写自己的行程,早上从枉陼出发,晚上到了辰阳,足有一日行程,行程愈西,作者思想愈加坚定。他坚信自己的志向是正确的,是忠诚的,是无私的。同时,坚信无论如何的艰难困苦,自己都不感到悲伤。

  从“入溆浦余儃佪兮”至“固将愁苦而终穷”为第三段,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入淑浦”四句言已进入溆浦。溆浦在辰阳的万山之中。这里深林杳冥,榛莽丛生,是猿狖所居,而不是人所宜去的地方。“山峻高”四句写深山之中,云气弥漫,天地相连,更进一步描绘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极少人烟的景象。这是对流放地的环境的形容夸张,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喻,为下文四句作好铺垫。“哀吾生之无乐兮”四句言自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当中,是无乐可言了。然而就是这样,也绝不改变自己原先的政治理想与生活习惯,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妥协变节。

  从“接舆髡首兮”至“固将重昏而终身”是第四段,从自己本身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论语·微子》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战国策·秦三》说:“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接舆被发佯狂,是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表示。《孔子家语》说桑扈“不衣冠而处”,也是一种玩世不恭,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行为。“接舆”六句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结果为时代所遗弃;伍员、比干是想拯救国家改变现实的,但又不免杀身之祸,所以结论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与前世而皆然兮”四句说自己知道,所有贤士均是如此,自己又何怨于当世之人!表明自己仍将正道直行,毫不犹豫,而这样势必遭遇重重黑暗,必须准备在黑暗中奋斗终身。

  “乱曰”以下为第五段。批判楚国政治黑暗,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迫害。“鸾鸟凤凰”四句,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凤凰是古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喻贤士。“燕雀乌鹊”用以比喻小人。“露申辛夷”四句言露申辛夷等香草香木竟死于丛林之中,“腥臊”比喻奸邪之人陆续进用,而忠诚义士却被拒之门外。“阴阳易位”四句更点出了社会上阴阳变更位置的情况,事物的是非一切都颠倒了,他竟不得其时。不言而喻,他一方面胸怀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又感到失意徬徨。既然龌龊的环境难以久留,他将要离开这里远去。

  本篇以写实为主,但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以丰富奇特的幻想,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神话世界:神奇的车乘,高尚的旅伴,美好的境地,芳苦的食品,等等,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15-821

shèjiāng

yuán xiānqín 

yòuhào niánlǎoérshuāi 
dàichángjiázhī guànqièyúnzhīcuīwéi 
míngyuèpèibǎo 
shìhúnzhuóérzhī fānggāochíér 
jiàqīngqiúcānbáichī chónghuáyóuyáozhī 
dēngkūnlúnshíyīng tiāntóngshòu寿 
yuètóngguāng 
āinánzhīzhī dànjiāngxiāng 
chéngèzhǔérfǎn qiūdōngzhīfēng 
shāngāo chēfānglín 
chénglíngchuánshàngyuán bàngtài 
chuánróngérjìn yānhuíshuǐérzhì 
zhāowǎngzhǔ 宿chényáng 
gǒuxīnduānzhí suīyuǎnzhīshāng 
chánhuái zhīsuǒ  (huáizuò huái )
shēnlínyǎomíngmíng nǎiyuányòuzhīsuǒ 
shānjùngāo xiàyōuhuìduō 
xiànxuěfēnyín yúnfēifēiérchéng 
āishēngzhī yōuchǔshānzhōng 
néngbiànxīnércóng jiāngchóuérzhōngqióng 
jiēkūnshǒu sāngluǒxíng 
zhōngyòng xián 
féngyāng gànhǎi 
qiánshìérjiērán yòuyuànjīnzhīrén 
jiāngdǒngdàoér jiāngchónghūnérzhōngshēn 
luànyuē luánniǎofènghuáng yuǎn 
yànquèquè cháotángtán 
shēnxīn lín 
xīngsāobìng fāng 
yīnyángwèi shídàng 
huái怀xìnchàchì jiāngxíng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王大司马¹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pén)²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chuí)(tà)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³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yǎn)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tì)抽肠衅鼓云。
译文: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 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 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 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 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待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 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 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注释:¹王大司马:即王僧辨,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 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²湓城:也称 湓口,古城名。³梁元帝:即萧绎,字世诚,南朝 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 人,梁武帝第七子,初 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 ,侯景叛乱时, 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 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⁴学士:官 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⁵揜  :同“掩”,遮蔽,掩盖。⁶婚宦:结婚和做 官。此指成年。
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举手揖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城上层楼¹叠巘(yǎn)²,城下清淮³古汴(biàn)。举手揖(yī)吴云,人与暮天俱远。魂断,魂断,后夜松江月满。
译文:人们朝城上望去,映人眼帘的是高耸的楼台和重叠的山峰。再朝城下望去,只见清澈的淮河水和古老的汴河水都在静静地流淌。站在城楼上向着昊天的云间拱手致意,人与傍晚的天空一样都是这样的遥远。目送朋友离去忧伤已极,待到他日松江月满的时候,我们还共有一轮明月。
注释:¹层楼:即高楼,指淮山楼。²叠巘:重叠的山峰。³清淮:清澈的淮河水。⁴古汴:汴河故道有两条,这里是指隋以后汴河故道。⁵吴云:吴地的云。这里指南方的天空。⁶松江:即吴淞江。

  这首小令把咏怀古迹与登临述感结合了起来,篇幅虽短,耐人寻味。起笔“城上层楼叠巘,城下清淮古汴”二句,写泗州城的壮丽和古老。这两句从大处落墨,将泗州城一侧的壮丽风光表现无余,像是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层楼”,暗点题目淮山楼,二句从高大、雄伟的背景上衬托出了淮山楼的壮观。一个“古”字,则给泗州城多少涂上了古老文明的色彩。细加品鉴,会发现“城上层楼叠巘”一句似乎有点不合逻辑:高楼、群山怎么都显现于城墙之上?其实,“层楼”、“ 叠巘”同城墙都不在一个平面上,作者所用的手法类似于“画境的平面化”(宗白华语),是作者用艺术家的眼睛和心灵观照外物,移远就近的结果,其妙处与“画栋朝飞南浦云”(王勃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杜甫句)等古人诗句相同。

  第三、四句写遥望南天时的情态以及所见的景物。“吴云”,本义是吴地的云彩,作者当时身在汴州(在今苏北境内),根本无从见到,所以这里用来借指南方的天空,而且表示作者将要去的方向,这与柳永的词《雨霖铃》用“楚天”一词表示将要南下用意相似。作者对“吴云”“举手”行礼,则是表示友好的意思。“人与暮天俱远”,是写南方天边的远景,对作者此行的目的地来说,也含有望而不见的意思,其心驰神往就意在言外了。

  最后三句是虚拟,想象后夜赶到松江时的情景。“魂断”二句,按照词律的要求用了重迭的句式,也强化了主观的感情。这里的“魂断”,与陆游诗“远游无处不消魂”(《剑门道中遇微雨》)句中的“消魂”意思极为相近,有令人神往、使人眷恋之意。“魂断”为什么写两次?末句作了回答:“后夜松江月满。”“月满”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意象:一是表示时间,即当夏历的望日(十五)或“既望”(十六)月圆的时候。二是状写景物,写一轮圆月照耀中天的美景。可以想象,如此美景再加上松江与之上下辉映,这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所以作者要为之倾倒、为之消魂。三是带有某种象征意义,即意味着作者对其前景乐观的展望,在这一意义上,与初唐杨炯《夜送赵纵》诗后两句“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同一机抒。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94-96

mènglìng··huáishānlóu--shì

chéngshàngcénglóudiéyǎnchéngxiàqīnghuáibiànshǒuyúnréntiānyuǎnhúnduànhúnduànhòusōngjiāngyuèm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