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披草棘访槎牙,为爱凌霜傲雪花。
不学春花娇女面,朱帘翠幕几重遮。
岁披草棘访槎牙,为爱凌霜傲雪花。
不学春花娇女面,朱帘翠幕几重遮。
陈文蔚

陈文蔚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3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一钩初月¹临妆镜,蝉鬓(bìn)²凤钗³(yōng)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译文:一钩月牙儿斜缀在天边,正是一个春晴的早晨,发黑如漆鬓薄如蝉的她对着镜子而慵懒得无心妆扮。她独处深闺之中,在迢迢高楼上,还裹着重重帘幕。于是将重帘挑起,帘外所见,却是风吹花落,花落无凭,上下翻转,一地狼藉。
注释:应天长:词牌名。此调有小令、长调两体。各家用此调字数有增减。¹初月:新月,一说指愁眉。²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³凤钗:钗的一种,妇女的头饰。钗头如凤形,故名。⁴慵不整:指无心梳洗。慵,形容懒散的样子。⁵重帘:层层帘幕。⁶迥(jiǒng):深远,遥远。⁷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柳堤¹芳草径,梦断辘(lù)(lú)²金井³。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译文:忆当时在那长堤垂柳,芳草香径中,二人曾牵手漫步,那明净的井台,雕花的栏杆上,曾并坐谈心。而今只有梦中重见。昨夜夜深月残之时酒后醒来,梦中相聚的场景全部消失,对于春的伤愁更加深切,甚至远远超过了病痛的难受。
注释:¹柳堤:植有柳树的堤岸。²辘轳:比喻心中情思如辘轳般反复上下。³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廷园林里的井。⁴更阑:夜深月残。⁵过却:超过,胜过。

  这首词以重帘层楼里的思妇伤春伤别甚于作病的春愁,表达了作者深受后周胁迫、处境艰难、语多讳忌的深刻痛苦。词从女主人公早晨起来,懒于妆扮着笔,到她惆怅之情如风里落花一样,再追忆往欢不可再得,最后以春愁重压为结。她面对妆镜,无心打扮,风里落花,飘无所依。

  上片以“一钩初月”领起,描写少妇晨起对镜,然无心梳洗,鬓发不整,其情形与《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有相似之处,亦可知女为悦己者容是一个千年的理念。“重帘静,层楼迥”即写伤春人独处深闺之中,重重帘幕,高楼迢迢。这是由寂静和遥远的意境衬托人的寂寞和思念。“惆怅落花风不定”一句最佳,道出伤春人多少思绪。花落春去,美好在凋零。花犹如此,人何以堪。落了一地的不止是无凭的花,更有无依的心。这一如无法把握的身世,没有依靠的人生,有情之人不能不感伤和惆怅。此句意象美,意蕴深,将一位深闺女子面对春景而叹息青春、渴望珍惜却感慨无奈的心思微妙地传达出来,又不露刻画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语言才能的高妙。

  下片紧承风吹落花而将画面展开,视界变得开阔,似有一种心情的舒展。换头“柳堤芳草”“辘轳金井”写过去游乐的美好时光,犹记当时,与友朋携手于芳草香径之间。这些充满温馨的画面,而今却是“梦断”。“梦断”二字下得很冷,一种被夺走的恨意与无奈。写到这里,作者才揭示出楼中人郁闷的原因:原来是感伤离别。结尾点明心思:为销愁,昨夜也曾饮酒,然而夜深酒醒,四周沉寂清冷,春愁却是更深。“更阑酒醒”四个字被柳永演绎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夜的相思终是落了个“为伊消得人憔悴”,“春愁”郁积于胸成为永远的悲哀与痛苦。“春愁过却病”是词之眼,春愁之甚甚于病,苦楚难忍。张爱玲的“长的是痛苦,短的才是一生”是对“春愁过却病”最好的注释。

  这首词之所以为人称道,甚至被误认为是后主李煜词,或冯延巳词,乃至欧阳修词,是因为词中意象的妙用,渲染了思妇的春愁,使春愁力透纸背,也浸透了看客的心扉。词人在词中主要使用了以下意象,一是“重帘层楼”,二是“落花风不定”,三是“柳堤芳草径”,四是“辘轳金井”。

  “重帘层楼”,既是思妇所处的与外界、与春天隔绝的实景,也是李中主孤独无依的艰难处境形象比喻;“落花风不定”,既写景又写人,既是景亦是人,春风不定而使人想到了落红无数,落红无数引起无限伤春情思,不停地伤春情思使人憔悴不堪,犹如春风不定而落红无数;“柳堤芳草径”,既是情侣惜别的实景,又是“杨柳依依”“天涯芳草”的伤心暗示;“辘轳金井”既是词人梦断之因的实景,又似在说,梦虽醒了但如辘轳金井般反复上下的情思却难以了断。这实与虚的反复出现、反复对应,大大渲染了春愁情绪,以致词人最后发出了春愁浓于酒、春愁之苦人且甚于生病的哀叹。

  全词写别离的苦痛。上片写晨起无心梳整,下片写昨夜醉醒愁浓,后者是因,前者是果;上片写风飘花落的惆怅,下片写柳堤芳草的情事,后者是回忆,前者是现实。上片立足于看,表现离情之痛;下片着笔于想,表现春愁之苦。上下两片层层推进,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3
2、 蒋 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13
3、 姜海锋.李璟与南唐及其词[J].许昌学院学报,1988(03).

yīngtiānzhǎng··gōuchūyuèlínzhuāngjìng--jǐng

gōuchūyuèlínzhuāngjìngchánbìnfèngchāiyōngzhěngzhòngliánjìngcénglóujiǒngchóuchàngluòhuāfēngdìng

liǔfāngcǎojìngmèngduànjīnjǐngzuógènglánjiǔxǐngchūnchóuguòquèbìng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独立苍茫¹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²。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译文: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注释:¹苍茫:空阔无边的样子。²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即为归去来兮。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白石冈(gāng)¹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qī)²。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xī)
译文: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注释:¹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²芳草萋萋:《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几何时。”,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雪”象征着纯洁,“梅”则象征着清高,傲岸的人格,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两人的友谊也是纯洁高尚的。“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片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多情山鸟不须啼。”,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jiǎnméi··yóujiǎngshānchéngchéngxiāng--xīn

cāngmángzuìguītiānhánguīláitànméixuěshíjīnláiyángliǔ

báishígāngtóuàn西piànxiánchóufāngcǎoduōqíngshānniǎotáoyánxiàchéng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南登碣(jié)石馆,遥望黄金台¹
译文: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
注释: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¹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丘陵尽¹乔木,昭王安在哉(zāi)²
译文: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
注释:¹尽:全。²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在安哉”的倒装,在哪里之意。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bà)¹今已矣²,驱³马复归来。
译文: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注释:¹霸图:宏图霸业。²已矣:结束了。已,停止,完结。矣,语气词,加强语势。³驱:驱使。⁴复:又,还。

  《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这首诗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诗的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的向往。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

  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叫人为国运而深深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年),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韩愈的《荐士》中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参考资料:
1、 于至堂.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出版社,2009年05月:陈子昂-燕昭王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3-44

yānzhāowáng

chénáng tángdài 

nándēngjiéshíguǎn yáowànghuángjīntái 
qiūlíngjìnqiáo zhāowángānzàizāi 
jīn guīlái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jiàn)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¹
译文:恬亭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绿树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青翠的山峦。
注释:¹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译文: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互相依偎。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译文:清静地游览才觉得心不累,幽静的地方有谁知道世上还有政务呢?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更待夜深同徙(xǐ)¹,秋风斜月钓船归。
译文:想着到了深夜还要再徘徊,然后在秋风中望着天上挂着的斜月坐着钓鱼船回去。
注释:¹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tàitiántíng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iànlínshàng绿yīnwéi àngāocuìwēi 
luòduànqiáorén shuǐhányōushùniǎoxiāng 
qīngyóushǐjuéxīnlèi jìngchǔshuízhīshìyǒu 
gèngdàishēntóng qiūfēngxiéyuèdiàochuánguī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凤凰相对盘¹金缕²,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bìn)轻双脸长³
译文:金缕的凤凰盘对相依,绣成的牡丹似经一夜微雨,格外的雍容富丽。新妆后照看明镜里,只见双颊消瘦,鬓发轻舞薄如蝉翼。
注释:¹盘:盘错,此指绣盘。²金缕:指金色丝线。³双脸长:言人瘦。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¹不归来,社²前双燕回。
译文:画楼上久久地眺望伫立,栏外的柳丝静静的低垂着,好似相思的人杳杳地没有一点声息。只有那春社的燕子,成双的飞来,又成双飞去。
注释:¹音信:鄂本作“意信”。²社:社日,古代习俗祭神的日子。有春社、秋社之分,此谓春社。

  《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是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中的一首,仍然是由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象缀联成篇的,如“风凰”、“金缕”、“牡丹”、“微雨”、“明镜”、“画楼”、“丝柳”、“双燕”等等。词之上片,写美的头饰、美的妆容,并非词之精粹部分,其实是为下片张本;而下片,全由新妆美人若有所待的“望”字而来,“相望久”,既表现了她的痛苦、无奈,更表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渴盼与执著上片,运用寄意于象的艺术手法,写女子晓妆,寄托女子情思,隐约婉转,暗示她的期待。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写美女头上的“凤凰”首饰,并以“相对”二字,突出双鸟比翼之象,借以烘托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憧憬、对情人的企盼;“牡丹”一句,形容佳人妆成,像雨后牡丹一样美丽,将思妇华丽的服饰,娇媚的情态展现出来;再写镜中所见,“双经长”一语,表现人之憔悴,将其离愁、相思之苦暗透出来。“明镜照新妆,鬓轻双经长。”写女子梳妆完毕,对镜审视一“明”一“新”,都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表露出女主人公珍爱自己并有所待。然而,镜中的形象却是鬓发削薄,双颊削瘦,经形都显得长了。下片,女子的孤独,惆怅、失望的情绪散布在字里行间。

  “画楼相望久。”女子默默地、长久地等待心上人,但心上人迟迟不归。期盼之情,难对人言,句中用一“望”字,突出女主人公的深情盼望、望眼欲穿。此一“望”字,乃全篇词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栏外”以下三句,都是“望”中所见、所思。“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写女子痴望已久,不见人归。低垂的柳丝、双飞的春燕,无一不在惹起、象征春天女子的春怨,而“音信不归来”的插入句,又与“社前双燕回”形成对比——去年秋天飞走的燕子已经双双归巢,可她痴心等待的心上人却久盼不归,甚至已得不到关于“他”的一点音信,这对于“相望久”的女子,足见其冷酷与残忍。

  此词景以情牵,情随境变,直吐怨情,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通过景象对比,反衬思妇孤独之状、愁苦之情、心外之声,格外深婉。

参考资料:
1、 张红.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39-41
2、 王克俭主编.温庭筠 晏殊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7:69
3、 文白,张西平选注.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 温庭筠 李煜:大连出版社,1998.3.:10

mán··fènghuángxiāngduìpánjīn--wēntíngyún

fènghuángxiāngduìpánjīndānjīngwēimíngjìngzhàoxīnzhuāngbìnqīngshuāngliǎnzhǎng

huàlóuxiāngwàngjiǔlánwàichuíliǔyīnxìnguīláishèqiánshuāngyànhu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