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天容我作支离,病疟才除足就羸。
跬步不妨犹似鳖,踔行那得更怜夔。
抱珍献楚何堪再,斫树收庞亦未迟。
塞叟于今知匪祸,周鸡从此免为牺。
旻天容我作支离,病疟才除足就羸。
跬步不妨犹似鳖,踔行那得更怜夔。
抱珍献楚何堪再,斫树收庞亦未迟。
塞叟于今知匪祸,周鸡从此免为牺。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属青田)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刘伯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奇人物,至今在中国大陆、港澳台乃至东南亚、日韩等地仍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影响力。 ▶ 13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
醉来脱宝剑,旅憩(qì)¹高堂眠。
译文:在醉后摘下宝剑,旅途休息在高堂安眠。
注释:龙门:《通典》:河南府河南县有阙塞山,俗曰龙门。《太平寰宇记》:阙塞山。《左传》:晋赵鞅纳王,使女宽守阙塞。服虔谓“南山伊阙”是也。杜预注,洛阳西南伊阙口也,俗名龙门。¹旅憩:旅途休息。
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中夜忽惊觉¹,起立明灯前。
译文:夜半忽然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站立在明灯前。
注释:¹惊觉:睡梦中惊醒。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
开轩¹聊直望,晓雪河冰壮。
译文:打开窗户放眼望去,拂晓的飘雪将河冰衬托得更加壮观。
注释:¹开轩:开窗。
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
哀哀歌苦寒¹,郁郁独惆怅。
译文:哀哀歌声咏叹着苦寒行,心中郁郁,只能独自前怅。
注释:¹苦寒:古乐府有《苦寒行》,因行役遇寒而作。
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
傅说板筑臣¹,李斯鹰犬人。
译文:宰相傅说曾经做过夯土的工作,宰相李斯也曾经是个鹰犬狩猎人。
注释:¹傅说板筑臣:《韩诗外传》:傅说负土而板筑,以为大夫,其遇武丁也。李善《文选注》:“郭璞《三苍解诂》曰:板,墙上下板。筑,杵头铁沓也。”
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xū)¹起匡社稷(jì),宁复长艰辛。
译文:忽然而起匡扶社稷,难道没有经历长期的艰辛。
注释:¹欻:忽然。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举师扬威,并匡社稷。”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
译文:而我在做什么呢?在龙门的客栈独自叹息。
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富贵未可期,殷忧¹向谁写?
译文:富贵不可预期,满腔忧虑又要向谁说。
注释:¹殷忧:深深的忧心、忧虑。
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
去去泪满襟,举声梁甫吟¹
译文:永别了龙门,高声吟颂梁甫吟,泪流满襟。
注释:¹梁甫吟:古代用作葬歌的一种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
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译文:青云直上要靠自己,何必哭求知音举荐!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qiān)(wéi)¹拜母河梁²去,白发愁看泪眼枯(kū)³
译文: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注释:¹搴帷:掀起门帘,出门。²河梁:桥,替代送别地。³枯:干涸。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惨惨¹柴门²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注释:¹惨惨:幽暗无光。²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biélǎo

huángjǐngrén qīngdài 

qiānwéibàiliáng báichóukànlèiyǎn 
cǎncǎncháiménfēngxuě shíyǒu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寄语东山¹(yǎo)(tiǎo)²娘,好将幽梦³(xiāng)
译文: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
注释:口占:指即兴作诗词,随口吟诵出来。¹东山:各地称东山者甚多,不详何指,此处当为艺妓的居处。²窈窕:美好貌。³幽梦:隐秘的梦幻。⁴恼:撩拨,使人烦恼。⁵襄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禅心¹已作沾泥絮(xù)²,不逐春风上下狂³
译文: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
注释:¹禅心:从佛修行之心。²絮:柳絮。³狂:疯狂地飘舞飞扬。

  题目是“口占”,名符其实,通篇以口语出之,从“寄语”之下,都是答辞。首句点出对方身份——歌妓。“好将幽梦恼襄王”出自宋玉《高唐赋》。这二句意在告诉对方不要来纠缠我,还是找别人去吧。由此可见,道潜之信守佛戒,不近女色,并非是意志力克制的结果,而是已人定界,此心已死。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后二句解释原因:“我”潜心修禅,心无余物,就像沾染了泥的柳絮,沉于地面,不可能随风飘浮了,“我”也不会因你的挑逗而动凡心。这句以柳絮沾泥后不再飘飞,比喻心情沉寂不复波动。柳絮轻飘于天,随风逐舞,犹如人之浮于世;絮之沾泥,犹如人之出于世。

  这就是佛家的禅心之所在,佛家有“放心”之说,盖指心猿意马;柳絮沾泥不再飘浮,喻禅心已定,心如止水,“放心”已“收”。诗人之不为声色所动,不是有意识地恪守佛门戒律,刻意约束自己,而是心已入定,形如死灰,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佛门说法,本重比喻,道潜以佛徒身分而用之于诗,可谓不忘其本。而此喻之妙,犹有可说者。春风飘絮,本是自然现象,春天最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柳絮也常以其“轻浮”之质,被赋予男女感情的色彩。这里,不仅柳絮沾泥,风吹不起为人们所习见,因而颇能引起会心的感受,而且,在禅心观照下,以轻质为重质,化喧为寂,设想也颇为别出心裁。

  由于作者是位佛徒,人们理解该诗,或许多着重于他对佛门戒律的自觉遵守,即所谓不涉邪淫。然而,从禅家理论来看,其意义尚不止于此。《大乘义章》卷十三说:“禅定之心正取所缘,名曰思维。······所言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禅定,本指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广义地看,坚守禅心,不受干扰,如絮之沾泥,风吹不起,不也就是禅定的功夫么。诗人不受女色之诱,并不是由于意识到佛门戒律,更不是害怕别人的指责,而是他本来就心如止水。这不由得使世人想起了“二祖安心”的公案。禅要自己参,心要自己安。道潜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正是他本人已经“安心”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廖养正.中国历代名僧诗选: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282
2、 姜剑云.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186-187

kǒuzhànjué--dàoqián

dōngshānyǎotiǎoniánghǎojiāngyōumèngnǎoxiāngwáng

chánxīnzuòzhānzhúchūnfēngshàngxiàkuáng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春情只到梨花薄¹,片片催零落。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²人间犹有未招魂³
译文:春天的景致又到了梨花零落的时候,夕阳西下,黄昏降临,却不知道人间尚夕人相思惆怅,不能自已。
注释:¹梨花薄:谓梨花丛密之处。薄:指草木丛生之处。²不道:犹不管、不顾。³招魂:招生者之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为伊判作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银笺(jiān)¹别梦当时句,密绾(wǎn)同心苣(jù)²。为伊判作³梦中人,索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译文:曾经浓情蜜意,海誓山盟。为了她甘愿做梦中之人,于是整日对着她的画像呼唤,希望能以至诚打动她,让她像“真真”那样从画中走出来与我相会。
注释:¹银笺:涂有银粉的笺纸。²同心苣:相连锁的火炬状图案花纹,亦指织有这种图案的同心结。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³判作:甘愿作。⁴索:犹应,须,得。⁵真真:美人之代称。此处借指所思之情人或妻子。
同心苣是织有相连的火炬形图案的同心结,和记载了誓言的素笺一样是爱情的信物。这些现实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对容若证明着当初的恩爱欢娱。面对这些几乎要仓皇而逃的容若,赶紧由实入虚,用“清夜唤真真”之典,写想象中的情景。容若似乎幻想着像传奇故事中那样,只要长唤不歇,伊人就会从画图上走下来和自己重聚。传说中,书生迷上画屏中的女子,奈何其不能来到世上,只可痴痴长唤。后书生得高人指点,唤百日后,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出现在眼前了。幸福生活开始了,两人有了孩子,如此美满了也是很好的罢。纵使情深,书生还是受到了别人的影响,取了剑想除去来路不明的真真。真真心亦冷去,只携子离开,重入画屏,再不出来。清夜长唤,也仅是沉默的伤透了的画中人了。

měirén ·chūnqíngzhǐdàohuā

lánxìng qīngdài 

chūnqíngzhǐdàohuā piànpiàncuīlíngluò yángshìjìnhuánghūn dàorénjiānyóuyǒuwèizhāohún 
yínjiānbiémèngdāngshí wǎntóngxīn wèipànzuòmèngzhōngrén suǒxiànghuàqīnghuànzhēnzhēn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日射纱窗风撼¹(fēi)²,香罗³拭手春事
译文:阳光照射到纱窗上,春风叩响了门扉,无聊赖地搓弄着香罗帕,愁看春光匆匆如流水。
注释:¹撼:撼动。²扉:门扇。³香罗:对手帕的美称。罗,丝织品。⁴春事:春光,喻青春年华。⁵违:辜负。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回廊¹四合²³寂寞,碧鹦鹉对红蔷(qiáng)薇。
译文:空落落的庭院回廊四合,锁满了一园寂寞,只有一只绿鹦鹉,面对着盛开的红蔷薇。
注释:¹回廊:曲折回绕的长廊。²合:围。³掩:遮蔽。⁴碧鹦鹉:青碧色的鹦鹉。
这首抒情诗写的是空闺少妇的怨情。同类题材在唐人诗中并不少见,如王昌龄《闺怨》就是著名的一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末句点明离愁,是直抒其情的写法。可是此篇《日射》却不一样,它避开正面抒情,没有一个字涉及怨情,只是在那位闺中少妇无意识地搓弄手中罗帕的动作中,微微逗露那么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气息。整首诗致力于用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一、二句“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描写春景。映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及院子里盛开的红蔷薇花,都表明季节已进入春光逝去的初夏。三、四句“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描写女主人公仍置身于空寂的庭园中,重门掩闭,回廊四合,除了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别无伴侣。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趣盎然,构成奇异而鲜明的对比。作品尽管没有直接抒述情感,但将足以引起情绪活动的种种景物和整个环境再现了出来,也就不难窥测主人公面对韶华流逝伤感索寞的心理,通篇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有冷暖相形之妙。这种“尽在不言中”的表现手法,正体现了诗人婉曲达意的独特作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