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效沮溺,聊与世相娱。荒山无邻里,人烟在村墟。
不必效沮溺,聊与世相娱。荒山无邻里,人烟在村墟。
所以近城市,幽处卜吾居。门前草三径,堂下柳五株。
所以近城市,幽处卜吾居。门前草三径,堂下柳五株。
虽无羊酪羹,箪瓢亦晏如。在我傥知足,清贫乐有馀。
虽无羊酪羹,箪瓢亦晏如。在我傥知足,清贫乐有馀。
子云作甘泉,相如赋子虚。嗟我懒此学,箧中一字无。
子云作甘泉,相如赋子虚。嗟我懒此学,箧中一字无。

guītiányuán--zhāngjiǔchéng

xiàoliáoshìxiānghuāngshānlínrényānzàicūn

suǒjìnchéngshìyōuchùboménqiáncǎosānjìngtángxiàliǔzhū

suīyánglàogēngdānpiáoyànzàitǎngzhīqīngpínyǒu

ziyúnzuògānquánxiāngzijiēlǎnxuéqièzhōng

张九成

张九成

(1092—1159)杭州钱塘人,字子韶,号横浦居士,又号无垢居士。少游京师,从学于杨时。高宗绍兴二年进士第一。历著作郎及礼部、刑部侍郎等职。因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十四年。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卒谥文忠。有《横浦集》、《孟子传》。 ▶ 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二十一日,宗元白:
二十一日,宗元白¹
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写:
注释:¹白:陈述、答复。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¹书云,欲相师。仆²³不笃(dǔ),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mán)(yí)间,乃幸见取。仆自卜¹⁰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译文: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注释:¹辱:谦词,表示承蒙。²仆:谦词,柳宗元自称。³道:指道德、学问的修养。⁴业:学业、学识。⁵甚不自是:很不敢自以为是。⁶吾子:指韦中立。⁷京师:指唐朝的首都长安。⁸蛮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此处指柳宗元当时的贬地永州。⁹见取:被取法,受到看重的意思。¹⁰自卜:自量。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孟子¹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²、晋³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zhé)(huá)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¹⁰,又挈(qiè)¹¹而东¹²,如是者数矣。
译文: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注释:¹孟子:孟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此处引孟子的话,见《孟子·离娄上》。²魏:三国时的国名。公元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历史上又称曹魏。³晋:朝代名。公元年,司马炎称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公元年,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朝,都建康,史称东晋。⁴辄(zhé):总是。⁵韩愈:字退之,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你那,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⁶《师说》:韩愈所写的论文,专论从师之道。⁷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⁸指目牵引:意思是说,周围的人对韩愈冷眼相对,指手画脚。⁹增与为言辞:加给韩愈种种非议。¹⁰炊不暇熟:饭都来不及煮熟。¹¹挈挈:急切的样子。¹²东:此处指洛阳。韩愈曾去洛阳做河南令。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屈子¹赋曰:“邑(yì)犬群吠(fèi),吠所怪也²。”仆往闻庸、蜀³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yú),被¹⁰南越¹¹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¹²吠噬(shì)¹³,狂走者累日¹⁴,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¹⁵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¹⁶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xuàn)¹⁷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译文: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
注释:¹屈子:即屈原(约公元前年-年),名平,战国中期楚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²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意思是说,村镇上的狗一齐吠起来,是为它们所奇怪的事情而吠。³庸蜀:湖北四川。这里泛指四川。⁴恒雨少日:经常下雨很少晴天。⁵过言:过分夸张的说法。⁶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年),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再贬为永州司马。“来南”,讲的就是这件事。⁷二年冬:指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年)冬天。⁸逾:越过。⁹岭:指南岭。¹⁰被:覆盖。¹¹南越:广东、广西一带,古代称为南越。¹²仓黄:同“仓皇”,张皇失措的样子。¹³噬:咬。¹⁴累日:连日。¹⁵病:指责、辱骂。¹⁶顾:但,只是。表示原因。¹⁷炫:同“炫”,显露自己。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仆自谪(zhé)¹以来,益少志虑²。居南中³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náo)者,早暮咈(fú)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kuì),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¹⁰遭齿舌¹¹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译文:我自从被贬官以来,更加意志薄弱,很少思虑。居住南方九年,增添了脚气病(风瘫之类的),渐渐不喜欢喧闹,怎能让那些喧嚣不休的人从早到晚来刺激我的耳朵,扰乱我的心绪?那么必将使我卧病不起,心烦意乱,更不能生活下去了。平时意外地遭受到不少是非口舌,唯独还没有喜欢充当别人老师的罪名罢了。
注释:¹谪过:因过失被贬谪。²志虑:指政治上的抱负。³南中:对南方的泛称。⁴呶呶:喧哗不休。⁵咈:烦挠。⁶骚:扰乱。⁷僵仆:僵硬地倒下。此处指躯干活动不灵便。⁸烦愦:心烦意乱。⁹不可过:不能过下去。¹⁰望外:意想不到。¹¹齿舌:口舌,外间的非难。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¹又闻之,古者重冠礼²,将以责成人之道³,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yìn)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hù),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wǔ)。京兆尹郑叔则怫(fú)¹⁰,曳笏¹¹却立¹²,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¹³,何哉独为所不为¹⁴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译文: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以用成年人做人的道理来要求大家。这是圣人所以特别重视的原因。几百年以来,人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朝,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却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退后一步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注释:¹抑:兼且。²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仪式,表示成人。唐代已不流行。³成人之道:成年人的行为标准。⁴造朝:上朝。⁵外庭:皇宫中群臣等待上朝和办公议事的地方。⁶荐笏:把笏板插在衣带中。⁷卿士:指上朝的各品官员。⁸怃然:莫明其妙的样子。⁹京兆尹:官职名称。京城所在的州为京兆,京兆的行政长官成为京兆尹。¹⁰怫然:不高兴的样子。¹¹曳笏:拿笏板的手垂下来。¹²却立:退后站立。¹³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不因此认为郑叔则的行为不对,而去赞许孙昌胤的做法。¹⁴为所不为:做别人所不做的事。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誉诬谀之徒,直见爱甚故然耳!
吾子行厚而辞深¹,凡所作皆恢恢然²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³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敎(jiāo)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吾子前所欲见吾文,既悉以陈之,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观子气色,诚好恶如何也。今书来言者皆大过。吾子诚非佞(nìng)誉诬谀(yú)之徒,直¹⁰见爱甚故然耳!
译文: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哪些,扬弃哪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您以前想要看看我的文章,我已经全部陈列给您了,这并不是以此向您炫耀自己,只是姑且想要看看,从您的神情态度上反映出我的文章的确是好是坏。现在您的来信,说的话都对我过奖了。您的确不是那种巧言谄媚假意奉承的人,只不过是特别喜欢我的文章,所以才这样说罢了。
注释:¹行厚而辞深:品行敦厚,文学修养高。²恢恢然:宽阔宏大的样子。³悉:全部。⁴陈:陈述。⁵中:胸中。⁶耀明:炫耀,夸耀。⁷气色:脸色。⁸大过:太过分,过分夸奖。⁹佞誉诬谀:随意称赞、奉承。¹⁰直:只不过。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以告焉。苟亟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而为外廷所笑,则幸矣。宗元复白。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¹为工²。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bǐng)炳烺(lǎng)³,务釆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远矣。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¹⁰也;未尝敢以昏气¹¹出之,惧其昧没¹²而杂也;未尝敢以矜(jīn)¹³作之,惧其偃(yǎn)(jiǎn)¹⁴而骄也。抑¹⁵之欲其奥¹⁶,扬¹⁷之欲其明¹⁸,疏¹⁹之欲其通²⁰,廉²¹之欲其节²²;激²³而发之欲其清,固²⁴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²⁵夫道也。本之《书》²⁶以求其质²⁷,本之《诗》²⁸以求其恒²⁹,本之《礼》³⁰以求其宜³¹,本之《春秋》³²以求其断³³,本之《易》³⁴以求其动³⁵:此吾所以取道之原³⁶也。参之《谷梁氏》³⁷以厉其气³⁸,参之《孟》,《荀》³⁹以畅其支⁴⁰,参之《庄》,《老》⁴¹以肆其端⁴²,参之《国语》以博其趣⁴³,参之《离骚》以致其幽⁴⁴,参之《太史公》⁴⁵以著其洁⁴⁶:此吾所以旁推交通⁴⁷,而以为之文也。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无取乎?吾子幸观焉,择焉,有余⁴⁸以告焉。苟亟(qì)⁴⁹来以广是道,子不有得焉,则我得矣,又何以师云尔哉?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⁵⁰,而为外廷所笑⁵¹,则幸矣。宗元复白。
译文: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因此不再轻率地讲究形式的美观、追求辞采的华美、炫耀声韵的铿锵、把这些当做自己的才能了。凡是我所呈给您看的文章,都自认为接近于道,但不晓得果真离道近呢,还是远呢?您喜爱道而又赞许我的文章,也许它离道不远了。所以,我每当写文章的时候,从来不敢漫不经心地随便写作,恐怕文章浮滑而不深刻,从来不敢偷懒取巧地写作,恐怕文章松散而不严谨;从来不翦用糊涂不清的态度去写作,恐怕文章晦涩而又杂乱;从来不敢用骄傲的心理去写作,恐怕文章盛气凌人而又狂妄。加以抑制是希望文章含蓄,进行发挥是希望文章明快;加以疏导是希望文气流畅,进行精简是希望文辞凝炼;剔除污浊是希望语言清雅不俗,凝聚保存文气是希望风格庄重不浮。这就是我用文章来辅佐道的方法。学习写作以《尚书》为本原,以求文章质朴无华,以《诗经》为本原,以求文章具有永恒的情理,以《三礼》为本原,以求文章内容合理,以《春秋》为本原,以求文章是非明确、褒贬分明,以《易经》为本原,以求文章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是我吸取“道”的源泉的办法。参考《谷梁传》,以加强文章的气势,参考《孟子》、《荀子》,以使文章条理通达,参考《庄子》、《老子》,以使文章汪洋恣肆,参考《国语》,以使文章增强情趣,参考《离骚》,以使文章能够情思幽微,参考《史记》,以使文章显得语言简洁。这就是我用来广泛学习,使它们融会贯通,并运用来写文章的办法。凡是上面所说的这些,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呢?有可取的地方呢,还是没有可取的地方呢?希望您看看,进行选择,有空就来信告诉我。如果我们经常往来交谈,以扩充发挥作文之道,即使您不因我的帮助有什么收获,我却因为您的帮助而有所收获,又何必以老师来称呼这种关系呢?采取老师的实质,去掉老师的义,不要招致越地和蜀地的狗的惊怪狂叫,或者象孙昌胤举行冠礼那样遭到人们的嘲笑,那就万幸了。宗元再告。
注释:¹辞:辞藻。²工:工巧、精美。³炳炳烺烺:指文辞优美,光采照人。⁴务采色:致力于文章的辞藻、色采。⁵夸声音:夸耀文章声韵的和谐。⁶自谓近道:自以为接近圣人之道。⁷以轻心掉之:意同“掉以轻心”,指以随便、轻率的态度对待写作。⁸剽而不留:轻浮而没有根柢。⁹以怠心易之:以懈怠的态度敷衍了事。¹⁰驰而不严:松散而不严谨。¹¹昏气:指头脑昏乱。¹²昧没:指文章的意思表达不明确。¹³矜气:自高自大。¹⁴偃蹇:骄傲不恭。¹⁵抑:抑制,含蓄。¹⁶奥:古奥,深刻。¹⁷扬:发挥,尽情挥洒。¹⁸明:意思明快。¹⁹疏:疏通,条理清楚。²⁰通:流畅。²¹廉:节制,适可而止。²²节:简洁。²³激:激昂,就抒情、议论而言。²⁴固:稳妥,就说理、论证而言。²⁵羽翼:辅佐、维护的意思。《²⁶书》:即《尚书》。我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叙述以事实为根据。²⁷质:质朴、朴实。²⁸《诗》:即《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它的精华部分有恒久的感染力。²⁹恒:永恒。³⁰《礼》:即《周礼》、《仪礼》、《礼记》,是论证封建等级制度合理性的经典著作。³¹宜:适宜,合理。³²《春秋》:据传是孔子修定的史书,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暗寓着编者的褒贬之意。³³断:对是非的判断。³⁴《易》:即《周易》,书中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变化观点。³⁵动:变动,变化。³⁶取道之源:汲取思想资料的本源。³⁷《谷梁氏》:即《春秋谷梁传》。³⁸厉其气:磨练文章的气势。³⁹《孟》、《荀》:即《孟子》、《荀子》。⁴⁰畅其支:使文章条理畅达。⁴¹《庄》《老》:即《庄子》、《老子》。⁴²肆其端:舒展文章的端绪。⁴³博其趣:丰富文章的情趣。⁴⁴致其幽:使得文章尽量幽深。⁴⁵《太史公》:即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司马迁用了四十年才写成这部历史巨著,经过反复修改、语言很精练。⁴⁶著其洁:使得文章鲜明精练。⁴⁷旁推交通:广泛推求,交互融通。柳宗元认为,本之五经,取法子史,这样作出的文章就可以“明道”。⁴⁸有余:有余暇。⁴⁹亟:屡次,经常。⁵⁰越、蜀吠怪:指上文所说的“越之雪”、”蜀之日“招致犬吠的事。⁵¹外廷所笑:指上文所说的孙昌胤给儿子举行冠礼,受到廷臣耻笑的事。

  全文围绕“取其实而去其名”的中心论点,分为两大部分展开论述:前平论师道,后半论创作。虽前后侧重点不同,但其内在筋脉却终始一贯,浑灏流转。

  开篇即针对韦中立提出的“欲柑=相师”明确作答,说自己“不敢为人师”。下文连举两例,陈述不敢、也不愿为师的理由。其一是韩愈为师之例,其而是孙昌胤行冠礼之例,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二例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流俗不问是非,见怪即吠,倘若独为众所不为之事,必然招致厄运。

  韩愈为师事是最有力的址明。魏晋以降,世风日下,人们耻于言师。而韩愈却不顺流俗,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为师,结果招致众人笑骂,被目为狂人,不得不匆匆东行。由此见出为人师者的下场,也见出世风的浇薄。为了更形象地印证世俗的少见多怪及其严重危害:“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这就是说,为师者并无过错,问题出往那些见怪即吠的世人身上,而且这些人是如此之多,能量是如此之大,这就不能不令人为之忧惧,并力避“召闹取怒”。进一步看,“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遭群犬之吠,那么,“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就不是明智之举了。更何况作者身为被贬之人,已蒙罪名;谪居九年,病疾不断;又有什么必要仅为一个为师的名号而自取其辱,让那此“呶呶者”一天到晚住耳边聒噪,扰乱心境呢?在这里,作者所举之例、所说之话看似带着谐谑味道,但其内里实则隐含着无比的悲凄和沉痛,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柳宗元之不为师,并非否定师道,实在是因为怕遭世人非议而不愿空担一个为师的名号。在此后所作《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巾,他曾这样说道:“仆避师名久矣,往在京都,后学之士到仆门,日或数十人,仆不敢虚其来意,有长必出之,有不至必惎之。虽若是,当叫无师弟子之说。其所不乐为者,非以师为非,弟子为罪也。”由此可知,柳宗元当年在长安时就已经一方面避师之名,一方面行师之实了。证因为如此,所以下文话题一转,回到韦中立身上-,非常客气地表明可以行师之实——“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後,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但决不愿担为师之名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才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既然可行师之实,就有必要将自己为文的心得告诉对方。于是,下文开始专力论为文之道。从少年时的“以辞为工”,到成年后理解的“文者以明道”;从作文的基本技法到其取法之源,再到可供参考的对象,娓娓道来,有条不紊,深刻惊警,启蒙发凡。作者是既重“道”又重“文”的,虽然“文”的目的在“明道”,但“文”本身又有其独立自主性,要将全副精神投入,才能将之作好,才能有所创新。这就要求为文者既要去除“轻心”、“怠心”、“昏气”、“矜气”,避免浮华、松散、杂乱等弊端,又要根据不同情形,或抑或扬,或疏通文气,或删繁就简;与此同时,还要扩大视野,遍览《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以及《庄子》、《国语》、《离骚》、《史记》等文史精品,充分吸收古人创作上的经验,借以磨砺气势,畅达条理,纵横思绪,增多意趣,使其既含蓄深沉义简洁明净。这段论文之浯,是作者多年来的创作心得,堪称一篇精到的创作论,如今和盘托出,以示韦中立,这种做法,不正是老师淳谆教诲弟子的行为么?但作者虽行师之实,仍坚决不要师之名,因而在文章结束处再次告诫对方:“取其实而去其名,无招越、蜀吠怪,而为外廷所笑。”既回应前文,又一笔点题,曲包余蕴,令人回味无尽。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17-119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藁,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¹十八丈²退之侍者³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藁,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
译文:正月二十一日,柳宗元向十八丈人退之叩头致意:收到你关于谈论如何做史官的信,信中说你的意见全都写到《与刘秀才书》中了,到今天我才见到信稿,读后内心很不痛快,因为许多说法与退之往年议论修史的看法很不一致。
注释:¹顿首:原指以头叩地而拜,属九拜之一。见《周礼·春官·大祝》。后来常把此词用于书信的首或尾,表示谦敬。²十八丈:韩愈排行十八,其兄韩会与柳宗元父为友,故柳宗元视韩愈为氐辈。³侍者:犹言左右,古人写信时,对尊者常不直指,便用委婉语词如侍者、左右、执事等,以表谦敬。⁴获书言史事:指韩愈给柳宗元的信中提到论史官的事。⁵具:原指陈述,此处引申为写在。⁶刘秀才:即刘轲,字希仁,曲江人。⁷私心:私下。
若书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一韩退之耶?若果尔,退之岂宜虚受宰相荣己,而冒居馆下,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费?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若书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¹,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一韩退之耶²?若果尔³,退之岂宜虚受宰相荣己,而冒居馆下,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费?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译文:如果像信中说的那样,那么退之在史馆一天也不应该呆下去,从哪里能探测出宰相的用意,认为他是随便用史官的头衔来给一个韩退之增添荣耀呢?如果真是如此,退之又怎么能白白地领受宰相给你的荣耀,而在史馆里挂一个空名、接近机要地方、享受俸禄、使唤掌握文史资料的官员、利用公家的纸笔为私人写文章和用所得的收入来供给子弟们作费用呢?古代有志于为政治理想奋斗的人,不像这样。
注释:¹馆下:指史馆。²安有二句:意谓韩愈怎么能猜测宰相之意,认为宰相出于同情心理,随便给他一个史官之职,以使其荣耀荣耀?探:猜测。苟:随便。³若果尔:如果宰相真的那样想的话。⁴冒:假充。⁵密地:机密地方,指史馆。⁶掌故:汉代官名,掌礼乐制度等故事。⁷利纸笔:贪图纸笔之便利。⁸为私书:写自己的文章。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土,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¹?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土,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²,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³外衢(qú)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译文:况且退之还认为记录史事的人会受到惩罚、遭到天祸,因而想避开,不愿担任史官职务,这尤其不对。史官只是用善、恶等名称来褒扬或贬斥人,尚且恐惧不敢做;假使让退之做御史中丞、御史大夫,那赞扬人、贬斥人,使人成功或遭到失败就会更加明显,应该更加使人感到恐惧。那么你就意气扬扬地走进御史台的府署,吃着精美的食物,在那里安逸地坐着,上朝时呼呼“万岁”就算了吗?在御史任上尚且如此,假使退之担任宰相,掌握官员们的生死命运,和决定他们调进调出、升级降职的大权,那树敌就更多了,那么你就意气扬扬地走进政事堂,吃着精美的食物,在那里安逸地坐着,只是在宫内和朝堂上呼呼“万岁”就算了吗?那与不做修史的工作却享受史官称号的荣誉、领受史官的俸禄又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¹设使六句:假如你担任了御史中丞或御史大夫,那么褒贬升降官员就越发明显,你应该是更感到恐惧,又怎能满有把握入于御史台,美食安坐,在朝堂上无任何顾忌地奏事呢?设使:假如。御史中丞大夫:即御史中丞(正四品下)、御史大夫(正三品),御史台官名,执掌监察肃政。扬扬:得意的样子。台府:即御史台,又称宪台,肃政台,为政府的监察机构。²政事堂:唐代宰相议事办公的地方。唐代初期,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武则天时,裴炎将议事堂迁于中书省。开元时,张说为宰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³内庭:宫禁之内。也作“内廷”。⁴外衢:大道。⁵何以二句:怎么能把你和那些不修史而贪图名利的人区别开来呢?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 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 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¹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²之,莫若亟去其位³。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 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¹⁰不检下¹¹,崔浩¹²沽其直¹³以斗暴虏¹⁴,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¹⁵,不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 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译文:你又说:“做史官没有人为的祸患,就有上天来惩罚。”如果把从前古代修史的人受到惩罚说成是这种情况的话,也是很糊涂的。凡是在一定职位上的人,就要想到担任这个职务应该坚持的正确原则。如果坚持的原则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死也不能违背;如果要违背的话,不如赶快离开这个职位。孔子被困在鲁、卫、陈、宋、蔡、齐、楚等国,是因为当时政治昏暗,诸侯们不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没有得到被人重用的机会就死了,并不是因为作《春秋》的缘故。在那个时代,即使不作《春秋》,孔子也会得不到被人重用的机会而死去。像周公、史佚,虽然记录史事,还是得到了被人重用的机会,而且地位显贵。这又证明,不能说写《春秋》连累了孔子的命运。范哗参与叛乱,即使不修史书,他的宗族也会被杀尽。司马迁触怒了天子,班固不能约束他手下的人,崔浩卖弄他的正直而与凶残的鲜卑贵族相斗,遵行的都不是大中之道。左丘明因为生病而瞎了眼睛,是出自不幸。子夏没有著史书也瞎了眼睛。不能用这些例子来作为鉴戒。其他史官遇祸的情形都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因此退之应该遵守大中之道,不要忘了坚持正确的原则,不要用其他的事自己恐吓自己。退之应该害怕的只是在于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没有遵守大中之道,天刑、人祸不是你应该害怕的东西。
注释:¹罪:怪罪。²回:曲,引申为改变。³莫若句:意谓不如早早离开那个位置。⁴孔子三句: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治国方略,屡不见用。只好回到鲁国,作《春秋》。⁵以:用,使用。⁶周公:姬旦,周文王之子,辅助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封于鲁。因其曾祖太王所居周地(在今陕西岐山县境)为采邑,故称周公。曾辅佐成王。周代的礼乐制度相传都是周公制订的。⁷史佚:周初的史官。佚,一作“逸”。⁸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曾任尚书吏部郎。博涉经史,删定自《东观汉记》以下诸书,撰成《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445),因参与孔熙先谋立义康,事泄被杀。四子一弟,同死于市。⁹司马迁句: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汉武帝认为是有意攻击贰师将军李广利,且为变节者开脱罪责,将司马迁处以宫刑。¹⁰班固: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初,因续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被人告发,以私改国史罪下狱。弟超上书力辩,获释。后召为兰台令史(掌书奏),后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续其父所著书,积二十余年,修成《汉书》。永元元年,随大将军窦宪击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也因事被洛阳令种兢逮捕,死于狱中。¹¹检下:约束谦让。¹²崔浩:北魏清河东武城人,字伯渊,小名桃简。太宗初拜博士祭酒,累官至司徒,仕魏三世,军国大计。多所参与。浩工书,通经史,作国书三十卷,为鲜卑诸大臣所忌。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以矫诬罪诛死,并灭族。¹³沽其直:即沽直,意谓在人前言己行止正直而洁求声名。¹⁴暴虏:谓邪恶势力。¹⁵子夏句:意谓子夏没有任史官但也失明。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¹,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²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磊磊³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zì)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
译文:你所说的两百年来文臣武将有很多,的确是这样的。现在退之说:我一个人,怎么能把他们的事迹写清楚?假使你的同事又像你这样说,以后继任史官的人也像你这样说,人人都说我只一个人,那最后谁能作纪作传、编出史书呢?如果退之只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孜孜不倦地写出来,你的同事、后来继任史官的人,也各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孜孜不倦地写出来,那史实也许就不会失传,终于能把它写清楚了。不这样的话,就只是相信人们的口头传说,而传闻又常常说法不一,日子越久,那你所说的顶天立地的杰出人物的事迹一定会沉没无闻,而且杂乱无章,叫人无从考查,这不是有抱负的人所能容忍和放任不管的。果真有抱负的话,哪会要等到别人督促催逼以后才去履行史官的职责呢?
注释:¹所云若是:都这样说。²卒:最终,到底。³磊磊:胸次分明。⁴轩天地:气概不凡顶天立地。⁵恣:昕之任之。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可痛哉!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 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 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¹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可痛哉!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 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 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译文:再说,凡是鬼神一类的事情,本来是荒诞不经,渺茫得很,没有什么定准,明白道理的人是不谈这些的,像退之这样聪明的人难道还怕这些东西。如今像退之这样有学问、像退之这样会写文章、像退之这样好发议论、像退之这样自己认为刚强激昂,还说出像这样的话,那编写大唐史书的事不就终于没有人可以托付了吗?英明的天子和贤明的宰相得到了像你这样会修史书的人才,却又不能达到编出史书的目的,真是太可惜了啊!退之应该再想一想,可以做的事就马上做起来;如果终究感到恐惧不敢做,那在一天之内就可辞职离开,又为什么要说将要考虑考虑呢?如今应当做的事情自己不去做,却又引诱史馆中其他人和青年人去做,这真是太糊涂了。没有勉励自己却想勉励别人,那实在困难啊!
注释:¹行行:刚强。

  文章论证了史官遭受刑祸是由社会政治状况和史官本身的品行决定的,与鬼神迷信毫无关系。一面批评韩愈畏惧刑祸而不愿冒政治风险;一面激励他要坚持真理,忠于职守,做一个刚直不阿的优秀史官。全文措词尖锐而态度诚恳,严肃批评而寄予厚望,洋溢着韩柳真诚的友情和坚强的战斗精神。

  韩愈给刘秀才信中说“为史者不有人祸,必有天刑”,严重歪曲历代史官不幸遭遇,并以“行且谋引去”为借口不肯修史。柳宗元看后“以为不然”,一针见血地指出韩愈不修史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直、不得中道”,不能守“中庸”之道,实为维护自己既得地位进行辩解。柳宗元认为“凡鬼神事渺茫荒惑无可准”,韩愈说为史有天刑不过是借口j柳宗元痛惜因此““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的损失。这封信鲜明地表现了柳宗元是一位反天命的唯物论者。他主张弘扬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鄙视“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的卑劣行为。他不因为和韩愈有私交而放弃原则,表明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为人正直的品德。

  这封信具有鲜明的驳论特征。抓住对方要害,逐层予以批驳。既驳对方论点又驳对方论据,反驳中推理严密,不乏形象性,时有讽刺,是一篇理晰情笃的论辩作品。如,驳韩愈“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的谬论,就采用设比,对照其言行不一的表现层层推理,深刻地揭露韩愈恐惧的实质是“荣其号,利其禄”。推理步骤是,如果说为史不敢为褒贬,那么做了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尤其不敢为了。如果说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掌握生杀、升黜大权的宰相,“其敌益众”,岂不更不敢为?那还要政治法律有何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其中连用三个反诘句,“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邪?”, “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邪?”“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把向上爬者和不为史者对比起来,揭露他们“荣其号利其禄”的本质,有力地戳穿韩愈“有志于道”的虚伪性,笔力充满咄咄逼人的气势。

  韩愈在给刘秀才的信中提到一系列历史人物,加以歪曲,做为他“天刑论”的论据。论据是支持论点的根据,只有把论据驳倒了,受其支持的论点才能彻底动摇,以至不攻自破。柳宗元据此采用枚举例证法,针锋相对地逐一批驳韩愈的论据。指出孔子、范晔、司马迁、班固、崔浩、左丘明、子夏等都不是因作史而遭不幸的,各有其原因,跟为史无关,驳得韩愈体无完肤。

  文章结尾语重心长,饱含深情,寄以厚望。先指出“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的有力事实激励韩愈勇敢地担起修史的任务,又责备韩愈“谋引”而不去的犹豫态度,催其自决,最后劝诫韩愈不要“不勉己而欲勉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表现了柳宗元不徇私情的原则性,求真理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也体现了柳文说理深透、气势恢宏、感情质朴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四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411-413页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自我从宦(huàn)¹,七年在长安²
译文:自从我做官,已经在长安呆了七年了。
注释:¹宦游:做官。白居易从二十八岁时考科举,开始走上入仕道路。²七年:从二十八岁到三十五岁,白居易均在长安先后参加进士、特科等考试。
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难。
所得唯元君¹,乃知定交²难。
译文:所交到的朋友只有元稹一个,这才知道成为挚交有多艰难。
注释:¹元君:元稹。²定交:成为挚交。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山上苗¹?径寸无岁寒。
译文:难道没有小人物么?有却经不住一年一度的寒风。
注释:¹山上苗:比喻奸佞小人,以同利为朋。经不得风吹雨打。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岂无要津¹水?咫(zhǐ)尺有波澜。
译文:难道没有身居要职的大人物么?近在咫尺,但脸色说变就变。
注释:¹要津:比喻显要的地位,其本义指水陆冲要之地。
之子异于是,久要誓不谖。
之子¹异于是,久要誓不谖(xuān)²
译文:元稹与他们的不同就是,即使经过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
注释:¹之子:这人,即元稹。²谖:忘记。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杆。
译文:像是没有波澜的古井之水,又像是秋天节节分明的竹杆。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¹
译文:我们结为好友已经满三年了。
注释:¹“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说结为好友,已满三年。岁阑,岁终。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译文:二人一起骑马赏花,也一起在雪中共饮。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衡门¹相逢迎,不具²带与冠。
译文:在家中迎接彼此,根本不需要穿戴发带与发冠。
注释:¹衡门:指代白居易长安居所。²具:穿戴。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译文:二人既可以在春日睡到太阳高照,也可以在秋夜畅聊到深夜。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不为¹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译文:二人交好不是因为一起登科,也不是因为同署官位。
注释:¹为:因为。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所合在方寸¹,心源¹无异端。
译文:只是因为二人心意相契合,内心深处没有异念杂想。
注释:¹方寸:指心。²心源:内心。

  这首诗通过写二人一同出游,一起饮酒,畅谈至深夜的经历,写出作者对元稹的欣赏之情,以及对他们友谊的珍惜之情。诗句短小精悍,情真意切。

  从这首诗可以见出,诗人在长安做官的这几年,在交友方面是有教训的,他曾真诚地想结交一些年相若道相近的同辈人,但在政治的风浪中很多人都放弃了自己的节操,也曾为了事业、前途而去攀附过一些达官贵人,但人家时不时地给脸色看。正是在诗人处于交友的怪圈时,元稹出现了。

  元稹是白居易最好的朋友之一,二人同登科,同署官,又有同样的文学观念,他们共同倡导了中唐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史称“元白”,是彼此一生的知己。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与元稹的友情。唐诗中吟咏友情的诗很多,此诗当属其中佳作之一,诗中所谓“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的生活情状,是二人交游生活的生动描绘。只有相知甚深的朋友,才能如此不拘俗礼。这样的生活大有出世之感,充满了一种士大夫式的理想情致。在这样的描写之后,篇末突然一个简括的收笔,点出了二人友谊的实质:“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只有知心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当是亘古不变的交友之道。

  “有节秋竹竿”是全诗的主旨。元稹在后来的和诗中,也拈出此句着笔。这是元白彼此对“孤且直”的赞许,也是元白为人处世做官的原则,足以说明元白的相同志趣及其在当时刚正不阿的处世态度。

参考资料:
1、 费如明选注.唐宋诗词赏析 白居易诗赏析:海南出版社,1997年09月第1版:第13页
2、 张黔,吕静平著.白居易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4:第35页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游山谁可游?子明¹与浮丘²
译文:游山谁可以同游?只有陵阳子明与浮丘公。
注释:¹子明:指陵阳子明,汉朝人。据《列仙传》载,其好钓,一次“得白鱼,腹中有书,教陵阳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黄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²浮丘:指浮丘公,传说为黄帝时仙人。《黄山图经》: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合丹于此山,故有浮丘、容成诸峰。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叠岭碍(ài)河汉,连峰横斗牛¹
译文:重山叠翠岭挡住了银河,连绵翠嶂横拦住斗牛星。
注释:¹斗牛:谓南斗、牵牛二星。《史记正义》:吴地,斗牛之分野。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汪生面北阜(fù)¹,池馆清且幽。
译文:汪生的别墅面朝北山,池台亭馆幽雅而清静。
注释:¹北阜:谢灵运诗:“卜室倚北阜。”刘良注:“阜,陵也。”清且:一作“涵清”。
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
我来感意气,捶炰(páo)¹列珍羞。
译文:我来此更感到主人的情真意切,杀猪烤羊陈列着珍肴佳羹。
注释:¹捶炰:屠宰的意思。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译文:扫清石径静待着明月,开掘池塘将寒泉引入池中。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译文:酒酣更觉意快气爽,饮酒作乐已忘记了秋夜的寒冷。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chóu)¹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译文:过去和您不相识,就听说您喜欢结交贤才。
注释:¹畴昔:往昔,以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译文:您的别墅中随着山势建起楼阁,凿石营造池塘亭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星火五月中¹,景风²从南来。
译文:大火在天正中约五月里,仲夏的风从南方吹来。
注释:¹“星火”句:火指心宿第二星,每年阴历五月间黄昏,心宿在天正中。按节气为夏至。按季节为仲夏。星火:一作“大火”。²景风:夏至以后风。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译文:数枝石樱吐着如火的花朵,丈把高的荷叶中有莲花盛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léi)¹
译文:我恨不得在这个时候赶到您的别墅,同饮共开怀。
注释:¹金罍:古代酒器,形以尊,错以金纹。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译文:但我这次相访已是树叶凋落的深秋,月色昏暗,猿声悲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
永夜达五更,吴歈(yú)¹送琼杯。
译文:盛情的宴会通宵达旦,玉杯美酒又伴着吴歌慷慨。
注释:¹吴歈:吴歌。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译文:酒酣时正要起舞尽兴,四座相佳的歌声已经唱了起来。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译文:太阳从天边的云海中升起,车马仍在别墅内徘徊。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译文:大家又相约一起到龙潭一游,枕石望山,拂去石上的青苔。

guòwāngshìbiéèrshǒu--bái

yóushānshuíyóuzimíngqiū

diélǐngàihànliánfēnghéngdòuniú

wāngshēngmiànběichíguǎnqīngqiěyōu

láigǎnchuípáolièzhēnxiū

sǎoshídàiguīyuèkāichízhǎnghánliú

jiǔhānshuǎngwèizhīqiū

chóuwèishíjūnzhījūnhǎoxiáncái

suíshānguǎnzáoshíyíngchítái

xīnghuǒyuèzhōngjǐngfēngcóngnánlái

shùzhīshíliúzhànghuākāi

hèndāngshíxiāngguòzuìjīnléi

xíngzhíluòyuèqīngyuánāi

yǒnggèngsòngqióngbēi

jiǔhānzuòxiāngcuī

chūyuǎnhǎimíngxuānchēqiěpáihuái

gèngyóulóngtánzhěnshíméitái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霜黄¹碧梧²白鹤栖,城上击柝(tuò)³复乌啼。
译文:秋霜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注释:¹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²梧:梧桐。³柝: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客子¹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²风凄凄。
译文: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注释:¹客子:作者自谓。²捣练:捣洗白绸。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南渡桂水¹(quē)²舟楫(jí),北归秦川³多鼓鼙(pí)
译文: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注释:¹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²阙:缺。³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⁴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年过半百不称意¹,明日看云还杖²(lí)³
译文: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注释:¹不称意:不如意。²杖:拄(杖)。³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2、 杜甫 等.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22

guī

 tángdài 

shuānghuángbái chéngshàngtuò 
ményuèjiǎojiǎo shuíjiādǎoliànfēng 
nánguìshuǐquēzhōu běiguīqínchuānduō 
niánguòbànbǎichèn míngkànyúnháizhà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