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有奇士,二弟偕好修。鞍马照红颜,往来长者游。
吴门有奇士,二弟偕好修。鞍马照红颜,往来长者游。
带剑何良绮,垂缨亦绸缪。岂不揽豪贤,我志非所求。
带剑何良绮,垂缨亦绸缪。岂不揽豪贤,我志非所求。
驾言旋北郭,灌园依一丘。白云荡虚壑,馀映翻寒流。
驾言旋北郭,灌园依一丘。白云荡虚壑,馀映翻寒流。
置酒临高台,邈焉怀其俦。鸿鹄既云举,千里常悠悠。
置酒临高台,邈焉怀其俦。鸿鹄既云举,千里常悠悠。
清风动帷幕,皎月光沉浮。读书见古人,鸣琴调逾幽。
清风动帷幕,皎月光沉浮。读书见古人,鸣琴调逾幽。
无取广川观,昔在汉阴叟。天子御飞轩,龙蠖时乃瘳。
无取广川观,昔在汉阴叟。天子御飞轩,龙蠖时乃瘳。
回首望中原,壮心未可收。
回首望中原,壮心未可收。

qiúzhìyuán--pānlóng

ményǒushìèrxiéhǎoxiūānzhàohóngyánwǎngláizhǎngzhěyóu

dàijiànliángchuíyīngchóumóulǎnháoxiánzhìfēisuǒqiú

jiàyánxuánběiguōguànyuánqiūbáiyúndàngyìngfānhánliú

zhìjiǔlíngāotáimiǎoyān怀huáichóu鸿hóngyúnqiānchángyōuyōu

qīngfēngdòngwéijiǎoyuèguāngchénshūjiànrénmíngqíndiàoyōu

广guǎngchuānguānzàihànyīnsǒutiānzifēixuānlónghuòshínǎichōu

huíshǒuwàngzhōngyuánzhuàngxīnwèishōu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11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译文: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的两份。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¹,臣节²不坠³。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译文:整治贡品来进奉,下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蒙冤受拘禁。
注释:¹贡献:谓进奉,进贡。²节:礼仪、规矩、纪律。³坠,失去。一作“隆”。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后见¹(shè)原²,赐之斧钺(yuè)³,得使专征⁴,为仲尼⁵所称。
译文: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力。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注释:¹见:被。²赦原:赦免原谅其过。³斧钺: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⁴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⁵仲尼:孔子字。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yīn)¹,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译文: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注释:¹殷:朝代名,即商。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¹
译文: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依靠的主要下是武力。
注释:¹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正而不谲(jué)¹,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²,民受其恩。
译文:行为磊落下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百姓深受恩惠。
注释:¹谲:诡诈。²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赐与庙胙(zuò)¹,命无下拜。小白²不敢尔³,天威在颜(zhǐ)
译文: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下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注释:¹庙胙: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²小白:齐桓公名。³尔:这样。⁴天威:天子的威严。⁵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⁶咫尺:指距离很近。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guī)(zàn)¹,秬(jù)(chàng)²彤弓³
译文: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也非常隆重。
注释:¹圭瓒: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²鬯,古代祭祀用的酒。³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卢弓¹矢千²,虎贲(bēn)³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译文: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注释:¹卢弓:形似戟的一种弓。²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³虎贲:勇士,武士。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八方闻之,名亚¹齐桓。河阳²之会,诈称周王,是³其名纷葩(pā)
译文:威名八方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¹亚:次于。²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³是:一作“是以”。⁴纷葩:亦作“芬葩”。多貌,盛貌。葩,花。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周西伯昌》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意在借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的史事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通篇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层次分明:开头“周西伯昌”十五句写周文王;中间“齐桓之功”十五句写齐桓公;最后“晋文亦霸”十三句写晋文公。曹操写他们,强调了他们的功业和德行。此外还特别突出了他们虽然有盖世的功业,但始终尊奉天子的事迹。

  在诗中,曹操赞颂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成就伟业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周文王姬昌在殷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犹能奉事殷纣,故孔子盛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意在表明当时天下形势与当年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命他“专使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他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效法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终守臣节的事迹。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曹操之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曹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能发挥。鉴于齐桓、晋文当初虽能率诸侯以尊周,但终未能如西伯姬昌终其身而不代商纣,只是为儿子武王姬发创造条件,一旦天地人三才俱备,那就瓜熟蒂落了,不必操之过急而速招恶名。曹操暗欣自己深得文王精义,故亦终其身奉事汉帝而不称孤道寡,故对孙权伺机上表称臣之用心,便洞若观火,使其毒计无所逞其能矣。曹操此诗,是对如孙权辈等外内政敌企图把曹操推向高处不胜寒极端阴谋的粉碎措施。当自己的臣下如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亦诚意敦请曹操称帝时,曹操亦坚定地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谋略之高超,实非常人所能及。遵循既定方针,实为曹操施政运筹之要略。

  这首《周西伯昌》是诗人从《史记·殷本纪》中采辑西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尊奉殷室“臣节不坠”的美德,从《左传》中掬取齐桓公“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晋文公“躬奉天王”“威服诸侯”的史迹,加以裁剪,成为诗章,既是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具体阐释,又是对敌手“妄相忖度”疑其有篡汉自立之心的有力回击。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8-34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94-196
3、 袁传璋.曹操《短歌行》剩义拾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95-101
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¹风和雨点²(tái)纹,漠(mò)³残香静里闻。
注释:¹和:犹言随,伴。²点:点缀。本为花落,被动,说是点缀,主动。诗之新颖精巧亦在此处。³漠漠:无声。犹言默默。
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林下积来全似雪¹,岭头飞去半为云²
注释:¹林下句:谓默林花落,花办积垒如雪。²岭头句:谓梅花随风而飘,与岭头之云一齐飞扬。
不须横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
不须横管¹吹江郭²,最惜空枝冷夕曛(xūn)³
注释:¹横管:笛。此处暗指笛曲“梅花三弄”。²江郭:江畔城边,泛指各处。³夕曛:夕阳。
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纷纷。
回首孤山¹山下路,霜禽(qín)粉蝶任纷纷²
注释:¹孤山: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北端一小山名,以多梅著称。宋人林逋种梅养鹤,隐居于此。²霜禽句:谓梅花落尽了,而山下的禽鸟蝴蝶依然纷纷飞舞歌鸣。霜禽指白色羽毛的鸟类,如鸥、鹤等。粉蝶指色彩缤纷五颜六色的蝴蝶。
梅以其贞干高节,先春而放,常得诗人青睐。写早梅报春者有之,写盛梅如海者亦有之,写月影梅枝者有之,写踏雪寻梅者亦有之,而写落梅者却不多见。然公此诗,绘尽落梅之态,写尽落梅之况:和风和雨,漠漠残香,积来林下,飞里岭头,不须横笛,最惜空枝,句句都是梅落光景,句句未离落梅情状。铺张渲染,极尽能事,描摹绘写,动静得宜。翰林学士兼诗人柏谦评然公诗“穆如清风,静如止水”。此之谓也。
去年春雨开百花,与君相会欢无涯。
去年春雨开百花,与君相会欢无涯¹
译文:去年春风中百花盛开,和你相会欢乐无涯。
注释:曼卿:作者友人诗人石延年,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人。累举进士不第,以武臣叙迁得官,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¹无涯:无尽。
高歌长吟插花醉,醉倒不去眠君家。
高歌长吟插花醉,醉倒不去眠君家。
译文:你高声歌唱长吟诗篇,插花酣饮何其豪雅!我畅饮美酒喝得沉醉,不离去随意在你家住下。
今年恸哭来致奠,忍欲出送攀魂车。
今年恸(tòng)¹来致奠(diàn)²,忍³欲出送攀魂车
译文:谁知道今年竟然痛哭着为祭奠你来到了你家,怎能忍心送出那牵攀我心魂载着你长别的车马。
注释:¹恸哭:痛哭。²奠:设酒食以祭。³忍:怎忍,不忍。⁴攀魂车:指牵攀自己灵魂的友人灵车。
春辉照眼一如昨,花已破颣兰生芽。
春辉¹照眼一如昨,花已破颣(lèi)²兰生芽。
译文:春日耀眼的光辉一如往昔,花已破蕾兰草长出了嫩芽。
注释:¹春辉:春日阳光。²破颣:犹破蕾。颣,丝上的结,比喻花蕾。一本作“破蕾”。
唯君颜色不复见,精魂飘忽随朝霞。
唯君颜色不复见,精魂¹飘忽随朝霞。
译文:只是再也看不见你亲切面容的光华,你飘忽的精神魂魄,悠悠远去跟随着朝霞。
注释:¹精魂:精神魂魄。
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译文:归来后我心中满是悲伤,什么饮食也吞咽不下,见墙壁上你遗留的墨迹,如同栖息着的点点乌鸦。
呜呼死生遂相隔,使我双泪风中斜。
呜呼¹死生遂相隔,使我双泪风中斜。
译文:哀痛啊!就此同你生死永隔,使我伤心泪水在斜风中不断落下。
注释:¹呜呼:叹词,此处表悲痛。

 石延年多才多艺,性格洒脱幽默,他的诗歌和书法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不幸只活了四十七岁。石延年的早死,对他的好友来说是晴天霹雳;唯其突然,更加重了作者的悲痛感。这首挽诗正是抓住了“突然”这一点来着笔。

  诗人采用了对照的手法:以一年前的春天与石延年欢会的场景与一年后的春天为他送葬的场面互衬,突出了他的去世非常出人意料,从而突出诗人的悲痛欲绝的心情。头四句写一年前的春天与石延年相会,细雨绵绵,百花盛开,其“欢无涯”。诗人写了两个具有喜剧性的事件:插花与醉倒。插花时“高歌长吟”醉倒后“眠君家”。既写出了欢乐,更表现了二人的亲密无间。紧接着,以“今年恸哭来致奠”承接上文,使气氛陡然一变,增强了事变的突发感。“恸哭”表明悲哀之至;“忍”实际上是不忍、强忍。以下几句写送葬的悲伤。“春晖”句与前文“春雨”、 “百花”相照应:百花盛开,春光依旧,但故人不可复见。“花已破蕾”句则与“插花”相呼应;一年前的春天插的花已经破蕾发芽了,可是插花的主人已经离花而去,“颜色不复见”了。但是在诗人的心中,他并没有死,“精魄飘忽随朝霞”,他的灵魂已化作美丽的朝霞。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眷眷深清。

  最后四句写诗人送葬归来后,目睹亡友遗物,再次勾起的内心波澜,是全诗抒情高潮。诗人送葬归来后,因悲痛而不能进食,挂在壁上的亡友遗墨更激化了悲哀之情。石延年善书,宋人评论他的书法“气象方严遒劲,极可宝爱,真颜筋柳骨。”(《诗人玉屑》卷十七)在这里诗人用“栖鸦”来形容他的遗作,点出了石延年书法的神韵和骨力,也巧妙地暗示睹物思人、黯然神伤的感情。这一切使诗人发出了无穷悲叹:死生之隔,竟如此不可逾越;遗墨在即,而音容难再现了。于是极度悲痛的泪水又一次夺眶而出。此诗真挚奔放,构思精巧,是一首很感人的挽诗。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9-140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意气骄满路¹,鞍(ān)²光照尘。
译文: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注释:¹意气骄满路:行走时意气骄傲,好像要把道路都“充满”了。意气:指意态神气。²鞍马:指马匹和马鞍上华贵的金银饰物。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¹
译文: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注释:¹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臣官。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
朱绂(fú)¹问大夫,紫绶(shòu)或将军。
译文: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注释:¹朱绂:与下一句的“紫绶”都只挂引用的丝织绳带,只有高官才能用。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军¹中宴,走马去如云。
译文: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注释:¹军:指左右神策军,皇帝的禁军之一。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樽罍(léi)溢九酝(yùn)¹,水陆罗八珍²
译文: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注释:¹樽罍溢九酝:樽罍指陈酒的器皿。九酝:美酒名。²水陆罗八珍:水产路产的各种美食。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果擘洞庭橘¹,脍(kuài)²天池鳞(lín)³
译文:有太湖中洞庭山所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注释:¹洞庭橘:洞庭山产的橘子。²脍切:将鱼肉切做菜。³鳞池鱼:大海的鱼。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食饱心自若¹,酒酣(hān)气益振。
译文: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注释:¹心自若;心里自在很舒服。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是岁江南旱,衢(qú)¹人食人。
译文: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注释:¹衢州:唐代州名,今属浙江。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7-858

qīngféi

bái tángdài 

jiāomǎn ānguāngzhàochén 
jièwènwéizhě rénchēngshìnèichén 
zhūjiē shòuhuòjiāngjūn  (huòzuò  )
kuājūnzhōngyàn zǒuyún 
zūnléijiǔyùn shuǐluózhēn 
guǒdòngtíng kuàiqiētiānchílín 
shíbǎoxīnruò jiǔhānzhèn 
shìsuìjiāngnánhàn zhōurénshírén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译文: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长风¹万里送秋雁,对此²可以酣(hān)高楼³
译文: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注释:¹长风:远风,大风。²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³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¹建安骨²,中间小谢³又清发(fā)
译文: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注释: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²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³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⁴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
俱怀¹(yì)(xìng)²壮思³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揽 一作:览;明月 一作:日月)
译文: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注释:¹俱怀:两人都怀有。²逸兴: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³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⁴揽:摘取。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消愁 一作:销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¹愁愁更愁。(消愁 一作:销愁)
译文: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注释:¹消:另一版本为“销”。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在世不称(chèn)¹,明朝(zhāo)²(sàn)(fà)³弄扁(piān)
译文: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¹称意:称心如意。²明朝:明天。³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⁴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

  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14-316页 .
2、 郑国民 等 .语文(基础模块)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版 :第137-138页 .

xuānzhōuxiètiǎolóujiànbiéjiàoshūshūyún

bái tángdài 

zhě zuózhīliú 
luànxīnzhě jīnzhīduōfányōu 
chángfēngwànsòngqiūyàn duìhāngāolóu 
péngláiwénzhāngjiànān zhōngjiānxiǎoxièyòuqīng 
huái怀xìngzhuàngfēi shàngqīngtiānlǎnmíngyuè  (lǎnzuò lǎn míngyuèzuò yuè )
chōudāoduànshuǐshuǐgèngliú bēixiāochóuchóugèngchóu  (xiāochóuzuò xiāochóu )
rénshēngzàishìchèn míngzhāosànnòngpiān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