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岱青,海渎所经。阴精神灵,为祥为祯。峨峨令妹,应期挺生。
郁郁岱青,海渎所经。阴精神灵,为祥为祯。峨峨令妹,应期挺生。
如兰之秀,如芝之荣。总角岐嶷,龆龀夙成。比德古烈,异世同声。
如兰之秀,如芝之荣。总角岐嶷,龆龀夙成。比德古烈,异世同声。
厥德伊何,塞渊其虑。厥声伊何,日新其誉。幽思泉涌,乃诗乃赋。
厥德伊何,塞渊其虑。厥声伊何,日新其誉。幽思泉涌,乃诗乃赋。
飞翰云浮,摛藻星布。光曜邦族,名驰时路。翼翼群媛,是瞻是慕。
飞翰云浮,摛藻星布。光曜邦族,名驰时路。翼翼群媛,是瞻是慕。
匪惟见慕,善诱善导。斟酌诸姬,言成典诰。匪唯辞章,多才多巧。
匪惟见慕,善诱善导。斟酌诸姬,言成典诰。匪唯辞章,多才多巧。
黼黻文绣,几微要妙。积德弥高,用心弥奥。伊我之闇,晞妹之曜。
黼黻文绣,几微要妙。积德弥高,用心弥奥。伊我之闇,晞妹之曜。
惟我惟妹,寔惟同生。早丧先妣,恩百常情。女子有行,实远父兄。
惟我惟妹,寔惟同生。早丧先妣,恩百常情。女子有行,实远父兄。
骨肉之思,固有归宁。何悟离拆,隔以天庭。自我不见,于今二龄。
骨肉之思,固有归宁。何悟离拆,隔以天庭。自我不见,于今二龄。
岂唯二龄,相见未克。虽同京宇,殊邈异国。越鸟巢南,胡马仰北。
岂唯二龄,相见未克。虽同京宇,殊邈异国。越鸟巢南,胡马仰北。
自然之恋,禽兽罔革。仰瞻参商,沈忧内塞。何以抒怀,告情翰墨。
自然之恋,禽兽罔革。仰瞻参商,沈忧内塞。何以抒怀,告情翰墨。

dàozèngmèishīèrshǒu--zuǒ

dàiqīnghǎisuǒjīngyīnjīngshénlíngwèixiángwèizhēnéélìngmèiyīngtǐngshēng

lánzhīxiùzhīzhīróngzǒngjiǎotiáochènchénglièshìtóngshēng

juésāiyuānjuéshēngxīnyōuquányǒngnǎishīnǎi

fēihànyúnchīzǎoxīngguāngyàobāngmíngchíshíqúnyuànshìzhānshì

fěiwéijiànshànyòushàndǎozhēnzhuózhūyánchéngdiǎngàofěiwéizhāngduōcáiduōqiǎo

wénxiùwēiyàomiàogāoyòngxīnàozhīànmèizhīyào

wéiwéimèishíwéitóngshēngzǎosàngxiānēnbǎichángqíngziyǒuxíngshíyuǎnxiōng

ròuzhīyǒuguīníngchāitiāntíngjiànjīnèrlíng

wéièrlíngxiāngjiànwèisuītóngjīngshūmiǎoguóyuèniǎocháonányǎngběi

ránzhīliànqínshòuwǎngyǎngzhāncānshāngshěnyōunèisāishū怀huáigàoqínghàn

左思

左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 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zhuó)¹者葭(jiā)²,壹³(bā),于(xū)(jiē)(zōu)(yú)
译文:从繁茂的芦苇丛,赶出一群母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注释:¹茁:草木茂盛貌。²葭:初生的芦苇。³壹:发语词。一说同“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⁴发:发矢。一说“驱赶”。⁵五:虚数,表示数目多。⁶豝:母猪(此处因文意应为雌野猪)。⁷于嗟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⁸驺虞: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péng)¹,壹发五豵(zōng)²,于嗟乎驺虞!
译文:从繁茂的蓬草丛,赶出一窝小野猪。哎呀真是天子的好兽官!
注释:¹蓬:草名。即蓬草,又称蓬蒿。²豵:小猪。一岁曰豵(此处因文意应为一岁的小野猪)。

  此篇之所以有不同的解释,分歧主要源于对“驺虞”一词的理解。坚持“诗教”的学者们视驺虞为仁兽,认为此诗是描写春蒐之礼的,人们驱除害兽,但又猎不尽杀,推仁政及于禽兽,但是将驺虞解释为兽名最大的缺点是与诗意不能贯通。有人说,“驺虞”是一种义兽,它不食活物,只食死物,有着慈悲心怀;还有人说,诗中的“驺虞”所指并非义兽,而是管鸟兽的官职,指代专门管鸟兽的官吏。《鲁诗》就已将“驺”释为天子之囿,将“虞”释为司兽之官,今人鲍昌《释〈驺虞〉》一文,解“驺”为饲养牲畜的人,解“虞”为披着虎皮大声呼叫的人,将驺虞合训为猎人。

  全诗两章,每章三句,第一章首句“彼茁者葭”,“葭”是初生的芦苇,长势甚好,故用“茁”来形容。用“茁”还有一个好处,一下子就把蓬勃向上的气息散发出来了。此句点明了田猎的背景,当春和日丽之时。风煦润物,花木秀出,母猪藏匿在郁郁葱葱的芦苇之中,极为隐秘,猎人却能够“壹发五豝”,所获不菲。第二章首句“彼茁者蓬”,“蓬”指蓬蒿,草本植物。在这里,芦苇也好,蓬蒿也好,都不是什么主角,只是用来点缀鲜花的绿叶。此句指出行猎是在蓬蒿遍生的原野,天高云淡,草浅兽肥,虽然猎物小猪不易被发觉,但猎人仍然能够“壹发五豵”,轻松从容。打猎的地点、背景在变,但猎人的收获同样丰厚,足见其射技之高超。作者截取了行猎过程中的两个场景,简笔淡墨,勾勒出猎人弯弓搭箭、射中猎物的生动画面,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关于“壹发五豝”与“壹发五豵”有多种解释。有人说“壹发”是指射出一支箭;有人说“壹”不是确数,“壹发”只是泛指射箭的动作;有人说“壹”是指一打,即十二,“壹发”是指射出十二支箭;还有人说这其实指的是一次驱车狩猎的行为。“豝”可能是公猪也可能是母猪,“豵”是指小猪。其实是雄是雌,是大是小关系都不大,因为这里主要想说明猎物之多,以引出末尾的感叹句:“于嗟乎驺虞”。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45-46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9-50

zōu

míng xiānqín 

zhuózhějiā  jiēzōu 
zhuózhěpéng zōng jiēzōu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行不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子击乃谢之。
伏击¹出,遭²田伏方³于道,下车伏谒(yè)。伏方不为礼。伏击怒,谓伏方曰:“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伏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¹⁰¹¹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言不用¹²,行不合¹³,则纳履(lǚ)¹⁴而去¹⁵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伏击乃¹⁶家之。
译文:魏国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很生气,对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呢?”田子方说:“只能是贫贱的人能对人自高自大,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自高自大呢!国君如果对人自高自大,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自高自大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的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人用国君的规格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人用大夫的规格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言语不中听,行为不融洽,就穿上鞋子离去罢了,到哪里去不能(成为)贫贱的人呢!”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注释:¹伏击:魏文侯的长伏,国君的继承人。²遭:遭遇,遇到。³田伏方:伏击的老师。⁴伏谒:行礼拜见。谒:拜见,请求。⁵不为礼:不还礼。⁶亦:副词,只是,不过。⁷而:通“如”,如果。⁸国:国家。⁹闻:听说。¹⁰国:国君,国王。¹¹待:待遇,对待。¹²用:需要。¹³合:投契,融洽。¹⁴履:鞋伏。¹⁵去:离开。¹⁶谢:道歉。
旅人嗟倦游,结缆坐春洲。
旅人嗟(jiē)¹倦游,结缆²坐春洲。
译文:对于频繁往来江上的旅行已生厌倦,早早泊船靠岸,依春洲以望远,聊解忧烦。
注释:¹嗟:叹息;感叹。²结缆:系舟,停舟。
日暮江风静,中川闻棹讴。
日暮江风静,中川闻棹讴(ōu)¹
译文:黄昏之时,江风停息,一片寂静。突然一曲悠扬的船歌不知从江中何处传来。
注释:¹讴:民歌。
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
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
译文:举目遥看,只见一片莹莹草色与暮光水色融为了一体;霞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起伏。
单舻时向浦,独楫乍乘流。
单舻(lú)时向浦,独楫(jí)(zhà)乘流。
译文:寂静的江上,时而一只小船从暮边驶来,映着暮上的霞光,滑过水中的云影,缓缓摇近岸边。
娈童泣垂钓,妖姬哭荡舟。
(luán)童泣垂钓,妖姬(jī)哭荡舟。
译文:坐于江畔,看江水长流,夕阳西沉,孤舟飘泊,恨谄臣阻扼贤路,忧国家隐患重重。
客心自有绪,对此空复愁。
客心自有绪,对此空复愁。
译文:外仕宦人的心中纵有无限愁绪,也只有一声叹息无可奈何。

  何逊的诗在梁代颇有影响,沈约曾盛誉其作,谓“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此诗的艺术水准,也当得起这番赞誉。题中的刘谘议,即刘孝绰,曾任谘议参军之职。他是与何逊齐名的诗人,当世有“何刘”之称,二人之间经常有唱和之作。

  “旅人嗟倦游,结缆坐春洲。”诗的起首两句交代了作者之所以在行程中要“早泊”,并不是春江夕阳的美丽景色激发了他的观赏兴趣,而是对官事繁复和往来江上的旅行已经厌倦了,才宁愿早早泊船岸边,依春洲以望远,聊解忧烦。何逊的这种心情,在其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游宦疲年事,来往厌江滨”;“我本倦游客,心念似悬旌”等。诗一开始就表现出作者的忧愁烦恼,为下面的写景与联想做了铺垫。

  接下来六句描写了春晚夕阳中的江上景色。暮色黄昏之时,江风停息。涣涣春水,犹如一匹长长的白练,无声地流动着,一直流向远方。江中不知何处,传来一曲悠扬的船歌。这是打鱼归来的船家在摇橹歌唱。在一片静谧之中,这歌声显得既清亮而又陶然自得,使疲于奔波的旅人闻之,更加感慨万端。举目遥看大江两岸,但见春草茵茵。这如翠的绿色绵绵不断,伸展向前,直连着天边。近处的草芽绿得可爱,远处的草却渐渐地映出傍晚天际的清光,越向远方,这清光越亮,草色也越淡。遥望所及,只见一片莹莹,草色与天光水色融为了一体。偶尔有几朵彩云飘来,霞光倒映在水中,水波起伏,宛如云影飘浮在江面。寂静的江上,时而一只小船从天边驶来,映着天上的霞光,滑过水中的云影,缓缓摇近岸边。宁静的江流,悠扬的渔歌,天边的余晖,绵绵的春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在这画面中,有声,有光,有色,有近处的清晰,有远方的迷濛,有静止的水天背景,有动态的孤舟轻漾。一切都呈现出素雅的色调,透出一股忧郁的情思。

  诗的后四句抒发了作者由江景而生发的联想和感慨。“娈童泣垂钓”用“龙阳君泣鱼”之典。《战国策·魏策》记魏王的男宠龙阳君钓鱼而泣,魏王问其故,龙阳君答曰,前得之鱼小,后得之鱼大,故弃前者而藏后者;因想天下之美人多矣,王将惑于新人而弃故。魏王遂布令于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后以此事喻近幸之臣蔽君主得贤之路。“妖姬哭荡舟”,事见于《左传·僖公三年》。齐桓公与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摇荡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桓公打发蔡姬回娘家只是一种惩罚,不曾想蔡人竟嫁女于他人。桓公大怒,举兵攻破蔡国,并乘势进军楚国。《淮南子·人间训》称:“蔡女荡舟,齐师大侵楚。”以喻祸之起于微小之间。这两个典故都与水有关。何逊关心国事,有志向,但因出身寒微,不善奉迎,故仕途多蹇,胸中常郁郁。他坐于江畔,看江水长流,夕阳西沉,孤舟飘泊,恨谄臣阻扼贤路,忧国家隐患重重,心情格外沉重。他的愤恨忧虑不可以直接表达,遂由水而生发联想,借“泣鱼”、“荡舟”的典故婉转隐晦地表现出来。这应当就是“客心自有绪”的内涵。《南史·何逊传》记载,梁武帝萧衍因何逊在诗中用曹操故事而颇为不满,称“何逊不逊,未若吾有朱异”。何逊“自是疏隔,希复得见”。(朱异是梁代以阿谀奉迎皇帝而著称的近臣,后侯景起兵乱梁,就借讨朱异为名)此事或许能帮助读者理解何逊用这两个典故时的心理背景。

  然而,“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客子行行倦,年光处处华”(何逊)。大自然既不因人的悒郁不乐而失去其美之魅力,也不因人之喜悦赞赏而增加其美的色彩。自然的生命就是这样健壮、坚强、蓬勃旺盛。相比之下,人的生命是多么短促、软弱,人的作用又是多么微薄、无力。江水静静,日夜不停;春光流转,年年不息;太阳落下,第二天照样升起;可江边之人,明日不知身在何处,愤恨忧虑,亦复徒然。“对此空复愁”,正是诗人对于人生、社会的无可奈何之叹。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58-1059页
美人浴,碧沼莲开芬馥。双髻绾云颜似玉,素蛾辉淡绿。
美人浴,碧沼莲开芬馥(fù)¹。双髻(jì)(wǎn)云颜似玉²,素蛾辉淡绿³
译文:美人洗浴以后,碧绿的池塘里莲花开放,散发出芳香。她的两股发髻盘成云朵,容貌就像美玉一样;脂粉被洗淡了,露出了素净的蛾眉。
注释:¹芬馥:香气浓盛。沼:水池。芬馥:香气浓盛。²“双髻”句:描写女子美丽的容颜。髻: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绾(wǎn)云:形容女子挽起的头发浓密如云。颜似玉:比喻女子面容洁白美好。“³“素蛾”句:形容女子双眉之美。素娥:淡而细长的眉毛。蛾须细长而弯,古人用以喻指女子之眉。素:自,淡。淡绿:古时女子以青黛画眉,色青黑,故称“绿”。“淡绿”指眉色浅淡。
雅态芳姿闲淑,雪映钿装金斛。水溅青丝珠断续,酥融香透肉。
雅态芳姿闲淑¹,雪映钿(diàn)装金斛(hú)²。水溅青丝³珠断续,酥(sū)融香透肉。
译文:她的姿态文雅美丽,雪白的肌肤与嵌着金花的容器相互辉映。头发上的水珠断断续续地溅了下来,脸上的油脂被融化了,浸透肌肤散发出香味。
注释:¹“雅态”句:形容女子姿态文雅美好。闲:同“娴”,文雅。闲淑:文雅美好。²“雪映”句:女子洁白的肌肤与量水的金斛互相映衬,愈显女子肌肤之美。雪:比喻女子肌肤洁白无瑕。钿: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钿装金斛:以金花装饰的量水器。斛:量器。此指量水之器。³青丝:乌黑的头发。⁴酥:搽脸的油脂。

  这首词写出浴后的美人,将女子出浴后的美貌和娇绾刻画得尽绾极妍,十分生动传神。

  开篇首句“碧沼莲开芬馥”是写景,写池塘里莲花开放、飘散芳香,以环境烘托女子之美;也可视为是用象征的手法,写浴中的美人。

  “双髻”二句从发型、容貌和眉毛几方面写女子出浴后的美貌;“雅绾”二句写她出浴后姿绾的优雅和肌肤的雪白,其中“雪映钿装金斛”将浴女头上首饰与雪白肌肤映照,画面细致活脱,光彩照人。

  末二句“水溅青丝珠断续”先写美人长发在碧水中濯洗,生动传神,颇富生活真是的清韵;“酥融香透肉”则透过视觉、嗅觉、味觉的通感,表现美人诱人的神情,其描画女性人体美的直觉,穷其精妙,可与西方人体油画名作库尔贝的《波中之女》并读。

  该词写女子碧莲池中沐浴的情景,美而不俗,艳而能雅。在封建礼教的时代,这是篇大胆的逆经叛道的作品。另有观点认为:作者对双鬟,金斛,青丝不惜重笔精美刻画,生生描绘出一个香艳诱人,尽绾极妍的美娇娃。然而最后一句“酥融香透肉”赤裸裸解释了作者之意,不过是把女性当做一种一饱眼福的风景,勾起性欲的玩物来描写。这种“男子作闺音”实际上是男权社会中对女性赏玩控制的文学宣示。

参考资料:
1、 费振刚主编 顾农 徐侠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花间派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561
2、 竹窗簃 词学论稿.沈家庄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23

jīnmén··měirén--yánxuǎn

měirénzhǎoliánkāifēnshuāngwǎnyúnyánshìéhuīdàn绿

tàifāng姿xiánshūxuěyìngdiànzhuāngjīnshuǐjiànqīngzhūduànróngxiāngtòuròu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向深秋,雨馀(yú)¹爽气肃²西郊。陌上夜阑³,襟(jīn)起凉飙(biāo)。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shāo)。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tiáo)¹⁰
译文:面对深秋时节,雨后的西郊凉爽肃杀。小路上黑夜将尽,衣袖生起阵阵凉风。天的尽头星星将落,闪电在树梢那边不停闪动。又是拂晓鸡鸣声起时,明亮的阳光开始升动,遥远的山路渐渐明晰。
注释:¹雨馀:雨后。馀,同“余”,用“余”意义可能混淆时,用“馀”以区分,多见古文。²肃:肃杀,枯萎。³夜阑:夜残;夜将尽时。⁴襟袖:衣襟衣袖。⁵凉飙:凉风。⁶天末:天边,天尽头。⁷流电:流星的流光。⁸阳乌:太阳。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的三足乌,故以阳乌为太阳的代称。⁹分:辨认。¹⁰迢迢:道路遥远貌。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qū)¹行役²,苒(rǎn)³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zhì)云泉,狎(xiá)玩尘土¹⁰,壮节¹¹等闲¹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¹³归去老渔樵(qiáo)¹⁴
译文:奔走辛劳的行役,渐进流失的光阴,只是为那不足挂齿的蝇头利禄,微不足道的蜗角功名,到头来一事无成,徒然相争胜。抛掷云山泉石的归隐,戏弄于尘世,将壮烈的节操轻易消亡。幸好可像范蠡携西施一样,在似云涛的烟浪里,驾乘满载风情的扁舟泛游五湖,是已到应当归去终老隐居的时候了。
注释:¹驱驱:奔走辛劳。²行役: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后泛称行旅,出行。³苒苒:同“荏苒”,时光渐渐逝去。⁴蝇头:苍蝇的头,比喻微小的名利。⁵蜗角: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⁶毕竟:到底;终归。⁷漫:徒然。⁸高:夸耀,赞美。⁹云泉:指隐士之所居。¹⁰狎玩尘土:意谓游戏官场。尘土,指尘世间。此喻官场。¹¹壮节:壮烈的节操。¹²等闲:随便。会¹³须:定要。¹⁴老渔樵:即老于渔樵,以捕鱼、打柴而终老。此指过归隐的生活。

  柳永因其一生常处于奔波辗转的道途中,因而对相思离别,对游子羁旅行役的悲哀都有着极深的感慨,也因此柳词中出现了许多前人词中没有过的场景和景物描写以及身世感慨的抒发,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在词史上,可谓是一了不起的贡献。

  词以“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开篇,既点明时令—已是深秋时分,又交代了地点是城西郊外,“爽”、“肃”二字,把深秋雨后给人带来的寒冷和肃杀的感觉传达了出来,使人仿佛嗅到了凉爽的空气,感受到了雨后的阵阵寒意。“陌上夜阑”,词人走在小路上,夜已阑珊,黑夜将要过去,白天就要来临。破晓时分,也正是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时候。李煜曾言“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说薄薄的罗衾挡不住五更晨寒的侵袭,这尚且是在室内,对于一个正奔走在道路上的行客,夜间破晓的征途中,其寒更甚,词人的辛苦与辛酸已暗含在其中。所以他才会感到“襟袖起凉飙”,“飙”是强大的风,还不是微风,这样的凉风吹进衣襟两袖之中的感觉恐怕是很难耐的。这时,抬头而望,“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天边挂着几点残星,还有一颗正在陨落的流星,带着闪烁的光芒,在树林那边沉没了,这样真切的描写与形容,如无亲身的经历,恐也难有所为。正是这些情景的出现,使得词的表现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拓宽。随着行进时间的继续,这时,破晓的鸡声已经唱过,山的那一边已隐隐有旭日的光影出现,于是,渐渐可以分辨出山中漫长而崎岖的小路。这里,“又是”表明了词人在路上这样地奔走已经不是一天了,其旅途生涯的艰辛由此可知;“渐”字使得太阳光影的出现有了流动之感,时间上有了过程之感;“迢迢”二字言其路程的遥远和不可知,也暗含对未来前程不可预料的渺茫之感。

  过片以一韵六句“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一气呵成,似一声已压抑太久的呐喊,冲口而出;又像是自诘之语,一吐为快,感情激越,发人深省。李渔《窥词管见》云:“一气如话四字,前辈以之赞诗,予谓各种之词,无一不当如是。如是即为好文词,不则好到绝顶处,亦是散金碎玉,此为一气而言也。”认为只有做到“一气如话”,才能使词作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里柳永恰恰做到了。“驱驱”是柳永羁旅行役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可以较为形象地表现行客在路途中辛苦跋涉的状态,这也是柳永一生中凄凉状态的一个形象写照。光阴荏苒,岁月催人老,那么在青春壮年时,就应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柳永这样一个心高气傲、有着极高理想志意的人来说没有比美好年华消逝在路途的奔波上更让他痛苦的了。而这种“驱驱行役”又是为了像“蝇头”、“蜗角”般极其微小的“利禄”与“功名”。但这些“毕竟成何事”,至此,词人可以说是参透了仕途的真谛,所以才说出“漫相高”一句,以一个“漫”字将世人对功名利禄的夸耀一笔否定。这一连六句先是两组四字对句,紧接一个反诘,再以三字的感叹句结住,语势一气贯注,把自己追求仕途而徒耗年华的悲慨深切地吐露出来。

  下片次韵紧承前韵,自责自问后继以自悔:自己“抛掷云泉”,丢弃了山水之乐,“狎玩尘土”,流连于仕途,而自己当年的“壮节”—那些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消磨殆尽了。“壮节等闲消”,一“壮”一“闲”两相比照,情感抒发得沉痛哀婉。自悔之后,“幸有”大自然的“五湖烟浪”,可以载着“一船风月”,归入其中终老过着“渔樵”的生活。“会须”二字强调着词人此刻的决心。柳永的青年与中年,热衷于仕途的取进与世俗的享乐,并不曾真正归隐过。此时,由于仕途蹭蹬而生厌倦与反思之后,抒写归隐之志,还是十分真切可信的。

  统观全词,上片写景真切自然,感情较为悠游不迫,笔调较为舒徐从容,内容多为描述;下片直抒胸臆,言志抒情,反复陈词,语言精警,感情恣肆,一发难收,笔调也变得急促起来。这首词使过去词中“春女善怀”的感情转变为了“秋士易感”,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由此也充分体现了柳永其人性情率真的特点和柳词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465-470

fèngguīyún··xiàngshēnqiū--liǔyǒng

xiàngshēnqiūshuǎng西jiāoshànglánjīnxiùliángbiāotiāncánxīngliúdiànwèimièshǎnshǎnlínshāoyòushìxiǎoshēngduànyángguāngdòngjiànfēnshāntiáotiáo

xíngrǎnrǎnguāngyīnyíngtóujiǎogōngmíngjìngchéngshìmànxiānggāopāozhìyúnquánxiáwánchénzhuàngjiéděngxiánxiāoxìngyǒuyānlàngchuánfēngyuèhuìguīlǎoq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