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殿尊先后,垂帷佑圣孙。
忧勤万机政,听纳七臣言。
功载生民咏,神游永厚原。
鸿名兼四德,难尽赞坤元。
避殿尊先后,垂帷佑圣孙。
忧勤万机政,听纳七臣言。
功载生民咏,神游永厚原。
鸿名兼四德,难尽赞坤元。
苏颂

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 5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四大¹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故应为我发新诗。幽花香涧谷,寒藻(zǎo)²舞沦(lún)(yī)³
译文:地、水、风、火从来都是所在充满的,这里风水绝佳,又有什么可疑的呢!这是故意让我写诗赞美的吧。各种幽雅的花香气四溢,飘到了整个山涧、山谷之中,潭中秋天的水草似乎在随风起舞,水面上漾起细小而成圈的波纹。
注释:¹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此四者广大,能产生出一切事物和道理。²寒藻:指秋天的水藻。³沦漪:沦,细小而成圈的水纹。漪,语气词。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还凭流水送人归。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借与玉川¹生两腋(yè)²,天仙未必相思。还凭³流水送人归。层巅(diān)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译文: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给卢仝泡茶喝,他一定会觉得两腋习习生风,有飘飘欲仙之感,这样,恐怕他连天仙都不会恋慕了。还烦请流水把我送回家。高峰上只剩下将要落山的太阳,草丛中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
注释:¹玉川:唐诗人卢仝(tóng),号玉川子。²两腋:两边胳肢窝。³凭:烦请。

  上片着重写风水洞中清美的境界。开头两句紧扣题目中“风水”二字落笔,以议论领起全词:“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这是用佛家的眼光观照自然,是对“风水洞”之所以得名的一种诠释。毫无疑问,这是词人接受了佛家宇宙观的一种体现。词人仿佛接触到了“源头活水”由此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故应为我发新诗。”而后着力写词人在风水洞发现的别具美感的景物:“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这两句扣住了风水洞“流水不竭”、“清风微出”的特点,结合着词人的视觉感受和嗅觉感受,写出了一个藏娇蕴秀、清美绝人的境界,多少也带有“妄意觅桃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诗)的思想倾向。

  下片自抒所感,并写出出洞后所见。“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这两句是想象,是夸张,实际上表达了对风水洞中“水”的极度赞赏,又很有幽默感。以下转到写出洞归来。“还凭流水送人归”一句,承上转下,点出一个“归”字,而且运用拟人手法,把“流水”以至风水洞都写得富有人情味,词人此行的满足和快乐也就见于言外了。篇末两句承上“归”字,写归途中的景物“层巅余落日,草露已衣。”词人通过景物描写,表明己到了傍晚时分,词人白天在风水洞逗留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而知了。倘若仔细品味,夕露“沾衣”的话兴许还另有一层深意在。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之三中描写了自得其乐的劳动生活,后半首写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该词在模山范水与纪游之外,还隐隐流露出超脱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人生自由境界的追求。

  全词由游览而至生出归田园的意向,结尾处意蕴深厚,既是情绪流程的归宿,也是词人的终生追求。写景、抒情、议论都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方法,该词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了起来,也可以说是词的诗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48-150

línjiāngxiān··fēngshuǐdòngzuò--shì

cóngláidōubiànmǎnjiānfēngshuǐyīngwèixīnshīyōuhuāxiāngjiànhánzǎolún

jièchuānshēngliǎngtiānxiānwèixiāngháipíngliúshuǐsòngrénguīcéngdiānluòcǎozhān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liáo)¹入东家。
译文:高悬中天的明月映照着西楼,这时一阵笛声从西楼传入了东邻人家。
注释:¹寥亮:清越响亮。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译文:正在灯下裁衣的东陵女子一闻笛声,失手剪坏了那朵美丽的同心花。

--shījiān

jiǎojié西lóuyuèwèixiéshēngliáoliàngdōngjiā

quèlìngdēngxiàcáijiǎntóngxīnbànhuā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万顷风涛不记苏¹。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译文:只记得昨夜千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注释:¹苏:苏醒。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翠袖¹(yǐ)风萦柳絮(xù),绛(jiàng)²得酒烂樱珠³。尊前呵(hē)手镊(niè)霜须
译文: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千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注释:¹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²绛唇:红唇。³樱珠:樱桃。⁴镊:拔除。⁵霜须:白须。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千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千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千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731页
2、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年版:第200-203页
画楼帘幕卷新晴。掩银屏,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暗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
画楼¹帘幕卷新晴。掩银屏²,晓寒轻。坠粉飘香,日日唤愁生。寒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pīng)(tíng)³
译文:画楼上卷起了幕帘,展开一片新晴,清晨的寒意很轻微,我掩紧银白色的屏风。坠落的一片片花瓣飘来淡淡的清香,天天都令人产生愁情。暗暗地计算着十年间西湖上往返行程,有几次能遇着美丽姑娘的钟情,能与佳人幽欢尽兴。
注释:¹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²银屏:镶银的屏风。³娉婷:姿态美好貌。这里借指美人。东坡词:“如有意,慕娉婷。”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对谁醒?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年华空自感飘零。拥春酲(chéng)¹,对谁醒?天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
译文:我徙然感到韶华易逝,容华凋零,终日在春酒中留连光景。没有知心的人可以交谈,对谁人也用不着清醒。天大地大,无处可以再次寻找那悠扬欢乐的箫声。即使也跟年轻时那样买花携酒,但是却完全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心情。
注释:¹酲:醉酒。

  晏几道在《临江仙》的开头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是以“帘幕低垂”的阴寒景色来衬托“去年春恨却来时”的阴寒心情的。卢祖皋这首《江城子》的开头写“画楼帘幕卷新晴”,则是以“新晴”的明朗景色来反衬他“日日唤愁生”的沉闷心绪。“新晴”中的“新”字,与雨过天青,空气清鲜,阳光洒照的光明景色突现出来了,气氛是开朗的。一个“卷”字,更富浪漫色彩,和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中的“卷”字用得一样灵活。“画楼帘幕”把“新晴”“卷”进来,室内就是一片明朗的气氛了。主人索性把白色如银的屏风也收起来,好让和煦到阳光照彻楼房。但这一来,晓来的寒意却又轻轻地袭来了。“掩银屏,晓寒轻”这一句记的是平常的行动与感觉,但寒含着个情感的过渡:“新晴”原有暖意,给人欢快之感,而这里却注入个“寒轻”。这还是室内的感觉。到下句写到室外了,是“坠粉飘香”,这对“新晴”好景来说,真是大煞风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原来风雨过后,梨花落,杏花飞,花事阑珊,春色渐老。而对如此景况,多情的词人能不产生伤春迟暮之感?于是,“日日唤愁生”就很自然的了,这句明点出个“愁”字,由景入情。这种伤春迟暮的愁情,与“新晴”的气氛是不调协的,故说首句是以乐景反衬愁情;而与“寒轻”的气氛接近,故说“掩银屏,晓寒轻”是个过渡句。“愁”的内容是什么?下文就作了注脚。“寒数十年湖上路,能几度,著娉婷。”“寒数”,富含低徊自怜之情韵,“十年”表时间之长。多少年来在美丽如画的西湖路上,能有几次与心上人共度良辰呢!这里以问句出,表达了心口自问,缠绵,悱恻之意绪。整个上片,分三层写,主要是触景生情,伤春怨别。

  过片开头“年华空自感飘零”一句,紧承上片的“愁”字来开拓更深的意境。一个“空”字,有虚度之意,似锦年华能几日?四处飘零,仕途艰险,情场多折,能不“愁”么?在这种愁思缠绵的熬煎下,如何打发时光?只好“日日花前常病酒”,“拥春醒”吧!希望醉中忘却烦恼,但总有酒醒的时候呀,又如何?“对谁醒”是“醒对谁”的倒装,洒醒过来对谁倾诉心曲呢?“人阔云闲,无处觅箫声”,这里化用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诗意。“天阔云闲”,既写实,又写虚,既写莽莽穹苍,也写悠悠别绪。可谓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这里设问设答,表达了深沉的别离与飘泊交织之苦。结尾道:“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人老了,饱经沧桑,已无年少时那种寻欢作乐的闲情了!这结语不尽惆怅之情回荡纸上。整个下片也分三层,主要是抚今忆昔,感叹飘零。

  全词委婉低徊,沉郁深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一个“愁”字贯串全篇,而又是通过具体细致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来逐步开拓“愁”境的。结尾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致,把读者带入这不尽惆怅的意境中;忍不住与作者同声一叹。

参考资料:
1、 兰东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490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263-264页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晋侯¹²从亡者³,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注释:¹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²赏:赐有功也。³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⁴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推曰:“献公¹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²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sì)者,非君而谁?天实置³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译文: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注释:¹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²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³置:立。⁴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⁵诬:欺骗。⁶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⁷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⁸蒙:欺骗。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其母曰:“盍(hé)¹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²?”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注释:¹盍:何不。²怼:怨恨。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对曰:“尤¹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译文: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注释:¹尤:罪过。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译文: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对曰:“言,身之文¹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译文: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注释:¹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译文: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¹(地名)为之田²。曰:“以志³吾过,且旌(jīng)善人。”
译文: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释:¹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²田:祭田。³志:记载。⁴旌:表彰。

  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禄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禄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次大规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jièzhītuīyán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jìnhóushǎngcóngwángzhě jièzhītuīyán  

    tuīyuē  xiàngōngzhījiǔrén wéijūnzài huì huái怀qīn wàinèizhī tiānwèijuéjìn jiāngyǒuzhǔ zhǔjìnzhě fēijūnérshuí tiānshízhìzhī érèrsānwéi  qièrénzhīcái yóuwèizhīdào kuàngtāntiānzhīgōng wéi xiàzuì shàngshǎngjiān shàngxiàxiāngmēng nánchǔ  

    yuē  qiúzhī shuíduì  

    duìyuē  yóuérxiàozhī zuìyòushènyān qiěchūyuànyán shíshí  

    yuē  shǐ使zhīzhī ruò  

    duìyuē  yán shēnzhīwén shēnjiāngyǐn yānyòngwénzhī shìqiúxiǎn  

    yuē  néngshì xiéyǐn  suìyǐnér 

    jìnhóuqiúzhī huò miánshàng míng wéizhītián yuē  zhìguò qiějīngshà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