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岱青。
郁郁岱青。
海渎所经。
海渎所经。
阴精神灵。
阴精神灵。
为祥为祯。
为祥为祯。
峨峨令妹。
峨峨令妹。
应期挺生。
应期挺生。
如兰之秀。
如兰之秀。
如芝之荣。
如芝之荣。
总角岐嶷。
总角岐嶷。
龆龀夙成。
龆龀夙成。
比德古烈。
比德古烈。
异世同声。
异世同声。
厥德伊何。
厥德伊何。
塞渊其虑。
塞渊其虑。
厥声伊何。
厥声伊何。
日新其誉。
日新其誉。
幽思泉涌。
幽思泉涌。
乃诗乃赋。
乃诗乃赋。
飞翰云浮。
飞翰云浮。
摛藻星布。
摛藻星布。
光曜邦族。
光曜邦族。
名驰时路。
名驰时路。
翼翼羣媛。
翼翼羣媛。
是瞻是慕。
是瞻是慕。
匪惟见慕。
匪惟见慕。
善诱善导。
善诱善导。
斟酌诸姬。
斟酌诸姬。
言成典诰。
言成典诰。
匪唯辞章。
匪唯辞章。
多才多巧。
多才多巧。
黼黻文绣。
黼黻文绣。
几微要妙。
几微要妙。
积德弥高。
积德弥高。
用心弥奥。
用心弥奥。
伊我之闇。
伊我之闇。
晞妹之曜。
晞妹之曜。
惟我惟妹。
惟我惟妹。
寔惟同生。
寔惟同生。
早丧先妣。
早丧先妣。
恩百常情。
恩百常情。
女子有行。
女子有行。
实远父兄。
实远父兄。
骨肉之思。
骨肉之思。
固有归宁。
固有归宁。
何悟离拆。
何悟离拆。
隔以天庭。
隔以天庭。
自我不见。
自我不见。
于今二龄。
于今二龄。
岂唯二龄。
岂唯二龄。
相见未克。
相见未克。
虽同京宇。
虽同京宇。
殊邈异国。
殊邈异国。
越鸟巢南。
越鸟巢南。
胡马仰北。
胡马仰北。
自然之恋。
自然之恋。
禽兽罔革。
禽兽罔革。
仰瞻参商。
仰瞻参商。
沉忧内塞。
沉忧内塞。
何以抒怀。
何以抒怀。
告情翰墨。
告情翰墨。

dàozèngmèishīèrshǒu--zuǒ

dàiqīng

hǎisuǒjīng

yīnjīngshénlíng

wèixiángwèizhēn

éélìngmèi

yīngtǐngshēng

lánzhīxiù

zhīzhīróng

zǒngjiǎo

tiáochènchéng

liè

shìtóngshēng

jué

sāiyuān

juéshēng

xīn

yōuquányǒng

nǎishīnǎi

fēihànyún

chīzǎoxīng

guāngyàobāng

míngchíshí

qúnyuàn

shìzhānshì

fěiwéijiàn

shànyòushàndǎo

zhēnzhuózhū

yánchéngdiǎngào

fěiwéizhāng

duōcáiduōqiǎo

wénxiù

wēiyàomiào

gāo

yòngxīnào

zhīàn

mèizhīyào

wéiwéimèi

shíwéitóngshēng

zǎosàngxiān

ēnbǎichángqíng

ziyǒuxíng

shíyuǎnxiōng

ròuzhī

yǒuguīníng

chāi

tiāntíng

jiàn

jīnèrlíng

wéièrlíng

xiāngjiànwèi

suītóngjīng

shūmiǎoguó

yuèniǎocháonán

yǎngběi

ránzhīliàn

qínshòuwǎng

yǎngzhāncānshāng

chényōunèisāi

shū怀huái

gàoqínghàn

左思

左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 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南¹有茅(máo)屋,前对终南山。
译文:终南山下有我的茅屋,茅屋正对着终南山。
注释:¹终南: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省西安市南。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古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终年¹无客常闭关²,终日无心³长自闲
译文:整年没有客来柴门常关,整天无所用心常觉心安。
注释:¹终年:全年,一年到头。²闭关:闭门谢客,断绝往来。谓不为尘事所扰。³无心:佛教语,指解脱邪念的真心。⁴自闲:悠闲自得。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不妨(fáng)饮酒复垂(chuí)¹,君但²能来相往还³
译文:也不妨喝点酒钓钓鱼,你只要能来就请常来玩。
注释:¹垂钓:垂竿钓鱼,喻隐居生活。²但:只,只要。³往还:交游,交往。

  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在隐居中寂静安闲的生活情趣,又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真挚感情。

  从诗的内容上看,此诗的主旨是要引起友人的兴致,招致他来相聚共乐。诗人首先描写他的隐居之所的清幽。虽是几间茅屋草舍,但面对着巍峨深邃、苍翠欲滴的终南山,开门即可观赏山色。头两句娓娓道来,不加丝毫藻饰,意在引起友人的联想。三、四句进而写自己的隐居生活情趣。从早到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无人打扰,更无机心杂念,煞是悠闲。为了吸引友人到来,又有意写自己终年无客,门虽设而常关,流露出几分寂寞。思念友人前来相伴之意不言而喻。最后两句,又以饮酒、垂钓等赏心乐事相招,直率地表达希望友人能经常来聚会的心愿。

  从诗的写法上看,全篇以诗代书,写得朴实、自然、亲切。为使友人从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出自己孤寂而清幽的心境,诗中有意采用重复的字眼和相同的句式。首二句连用两个“终南”,使友人加深印象,突出出门面山的优势。三四句又巧妙地把终南山的“终”字移用来创造给人以悠长、缓慢之感的时间意象。一个“终年”再叠加一个“终日”,两个同一结构的诗句反复、排比,用以烘托寂寞、清闲的心态,使人感到诗人在山中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静静生活下去,对世事不闻不问,甚至不管岁月的流逝,惟一遗憾的是不能与张諲朝夕相处。四个“终字”,两个“长”字的叠用,诗句节奏显得非常缓慢。

  全诗写得轻松自然,毫不着力。只有心地十分散淡、安闲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散淡、安闲的诗。

zhāng--wángwéi

zhōngnányǒumáoqiánduìzhōngnánshān

zhōngniánchángguānzhōngxīnzhǎngxián

fángyǐnjiǔchuídiàojūndànnéngláixiāngwǎnghái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rén)(shēn)¹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注释:¹壬申:指嘉庆十七年(1812年)。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天风¹吹我,堕(duò)湖山一角,果然清丽²。曾是东华³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diāo)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译文:天风浩荡,将我吹落到这湖山之间,西湖的风景果然秀丽无匹。曾在北京渡过少年时代,此时回忆起在京华的生活,只觉得茫茫无际,感慨万端。那点微末的功名职位,岂是我平生志向所在?要是我的老乡苏小小知道了,一定会笑话我生计安排失当。
注释:¹天风:即风,风行天空,故称。²果然清丽:真的是美丽极了。³东华:京中有东华门。这里代指京城。⁴生小:从小,自幼。⁵屠狗功名:卑贱的人取得了极大的功名富贵。指汉初的樊哙。功名:指这一年年初,作者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⁶雕龙文卷: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⁷苏小:即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作者称其为乡亲。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dī)¹香草,顿惹²清愁起。罗袜音尘³何处觅,渺(miǎo)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lǔ)声荡入云水。
译文:在西湖游赏,只见斜阳半坠,湖堤上春草如茵,这般景色顿时惹起了我的愁思。我的理想何处可以觅得呢?徒然对着渺茫湖水寄托我的幽思。心中涌起愁思时以箫声寄托愁怨,心中涌起狂侠之气时则以谈沦兵法来寄托豪情,这两种情感都令人消魂。这两种思绪都如春天的幻梦,随着咿呀的摇橹声,在云水之间消散。
注释:¹堤:指西湖白堤。²顿惹: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清愁。³罗袜音尘:美人的音容、脚步。指美人步履轻逸。⁴渺渺:极目远视。⁵两般春梦:功名与文名都如春梦。⁶橹:拨水使船前进之具。

  常人写这类题材,大致是先叙湖上景致,然后因景抒情。而作者却不循常套,起笔不谈游湖,而先从身世感慨人手。首三句“天风吹我,予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气势宏大,姿态超迈。作者不说自己出生杭州,却说自己是被天风吹落于此的。他是天上的谪仙,身在人间,神在天表,只不过西湖风光的清丽令他满意,他才不想返回天界。这三句,才写到作者的诞生,但却已将他的自命不凡、高视阔步、超凡绝俗之态写出,一种豪迈飞扬的气概,跃然纸上。有这三句定下基调,下面几句就看似惊人而实无足惊奇了。“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天际”,之所以说他只是北京城中一个客居的弱冠少年,却不说仕途不得志之苦、不抒少年意气,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回首往事时有无限苍凉迷茫,就是因为他是谪仙,胸襟广、目光远,所思者大。“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像樊哙那样建功立业、像驺奭那样立言传世,乃是无数古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他却说那些都不是他的平生之志,也因为他是谪仙,来到人间乃是为了大济苍生、重振乾坤。战场上的一刀一枪,书堆中的寻章摘句,他当然是夷然不屑的。不过,他这番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负,常人是不会懂得。“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就连坟地在西湖边的苏小小地下有知,也肯定会笑作者全然打错了算盘。阅尽人世的小小尚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论了。

  词至上片末尾,豪情已转为孤独之感。过片才写到游湖。“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但他笔下的西湖,乃是与他心境相合拍的西湖,他满怀清愁,所以刚刚看到“一抹”斜阳、“半堤”春草,这愁怀就顿时被惹逗起来了。斜阳芳草,自古都是伤心物,作者在此并未超越前人,但连用了“一抹”、“半堤”、“才见”、“顿惹”,词情便有无限含蓄,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接下“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前者用曹植《洛神赋》“罗袜生尘”之典,后者语本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之歌。既是泛舟湖上,自不免极目远望,但作者所望也不同凡俗,他望的是“美人”——理想的化身。然而,“何处觅”、“予怀孤寄”,他未能望到理想的归宿所在,满腔情怀亦不知何处吐泄。

  词至此,已由豪迈而入孤独,由孤独而入忧愁,由忧愁而入怅惘。经此几番情感转折,终于唤出了全篇的名句:“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怨”,是指他胸怀大志却无人领会、无处施展的怨愤;“狂”,是指他心中汹涌澎湃的狂潮,这狂潮中有高超的见识、有宏大的构想、有急切的愿望,包含之多,实难尽言。欲怨之去,就吹上一曲缠绵悠远的箫乐,让那怨愤随风飘逝;狂来奈何,就舞出一派熠熠生辉的剑光,让心潮在浩荡剑气中暂趋平伏。这一箫一剑,其中包蕴了作者多少失望和希望、痛苦和兴奋;抚起箫、挥起剑,这中间的滋味,令作者魂为之销。相形之下,功名、文名的“两般春梦”算不得什么,就让它们随着橹声飘荡进云水之间。

  这首词全盘托出了少年龚自珍的雄心、抱负和自信、自负,是龚词的代表之作。其中核心的箫、剑二句,尤为后人所称道。有人说,这两者分别代表优美和壮美,而作者一身兼有之,实乃不世出之奇才。有人说,这两者代表了作者个性的两个方面,一深远,一宕落。龚自珍一生的行事,亦可以“吹箫”、“说剑”括之。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他虽然自称“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似乎剑已涩、箫已折;其实,这仍然只是在“吹箫”而已。上引二句出自《己亥杂诗》,而他在同一组诗中大声疾呼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依然是“说剑”的雄姿。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448页

xiāngyuè ·tiānfēngchuī

gōngzhēn qīngdài 

rénshēnxiàfànzhōu西 shùhuái怀yǒu shíbiéhángzhōugàishínián

tiānfēngchuī duòshānjiǎo guǒránqīng céngshìdōnghuáshēngxiǎo huíshǒucāngmáng gǒugōngmíng diāolóngwénjuàn shìpíngshēng xiāngqīnxiǎo dìngyīngxiàofēi 
cáijiànxiéyáng bànxiāngcǎo dùnqīngchóu luóyīnchénchù miǎomiǎohuái怀 yuànchuīxiāo kuángláishuōjiàn liǎngyàngxiāohúnwèi liǎngbānchūnmèng shēngdàngyúnshuǐ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病得那人妆晃了,巴巴。系上裙儿稳也哪。
好个主人家。不问因由便去嗏(chā)¹。病得那人妆晃²了,巴巴³。系上裙儿稳也哪。
译文:你当初只贪图他家里条件好,不问他这人好坏,你就轻易走进了那人家门,做了妓女。发现“那人”病得不成样子,并且容貌丑陋,而你却系上裙儿,强颜欢笑,暂时把“那人”稳住,等待时机的到来。
注释:¹嗏:语气助词。²妆晃:谓样子难看。引申为出丑之意。³巴巴:可怜巴巴。
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更过十年也似他。
别泪没些些¹。海誓山盟总是赊(shē)²。今日新欢须记取,孩儿³,更过十年也似他。
译文:你离开旧主人,没有流下一滴眼泪。当初所谓的“海誓山盟”,不过是一套虚无缥缈的骗人的鬼话。你今日另寻新欢时应当汲取以往轻率上当的教训,否则过上十年八年,新欢也必将和“那人”一样丑陋不堪。
注释:¹些些:数量,这里指流泪多。²赊:此有渺茫难凭之意。³孩儿:是上对下的通称。

  这是一首赠妓词。写妓女抛弃旧主,另寻新欢,并就此对其进行批评、规劝。语多嘲讽,诙谐有趣。

  全词共分两大部分。前七句为第一部分,写其抛弃旧主人。起首二句写其轻率。不经了解,便一口咬定那人是“好个主人家”,所以“不问因由便去嗏”,走进了那人家门,做了妓女。轻率难免上当受骗,所幸的是此女有处变不惊的本领。故“病得”三句接写其机智。言其发现“那人”病得不成样子,且容貌丑陋,而她却处变不惊,系上裙儿,强颜欢笑,虚与周旋,暂时把“那人”稳住,等待时机的到来。“别泪”二句写其对旧主人毫无感情,即使离去,也不会流下一滴眼泪。所谓“海誓山盟”,不过是一套虚无缥缈的骗人的鬼话,天方夜谭而已。从而揭示此妓的无情无义。“今日”三句为第二部分,写作者对妓女的赠言。谓其应当汲取以往轻率上当的教训,对人不可轻信,这是今日另寻新欢时所必须“记取”的,否则还要上当受骗,过上十年八年,新欢也必将和“那人”一样丑陋不堪。

  这首词在艺术风格方面的特点主要是通俗似曲。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宋元时代的方言俗语,如“嗏”、“妆幌”、“巴巴”、“稳”、“赊”、“孩儿”之类,加上其他一些词语也多取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因而形成本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的艺术风格。而这类词突破了文人词追求典雅的传统,开后世散曲之先河。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薛祥生 邓红梅 .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 :中国书店 ,2006 :239-240 .

nánxiāngzi··hǎozhǔrénjiā--xīn

hǎozhǔrénjiāwènyīnyóu便biànchābìngrénzhuānghuǎngleshàngqúnérwěn

biélèiméixiēxiēhǎishìshānméngzǒngshìshējīnxīnhuānháiérgèngguòshíniánshì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清秋有馀(yú)思,日暮尚溪亭¹
译文: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注释:¹溪亭:临溪水的亭子。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译文: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yíng)
译文: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tīng)¹
译文: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注释:¹汀:水边平地,小洲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树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树”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树’、‘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449-1450页

tíng--línjǐng

qīngqiūyǒushàngtíng

gāoshùyuèchūbáiwēifēngjiǔbànxǐng

xíng穿chuānluòxiánzuòshùliúyíng

chùdēngyuǎntīng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借书 一作:积书;阶寂寂 一作:堦寂寂)
项脊(jǐ)¹,旧²南阁子也。室仅方丈³,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wéi)修葺(qì)¹⁰,使不上漏。前辟¹¹四窗,垣(yuán)墙周庭¹²,以当¹³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¹⁴。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¹⁵,亦遂增胜¹⁶。借书满架,偃(yǎn)¹⁷¹⁸(xiào)¹⁹,冥(míng)然兀(wù)²⁰,万籁(lài)有声²¹;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zhuó)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²²,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²³可爱。(阶寂寂 一作:堦寂寂)
译文: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注释:¹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书斋名。轩:小的房室。²旧:旧日的,原来的。³方丈:一丈见方。⁴尘泥渗可:(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渗:透过。可:漏下。⁵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下:往下。雨泽:雨水。⁶案:几案,桌子。⁷顾视:环看四周。顾:环视。⁸得日:照到阳光。⁹昏:光线不明。¹⁰修葺:修缮、修理,修补。¹¹辟:开。¹²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垣: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垣墙:砌上围墙。周庭,(于)庭子周围。¹³当:挡住。¹⁴洞然:明亮的样子。¹⁵栏楯:栏杆。纵的叫栏,横的叫楯。¹⁶增胜:增添了光彩。胜:美景。¹⁷偃:伏下。¹⁸仰:仰起。¹⁹啸歌:长啸或吟唱。文章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²⁰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兀坐:端坐。²¹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²²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²³珊珊:树影移动的样子。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²而是。东犬西吠(fèi)³,客逾(yú)(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gū)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¹⁰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hé)¹¹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zhān)顾遗迹¹²,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注释:¹迨诸父异爨:等到伯、叔们分了家。迨:及,等到。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²往往:指到处,处处。³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⁴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庖:厨房。⁵已:已而,随后不久。⁶凡:总共。⁷再:两次。⁸相为应答:一一回答。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⁹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¹⁰竟日: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¹¹阖:通“合”,合上。¹²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瞻:向前看。顾:向后看。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yǒu)¹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dài)²有神护者。
译文: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注释:¹扃牖:关着窗户。扃:(从内)关闭。牖:窗户。²殆:恐怕。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译文:我认为:巴蜀寡妇名叫清的,守着丹砂矿井,得到的好处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为表彰她而筑了女怀清台。刘备和曹操争夺天下,诸葛孔明从隆中出山建功立业。当这两个人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时,世人哪里能知道他们?我住在这小小的破屋中,当我扬眉眨眼时,认为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说我跟浅薄的浅井之蛙没什么不同?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²。吾妻归宁³,述诸小妹语曰:“闻姊(zǐ)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译文: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注释:¹来归:嫁到我家来。归,古代女子出嫁。²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³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⁴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有枇(pí)(pa)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¹也,今已亭亭如盖²矣。
译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注释:¹手植:亲手种植。手:亲手。²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亭亭,直立的样子。盖,古称伞。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

  文章所记的一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而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第一段写项脊轩经过修葺和美化环境之后的幽雅可爱和自己在轩中“偃仰啸歌”、自得其乐的情景,是从“喜”字立意,也反衬下文所叙项脊轩环境遭到破坏之可悲,引出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第二层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补记的一段,写项脊轩后来又发生的变化,重点追叙与亡妻共同生活的情趣,抒发沉痛的悼亡之情,进一步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的轴心,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语言、行动和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情态各别。对母亲,写她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以指叩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突现了慈母对儿女衣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祖母,写她的“吾儿,久不见若影„„”的爱怜的言辞和离去时的喃喃自语和“以手阖扉”的动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老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对妻子,写她的“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简洁地表现了少年夫妇相依相爱的情状;写她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不但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夫妻依依情话的场面。总之,作者对于各个人物,都能分别抓住他们的特征,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感情,富于生活情趣,并从中表达出自己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怀念。

结构分析

  《项脊轩志》原文可分为两大部分,自“余既为此志”以前为《项脊轩志》。若干年后,又加了一段后记,就是“余既为此志”起的一些话。所以全篇可分为四段。

  从“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到“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第一段,是文中着意描写轩室环境的部分,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这段先记项脊轩的“前身”,旧时南阁子破旧的情景。一是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很旧:“百年老屋,尘泥渗可”,三是漏雨:“雨泽下注”,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总之,项脊轩是一间不折不扣的陋室。经作者添窗检漏,一番修葺之后,使得不漏不暗;又由于花木之置,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一小段在全文最具文采,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段,同时又是一个转折,进入第二段。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由可喜转入可悲,又分数层。先一层写庭院的几经变故,即诸叔伯分居前后,庭院由通到隔的经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句写分居后的凌乱。客观地叙说家庭琐事中,寓有人世沧桑之慨。此可悲一也。进而通过家有老妪说亡母旧事,写家庭人事变故。作者生母去世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是记不分明的(参《先妣事略》)。而那位老妪既是祖母的婢女,又做过两代人的奶妈,通过老妪来追忆旧事,是自然入妙之笔。她所说的,不过是先前母亲曾在何处站过,曾有过一些什么对话。然而就是这些平淡处,最为关情。“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这种追忆,无疑会引起过早地失去母爱的作者的伤心。此可悲二也。再有便是作者自己对祖母的追忆。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竞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渎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以上回忆,看来不过是家庭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所以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以下又带过一笔叙轩中幽静与轩屡遭火而幸存.均关题意。其中轩中关门读书,闻足音而辨人一节,不但善写日常细微感觉,而且还写出了一个耐得寂寞的读书人形象,为下段议论伏笔。

  第三段即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不常居”三字似可收束全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成语。尤觉馀味无穷,饶有新意。

  艺术技巧

  《项脊轩志》表现出很强的艺术功力和写作技巧,分别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细节“撩”情

  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

  三、叠字“助”情

  文章的叠词也是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5页
2、 徐潜编.人生的座右铭 历代经典励志小品: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12:第184页
3、 杨莉,尹清杰,李中惠主编;赵宇,刘海宏,张波副主编;李明,赵方梅,杜红梅等编委.大学语文: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05:第123页
4、 李人杰,闵靓,张爱军主编;王珂菲,汤海涛,苑赫副主编.阅读与欣赏 第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01:第91-9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