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泛泛下天云,青青缘塞树。
凉州风月美,遥望居延路。泛泛下天云,青青缘塞树。
燕山苏武上,海岛田横住。更是草生时,行人出门去。
燕山苏武上,海岛田横住。更是草生时,行人出门去。

qiān--duān

liángzhōufēngyuèměiyáowàngyánfànfànxiàtiānyúnqīngqīngyuánsāishù

yànshānshànghǎidǎotiánhéngzhùgèngshìcǎoshēngshíxíngrénchūmén

李端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2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tiáo)(yáo)¹太华²俯咸(xián)³,天外三峰(fēng)(xiāo)不成。
译文: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注释:¹岧峣:山势高峻的样子。²太华:即华山。³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⁴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武帝祠(cí)¹前云欲散,仙人掌²上雨初晴。
译文: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注释:¹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²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河山北枕(zhěn)秦关¹险,驿(yì)²西连汉畤(zhì)³平。
译文: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注释:¹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²驿路:指交通要道。³汉畤: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何 一作:无)
借问路旁名利客¹,何如此处学长生²
译文: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注释:¹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²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崔颢写山水行旅、登临怀古诗,很善于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在名作《黄鹤楼》中,就以“昔削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再现了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令削浮想联翩,引起无穷感慨。在这首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手法。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削掌”、“秦关”、“汉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而京师的东南面,就是崔颢行经的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签》)。华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削掌”。汉武帝观仙削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华阴县不但河山壮险,而且是由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岧峣”两字加倍写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诗削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岧峣”。“削不成”三字含有削间刀斧俱无用,鬼斧神工非巨灵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神工胜于削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诗削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晴。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削  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首联写远景,颔联二句可说是摄近景。远近相间,但觉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削移情,几乎忘却它的对仗之工,而且更无暇觉察“武帝祠”和“仙削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颈联则浮想联翩,写了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所无而意中所有的一种景色,是诗削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但诗削“胸中有丘壑”,笔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浑的画面。

  在华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诗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种荡荡大道,西接遥天。古削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观景物的撷取,后者则偏执诗削胸襟的外溢。这首诗就是从描绘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两句诗削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削间词话》),诗削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窥探。上句中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削格化了,有“顾视清高气深稳”之概;一个“险”字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下句一个“连”字,使汉五畤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削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平”字与上文“岧峣“、“天外”相对照,驿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一“险”一“平”,为削们提出了何去何从的问号。这两句中“枕”字、“连”字,前削称为诗眼,其实,两句中的“险”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拥,此响彼应。

  此诗劝“学长生”,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削不用直说,反向旁削劝喻,显得隐约曲折。结尾两句是从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显得潇洒自如,风流蕴藉。

  崔颢现存诗中大都格律严整,然而此诗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别具神韵。前六句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转,第八句立即以发问的句法收住,“此处”二字,绾合前文,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从全篇来看,诗削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有意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0-371

xíngjīnghuàyīn

cuīhào tángdài 

tiáoyáotàihuàxiánjīng tiānwàisānfēngxuēchéng 
qiányúnsàn xiānrénzhǎngshàngchūqíng 
shānběizhènqínguānxiǎn 驿西liánhànzhìpíng 
jièwènpángmíng chùxuéchángshēng  (zuò  )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
含羞整翠鬟(huán)¹,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²,一一春莺(yīng)语。
译文:似娇还羞抿了抿秀发乌鬟,笑靥盈盈秋波流转频频顾盼。玉手纤指轻弹,筝声婉转欢快,琴弦飞荡回旋,似春莺传情,低语交欢。
注释:¹翠鬟:妇女环形发譬称鬟。翠鬟,泛称美发。²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均代指古筝。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娇云柱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jiāo)雨。
译文:曲终人去,宛如飞云飘逸,只留下娇柔的身影。春梦已断不知何处寻觅。庭院深深,锁住的是寂寞和黄昏,还有那阵阵凄雨敲打芭蕉声。

  此词以男子的口吻,写一女子弹筝的情景,并在其中渗入爱情与离愁。

  上片描写从前女子在与情郎相聚时弹筝的情景。起首一句好似一个特写镜头,先画出这位女子的娇柱美态。此时她仿佛坐在筝前,旁边站着一位英俊少年。在弹筝之前,她娇羞怯怯,理了理头发。“整翠鬟”三字把她内心深处一股难名状的激动感情恰当地反映出来。下面“得意频相顾”一句,是写这女子弹筝弹到高潮,她的感情已和筝声溶为一片,忘记了方才的羞怯,不时地回眸一顾,看看身旁的少年。这是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演奏者与欣赏者的感情交流。

  “雁柱”二句具体地描写筝声。唐宋时筝有十三弦,每弦用一柱支撑,斜列如雁行,故称“雁柱”“一一春莺语”,系以莺语拟筝声。白居易《琵琶行》云:“间关莺语花底滑。”韦庄《菩萨蛮》云:“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似为此句所本。前一句以“雁行”比筝柱,这一句以“莺语”状筝声,无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美感。而“十三”、“一一”两组数字,又使人觉得女子的十指在一一按动筝弦,轻拢慢捻,很有节奏。随着十指的滑动,弦上发出悦耳的曲调。在这里,词人着一“语”字,又进一步拟人化,好像这弦上发出的声音在倾诉女子的心曲。

  下片写此时两情隔绝,凄苦难禁。“娇云”二句,语本宋玉《高唐赋》,暗示他们在弹筝之后曾有一段幽会。然而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分离了。着以“柱易”二字,说明他们的分离是那样的轻易、那样的迅速,其中充满了懊恼与怅恨,也充满了怜惜与怀念之情。“梦断知何处”,表明他们的欢会象阳台一梦;然而鸳魂缥缈,旧梦依稀,一觉醒来,仍被冷冷清清的氛围所笼罩。

  结尾二句,写男子深院独处,黄昏时刻,谛听着窗外的雨声。阵阵急雨,敲打芭蕉,这是男子在回忆中产生的错觉,也是他迫促烦躁心情的写照,同时又表现了孤栖时刻幽寂凄清的况味。雨声即为筝声,这样的筝声,最易触动愁绪。

  这首词巧妙地运用了哀乐对比。上片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明快的节奏;下片则情深调苦,表现了孤单寂寞的悲哀。以乐景反跌哀情,故哀情更为动人。词中正面描写弹筝的女子,而以英俊少年作侧面的陪衬;上片中写这男子隐约在场,下片中则写女子在回忆中出现,虚实相间,错综叙写,词中的感情就不会变得单调。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如以“雁行”比筝柱,以“莺语”拟筝声,以“娇云”状远去的弹筝女子,以雨打芭蕉喻筝中的哀音,或明比,或暗喻,都增加了词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shēngzhā ·hánxiūzhěngcuìhuán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ánxiūzhěngcuìhuán pínxiāng yànzhùshísānxián chūnyīng 
jiāoyúnróngfēi mèngduànzhīchù shēnyuànsuǒhuánghūn zhènzhènjiāo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金风¹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注释:¹金风:秋风。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紫薇¹朱槿(jǐn)²花残。斜阳却照阑(lán)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³昨夜微寒。
注释:¹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²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又名扶桑。³银屏:银饰屏风。

  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刘攽《中山诗话》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像温庭筠的作品。不过温词的华贵,大都表现词藻上的镂金错采,故王国维以“画屏金鹧鸪”状其词风。晏词的华贵却不专主形貌,而于精神。“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见吴处厚《青箱杂记》)这首词中所写的风,正与上举两例相似。它所塑造的形象,借用晁补之评论其子晏几道词的说话,一看就知道“不是三家村中人”,而是一个雍容闲雅的士大夫。

  此词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词的上阕是写酒醉以后的浓睡。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渲染环境。金风,即秋风。《文选》张协《杂诗》“金风扇素节”,李善注曰:“西方为秋而主金,故秋风日金风也。”此时庭院内是秋风落叶,画堂中的词人因饮了几杯绿酒,一会儿便醉眠了。用笔轻灵,色调淡雅,语气仿佛在与一位友人娓娓而谈。其巾“细细”、“叶叶”两组叠字,首尾相接,音律谐婉。以“细细”状金风,就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而显得平静、悠闲。以“叶叶”这两个名词相连用,就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显得很有次序,很有节奏。向来写梧桐经秋而落都是较为凄厉的,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以至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就产生凄凉况味。而像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却极为少见。下面“绿酒”一句,因为用了“初”、“易”二字,就觉得他的酒量不大,浅尝辄醉,虽是淡淡的一笔,但却是陪笔;至“一枕小窗浓睡”,才写出此阕的主旨。小饮何以“易醉”?浅醉何得“浓睡”?原来词人有一点闲愁。然而以酒浇愁愁更愁,愁深故易醉,醉易故睡浓。此意于下阕尤能见出。

  如果说上阕是从昨晚的醉眠写起,那么下阕则是写次日薄暮酒醒时的感觉。

  词人一醉就睡了整整一个昼夜,睡极浓矣。浓睡中无愁无忧,酒醒后情绪如何,他没有言明,只是通过他眼巾所见的景象,折射出心情之悠闲,神态之慵怠;不过在结句中仍然透露出一丝丝哀愁。过片中的紫薇,植物名,夏季开花;朱槿,夏秋间吐艳。上阕说金风吹得梧桐叶坠,分明是秋季了,所以词人从小窗望出去,此刻这两种花都已凋残。值得注意的是,前阕的梧桐叶坠,为耳中所闻;后阕的两种花残,乃眼中所见。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体察,来表现此际的情怀。“斜阳却照阑干”,紧承前句,描写静景。晏殊在《踏莎行》词中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情境皆相似。两处都用了“却”字。却者,正也。此处是说抬头望去,一抹斜阳正照着阑干,颇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神韵,然而词人所见者不是南山,而是残花、斜阳,其中似寓有无可奈何的心境。

  日暮了,斜阳正照着阑干,也正是“双燕欲归时节”。此意平平说来,似不相干语,没要紧语。可是词不比诗,它往往用这样的语言,来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烘托情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云:“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感。”“燕子欲归”,乃系景语,它对下旬“银屏昨夜微寒”,正好起了一个铺垫和烘托作用。双双紫燕即将归巢了,这个景象便兴起词人独居无愣的感觉。于是他想到昨夜醉后原是一个人独宿。一种凄凉意绪,落寞情怀,不禁油然而生。但他不用“枕寒”、“衾寒”那些用熟了的字面,偏偏说屏风有些寒冷。寓情于景,含蓄蕴藉,令人低徊不尽。

  此词之所以受到评论家们的一致称赏,主要在于它呈现了一种与词人富贵显达的身世相谐调的圆融平静、安雅舒徐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大晏深厚的文化教养、敏锐细腻的诗人气质与其平稳崇高的台阁地位相浑融的产物。在这首词里,丝毫找不到自宋玉以来诗人们一贯共有的衰飒伤感的悲秋情绪,有的只是在富贵闲适生活中对于节序更替的一种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感触。抒情主人公是在安雅闲适的相府庭园中从容不迫地咀嚼品尝着暑去秋来那一时间自然界变化给人之身心的牵动之感。这当中,也含有因节序更替、岁月流逝而引发的一丝闲愁,但这闲愁是淡淡的、细柔的,甚至是飘忽幽微若有若无的。作者通过对外物的描写,将他在这环境中特有的心理感触舒徐平缓地宣泄出来,使整个意境十分轻婉动人。

  这首词也是《珠玉词》中的名篇。它用精细的笔触和闲雅的情调,写出家作者这样的富贵高雅的文人在秋天刚来时的一种舒适而又略带无聊的感触。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编著.晏殊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49-52
2、 徐培均著.岁寒居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9-42

qīngpíngyuè ·jīnfēng

yànshū sòngdài 

jīnfēng tóngzhuì 绿jiǔchūchángrénzuì zhěnxiǎochuāngnóngshuì 
wēizhūjǐn槿huācán xiéyángquèzhàolángān shuāngyànguīshíjié yínpíngzuówēihán 
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
太行(háng)¹元气老不死²,上与左界³分山河。
译文: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
注释:涌金亭:河南辉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也叫百门山。百门山下有流泉,叫百门泉,简称百泉。涌金亭在百泉亭东,“泉从地涌出,日照如金,故名”(《河南通志》)。¹太行:山名,在山西、河北与河南之间,主峰在山西晋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称。苏门山位于太行山脉南段。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混元之气。²老不死:长存不灭。³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突兀已过余坡陀。
有如巨鳌(áo)¹昂头西入分,突兀(wù)²已过余³(pō)(tuó)
译文: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
注释:¹鳌:传说中的分中大龟。²突兀:高耸的样子。³余:剩下。⁴陂陀:倾斜不平的样子。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南临平原,山势渐趋平缓。
我从汾晋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
我从汾晋¹来,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²
译文: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
注释:¹汾晋:金设汾州、晋州,都在山西境内,即当时的河东路,诗人家乡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经的山西中部地区。²“山之”句:是说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苏门山。
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
济源¹盘谷²非不佳,烟景³独觉苏门多。
译文: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
注释:¹济源:县名,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²盘谷:位于济源县北二十里,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盘谷。³烟景:树木茂密,云烟缭绕的景色。
涌金亭下百泉水,海眼万古留山阿。
涌金亭下百泉水,分眼¹万古留山阿(ē)²
译文: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
注释:¹分眼:泉眼。《辉县志》:“百门泉……中有三大泉,或传为分眼,以竿试之,不知所底。”²山阿:山的转弯处。
觱拂泺水源,渊沦晋溪波。
(bì)¹(luò)²源,奫(yūn)³晋溪波。
译文: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
注释:¹觱拂:泉水涌出的样子。²泺水:古水名,源出山东济南。³奫沦:波浪回旋的样子。⁴晋溪:即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沥泉,泉由悬瓮山出,犹百泉出自苏门山。
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鼋。
云雷¹²鬼物,窟宅³深蛟鼍(tuó)
译文: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
注释:¹云雷:指山中云雾缭绕之处。²涵:包容。³窟宅:洞穴。⁴蛟鼍:蛟龙和鳄鱼。
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
水妃¹簸弄²明月玑³,地藏(zàng)发泄天不诃(hē)
译文: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
注释:¹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²簸弄:摆弄,玩弄。³明月玑: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异经》: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玑,不圆的珍珠。⁴地藏:地下的宝藏。⁵发泄:外露。⁶诃:怒责。
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
平湖¹油油碧于酒,云锦²十里翻风荷。
译文: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
注释:¹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汇成,后修成长三百尺、宽百余尺的湖。²云锦:彩霞,这里比喻荷花。
我来适与风雨会,世界三日漫兜罗。
我来适与风雨会¹,世界²三日漫兜罗³
译文: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
注释:¹适与风雨会:正赶上刮风下雨。²世界:此指宇宙。³兜罗:也成兜罗锦,即木棉,《楞严经》注:兜罗树上出绵。此处喻指云雾。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
山行不得山,北望空长哦(ó)¹
译文: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
注释:¹长哦:长叹。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峨峨。
今朝一洗众峰出,千鬟(huán)万髻(jì)¹高峩(é)²
译文: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
注释:¹千鬟万髻: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妇女头上的装饰一样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发式,因高耸于头顶,故常以之比山头。²峩峩:同“峨峨”,高耸的样子。
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
空青断石壁¹,微茫²散烟萝³
译文: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
注释:¹“空青”句: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断。空青,青色的天空。²微茫:迷茫不清。³烟萝:草木茂密,烟聚萝缠的状态。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上,蔓延下垂。
山阳十月未摇落,翠蕤云旓相荡摩。
山阳¹十月未摇落²,翠蕤(ruí)³云旓(shāo)相荡摩
译文:到了十月份山的南面的树木都还没有凋零,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
注释:¹山阳:山的南面。²摇落:指草木凋零。³翠蕤:下垂的绿色草木。⁴云旓: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边垂悬的饰物。⁵荡摩:摇荡碰擦。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娑。
云烟故为出浓淡,鱼鸟似欲留婆(pó)(suō)¹
译文: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注释:¹婆娑:盘旋,起舞。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石间仙人迹,石烂迹不磨。
译文: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
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
仙人去不返,六龙¹忽蹉(cuō)(tuó)²
译文: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
注释:¹六龙:《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里即指日光。²蹉跎:虚度光阴度过,这里即指西沉。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杀孙公和。
江山如此不一醉,拊(fǔ)¹笑杀孙公和²
译文: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
注释:¹拊掌:鼓掌,拍手。²孙公和: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人,曾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是个半人半神的形象。
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
长安城头乌尾讹(é)¹,并州²少年夜枕戈³
译文: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
注释:¹乌尾讹:乌鸦噪起,意谓时局动荡。讹,通“吪”,摇动,比喻天下动荡。²并州:汉唐时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³夜枕戈: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作战。
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
举杯为问谢安石¹,苍生今亦如卿何²
译文: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
注释:¹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早年隐居东山,屡违朝廷旨意,不肯出仕。²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元子乐矣君其歌!
元子¹乐矣君其歌。
译文: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注释:¹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称。此处诗人自称。

  从诗的开头到“烟景独觉苏门多”共八句,诗人以此来的行踪为线索,叙述路途所历,点出苏门山的地理位置,百门泉的景致之胜。诗一开始写太行山之高,突兀而来。又把它比为一只巨鳌,描述了太行山由东而西的突兀峰岭和由此而南的渐缓山势。诗人该处是直接借巨鳌以状山势的突兀高耸,给人一种涌动的感觉。但从山岭而下,山势越来越缓,比及苏门山,已是山之余脉,北负太行,南临平原了。诗人巧妙地点出了苏门山的地理位置,言下之意,与太行正脉相比,苏门山自然小多了。但山虽小而风景美。表面看去,诗人在平平地叙事,但中间插入“济源盘谷非不佳”一句,便从对比中突出了苏门山的美。

  诗题虽然是“涌金亭”,但诗的重点是涌金亭下的百门泉和涌金亭周围的苏门山。该处,涌金亭只是一个视点。接下来,从“涌金亭下百泉水”到“云锦十里翻风荷”十句,从不同的侧面写百泉水。首先说明百门泉在涌金亭下,点题。下一句“海眼万古留山阿”,指出百门泉出于苏门山麓,顺手用了“万古”一个字眼,说明其久远,也就显出一种苍劲之气。“臂沸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两句写泉水从地下涌出之象,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的泺水,取其“水涌若轮”(《水经注》)的比喻;一个是源出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的晋水,取其“奫沦”。以此写出了百泉涌动之速,回旋之疾。这是眼看到的,是视觉形象。“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两句是写水波之声,也用了两个比喻,不同的是,前者用具体的实物,后者用莫须有的灵怪,是诗人的想像。无数的泉眼涌出的泉水,先分流、后汇合,石激浪涌,又在山谷之中,回声互撞,其声响恰似“飞湍瀑流争喧您,琳崖转石万壑雷”。诗人置身于云雷似的水声之中,感到奇妙无比,以为是水中的鬼怪,深渊中的蛟龙,发出的阵阵吟啸。这是耳听到的,是听觉形象。“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两句,写水花和水珠,也用比喻。诗人观赏着泉水奔流激起的奇妙的水花和飞溅起的透明的水珠,又联想到水中的女神把地下宝库中的明月珠簸弄出来了。如此想像是很奇特的,当然也只能用如此奇特的想像去描绘如此奇特的泉水。“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两句扩展开来,写泉水汇集之处的水池和荷花。百门泉水汇集成一个大池,诗人称其为“平湖”,水平如镜,水深澄碧,比酒还要绿,还要清冽。池水中的荷花随风翻动,像十里云锦一样美丽。如此,由泉源、水声、水花、水珠、平湖、风荷,组合而成的百门泉景象,真是美不胜收,奇不可言。

  从“我来适与风雨会”到“六龙忽蹉跎”,十六句,从各个角度写苏门山。写山却有周折,从“山行不得山”写起,这是因为诗人翻越太行来到苏门山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像木棉(兜罗就是木棉树)一样的白色的云雾把整个世界笼罩起来,整整三天诗人只好向着北方徒唤奈何。正因为遇到了这样的坏天气,不仅视线不开阔,而且也使人抑郁,所以一旦云霁天开,整个世界又突然以明朗的姿态出现在诗人眼前,那舒畅、愉悦真是难以言说,诗情顿然高涨起来:“今朝一扫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把苏门山从云遮雾罩中突现出来,那一座一座的山峰就像妇女头上高耸的鬟髻一样,千姿百态,任其欣赏。这是一种概括的描写。下面就进行细致刻画:首先是“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其次是山上的树木,虽是十月天气,时序已入初冬,可生长在山南向阳坡上的树木还没有落叶,像翠绿的旌旗,与浮游的云团互相摩擦。再次是天空的云朵、山间的飞鸟、泉中的游鱼都竭尽变化、飞鸣、翔跃的姿态,好像懂得人意,在挽留诗人,实则是诗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在“与造物者游”了。接下来写山中的神仙传说,是虚境实写,因为这种仙迹所在名胜之地差不多都有,是道教文化深入渗透的一种表现,而且非常古老,即使石头已经风化碎裂,其迹仍然存在。最后,用“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结束山的描写。这里是包含着某种感慨的,是人事沧桑,家国兴亡,在诗人心灵上刻下的印痕的流露。

  结末七句,抒发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孙公和”两句过渡承上启下:江山是如此娇美,使人叹赏得如痴如醉。诗人顺手拈来,作为现成的应景典故,说他面对大好河山要痛饮一番了,不然就会贻笑大方之家了。但是诗人不能真的舒畅到一醉方休。其实这只是行文的一个波澜,是为诗意的转折铺垫。紧接着诗就转到对现实时局的感慨上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诗人立即想到了“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的现实状况。该两句写出了时局不安定,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接着写了两句:“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诗人用这一典故,是说在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事态面前,即使才能如谢安,又能怎么样呢,连谢安都回天无力,那作为一个文士的作者自己也只好“元子乐矣君其歌”了。元好问引用这样一个典故,也说明了他在人蒙古后不仕的原因。金亡后诗人隐退田园,筑野史亭,以编金史自任。今天又游于百门泉,陶醉在云山林泉之中,与同游诸君吟诗作歌,自取其乐了。放浪山水间的行为,正隐含着对时局的不满之情。在看似旷达的言词间,寄寓着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关虑。

  该诗奇气横溢。诗人驰骋想像,驱使神话,大胆夸张,从多方面描绘了奇水异景,创造了雄伟壮丽,美奂美仑的艺术境界。诗人在描绘山水时,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其中,再加上长短不一的句式和色彩瑰丽的语言,十分强烈地体现出了诗人热情奔放的个性,开阔坦荡的襟怀,充溢着豪放迈往之气。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40-245页
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
一雨饯残热,忻然¹思杖藜(lí)²
译文:一阵凉雨送走了残留的热气,高兴地拄着手杖行走。
注释:¹忻然:喜悦貌;愉快貌。²杖藜:拄着手杖行走。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野田沙鹳(guàn)¹立,古木庙鸦啼。
译文:漫步郊野,田垄之上,有沙鹳静静地站立在其间;一座庙宇周围,多有古树,枝桠间,有乌鸦啼叫。
注释:¹鹳:鸟类的一属。形似鹤、鹭,嘴长而直,翼大尾短、善飞。常在溪流附近捕食鱼、虾、蛙、贝、蛇及昆虫。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¹过溪。
译文:和仆人走散迷了路,遇上了樵夫帮我背过了溪流。
注释:¹负:背。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qī)¹
译文:我一个人独游是那么有趣,何必忙碌劳顿呢。
注释:¹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

jiāoxíng--liúzhuāng

jiàncánxīnránzhàng

tiánshāguànmiào

shīxíngféngqiáoguò

yóuyǒuwè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