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穷东野,江湖困子长。
逢人双白眼,炫俗小红裳。
旧句传枫冷,新吟带柳香。
还能相料理,亦足慰凄凉。
天地穷东野,江湖困子长。
逢人双白眼,炫俗小红裳。
旧句传枫冷,新吟带柳香。
还能相料理,亦足慰凄凉。
艾性夫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 3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褪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xiè)¹,落絮轻谁扑绣帘。
译文: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注释:¹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或景区休憩建筑。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译文: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译文:手拿着锄花的铁锄,挑开门帘走到园里。园里花儿飘了一地,我怎忍心踏着花儿走来走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译文:轻佻的柳絮,浅薄的榆钱,只知道显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飘零,也不管李花纷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译文:待到来年大地春回,桃树李树又含苞吐蕊。可来年的闺房啊,还能剩下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译文: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着花香的巢儿刚刚垒成。梁间的燕子啊,糟蹋了多少鲜花多么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译文:明年百花盛开时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译文:一年三百六十天啊,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译文:明媚的春光,艳丽的花朵,能够支撑几时。一朝被狂风吹去,再也无处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译文:花开时节容易看到,一旦飘落难以找寻。站在阶前愁思满怀,愁坏了我这葬花的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译文:手里紧握着花锄,我默默地抛洒泪珠。泪珠儿洒满了空枝,空枝上浸染着斑斑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译文: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译文:青冷的灯光照射着四壁,人们刚刚进入梦境。轻寒的春雨敲打着窗棂,床上的被褥还是冷冷冰冰。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奴 一作:侬)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译文:人们奇怪是什么事情,使我今天这样格外伤心?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译文:我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春天悄然无语地降临人间,又一声不响地离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译文:昨晚不知院外什么地方,传来一阵阵悲凉的歌声。不知道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那鸟儿的精灵?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译文:不管是花儿的灵魂,还是鸟儿的精灵,都一样地难以挽留。问那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那花儿,花儿低头含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译文:我衷心地希望啊,如今能够生出一双翅膀。尾随那飞去的花儿,飞向那天地的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¹
译文:纵使飞到天地的尽头,那里又有埋葬香花的魂丘?
注释:¹香丘:是根据佛教名词“香山”新造的词,意思是香气缭绕的小山丘,比喻有一小方受佛教庇护,可以安居乐业的土地。不奢求香气缭绕的蓬莱仙境。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póu)¹净土²掩风流。
译文:不如用这锦绣的香袋,收敛你那娇艳的尸骨。再堆起一堆洁净的泥土,埋葬你这绝代风流。
注释:¹一抔:意思是一捧之土。典出《史记·张释之冯唐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²净土:佛教专用名词,原意指完全被佛教度化的土地,净土上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外道。与“一抔”联用后成为双关语,也指只有汉文化,不被佛教文化谁染的土地。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译文:愿你那高贵的身体,洁净的生来,洁净的死去。不让它沾染上一丝儿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译文:花儿啊,你今天死去,我来把你收葬。谁知道我这薄命的人啊,什么时候忽然命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nóng)知是谁¹
译文:我今天把花儿埋葬,人们都笑我痴情。等到我死去的时候,有谁把我掩埋?
注释:¹他年葬奴知是谁:这一句中在周汇本中出现了矛盾。在《葬花吟》中打出的是“奴”,而在下一章节中宝玉感慨句写出的是“我”,而周先生在注释中特意说明用“奴”“我”字样可体现小女随口吟成,改成“侬”尽显文人酸气。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译文:不信请看那凋残的春色,花儿正在渐渐飘落。那也就是闺中的少女,衰老死亡的时刻。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程高通行本
译文:一旦春天消逝,少女便也白发如丝。花儿凋零人死去,花儿人儿两不知!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甲戌本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帘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周汝昌校本

  《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葬花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初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像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薛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不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就是这个意思。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应不是主观臆断;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像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也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的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伤春惜花词句的悱恻缠绵。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不自知。”黛玉这首抒情诗,实际上也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她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说这首诗是谶语,是就其整体的思想而言,并不是说每字每句都隐示着黛玉的具体遭遇。

  《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且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读者起过不良的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

  其实《葬花吟》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的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没有好命运。

参考资料:
1、 季学原 .红楼梦诗歌精华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98-104 .

zànghuāyín

cáoxuěqín qīngdài 

huāxièhuāfēihuāmǎntiān hóngxiā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yóuruǎnpiāochūnxiè luòqīngzhānxiùlián 
guīzhōngérchūn chóumǎnhuái怀shìchù 
shǒuhuāchúchūxiùlián rěnluòhuālái 
liǔjiáfāngfēi guǎntáopiāofēi 
táomíngniánnéngzài míngniánguīzhōngzhīyǒushuí 
sānyuèxiāngcháolěichéng liángjiānyàntàiqíng 
míngniánhuāsuīzhuó quèdàorénliángkōngcháoqī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fēngdāoshuāngjiànyánxiāng 
míngmèixiānyánnéngshí zhāopiāonánxún 
huākāijiànluònánxún jiēqiánchóushāzànghuārén 
huāchúlèiàn shàngkōngzhījiànxuèhén 
juānzhènghuánghūn chúguīyǎnchóngmén 
qīngdēngzhàorénchūshuì lěngqiāochuāngbèiwèiwēn 
guàishìbèishāngshén bànwèiliánchūnbànnǎochūn 
liánchūnzhìnǎo zhìyòuyánwèiwén 
zuóxiāotíngwàibēi zhīshìhuāhúnniǎohún 
huāhúnniǎohúnzǒngnánliú niǎoyánhuāxiū 
yuànnóngshēngshuāng suíhuāfēidàotiānjìntóu 
tiānjìntóu chùyǒuxiāngqiū 
wèiruòjǐnnángshōuyàn póujìngyǎnfēngliú 
zhìběnjiéláihuánjié qiángnàoxiàngōu 
ěrjīnnóngshōuzàng wèinóngshēnsāng 
nóngjīnzànghuārénxiàochī niánzàngnóngzhīshìshuí 
shìkànchūncánhuājiànluò biàn便shìhóngyánlǎoshí 
zhāochūnjìnhóngyánlǎo huāluòrénwángliǎngzhī   chénggāotōngxíngběn

huāxièhuāfēifēimǎntiān hóngxiā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yóuruǎnpiāochūnxiè luòqīngzhānxiùlián 
guīzhōngérchūn chóumǎnhuái怀shìchù 
shǒuhuāchúchūxiùlián rěnluòhuālái 
liǔjiáfāngfēi guǎntáopiāofēi 
táomíngniánnéngzài míngniánguīzhōngzhīyǒushuí 
sānyuèxiāngcháolěichéng liángjiānyàntàiqíng 
míngniánhuāsuīzhuó quèdàorénliángkōngcháoqī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fēngdāoshuāngjiànyánxiāng 
míngmèixiānyánnéngshí zhāopiāonánxún 
huākāijiànluònánxún jiēqiánmēnzànghuārén 
huāchúlèiàn shàngkōngzhījiànxuèhén 
juānzhènghuánghūn chúguīyǎnchóngmén 
qīngdēngzhàorénchūshuì lěngqiāochuāngbèiwèiwēn 
guàishìbèishāngshén bànwèiliánchūnbànnǎochūn 
liánchūnzhìnǎo zhìyòuyánwén 
zuóxiāotíngwàibēi zhīshìhuāhúnniǎohún 
huāhúnniǎohúnzǒngnánliú niǎoyánhuāxiū 
yuànxiéxiàshēngshuāng suíhuāfēidàotiānjìntóu 
tiānjìntóu chùyǒuxiāngqiū 
wèiruòjǐnnángshōuyàn jìngyǎnfēngliú 
zhìběnjiéláihuánjié qiángnàoxiàngōu 
ěrjīnnóngshōuzàng wèinóngshēnsāng 
nóngjīnzànghuārénxiàochī niánzàngnóngzhīyǒushuí 
shìkànchūncánhuājiànluò biàn便shìhóngyánlǎoshí 
zhāochūnjìnhóngyánlǎo huāluòrénwángliǎngzhī   jiǎběn

huāxièhuāfēihuāmǎntiān hóngxiāoxiāngduànyǒushuílián 
yóuruǎnpiāochūnxiè luòqīngzhānxiùlián 
liánzhōngérchūn chóumǎnhuái怀chù 
shǒuhuāchúchūxiùlián rěnluòhuālái 
liǔjiáfāngfēi guǎntáopiāoliǔfēi 
táomíngniánnéngzài míngsuìguīzhōngzhīyǒushuí 
sānyuèxiāngcháolěichéng liángjiānyàntàiqíng 
míngniánhuāsuīzhuó quèdàorénliángkōngcháoqīng 
niánsānbǎiliùshí fēngdāoshuāngjiànyánxiāng 
míngmèixiānyánnéngshí zhāopiāonánxún 
huākāijiànluònánxún jiēqiánmēnshāzànghuārén 
xiāngchúlèiàn shànghuāzhījiànxuèhén 
juānzhènghuánghūn chúguīyǎnchóngmén 
qīngdēngzhàorénchūshuì lěngqiāochuāngbèiwèiwēn 
guàishìbèishāngshén bànwèiliánchūnbànnǎochūn 
liánchūnzhìnǎo zhìyòuyánwén 
zuóxiāotíngwàibēi zhīshìhuāhúnniǎohún 
huāhúnniǎohúnzǒngnánliú niǎoyánhuāxiū 
yuànxiéxiàshēngshuāng suíhuāfēiluòtiānjìntóu 
tiānjìntóu chùyǒuxiāngqiū 
wèiruòjǐnnángshōuyàn póulěngyǎnfēngliú 
zhìběnjiéláihuánjié qiángnàoxiàngōu 
ěrjīnshōuzàng wèishēnwáng 
jīnzànghuārénxiàochī niánzàngzhīshìshuí 
shìkànchūncánhuājiànluò biàn便shìhóngyánlǎoshí 
zhāochūnjìnhóngyánlǎo huāluòrénwángliǎngzhī   zhōuchāngjiàoběn

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堆枕乌云堕(duò)翠翘(qiáo)。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xuān)(xuān)一袅(niǎo)¹楚宫腰²。那更(gèng)春来,玉减香消。
译文:乌黑的长发像乌云堆砌在枕上,发间的翠翘也已经歪落。午睡间突然被惊醒,望着满眼却只是春色的温红软绿。轻柔优美的人儿,哪经得起又一春的岁月煎熬。只怕,人老珠黄玉减香消。
注释:¹嬛嬛一袅:嬛嬛:轻柔美丽;袅:指体态优美的样子;形容女子婀娜多姿。²楚宫腰:形容女性细小的腰身。
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biāo)。断肠风月可怜宵(xiāo)¹。忍使恹(yān)²,两处无聊。
译文:柳树下的红门伴着小桥。多少次等到天黑点上蜡烛映红了窗子,多少次误以为是他打马经过。断肠呀,风花雪月可怜无尽长宵。忍着萎靡的样子,却又,十分无聊。
注释:¹宵:夜。²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jiǎnméi··duīzhěnyúnduòcuìqiào--càishēn

duīzhěnyúnduòcuìqiàomèngjīnghuímǎnyǎnchūnjiāohuánhuánniǎochǔgōngyāogèngchūnláijiǎnxiāngxiāo

liǔxiàzhūménbàngxiǎoqiáohóngchuāngrènmíngbiāoduànchángfēngyuèliánxiāorěn使shǐyānyānliǎngchùliáo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译文:溪水奔流,看上去无情却有情,进入山中三天,溪水总是伴着我前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岭头¹便是分头²处,惜别潺(chán)(yuán)³一夜声。
译文: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听到流水一夜潺湲作响如同深情的惜别之声。
注释:¹岭头:山头。²分头:分别;分手。《文苑英华》作“分流”。³潺湲: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这里是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是唐代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的感受。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首句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的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是诗人时而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统一。开头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才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所以行人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就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清澈的面影、流动的身姿和清脆的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我们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这位有情良伴的欣喜。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登上山岭头就是我俩的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与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的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的感到这溪水“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的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体会如此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在不言之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生活的深切体会,对朋友间友谊的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在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是诗意出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7-1118

guòfēnshuǐlǐ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shuǐqíngyǒuqíng shānsāntóngxíng 
lǐngtóubiàn便shìfēntóuchù biéchányuánshēng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花间¹一壶酒,独酌(zhuó)无相亲²
译文:花丛中摆下一壶好酒,无相知作陪独自酌饮。
注释:酌:饮酒。独酌:一个人饮酒。¹间:一作“下”, 一作“前”。²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¹
译文:举杯邀请明月来共饮,加自己身影正好三人。
注释:¹“举杯”二句: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月既¹不解²饮,影徒³随我身。
译文: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影子徒然在身前身后。
注释:¹既:已经。²不解:不懂,不理解。³徒:徒然,白白的。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暂伴月将¹影,行乐须及春。
译文:暂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
注释:¹将:和,共。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我歌月徘(pái)(huái)¹,我舞影零乱²
译文:我唱歌月亮徘徊不定,我起舞影子飘前飘后。
注释:¹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²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醒时相交欢¹,醉后各分散。(另版本“相”为“同”)
译文:清醒时我们共同欢乐,酒醉以后各奔东西。
注释:¹同交欢:一起欢乐。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永结无情游¹,相期邈(miǎo)云汉²
译文:但愿能永远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注释:¹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²相期邈云汉:约定在天上相见。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里指遥天仙境。“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天若不爱酒,酒星¹不在天。
译文: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注释:¹酒星:古星名。也称酒旗星。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¹
译文: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注释:¹酒泉:酒泉郡,汉置。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肃省酒泉市。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译文: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译文: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译文: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三杯通大道¹,一斗合自然。
译文: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注释:¹大道:指自然法则。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但得酒中趣¹,勿为醒者传。
译文: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注释:¹酒中趣:饮酒的乐趣。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三月咸阳城¹,千花昼如锦。
译文:三月里的长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锦。
注释:¹咸阳城:此指长安城。“城”一作“时”。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¹饮。
译文:谁能如我春来独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饮?
注释:¹径须:直须。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穷通¹与修短²,造化³夙所禀。
译文:富贫与长寿,本来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注释:¹穷通:困厄与显达。²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³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一樽齐死生¹,万事固难审。
译文:酒杯之中自然死生没有差别,何况世上的万事根本没有是非定论。
注释:¹齐死生:生与死没有差别。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醉後失天地,兀然¹就孤枕²
译文:醉后失去了天和地,一头扎向了孤枕。
注释:¹兀然:昏然无知的样子。²孤枕:独枕。借指独宿、独眠。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译文: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穷愁¹千万端²,美酒三百杯³
译文:无穷的忧愁有千头万绪,我有美酒三百杯多。
注释:¹穷愁:穷困愁苦。²千万端:一作“有千端”。³三百杯:一作“唯数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译文:即使酒少愁多,美酒一倾愁不再回。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所以知酒圣¹,酒酣(hān)心自开。
译文:因此我才了解酒中圣贤,酒酣心自开朗。
注释:¹酒圣:谓豪饮的人。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辞粟卧首阳¹,屡空²饥颜回³
译文:辞粟只能隐居首阳山,没有酒食颜回也受饥。
注释:¹卧首阳:一作“饿伯夷”。首阳,山名。一称雷首山,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²屡空:经常贫困。谓贫穷无财。³颜回: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当代不乐饮¹,虚名安用²哉。
译文:当代不乐于饮酒,虚名有什么用呢?
注释:¹乐饮:畅饮。²安用:有什么作用。安,什么。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xiè)(áo)¹即金液²,糟丘³是蓬莱
译文:蟹螯就是仙药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莱。
注释:¹蟹螯: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²金液:喻美酒。³糟丘:积糟成丘。极言酿酒之多,沉湎之甚。⁴蓬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此处泛指仙境。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且须饮美酒,乘月¹醉高台。
译文:姑且先饮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注释:¹乘月:趁着月光。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杯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杯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杯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杯独,由杯独而独,再由独而杯独的复杂情感。全诗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因此一直为后人传诵。

  第二首诗通篇议论,堪称是一篇“爱酒辩”。开头从天地“爱酒”说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说明天地也爱酒,再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杯愧天”的结论。接着论人。人中有圣贤,圣贤也爱酒,则常人之爱酒自杯在话下。这是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诗中说:“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又以贬低神仙来突出饮酒。从圣贤到神仙,结论是爱酒杯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后将饮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并且酒中之趣的杯可言传的。此诗通篇说理,其实其宗旨杯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这杯合逻辑的议论,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的爱酒,只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情怀。

  第三首诗开头写诗人因忧愁杯能乐游,所以说“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诗人希望从酒中得到宽慰。接着诗人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在精神上寻求慰藉,并得出“此乐最为甚”的结论。诗中说的基本是旷达乐观的话,但“谁能春独愁”一语,便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失意悲观情绪。旷达乐观的话,都只是强自宽慰。杯止杯行,杯塞杯流。强自宽慰的结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弥激。当一个人在痛苦至极的时候发出一声狂笑,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其内心的极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难以排遣的时候,发出醉言“杯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时,读者同样可以从这个“乐”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以旷达写牢骚,以欢乐写愁苦,是此诗艺术表现的主要特色,也是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第四首诗借用典故来写饮酒的好处。开头写诗人借酒浇愁,希望能用酒镇住忧愁,并以推理的口气说:“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接着就把饮酒行乐说成是人世生活中最为实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诗人故意贬抑了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表达虚名杯如饮酒的观点。诗人对伯夷、叔齐和颜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态度,这样写是为了表示对及时饮酒行乐的肯定。然后,诗人又拿神仙与饮酒相比较,表明饮酒之乐胜于神仙。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并杯是真的要学毕卓以饮酒了结一生,更杯是肯定纣王在酒池肉林中过糜烂生活,只是想说明必须乐饮于当代。最后的结论就是:“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话虽这样说,但只要细细品味诗意,便可以感觉到,诗人从酒中领略到的杯是快乐,而是愁苦。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3
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61-69
3、 程千帆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7-348

yuèxiàzhuóshǒu

bái tángdài 

huājiānjiǔ zhuóxiāngqīn 
bēiyāomíngyuè duìyǐngchéngsānrén 
yuèjiěyǐn yǐngsuíshēn 
zànbànyuèjiāngyǐng xíngchūn 
yuèpáihuái yǐnglíngluàn 
xǐngshíxiāngjiāohuān zuìhòufēnsàn  lìngbǎnběn xiāng wéi tóng  
yǒngjiéqíngyóu xiāngmiǎoyúnhàn 

tiānruòàijiǔ jiǔxīngzàitiān 
ruòàijiǔ yīngjiǔquán 
tiānàijiǔ àijiǔkuìtiān 
wénqīngshèng dàozhuóxián 
xiánshèngyǐn qiúshénxiān 
sānbēitōngdào dǒurán 
dànjiǔzhōng wèixǐngzhěchuán 

sānyuèxiányángchéng qiānhuāzhòujǐn 
shuínéngchūnchóu duìjìngyǐn 
qióngtōngxiūduǎn zàohuàsuǒbǐng 
zūnshēng wànshìnánshěn 
zuìhòushītiān ránjiùzhěn 
zhīyǒushēn zuìwèishèn 

qióngchóuqiānwànduān měijiǔsānbǎibēi 
chóuduōjiǔsuīshǎo jiǔqīngchóulái 
suǒzhījiǔshèng jiǔhānxīnkāi 
shǒuyáng kōngyánhuí 
dāngdàiyǐn míngānyòngzāi 
xièáojīn zāoqiūshìpénglái 
qiěyǐnměijiǔ chéngyuèzuìgāotái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碧幕¹霞绡(xiāo)²一缕红。槐枝啼宿鸟³,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lán)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译文:碧蓝天上丝罗般的彩霞染成一抹艳红。槐树枝头,宿鸟呼朋唤侣,暮霭冷烟渐渐浓。我斜倚画栏发愁在小楼东。月色凄清朦胧,透过游曳的碧云,晚风传来一阵阵哀怨的笛声。
注释:¹碧幕:碧绿的天幕,指碧空。古人谓天为幕,谓地为席,故曰碧幕。²霞绡:古人或以霞喻红绡,或以红绡拟霞。绡,丝帛。唐·温庭筠《锦城曲》:“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³宿鸟:归巢栖息的鸟。⁴画阑:有彩绘的栏杆。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¹。翠绡²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mì)征鸿³
译文:往事都已成空。屈原忧国的忠魂无法飞到楚王官。我试将绿丝帕染满血泪,暗暗装封。可是江南如此辽阔,上哪儿寻觅一只鸿雁,为我捎信飞入九重宫。
注释:¹楚王宫:借指宋王朝的宫廷。²翠绡:指用彩绡作信笺。³征鸿:远飞的大雁。

  词的上阕写景,词人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气氛,借以烘托自己内心的悲哀和冷寂。“碧幕霞绡一缕红。”日近西山,夜幕即将降临,轻绡一样的彩云穿透蓝色的天空,投下一缕红色的霞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美丽的景色不禁让人心生哀愁、留恋。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残霞渐渐消散,暮色苍茫,夜里投宿在槐树枝头上的鸟儿啼叫着。暮色中本就冷烟浓密,鸟儿的啼叫声更增添几分凄凉。“冷”字不仅指秋天薄暮时天气微冷,还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冷寂和愁绪。

  作者怀着满腹愁绪倚在画阑之东,看月亮缓缓升起。黄昏的月光凄迷朦陇,远处的笛声穿透碧云风传来。一个“愁”字写出词人的满腹惆怅。黄昏时分,月儿初升,薄暮还未消散,月光透过云层照向大地,凄冷、模糊。“黄昏月,一笛碧云风”描绘出一幅凄凉、寂静的图画。南朝诗人江淹有“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诗句,所以“碧云风”应暗含有“佳人”之意,只是这里的“佳人”是词人政治上的知己。

  下阕开始抒情,词人心中的忠愤之气仿佛呼之欲出。当年作者多次向宋孝宗上书均无果。虽然一片忠心如石沉大海,但是陈亮的救国雄心却并没有随之湮灭,他依然怀着一腔赤诚,希望为复国大计做一番事业。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此处作者以屈原自比。当年楚怀王听不进忠臣屈原的进言,放逐屈原,如今的宋孝宗一如当时的楚怀王,无视贤良,重用奸佞之臣。尽管如此,词人还是想去见他,想向他款款陈情,再进忠言。可是梦魂怎么能穿越千里,到达他的身边。

  “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据《丽情集》记载,唐代御史裴质曾与成都官伎灼灼感情甚笃。后来,裴质被召回朝中之后,灼灼用软绡收集了自己的眼泪寄给他。此处词人自喻为灼灼,想用翠绿色的软绡收集自己的眼泪,寄给皇帝,以让他知晓自己的一片赤诚忠心,却不知道应该差谁去寄。

  江南大地虽然非常辽阔,但是作者却无法找到一只可以寄书的鸿雁。鸿雁传书是一个典故,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朝使臣为了诈骗匈奴单于,告诉他汉廷知道苏武还活着,因为他曾让大雁带回过书信。此处词人说找不到可以寄书的鸿雁,实际上是慨叹无人能将他的一腔忠心和北伐之志告诉皇帝。

  朝廷苟安江左,满怀爱国之志的陈亮却元用武之地。在他写给吕祖谦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念及此,或推案大呼,或悲泪填臆,或发上冲冠,或拊掌大笑。”其内心的抑郁不平,溢于言表。这首词多处用典,作者借助典故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不能直说的情感。

  全词以美人相思自喻,表达作者对孝宗的一片忠忱。他格外希望孝宗能成为恢复中原、统一神州的中兴之主,可是“往事已成空”,朝廷苟安自保,忠言不被采纳,作者和泪陈词,但君门九重,朝臣梗阻,因而无法传到深宫。永康距临安非遥,词中屡言梦魂不到,江南水阔,征鸿难觅,在于表明作为一介布衣的爱国志士,与朝廷之间隔着多少无形的障碍,要实现报国之志,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外患频仍,皇帝昏庸,“文死谏,武死战”,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也铸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精神,难能可贵的是:陈亮既不是文臣,又不是武将,不过一介布衣,一个小小老百姓,多次向皇帝上书,不被采纳,依然初衷不改,在词章里表达那种输肝沥胆的血泪忠诚和忧患意识,就连南宋朝廷的衮衮诸公也无几个人能做到,无怪作为词坛领袖兼封疆大吏的辛弃疾也对他钦佩不已。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539

xiǎozhòngshān··xiáxiāohóng--chénliàng

xiáxiāohónghuáizhī宿niǎolěngyānnóngxiǎolóuchóuhuàlándōnghuánghūnyuèyúnfēng

wǎngshìchéngkōngmènghúnfēidàochǔwánggōngcuìxiāolèiàntōufēngjiāngnánkuòchùzhēng鸿h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