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三献罢,严卫百灵朝。警跸移前殿,宫车上渭桥。
祖庭三献罢,严卫百灵朝。警跸移前殿,宫车上渭桥。
寒霜凝羽葆,野吹咽笳箫。已向新京兆,谁云天路遥。
寒霜凝羽葆,野吹咽笳箫。已向新京兆,谁云天路遥。

dàizōngwǎn--duān

tíngsānxiànyánwèibǎilíngcháojǐngqián殿diàngōngchēshàngwèiqiáo

hánshuāngníngbǎochuīyànjiāxiāoxiàngxīnjīngzhàoshuíyúntiānyáo

李端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2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
客从长安来,驱马邯(hán)(dān)¹道。
译文:我这个游客从长安来,策马走上了邯郸道。
注释:¹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唐时置邯郸县,即今邯郸市。
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
伤心丛台¹下,一带生蔓草。
译文:令人伤心的是,在那丛台之下,一旦长满了丛生的蔓草。
注释:¹丛台:战国时邯郸的名观之一。
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客舍心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译文:客舍的大门向着漳水边,垂杨下系着钓鱼船。
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邯郸女儿夜沽(gū)¹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译文:邯郸的姑娘晚上也卖酒,挑亮灯光对着客人大数钱。
注释:¹沽:卖。
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mǐng)(dǐng)¹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lú)²上眠。
译文:已是月上中天,我喝得酩酊大醉,狂歌一曲就在酒垆上酣眠。
注释:¹酩酊:形容大醉。²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全诗采用五七言杂用的短古形式。前四句五言叙写自己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上的经历和丛台访古的见闻感受。纯用简笔叙事抒情,即使是丛台怀古这样一个可以写一首长篇七古的题目,也只用“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二语轻轻带过。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题为“邯郸客舍歌”,前四句主要是用来交代行程,引出“邯郸客舍”,笔墨不宜在丛台怀古上黏滞;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在此之前已写过一篇《登古邺城》的登临怀古诗,此处再写丛台访古,意蕴、笔法均易重复。

  后六句改用七言句式,押韵也由前四句之押去声转为平声韵,显示出所写内容、意蕴的转换。五、六句先写客舍所在:门临漳水,水边垂柳挂丝,下系渔船。寥寥二语,信笔点染,风光如画。而这钓鱼船所钓的鱼又正是乡间旅舍现成的下酒佳肴。从而自然过渡到下句的“沽酒”,衔接自然,有神无迹。

  七、八句正面写客舍主人——“邯郸女儿”,却不对她的容貌装束风姿作任何具体描绘,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一个“夸数钱”的镜头。这位年轻的女店主,一边卖酒,一边在面对客人挑亮灯盏,在灯下数着酒钱。“夸”字或谓是“大”的意思,恐非。夸即夸耀、夸示,“夸”字要和“对客”联系起来品味。这位邯郸女儿生长于客舍,见惯邯郸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客商,有少女的天真无邪,却无半点少女的羞怯,她对自己的经营颇为自豪,竟面对着陌生的旅客在夸耀式地大声数钱,展示自己的业绩。“数钱”的字面也许跟“河间姹女工数钱”有些关系,但“对客挑灯夸数钱”这个细节绝对是来自亲历的生活体验。这幅素描,将“邯郸少女”的神情姿态、口吻性情描绘得生动、逼真而传神,而且把中世纪路边客舍之夜的气氛也渲染得极富情趣,较之前两句纯写客舍景物显得更富生趣。

  在这种气氛熏染下,生性好奇而浪漫的诗人不禁为之心醉。于是而沽酒买醉,痛饮狂歌,喝到尽兴时酩酊大醉,于一曲狂歌声中颓然眠卧于酒垆边。这时一轮明月,正挂中天。这两句写身为客子的诗人身心俱醉的快感,写得情景交融,畅快淋漓,具有浪漫色彩。

  丛台荒芜,表明历史的无情,难免伤心;邯郸姑娘的大方爽直,尚保存一点燕赵儿女的豪爽之气,又留恋不已。这几种复杂的感受,诗人一时难以融和,只好接着酒力去消解,于是就有“一曲狂歌垆上眠”的举动,由此也就使这首诗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诗的前后两段,一写邯郸访古,一写客舍夜饮,一简一繁,适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509-511页
2、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138-139
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
¹有辞乡剑²,玉锋³截云
译文:我有辞乡远游的护身利剑,剑刃锋利得能把云层砍断。
注释:走马引:乐府旧题。崔豹《古今注》:“《走马引》,樗里牧恭所作也。为父报怨杀人,亡匿山下。有天马夜降,围其室而鸣。觉,闻其声以为吏追,乃奔去。旦观乃天马迹。因惕然大悟曰:吾之所处将危乎。遂荷杖去入沂泽中,援琴而鼓之,为天马声,曰《走马引》。”¹我:游侠自谓也。²辞乡剑:辞乡外出远游的护身利剑。³玉锋:剑锋白净如玉。⁴堪:能。⁵截云:一作“裁云”。犹切云,极言锋刃之利。典出 《庄子·说剑篇》:“上决浮云,下绝地纪。”
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襄阳¹走马客²,意气自生春。
译文:在襄阳,骑马的行人熙熙攘攘,我的意气更是如春草生长。
注释:¹襄阳:一作“长安”。²走马客:一作“走马使”。谓游侠少年,即侠客。
朝嫌剑光静,暮嫌剑花冷。
(zhāo)嫌剑光¹²,暮嫌剑花³冷。
译文:早上就嫌那剑光过于安宁,晚上又嫌那剑花过于冷淡。
注释:¹光:一作“花”。²静:一作“净”。³剑花:指剑刃。花,一作“光”。
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能持剑向人¹,不解持照身²
译文:只知道挥剑斩凶,为人排忧解难,不明白先要持剑防护自身。
注释:¹持剑向人:即将锋刃加诸对手。²“不解”句:一作“解持照身影”。不解,不懂、不能,既可解作不明白先要防护自己的道理,也可解作不具备保护自己的能力。持照身,持剑防护自身。

  这首诗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达了诗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也隐含着诗人对理想侠士的渴念。开头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三四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五六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结尾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全诗用典贴切生动,意蕴曲折幽微。

  首联两句是市井少年的自夸之辞。夸说武器的锋利,实是吹嘘技艺的高超,自诩利刃天下无双,犹言自负绝艺天下难敌。

  颔联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骄狂之态。“襄阳走马客”,此句并非实指,而是借襄阳历史名人来喻写所谓的侠客。襄阳历史上与骑马相关的名人,一是晋代镇南将军山简,他驻守襄阳时,经常醉后策马狂奔,自比中原健儿;另一个是梁武帝萧衍,他做襄阳守将时,积极备兵秣马,准备进击立都扬州的齐东昏侯。两个襄阳名人,一个醉后纵马,骄狂放荡,一个备马盘缰,立意杀人,确与骄狂无忌、渴望杀人的市井豪侠有几分相像,故喻之为 “襄阳走马客”。

  颈联两句述写市井少年的躁进。他急切地想杀人立威,嫌日子过得太慢、太无聊。朝、暮,既有自朝至暮的意思,也有朝朝复暮暮之意。两句诗都表达同一个意思,以重复的笔法铺写其百无聊赖。这种嫌恨似是未曾杀过人者对于挺阳杀人的盲目向往,大言惑众,并非职业杀手未得新雇主时的恼恨。如果已杀过人,未必会如此张扬。李白《侠客行》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见报仇杀人者,定会隐身远遁,不会喋喋不休地向人夸说自己有“辞乡” 的利阳,渴望锋刃饮血。

  尾联两句是对自诩豪侠者的揶揄。这与开头两句遥相呼应,开头是“豪侠”的自我吹嘘,结尾是对“豪侠”的当头棒喝。言外之意是说,自称能仗阳杀人的侠客,未必真有过人的本领,恐怕多半是言过其实的市井少年,连照看自身都未必能做到。

  此诗的主旨是通过对自诩豪侠的市井少年的刻画和揶揄,表示对当世侠士的失望;而在失望之中,实隐含着对于理想侠士的渴念。这后一层意思,透露出凄苦落寞而又激愤不平的身世之感。诗中曲折幽微的意蕴,非潜心涵咏,难以索解。

  此诗另有一说,认为李贺亦用“阳”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高度自诩和自信。诗人是用阳之锋利喻自己才能之卓异,谓志士有四方之意,怀抱利器,只知为人,不知为己,却终不得一试。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354-355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 陈鹏程.英雄慷慨之音:中国古代诗词中剑意象的主要意蕴及文化成因[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9-31

zǒuyǐn

 tángdài 

yǒuxiāngjiàn fēngkānjiéyún 
xiāngyángzǒu shēngchūn 
zhāoxiánjiànguāngjìng xiánjiànhuālěng 
néngchíjiànxiàngrén jiěchízhàoshēn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于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己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于三余之马,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己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译文:昔日董仲舒写过一篇《士不遇赋》,后来司马迁也写了一篇《悲士不遇赋》。我曾经利用冬闲、夜晚和阴雨天等闲暇之时,以及在讨论学习的空隙中,阅读了他们的作品,深为感慨而哀伤不已。遵守信义,不忘忠孝,是人类的美好品德;胸怀淳朴,心地清静,是君子恪守的素志。自从淳朴的风尚消失,于是虚伪之风盛行,廉洁谦让的操行在民间渐被淡忘,追逐高官厚禄的侥幸之心在官场上日益泛滥。一些胸怀正直、立志治世之士,正当壮年而隐居不仕;一些洁身自好、节操清廉之人,却徒劳终生。所以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都有“归往何处”的悲叹,三闾大夫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怨。可悲啊!人生百年,转眼即逝,建立功业十分艰难,却得不到应得的赐爵封地。这就是古人慷慨挥笔,一再抒发而难尽其情的缘故。能够抒发性情意志的,大概只有文章吧?抚着古人的书卷反复思考,于是深有感触而写下这篇文章。
注释:士:这里指有才华、有抱负而不被重用的善良正直之人。赋: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与韵节。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著有《春秋繁露》等书。他所作的《士不遇赋》,收在《古文苑》中。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史记》为不朽之作。又为之:又作过一篇《悲士不遇赋》。其残文见《艺文类聚》卷三十。三余之马:指闲暇之时。三国时魏人董遇常教学生利用“三余”的时间读书,谓“冬者岁之余,夜者马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夫(fú):发语词。履信:遵守信义。思顺:不忘忠孝。《左传·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周易·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生人:犹生民。人,人类。善行:良好的品行,即美德。抱朴:胸怀淳朴,不失本真。《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守静:保持内心的平静,不为外物所扰。笃(dǔ)素:犹笃志。志向专一不变。《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后汉书·张衡传》:“必施厥素尔。”注:“素,志也。”真风:自然淳朴的风尚。告逝:消失。大伪斯兴:虚伪之风盛行。斯,乃。闾(lǘ)阎:里巷的门,借指平民。懈:懈怠。廉退之节:廉洁谦让的节操与礼节。市朝:指官场,朝廷。驱:驰驱竞逐。易进:侥幸升官,指靠投机取巧往上爬。怀正:胸怀正直。志道:有志于治世之道。潜玉:藏玉,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当年:正当有力之年,指壮年。没(mò)世:终生,一世。徒勤:徒劳,空忙。夷皓:指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安归”之叹: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曾作歌曰:“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商山四皓隐居时作歌曰:“唐虞世远,吾将安归?”(皇甫谧《高士传》)安归,归往何处。即无归处。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任三闾大夫之职。“已矣”之哀:屈原《离骚》结尾说:“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已矣,算了吧。即无可奈何之意。夫(fú):表感叹语气。寓形:寄身。寓,寄,寄托。形,身形,形体。瞬息:一转眼一呼吸之间,谓时间短促。尽:指生命结束。立行:指建立功业。一城莫赏:得不到赐爵封地。染翰:浸湿毛笔,指写作。伸:伸述,表白。已:止。导达意气:抒发性情意志。其:语助词,表示推测,犹“大概”。惟:只有。卷:书卷。指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和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踌躇:原指犹豫不定,这里指反复思考。遂:于是。感:有所感触。赋:抒写,用作动词。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美恶分其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悼贾傅之秀朗,纤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美恶分其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悼贾傅之秀朗,纤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译文:可叹承天地之气万物生育,为何这人类独为万物之灵!禀受神情意志而拥有智慧,凭三才五常之道而得留名。或居乡野击壤游戏以自乐,或出仕途拯救天下之百姓。无论隐居还是出仕,都合乎本分,各适其情。时光流逝往古之世成为过去,好人坏人渐有分别群体自成。捕鱼之网密织而鱼恐惧,捕乌之罗大张而鸟心惊。那通达明智之人善觉悟,于是逃避官禄隐居躬耕。高峻的山岭中有隐士的身影,广阔的河流上有隐士的歌声。遥想远古治世深深叹息,甘居贫贱辞却荣华虚名。清澈源头长流分支,善恶区分不同路途。椎究各种行为中可贵者,莫若施行善事最可欢娱。遵从上天既定之命,效法圣人留传之书。忠于君主孝敬双亲,乡里再把信义建树。凭真诚之心获得显达,不虚伪做作祈求名誉。可叹哪!人云亦云诽谤异己,憎恨别人在己之上;把聪明之人说成湖涂,将正直之士视为狂妄。坦诚公正无猜忌,最终受辱遭诽谤。虽怀美玉握兰草,徒然芳洁谁称扬!悲哀呀!贤才不被重用,那是没赶上炎帝、帝魁时的太平之世。恭敬修身独自勤勉,反复自省哪能废弃;愿修治德行等待良机,但良机既至却不顺利。若非爱盎向皇帝面荐,想那张季将永被遮蔽;可怜冯唐年老官职卑微,凭谏魏尚之事才把官提。虽勉强可称终遇知己,却愁苦煎熬荒废年岁。明知市上确实无虎,三人说有便受蒙蔽。可哀贾谊才华出众,委屈骏马局促狭界。可悲董仲舒学识渊博,屡遭危难而幸免一死。感慨哲人孤独无依,泪流纵横沾湿我衣。恭承前代圣王明明教诲,说是天道无私善者受恩;天道清澄可以明察,帮助善者保佑仁人。伯夷叔齐到老挨饿,颜回早逝家境甚贫;可伤请求孔子卖车以葬颜回,可悲伯夷叔齐食蔽终丧其身;虽然颜回好学伯夷叔齐行仁义,为何无论生死总是艰难长苦辛!如此报答恩德令人疑心,恐天道无私之说为空论。哪里是世世代代没有贤才,只是因条条道路皆被阻塞。古人所以感慨悲叹,忧虑功名不得建立。李广年少即从军疆场杀敌,盖世之功封万户侯也不愧;雄心壮心辱于外戚小人,竟然尺寸土地未得赏赐;真诚信义留在身后,感动众人为之悲泣。王商竭力谋划拯救弊端,开始顺利而后祸患殃及。为何施展才能的良机易尽,为何陷害忠良的邪心焦急!苍天遥远,人事不止;有些明白有些迷惑,谁能探究其中道理!宁愿守穷满足心意,不想委曲损害自己。既然仕途艰险难得荣耀,难道破袍在身就算羞耻?领会实谬采取守拙,姑且欣然隐居避世。怀抱孤介之情安度此生,绝不出卖灵魂损我心志。
注释:咨(zī):嗟叹声。大块:大自然。受气:意思是禀承天地自然之气而万物生。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斯:此,这。独灵:最灵智,最尊贵、杰出。《礼记·礼运篇):“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许慎《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陶渊明《形影神·形赠影》:“谓人最灵智。”禀:承受。藏照:怀揣光明,即拥有智力。秉:持,具有。三五:三才五常的省略。三才指天、地、人。《周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说常行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垂名:留名。垂,流传下去。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这里指隐居。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壤父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马出而作,马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七引《艺经》云:“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寸,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远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济:救助。苍生:指黎民,百姓。靡(mǐ):无。潜:潜藏,指隐居。跃:显达,指出仕做官。非分:不合本分。傲然:高傲自足的样子。称情:符合心意。这两句是说,无论隐居还是做官,都随顺自然,各安本分,人们高傲自足,无拘无束。流浪:漂荡不定,这里指运行变化,犹“流转”。徂(cú):往,过去。物:这里指人。群分:指分为善恶不同的人群。相形:各自区别,互为对应。密网裁:捕鱼的网织得很密。宏罗制:捕鸟的网罗张得很大。达人:通达有见识的人。善觉:善于观察形势,容易觉悟。逃禄:逃避爵禄,指不做官。嶷嶷(nì nì):高峻的样子。影:指隐士的身影。汪汪:水面宽广的样子。声:指隐士的声音。轩唐:指轩辕与唐尧,相传为上古治世之君。永叹:长叹。辞荣:辞去荣华富贵。淳源:清澈的水源。这里比喻淳朴的道德风尚。汩(gǔ):水流动的样子。长分:指水源流到远处就分支了。美恶:美善与邪恶。作:出现,产生。原:探原,推究。百行:各种行为。攸贵:所贵。莫为善:莫若行善。奉:遵奉,奉行。成命:既定的命令。这里指命运的安排或自然的规律。师:师法,效法。发:显现,指行为表现。生:这里有“树立”的意思。乡闾:乡里。推:以,凭借。显:显达。矫然:虚伪做作。祈誉:祈求荣誉。嗟乎:感叹之声。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生,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楚辞·九辩》:“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毁异:诽谤异己,即诋毁不同于己见之人。物恶(wù)其上:世人憎恨那些才能超过自己的人。物,指人。《晋书·袁宏传》:“物恶其上,世不容哲。”妙算者:能预见先机之人。谓迷:被认为是糊涂。云妄:被说成是狂妄。坦:坦诚,坦荡。至公:最公正无私。无猜:对人没有猜忌。卒:最终,结果。以:因。琼:美玉,比喻贞洁。兰:兰草,比喻芳香。亮:明白,了解。炎帝帝魁之世:指传说中上古太平的时代。炎帝即神农氏,帝魁为黄帝子孙,皆为上古治世之君。张衡《东京赋》:“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祗(zhī):恭敬。三省(xǐng):每天多次自我反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马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庶:希望。进德以及时:修治德行,等待施展抱负的机会。不惠:不顺利。爰生:指爰盎(《史记》作袁盎,此本《汉书》),字丝。汉文帝时任中郎将。晤言:当面说话。指爰盎向汉文帝当面推荐张释之。(事见《汉书·爱盎列传》)张季:名释之,字季。据《汉书·张释之列传》载,张释之担任骑郎(管理宫廷马匹的小官),十年不得提升,经爱盎向汉文帝当面推荐,文帝任释之为谒者仆射(当皇帝掌管传达的长官),后任廷尉,处事多得当。蔽:指被埋没。愍(mìn):哀怜,忧病。冯叟:指冯唐。叟是对老者的称呼。据《史记·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一度匈奴进犯,魏尚亲卒车骑阻击,大胜。因报功的文书上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不符(相差六人)而被削职。一次文帝过郎署,同郎中署长的小官冯唐谈起此事,经冯唐代为辩白,文帝即派冯唐前往赦免魏尚之罪,仍令担任云中太守。而冯唐也因此被进封为车骑都尉。赖魏守以纳计:是说冯唐凭借魏尚的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才得以升迁。仅然:几乎,将近。这里是“勉强”的意思。知:知遇,指受到重用。旷岁:耽搁、荒废了很长时间。审夫:确乎。夫,语中助词。眩:迷惑。三夫之献说:意为三人都说有虎。《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谓人们常被谣言迷惑,信以为真。贾傅:指西汉贾谊。曾作长沙王大傅。梁怀王太傅。秀朗:才华出众。纤:曲。远辔(pèi):代指千里马。辔,马缰绳。促界:狭窄的范围。董相:指董仲舒。曾先后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渊致:学识渊博。屡乘危而幸济:多次遇险而幸免于难。《汉书·董仲舒传》载、江都王、胶西王皆骄纵,董仲舒为人正派,多次上疏谏净匡正,忤逆王意而险遭死罪,后幸免。虽得重用,后来他怕久后获罪,称病辞归。哲人:才智超众之人。无偶:无双。淋浪:泪流不止的样子。袂(mèi):衣袖。前王:指素王,即古代圣哲。《庄子·天道》:“玄圣素王之首。”疏曰:“夫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玄圣紊王,自贵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清海:犹明教。《后汉书·赵壹传》:“冀承清海,以释遥悚。”曰:同“幸”,乃,语助词。天道之无亲: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二章、《史记·伯夷列传》)之意,是说天道对任何人都无亲疏之分,但总将好运赐给行善之人。澄:清。一:指天道。《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鉴:镜,明察。恒:常常。辅善:帮助行善之人。佑仁:保佑为仁之人。夷:伯夷。投老:到老。回:颜回,字子渊,简称渊。早夭:未成年而亡。请车以备椁(guǒ):《论语·先进》:“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颜渊死后,家里无钱买棺材,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子卖掉以筹办。意思说虽然对老师不恭敬,却迫不得己。椁,外棺,泛指棺。茹蔽而殒(yǔn)身:《史记·伯夷列传》:“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茹,吃。殒,死亡。好学:指颜回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行义:指伯夷、叔齐行义。若兹:像这样。指颜回家贫早夭,伯夷叔齐饿死。斯言:此言。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之语。虚陈:空言,徒说。《饮酒二十首》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与此处意同。旷世:犹旷代,绝代,世所未有。涩:阻滞,艰难。伊:语助词,无意义。病:忧虑。广:指李广。西汉名将。结发:犹“束发”,指年轻的时候。从政:指从军征伐匈奴。《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厂“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不愧赏于万邑:是说李广战功卓著,封赏万户侯也不为过。李广少时为武骑常侍,文帝曾说:“借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后李广屡立战功,匈奴畏避,呼为“飞将军”。戚竖:外戚小人,指卫青(汉武帝卫皇后之弟)。元狩四年(公元前年)一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李广军因失道误期,卫青乘机责罚他,李广悲愤自杀。竟尺土之莫及:竟然连尺寸土地也未得封赏。武帝时,征匈奴者多封侯,而李广不得封。广弟“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身后:死后。动:感动。《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马,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又:李广“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商:指王商,字子威,西汉时人。尽规:尽力谋划。拯弊:拯救弊端,改革弊政。言:语助词,无意义。始顺而患入:开始顺处,而后遭祸患。《汉书·王商传》载,汉成帝时,王商任左将军,深受皇帝的信任;后任丞相,也很受尊重。然竟被王凤、张匡等人以谗言相害,被罢相后,发病吐血而死。奚:何。良辰:指施展才能的良好时机。易倾:容易用尽,意谓很快就结束了。胡:为什么。害胜:陷害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苍旻(mín)遐缅:苍天遥远。旻,天。已:止。有感有昧:有些理解明白,有些迷惑不解。昧,暗。畴:通“谁”。《尚书·尧典》:“帝曰:畴若予工?”济意:成就意愿,使本心得以满足。累己:损害自己。轩冕:指高官厚禄。轩,达官贵人所乘的轻车。冕,官冕,官吏戴的帽子。《庄子·缮性》:“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之谓也。”《晋书·应贞传》:“轩冕相袭,为郡盛族。”缊(yù)袍:在乱麻为絮的袍子,穷人所穿。《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子由也与?”孔子赞美子路,说他穿着破棉袍与穿轻裘的人站在一起而并不以为耻。谬会:错误的领会。指领会以上四句的内容。谬,谦词。取拙:守拙,指隐而不止。归止:解职归乡。止,语助词,无意义。拥:抱着。孤襟:孤介的情怀。毕岁:终此一生。谢良价于朝市:拒绝以高价在市场上出卖。即不愿应诏出仕。《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里反用其意。谢,辞,拒绝。

  这篇赋主旨是抨击当时社会政治的腐朽与道德风尚的败坏,控诉了古代社会正直善良而有才华之士不是被埋没就是遭到毁谤谗害而常陷于进退两难处境的极大不幸,表达了作者“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决心保持高尚的道德与纯朴的节操而远离尘俗之网的思想。全赋情理并茂,语言清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开篇“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诗人以人禀受天地之气而生且独秀于万物起句,表现出入生并无二致的思想,但是由于人们的志趣不同,处世追求也各异,他们“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生活都以“常傲然以称情”为准则,称情适性的生活才是自己最好的生活方式。这也是诗人一生所坚持的法则。但是时代的发展又总是超乎人的想象,上古“抱朴守静”的真淳廉洁退让的节操渐逝,代之而来的是大伪斯兴、世俗趋进的风气。上古的淳朴之风就此不复。人们也因驱驰不同而区分为各不相同的群体。那些热衷功名之士,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博得君王欢心,由此奸邪谗佞之徒辈出,“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所呈现出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社会现实,使得社会人人自危,才智之士避政治而远之,纷纷“逃禄而归耕”。

  诗人所言既是历史的真实,又是自己的现实。或许诗人看惯了现世的虚伪狡诈之风,更或是自己内心的向往,慨然独倡“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的生存准则,而且要做一个“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间。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的真实的人。而历史上那些“怀琼而握兰”的孤独前行者,抱穷守节、矢志不渝者,他们的不遇局面完全是由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的混浊世风,还有“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的昏聩圣上造成的,文章对这种不正常的风气给予最严厉的批评和谴责。

  在这种混浊的环境中,诗人提出自己“莫为善之可娱”的处世原则,也表达了自己面对虚伪狡诈的社会而不屑“逐其流而扬其波”,甘愿做一个孤独向善的真隐者的意愿。这是第一层。从“哀哉!士之不遇”进入第二层,在这一层中,诗人历数了圣贤不遇于时的事实,同时也说出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张释之、冯唐虽然赖知己而终得升迁,颜回、伯夷好学行义而全其节,但却付出了“苦心而旷岁”“何死生之苦辛”的惨重代价,他们在人生不同追求的道路上荒弃了太多美好的时光,而没有给短促的生命找到快乐的注脚。这也就间接地肯定了诗人自己一贯坚持的人生短促、称性而活、及时行乐的生存价值观,表现出生命是第一位的,一切的功名利禄只是外在的点缀而已的强烈的主体觉醒意识。

  最后结尾自然是基于上述认识的自我心志的陈说,“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指出了自己宁肯固穷,也不会为了虚幻的名利而委屈自己的主张,同时也表达了“谢良价于朝市”的归隐志向。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47-259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燕归花谢,早因循(xún)¹、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shì)三生²
译文:花儿凋谢,燕子归来,遵循节令又过了清明。风景是一样的,但心里却是两样的愁情,都在思念着对方。好像还记得那次在回廊里相逢,我们互相发誓要相爱三生,永不分离。
注释:¹因循:本为道家语,意谓顺应自然。此处则含有不得不顺应自然的意思。²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乌丝阑(lán)¹娇红篆(zhuàn),历历²春星。道休孤³密约,鉴(jiàn)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译文:我们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的篆文,好像那天上的星星一样清晰可见。说道不辜负你我的密约,这丝绢上的深盟即可为凭。说罢已是深夜,一丝清淡的露珠湿了银色的屏风。
注释:¹乌丝阑纸: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后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²历历:一个个清晰分明。³孤:辜负,对不住。⁴香露:花草上的露水。⁵银屏:镶有银饰的屏风。

  这首词几乎全是抒吐对往日恋情的回忆,一双爱恋的人两情相许、郑重盟约的情境,深挚动人。词人对当时景象的宛然追忆,浸透了离别的酸楚。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与追忆往昔。“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燕子归来,群花凋谢,又过了清明时节,首句交代了时令,即暮春时节。词人用“燕归”来暗指世间一切依旧,可是自己所爱之人却不能再回来,所以才会“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

  词到下片.纳兰睹物思人,发出了旧情难再的无奈慨叹。“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在丝绢上写就的鲜红篆文,如今想来,就好像那天上清晰的明星一样。“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丝绢上写的是当初二人的海誓山盟,这些文字作为凭证,见证了不要相互辜负的密约。然而,誓言也会有无法实现的一天,如今回忆起往事,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打湿了银屏。词到“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时戛然而止,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第257页
2、 张菊玲,李红雨著.《纳兰词新解》: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10:第82页

hóngchuāngyuè··yànguīhuāxiè--lánxìng

yànguīhuāxièzǎoyīnxúnyòuguòqīngmíngshìbānfēngjǐngliǎngyàngxīnqíngyóutáoyǐngshìsānshēng

lánzhǐjiāohóngzhuànchūnxīngdàoxiūyuējiànshēnméngxiāng湿shīyínpíng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一女¹,嫁为畿(jī)²某官某妻³。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qiǎn),恚(huì)而人女曰:“而¹⁰(quán)¹¹,迁我京职¹²,则¹³¹⁴朝夕¹⁵侍母;且¹⁶迁我如振落叶¹⁷¹⁸,而¹⁹固吝(lìn)者何²⁰?”女寄言²¹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²²公。公大怒,取案²³上器击伤夫人,出,驾²⁴而宿于朝房²⁵,旬²⁶²⁷还第²⁸。婿竟²⁹不调³⁰
译文: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每次要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他愤怒地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就像振落树叶,有什么可吝啬的呢?”于是女儿将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在当天准备了酒菜,跪着禀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伤了夫人,出门去,坐马车住到朝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注释:¹公:指王翱。²畿辅: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畿,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辅,亦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如汉代京城之外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政区,称三辅。³某官某:作什么官的某人。某,前一个代官职,后一个代其人姓名。⁴固:副词,坚决,坚持。⁵不遣:不让回娘家。遣,打发走。⁶恚:怨怒。⁷人:告诉。这一句意谓你父亲为吏部长官。⁸而:你,代词。⁹翁:父。¹⁰长:长官。这里用为动词,做……长官。¹¹铨:铨选,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由吏部按照规定任免、考核、选拔官吏。故吏部亦称“铨部”,其长官称尚书。¹²迁我京职: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迁:古代调动官职叫“迁”,一般指升职。¹³则:连词,那么。¹⁴汝:你。¹⁵朝夕:天天,时时。¹⁶且:连词,况且。表示意思上的更进一层。¹⁷振落叶: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振,摇动。¹⁸耳:而已,罢了。¹⁹而:可是。²⁰固吝者何: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固,坚持。²¹寄言:寄人,托人带话。²²白:告诉。²³案:几桌,此指餐桌。一说,古时进食用的短足木盘。²⁴驾:坐车。²⁵朝房:官吏上朝前停留休息的房舍。²⁶旬:十天。²⁷乃:才。²⁸第:府第,王公大臣的住宅。²⁹竟:终于。³⁰不调:没有调职。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公为都御史¹,与太监²某守辽东³。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huì)¹⁰之。昔先皇¹¹(bān)¹²僧保¹³所货¹⁴西洋¹⁵珠于¹⁶侍臣¹⁷,某¹⁸得八焉¹⁹,今以半别²⁰公,公固²¹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²²所著²³披袄²⁴中,纫之²⁵。后²⁶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²⁷。公劳²⁸之曰:“若²⁹翁廉(lián),若辈得无³⁰苦贫³¹乎?”皆曰:“然³²。”公曰:“如有营³³,予³⁴³⁵尔贾(gǔ)³⁶。”二子心计³⁷,公无从办³⁸,特³⁹示故人⁴⁰意耳。皆阳⁴¹应曰:“诺⁴²。”公屡促之,必如约⁴³。乃⁴⁴伪为屋券⁴⁵,列贾⁴⁶五百金⁴⁷,告公。公拆袄,出珠授⁴⁸之,封识宛然⁴⁹
译文: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辞谢不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注释:¹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都,总。御史,明清是监察官吏的官,属都察院。²太监:清朝宦官统称。明朝时宦官首领称太监。³辽东:明朝在今辽宁省内设辽东都指挥司,防守边境。⁴甚相得:相处得很好。相得,互相投合。⁵改:改任,改换官职或另任某官。⁶两广:广东和广西两省。王翱调任总督两广军务时在年(代宗景泰三年),时年六十九岁。⁷泣:小声地哭。⁸枚:本义为树干,引申为计量单位,犹“个”、“颗”等。⁹是:指示代词,这,指大珠。¹⁰贿得:通过受贿得到。贿,贿赂,这里指接受贿赂,用作“得”的状人。¹¹先皇:先朝皇帝。先,对已去世者的尊称。此处指明成祖或明宣宗。¹²颁:赏赐。¹³僧保:人名,不详。¹⁴货:买。¹⁵西洋:泛指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明成祖时,曾命郑和等七次下西洋。¹⁶于:给。¹⁷侍臣:皇帝左右的近臣,包括太监。¹⁸某:自称之词,指代“我”。¹⁹焉:人气助词。²⁰别:赠别。²¹固:副词,本来。²²内:同“纳”,放入。²³著:“着”的本字,穿。²⁴披袄:穿在外面的上衣,大多是夹的或棉的。²⁵纫之:意谓把珠缝在披袄中。纫:缝。²⁶后:后代,此处指太监的继承人,过继之子或养子。²⁷从子:兄或弟的儿子、侄子。²⁸劳:慰问他们。²⁹若:你们,代词。³⁰得无:犹言“莫非”、“恐怕”,表示对事实的测度。³¹苦贫:苦于贫穷,为贫穷所困。³²然:表应对的副词,常单独成句,可译作“是的”,“对”。³³营:经营,置办,指做生意或买房产等。³⁴予:我,代词。³⁵佐:辅助,帮助。³⁶贾:同“价”,钱。³⁷心计:心里盘算。³⁸无从办:无法办到。³⁹特:副词,只,不过。⁴⁰故人:旧友,老朋友。⁴¹阳:同“佯”假装,伪装。⁴²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顺从。犹“是”,“好吧”。⁴³如约:按照约定的办。如,依照。⁴⁴乃:于是,就。副词。⁴⁵伪为屋券:假造一张买房子的契约。为,动词。券,契据。古代的券常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如今之合同。⁴⁶列贾:开列的价格。⁴⁷五百金:五百两银子。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yì),一镒称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后来以银子为货币,银一两称一金。告公。⁴⁸授:给予,交给。⁴⁹封识宛然:意谓原来封好的记号仍然是那样,即仍是原来包裹的样子。识,同“志”,标记,记号。宛然,依然。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